康熙第七子胤祐是个怎样的人?胤祐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尽管称作七阿哥,但胤祐其实是康熙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他前面十四个哥哥当中有八个都是刚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所以并没有进行序齿。
众所周知,康熙帝的后宫后妃众多,所以子嗣也非常多。
在一大群后妃之中,胤祐的生母成妃戴佳氏并不出挑,戴佳氏出身镶黄旗包衣,其父亲只不过是个司库,品阶不过从七品,而且戴佳氏入宫多年,都没有什么记载。
康熙十九年,戴佳氏生下皇子胤祐,但对于其封号没有具体描述,而直到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她才被正式册封为嫔,也就是说这么多年,她只不过是个低阶嫔御。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戴佳氏才正式被册封为成妃,在一群受封的妃嫔中,只有戴佳氏的资历最老年纪最大,也算是比较辛酸的事情。
生母如此,也看得出胤祐这个皇子不怎么受到重视。
不过好在胤祐比较争气,康熙三十七年的时候,胤祐因为跟着征讨噶尔丹立下战功,因此被册封为贝勒,但是他受到爵位册封的时间,也并不算早。
很多人都知道,康熙时期诸王夺储,引发了大规模的倾轧,但是胤祐并没有搅到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不得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沙场上受伤,落下了残疾。
不管能力还是身体方面,胤祐都不具备争夺储君之位的条件,所以他也不愿意成为炮灰,干脆直接远离这些纷争,不参与任何兄弟的阵营。
也因为胤祐的安分守己,他顺利升级成为了郡王,康熙五十七年的时候,他掌握正蓝旗满洲与蒙古、汉军的事务,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雍正帝继位后,胤祐升级成为亲王,封号为淳,雍正帝对这个兄弟非常欣赏。
在雍正时期,胤祐主动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交出了自己的所有兵权,甘心隐退乐得逍遥,雍正八年的时候离开人世,雍正帝对其进行了各种褒奖追尊。
不仅如此,胤祐膝下子嗣众多,有七个儿子十个女儿,儿子弘暻被过继给了诚郡王,整个淳郡王一脉,一直传承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
只不过胤祐并非是铁帽子王,他的爵位也并非是世袭罔替,所以他的后裔们爵位也在不断进行降低,最终也就剩下了镇国公之类的爵位。
但如此的结局,相对于康熙帝的很多儿子来说,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胤祐在诸多的兄弟中并不算出色,而且还残疾,但是他最终得以保全自身与家人后代,整个家族都得以平安延续,不得不说,这才是真正的安乐。
康熙第七子胤祐是个怎样的人?胤祐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康熙末年,在清圣祖康熙帝已经“成年”(古代的成年与现代的成年略有差异)的皇子中,淳度亲王胤祐是存在感最弱的,没有之一!甚至连同样没有卷入所谓“九子夺嫡”的恒温亲王胤祺、履懿亲王胤裪,名气似乎都比他要大一些……
▲淳度亲王胤祐画像(存疑)
胤祐,康熙帝第十五子、序齿皇七子,出生于康熙十九年,康熙三十七年受封多罗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晋封和硕淳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度”,故曰淳度亲王。史载,胤祐去世之后,清世宗雍正帝下旨为其刻碑记功,诏褒其“敬谨小心、安分守己”之秉性。无论是“度”这个谥号、还是雍正帝给他的那八个字的褒扬之词,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胤祐为人老实本分!
▲清圣祖康熙帝画像
康熙三十七年受封多罗贝勒,这个爵位在康熙帝的一众皇子中已经相当高了。同年,只有序齿皇长子胤禔和序齿皇三子胤祉被封为了多罗郡王,与胤祐同年封爵的雍正帝,也只被封为了多罗贝勒。要知道,直到康熙帝去世,序齿皇九子胤禟的爵位也不过贝子而已。序齿皇八子胤禩略高、是多罗贝勒,但这也不过就是胤祐在康熙三十七年受封的爵位罢了。在康熙四十八年时,胤祐就已经被晋封为了多罗淳郡王!在康熙末年的一众皇子中,拥有王爵的除了诚亲王胤祉、雍亲王胤禛(雍正帝)、恒亲王胤祺和敦郡王胤䄉(序齿皇十子),只有胤祐,总共五位。换句话说,胤祐的地位在彼时的一众兄弟中是可以排进前五的。胤禩、胤禟、胤祥等等,还有那位大将军王,在爵位上都被胤祐甩在了身后、甚至“甩了好几条街”!可让人奇怪的是,胤祐的存在感却出奇地弱,以至于很多不太了解清史的人甚至都不知道康熙帝还有这么一个儿子存在。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胤祐虽然齿序靠前,但出身不高。生母戴佳氏是镶黄旗包衣出身,外祖父卓奇只是一名司库——内务府下属机构的从七品官员。更重要的是,戴佳氏并不得宠。康熙十九年戴佳氏生下了胤祐,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被提升为嫔!而这一年,胤祐刚刚被晋封为多罗郡王。很显然,她是沾了儿子的光。这样的出身、这样的母家背景,使得胤祐很难拥有强大的“后援团队”,想要争储难度可想而知……与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倒不如索性躺平,做个逍遥王爷!再就是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胤祐跟他的侄孙仪慎亲王永璇一样,天生有轻微残疾。虽然不影响日常生活,但大清朝的皇帝岂能残疾?仅此一点就彻底断送了胤祐的争储之路。后来的永璇也同样如此,索性躺平算了。不过,胤祐比永璇要好些,永璇明显有些“破罐子破摔”,祭天求雨祭到一半居然能嫌热跑了……而胤祐一生却非常“谨慎小心、安分守己”,从来不越雷池半步。这或许跟他的出身也有一定关系,生母不得宠,由不得他大甩少爷脾气。
对比雍正帝对胤祺的评价“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我们也能看得出,胤祐并不是真正的豁达、不争,而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谨慎小心、安分守己”,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但不管怎么说,他并没有卷入康熙末年的所谓“九子夺嫡”,与潜邸时期雍正帝的关系应该说还是比较融洽的。毕竟年龄相仿、自幼一起长大,又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兄弟情分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清世宗雍正帝画像
雍正帝即位的当年,就将胤祐晋封为了和硕淳亲王。彼时在雍正帝的一众兄弟中,除了康熙年间已经受封的和硕诚亲王胤祉、和硕恒亲王胤祺之外,只有胤祐、胤禩和胤祥被封为了和硕亲王。当然,还有庄恪亲王胤禄,但他是因为被过继给了庄靖亲王博果铎而承袭的“铁帽子”庄亲王爵位,跟他的几个哥哥并不是一回事。由此也可见,雍正帝对胤祐这位同父异母的弟弟还是很满意的。雍正年间的胤祐基本上就是在家处于“办退休”状态,并没有像胤祥、胤禄、胤礼那样受到重用,一直秉承了长久以来的低调作风,安安稳稳做自己的逍遥王爷。
▲怡贤亲王胤祥画像
雍正八年,胤祐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胤祥同年去世,死后谥“度”,也算是雍正帝对胤祐的盖棺定论了。其第六子弘景按照清王朝降级袭爵的规则、承袭了多罗淳郡王爵位。后世按贝勒、贝子累降至入八分镇国公后世袭罔替,算是和硕亲王的正常待遇,虽没有像胤祥、胤禄那样获得“铁帽子”,但也没有像胤礽、胤禔、胤祉、胤禩、胤禟那样落得个圈禁终身、甚至惨死的下场,总的来说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阿其那(胤禩)画像(存疑)
康熙第七子胤祐是个怎样的人?胤祐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益』姓·起源
源于嬴姓,以祖上名字为氏。
上古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中有叫伯益的,被推举为嬴姓各族的首领,并且赐姓为嬴。
后来他成为了秦国的始祖。
他的子孙中有用祖上的名字作为姓氏的,形成了益姓。
『益』姓·之祖
伯益。
上古时,黄帝的孙子叫颛顼,颛顼的儿子叫大业,大业又有儿子叫皋陶,皋陶又有儿子叫伯益。
伯益的后代人,就有以益字为姓的,世代相传。
伯益又受赐为姓嬴,嬴姓人创立了秦国,所以伯益也就是秦国的始祖。
益姓和嬴姓是同一祖先。
康熙第七子胤祐是个怎样的人?胤祐最后结局是怎样的?
胤祐康熙帝第七子,雍正帝异母弟,成妃戴佳氏所生,有残疾。好学习,爱书法。小时候,他给康熙帝留下了“心好,举止蔼然可亲”的印象。
由于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雍正登基后,称赞他安分守己,敬顺小心,并封为了淳亲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