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这是真的吗?

趣谈答案:元朝灭亡和治理黄河没有直接联系,却有间接联系。治理黄河更像是催化剂和导火索,眨眼之间把元朝推向了深渊,并且拔掉了最后一根稻草。

一场罕见的大雨至正四年西历一三四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

这句话记载于《元史》卷六六当中,我们单纯的把这句话摘出来,无非就是一个天灾罢了。但是请注意:天灾的年代是元朝,而不是拥有高科技的现在。这就意味着在封建王朝老百姓需要凭借单纯的人力,来抵抗二十天的大雨。

可能大家很难想象:一个地区下二十天的大雨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于是我们再次摘录《元史》章节当中的一段话来详细看一下。

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毛堤

简单翻译一下:黄河水突然涨了起来,这些都不是关键点,关键点在于决堤了。在此之后又有若干次决堤,决堤的形式相差不大,我们不做过多阐述。

可以这样说:因为下了一场大雨,所以黄河水暴涨,因为黄河水暴涨,所以决堤了。而与之相对应的,黄河水并没有流到渤海湾,为什么没有流到渤海湾呢?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流向了四面八方。

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

这些城市是元朝的城市,如果我们把这些城市与当时的地图对等的画一个圈,就会发现:有那么大(自行脑补)。而这么一个大的区域全都遭受到了水患,以至于老弱百姓全都流离四方。

治水很出力

既然有了水患就需要治理,而在治理的之前就出现了一个小问题,这个小问题我们下一个章节继续说。

我们先要把治水的总体数据拿出来看一看,整个元帝国对于这一次水患一共出动了多少人?又用了多长时间?当我们拿出对应的历史文献发现:先后动用十五万的民工,并且用了数月才完工。

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

把十五万人聚在一起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在元帝国执政的时候。

一来元帝国执政之初展开了大杀戮,很多百姓并没有参与反元战役,但依旧被元帝国给杀掉了;二来元帝国对于百姓的奴役制度是从自己之前在草原上的奴役制度拿过来直接借用的,根本没有和咱们华夏文明做对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元帝国和当时的农民处在两条线路的状态。

可即便如此,紧赶慢赶,终究是把这个黄河水患给解决完毕了。

诡异的一次对话

还记得在上一章节当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元朝在面对水患的时候,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嘛?那么这个小插曲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讲,元朝有一个丞相,这个丞相的名字叫脱脱,他发现黄河水患便积极主动的要求治理,而这个时候元朝有另外一批官员(请注意,另外是一批官员)他们阻止脱脱治理水患。

如果大家作为一个普通人,并且用普通人的思维延续到元帝国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脱脱真的是为民着想、为皇帝着想、为天下着想,而那一批臣子狗屁不如,他们拿着俸禄不干任何人事。毕竟黄河都决堤了,如果短时间之内不赶紧把黄河水流引入渤海的话,对于黄河两岸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灾难。为朝为政的官员,怎么可以不为老百姓着想呢?

但真实的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因为有的时候为老百姓着想就是不为老百姓着想,而不为老百姓着想,就是为老百姓着想,在元朝尤其是这样。

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具体规划的教程,这个教程告诉我们:元朝是怎样治理水患的。

首先治理水患需要三种东西,第一种东西叫做人,第二种东西叫做钱财,第三种东西叫做粮食。为什么我们把人叫做是一种东西呢?主要源自于元帝国的统治思想,把所有的老百姓分成了一二三四等,而汉人和南人分别是第三等和第四等。针对于此,可能某些老百姓在元帝国的思想认知当中连东西都不如。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需要详细阐述,元帝国是怎样解决这三个物件需求的。

  • 缺人怎么办?

大家要知道,但凡是动用大型的工事、大型的建筑都需要大量的人,而这一部分人有有一部分是直接从监狱里面拉过来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就地征调。

那么我们单纯的探讨就地征调,元帝国是怎么征调呢?答案是直接征。元帝国似乎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单纯的是把所有的老百姓归纳归纳、收拢收拢放在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每天要干什么,每天要工作多久,至于薪酬福利等等问题从来没有谈过。

简单讲的话,这一群老百姓全都是被迫来到这里去修黄河的,而元帝国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福利,也没有应有的报答。

  • 缺钱怎么办?

我们在上一个小环节当中讲到了缺人怎么办?而在这一个环节当中则会告诉我们:缺人的同时能够带来钱财的额外盈利。

很简单,大家都要去征徭役,而很多人又知道一旦去征徭役,很可能是活着回不来了,既然活着回不来,就得想尽一切办法去逃命。

有一部分人背井离乡,直接一溜烟儿的跑到大山沟子里面过原始人的生活,只不过这一部分人一旦被抓住下场是很惨的,而另一部分人则动起了歪心思,通过贿赂元帝国的官员、通过贿赂元帝国的执法者,然后让自己的家族、让自己家里面的男丁不用去做徭役。

于是元帝国之前缺的钱有了,而且这一部分钱还可以补贴上下官员,大家都有的捞。

  • 缺粮食怎么办?

针对于缺粮,元帝国做了两个举动,第一个举动是把老百姓家里面的粮食通通的拿过来,咱们见过朱元璋这部电视剧或者与朱元璋相关的传记就会发现:朱元璋的父母都是饿死的。可即便是饿死的,在饿死的前一天,当地的官员还要让他们强行纳粮,如果不纳粮的话,把他们的种粮都要抢去。

这样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有那么一点点的夸张,可也仅仅是一点点的夸张而已。部分元帝国的执法者甚至比这些人还要过分,还要令人作恶。

  • 层层剥皮

元帝国对于黄河进行大范围的修缮,进行了大力度的拨款,而这一部分金银钱财,从上级官员到中级官员到基层官员:层层剥皮。

至于到最后究竟有多少银两是用在修整黄河上,谁也不晓得。但是老百姓们很难过,为什么老百姓很难过呢?因为他们没有粮食吃了。

让老百姓饿着肚子干活,这就已经成了一个导火索。

这一次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在我们再一次回到元帝国,再一次面对这样困境的时候,不得不发出一个感叹:不修黄河要比修缮黄河更好。因为脱脱尽管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却不是一位优秀的实践家,他根本不知道元帝国已经腐朽得不像样子了。

一个民谣的诞生
  • 可怜的老百姓

在前文当中我们已经讲过,老百姓们是被强行征调过来的,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自由决策权,甚至连来或者不来都没有选择权。

更可怕的是这一部分老百姓是被随机拉拢过来的,一抓就抓了十五万,把这十五万人安排在这样的破地方,就很有可能发生动乱。但是元帝国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有足够的魄力,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些复杂的现象。

之所以他们有足够的魄力,是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马背上的民族,哪怕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已经腐朽,哪怕骑了若干年已经变得老朽不堪了,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这些普通老百姓是不敢反抗的。

  • 一个小小的歌谣

就这样,老百姓被抓起来,并且强迫他们进行劳动。而在黄河修缮完毕之后又把他们随意的安置,根本不去管理他们,就导致这一部分老百姓变成了流民。

历史上的流民有多可怕,我们可以看一下明朝末期崇祯执政的时候:一大伙一大伙的流民,就不难发现元帝国正在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但是在这致命的错误之上,还有一个小歌谣,这个歌谣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而这个民谣如果往前追究的话,主要是弥勒佛降生人间,天下大乱的宣传语。而弥勒佛降生人间天下大乱的宣传语,与此同时伴随着另一个物件的诞生,这个物件叫做明王。而明王又不是单独出现的,它有着自己的教派叫做:明教。

好了,封建王朝的老百姓就稀罕这玩意儿、就迷信这玩意儿,现在这玩意儿主动的摆在了明朝老百姓的面前,老百姓们即便不躁动也难了。

紧随其后的便是斩白马乌牛起义,在紧随其后,就是韩山童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叛乱。当然,这件事情最终以一个不可预测的方式走向了历史的拐点,并且最终的劳动果实是被朱元璋拿到的。针对于这一点,咱们不作过多的阐述。

历史的真相通过上面的阐述和详细的论证,我们不难发现:因为修黄河,所以把老百姓强行会聚在一起,把老百姓强就会聚在一起,就有了油水可捞。而捞完油水之后便不管这些老百姓,于是就出现了明教、就出现了义军、就出现了小明王,所以当这一连串的变化出来之后,整个元帝国已经扛不住了。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并不是。我们之前也说过:这仅仅是一个催化剂,这仅仅是一个导火索,在这个催化剂和导火索之前还有着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元帝国本身已经腐朽落寞了。

  • 皇帝频繁更换

大家都知道元帝国执政也就90余年,可是在这90余年里面皇帝频繁更换。

这样的皇帝频繁更换,这样的皇帝短时间之内大范围的调换,往往就会造成政局的不稳、政局的动荡。而这种政局的动荡在元帝国末期的时候越发频繁,皇帝的更换也越发的快。

之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皇帝权力的分散图,会发现:正常情况下,皇帝手中是牢牢掌握着权力的,但是把正常情况刨除在外,还有一部分非正常情况,那就是权力并没有在皇帝手中,而是在其他的臣子手中。一旦皇帝的权力在其他臣子手中就会出现权力的争夺,包括皇帝和臣子、皇帝和后宫、皇帝和宦官之间的权力争夺,一旦出现了权力争夺,就很容易出现大混乱。

  • 老百姓的等级划分

在元朝执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老百姓并不是平等的,也不是独立的,恰恰相反老百姓是附庸于元帝国的,而且元帝国把老百姓分成了一二三四等级,最高等级为蒙古族,其次为色目人,在最后才是汉人和南人。

这样的等级划分有问题吗?有很大的问题,比如一个蒙古人杀掉一个南人,只需要赔偿几个牲畜就可以解决,可是如果一个南人去骂一个蒙古人、去得罪一个蒙古人,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而在元帝国执政的时候,有着这样一个极其糊涂的规定:一旦蒙古人欺负南人的时候,南人绝对不可以积极主动的反抗,只能通过官府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这个时候官府又被蒙古人控制的,所以很多南人根本没有办法直接维护自己的权利。

历史启示录

元朝的灭亡可以说是:由治理黄河所引发的导火索,以及在这个导火索的运作当中,元帝国所表现出来的诸多愚钝、糊涂的做法带来的。

但是治理黄河本身是一件好事,也没有办法成为决定性因素,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元帝国的统治出现了大问题,元帝国的制度出现了大问题。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元帝国的统治从来没有把咱们华夏的土地当成他们自己的土地那样珍惜,仅仅是当成了后花园:玩够了,糟蹋够了,拍拍屁股,扭头就走了。这样的一种统治风格,就注定了元帝国的统治不持久、不长远。

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这是真的吗?

这道题,我来答。

治理黄河可以是导致元朝灭亡的导火线,拉开了红巾军起义的序幕。但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自元顺帝即位后,黄河水患不断,民不聊生,丞相脱脱一心想组织治理黄河。

朝廷中的官员担心组织人员治理黄河,一旦管理不好,会造成更大规模的反抗,难以控制。但是,脱脱不听,还是派人在组织人员,调发汴梁、大名等地民夫十五万人,还有庐州戍军两万人来开挖黄陵岗至白茅口一带。

元朝末年,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民族歧视,百姓没有生路。只需要一点火星,就可以成燎原之火,百姓起来反抗元朝。

在这群民工当中,有不少明教的教徒。他们在民工间宣传弥勒佛降生人间,天下就要大乱了,明王出世,还流传起了一支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后来,这支民谣应验了,民工在黄河边挖到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石人。这消息在周边传开了,韩山童在白鹿庄聚集三千人马,斩白马乌牛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被元军镇压了,韩山童被杀,但是刘福通逃出重围,整顿队伍,攻下了颖州、上蔡、舞阳等地。没过几天,义军人数发展到数万人,几个月后更是有数十万

这次黄河治水,给了民工起义的机会,拉开了乱世群雄的序幕。面对义军四起,有燎原之势,元朝此时可以依赖的将领屈指可数,内部矛盾也加剧。治理黄河是元朝灭亡的导火线,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统治者的残酷和歧视。

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这是真的吗?

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不是有人说,还是有很多人这么说。为什么呢?因为有历史书这么记载。

至正四年西历一三四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毛堤。六月又北决金堤,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十一年西历一三五一年四月初四日,下诏中外,命鲁以工部尚书为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庐州等戍十有八翼军二万人,供役一切......是月二十二日鸠工,七月疏凿成......十月水土工毕......先是庚寅,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及鲁治河,果于黄陵冈得石人一眼,而汝、颍之妖寇,乘时而起。议者往往以谓天下之乱,皆由贾鲁治河之役,劳民动众之所至。【《元史》卷六六《河渠志二.黄河》】

按照《元史》所述是因为贾鲁治理黄河,劳民动众,役使黄河两岸民夫十五万,而汝、颍之妖寇乘时而起,掀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笔者认为治理黄河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因为治理黄河聚集起来的十几万民夫都是灾民,他们吃不饱饭,平时又受官府和地主的百般欺压和残酷剥削,只要有人稍微发动就会折杆而起。治理黄河之前,大河两岸本已有童谣传唱“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当有人在治河工地真挖出一头石牛,牛身居然而刻有童谣歌词,其鼓动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小规模的起义早已发生,治河本身并没有错,真正的原因并不在治河。

个人认为造成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一、残暴的统治。元朝开国伊始,就制定民族歧视政策,将人分为四等,人为制造民族对立,将最后征服的南方汉人及少数民族称为南蛮,治行残暴统治。元朝法律公开规定县以上的主官只能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不能执兵器,北人欧打南人南人不得还报,南人打死北人必须处死,北人打死南人只需责杖八十,负担烧埋银后就可无事。二、帝位之争,统治阶级的权力斗争分化消弱了元廷的统治力量。从武宗至顺帝元年(1308-1333年)25年间频烦换了八个皇帝。基于帝位之争的是内斗、内战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政治更趋腐朽。三、统治阶级贪污腐败,贿赂公行,元朝贵族和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大量土地,广大农民失去土地。他们再将兼并来的土地高价租给农民耕种,平均每亩收租达四担之多。平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广大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一遇天灾,只能流离失所,四去逃荒。四、赋税越来越高,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广大人民群众一贫如洗。元朝历代皇帝挥霍无度。皇帝为了拢络蒙古贵族,热衷于赏赐、做佛事。武宗时年入二百八十万锭,即位不到一年就用去八百二十万锭,仁宗即位后年支出更是达到二千万锭,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于赏赐、敬神和修庙。元朝为了保证无节制的奢侈用度,一是无限加重人民的税收负担,二是不停的印发纸币,进行所谓的币制改革,结果是造成巨大的通货膨胀,大量金银流向了朝廷,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最后,连年的水旱天灾成了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将元王朝送入了一片火海。

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这是真的吗?

治理黄河只是直接原因,长期的民怨,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元朝的治理比较简单粗躁,贵族忙着圈地争夺资源,收税权承包给色目人,统治者争权夺利互相攻伐,钱不够用就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停止科举取士导致读书人无所事事,百姓流离失所生不如死。贫极江南,富夸塞北,所有资源都要从南方转运蒙古本部。

由于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但可不是因为要安顿百姓,恢复经济才治理黄河的,老百姓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由于黄河决堤,洪水泛滥,山东的运河被堵塞,导致南方的资源无法运到北方,影响蒙元的利益,元庭才不得不治理黄河。治河大臣为贾鲁,其治河方略贾主张“河必当治”、“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

但正是要治理黄河,征调了十几万大量民夫。这些民夫身强力壮,有比较集中,带有工具直接可以作为武器,是最容易组织的反抗力量。

白莲教果然没有放过这个大好机会,由于官府的简单粗暴的统治方式,民间的教会代替了许多官府的职能,比如诉讼、救济、生老病死,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广泛宣传黄河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弥勒转世,明王降生等思想。并利用广大群众思念宋朝的心理,刘福通宣传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自己是刘光世后代,要辅佐韩山童光复大宋,拯救万民。

当河工果真挖出一个一只眼的雕像时,事态已经不可遏制了。刘福通组织红巾军起义,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表示推翻元朝,恢复大宋的决心。红巾军起义后迅速占领大片区域,定都汴梁,并组织三路大军北伐,虽然最后失败。但天下鼎沸,群雄并起,元朝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

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这是真的吗?

元朝的灭亡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横征暴敛。直接原因是天灾。治理黄河只能说是加速了元朝的灭亡。为什么这样说呢?

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人和南人处于社会最低层。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地向汉人和南人征收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蒙古统治阶级内部也为争权夺利而互相争战。成吉思汗时期把蒙古军队掠夺了土地人口分割给他们的儿子们,这种方式很容易助长他们的野心。果不其然,恶果就来了,首先是忽必烈和他的弟弟争夺汗位,导致蒙古分为两大阵营,后来四个汗国相互之间也打的热火朝天,有一点精力都用在了内耗上,以至于后来被敌人各个击破。

在整个元朝的历史中,连续没有发生战争的时间最长都没有超过三年。元朝对日本、安南、缅甸征战,抵抗“复宋”的起义,加上元朝内讧的争斗。常年维持战争也是元朝灭亡的因素。

蒙古军队的军事力量的确是世界一流的,但后来的蒙古军队腐化了,元朝的皇子皇孙从小就享受着安逸奢侈的生活,自然就丧失了斗志。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到后来很多人竟然骑不上马,更多的蒙古人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很不幸的是元朝在14世纪遇上了自然灾害颇多,元朝宰相脱脱很是个聪明的人,为了便于统治,所以就对灾区发放救济,但是经过元朝各级官吏的层层盘剥,真正到了老百姓手里的也所剩无几。

在公元1343年,黄河决口,500多万人沦为了灾民,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将黄河修建好。本来修建黄河是一件好事,但是将十几万老百姓抓起来,一起来修黄河。这就引起了民怨。

一时间天下到处都是起义的旗帜。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义,但事情被泄露,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了“复宋”的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起义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

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部队,并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在1368年朱元璋命令徐达直接逼向元朝的首都北京城,当时的皇帝元顺帝吓得直接带着后妃和子女仓皇出逃。从此以后,元朝开始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这是真的吗?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一句元朝末年民间广为流传的话。然而,公元1344年,大元帝国发生的一件事,让这句谣言一语成谶。这件事情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就是黄河决堤了!

黄河决堤,按照正常的做法,不外乎两种处理方式,要么治理,要么放任不管。元朝也不例外,主张治理黄河的是丞相脱脱,他认为放任不管会失去民心,引发暴动,从而导致王朝的覆灭。而主张不修的官员,则是深谙元朝的腐败,无论下多大的力气治理,都会被装进各级官员的口袋里。这样会导致更大民怨。

于是,当时朝廷就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一群洞悉元朝政治,有着深远眼光的汉人忠臣极力反对治理黄河,然而喊着治理黄河的,却是以脱脱为代表的部分蒙古王公贵族。也许脱脱真的是为了治理,但其他蒙古贵族就不得而知了。经过一番激烈争辩后,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决定治理黄河,并派脱脱全权负责。

治理黄河,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分别是钱粮和人力。钱粮好说,当然是元朝政府出,而人力则主要发动灾区的汉人百姓和部分的蒙古百姓。然而,这是因为这两样东西的处置不当,却成为了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先说钱粮,当中书省的官员拿到赈灾银子后,在贪墨一部分银两后,又会拿出了一部分银两送给了蒙古的皇亲贵胄。然后,当中书省把饷银分发到下级。各个下级官员又会必然从中克扣。等最后到百姓手里,要筹备治河工具,准备粮食的时候,这些治河的钱粮已经所剩无几了。

再说人力,当赈灾银子几乎落不到实处,没有工具和粮食治理黄河时,官员这时就把魔爪伸向老百姓。把沿岸百姓能用的能吃的都搜刮一空。家里没有青壮的,无论老幼,都要出力。什么?你年老体弱?不去可以,交钱!这样一来,治理黄河就彻底成为一句口号了,老百姓不仅要出力,还要出钱!

在黄河泛滥的这六年期间,中原大地是饿殍遍野,妻离子散,哀鸿遍地!每天因为饥饿所失去的人数,早已经远远超过被大水淹死的人数。其中安徽凤阳就有个叫朱重八的小男孩,父母大哥等至亲都被活活饿死。这简直是当时民间的一个缩影和真实写照。

终于,上天也愤怒了!一天,一个叫韩山童的人和工友在疏通河道时,挖掘出了一只眼的石人,民间正流传着一句谣谚:“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真是“一语成谶”。老百姓都认为石人现世,元朝好日子到头了。于是,大元至正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白鹿庄聚众三千人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正式揭开了元朝末年浩浩荡荡的农民大起义。

公元1368年,一个来自安徽凤阳的人带领一班安徽老乡,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他的名字是朱重八。元朝又怎么料到,当时再普通不过的一场黄河决堤事故和治理黄河事件,会成为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还真是让人始料不及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