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出川蜀,为什么韩信成功诸葛亮失败?失败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能进武庙十哲?
趣谈答案:因为韩信是出其不意,而诸葛亮的意图非常明显,哪怕自己打个喷嚏,曹魏那边都会知道。
韩信的大智慧韩信能够把刘邦的军队带出去,用了一个计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个计谋如果详细来讲的话太过于复杂了,结合当时的特殊情况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的话,一共总结出三点来。
第一,刘邦太老实了
刘邦得到项羽的封号,并且来到川蜀之地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老实,每天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该闹闹。简单来讲,这个时候的刘邦根本没有问鼎中原的野心,也没有任何问鼎中原的行动。
正是刘邦通过这一些外在的行动,彻底蛊惑了项羽的军队,而且项羽军团在日复一日枯燥的看守着刘邦军团的时候产生了疲惫感。
第二,北方没有形成大一统铁板
我们发现在楚汉之争的前一阶段,整个天下依然处于混乱的状态,尽管大家都认为项羽是老大,可是对于这个老大大家或多或少有点不服气。
而且这个时候整个北方并没有形成大一统铁板,换句话来说:往往是这个地方是一个诸侯王镇守的,那个地方是一个诸侯王镇守的,所有的诸侯都没有在一个地方,双方之间就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和监视。
第三,韩信使用了障眼法
韩信趁着这个机会赶紧使用了障眼法,这个障眼法就是:表面上来看仅仅是修栈道,实际上趁着别人不注意,在陈仓一溜烟都跑掉了。
诸葛亮的难处相比较而言,刘邦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雄心和野心,而韩信也仅仅是带着士兵做一些无用功,正是因为这些才蛊惑了项羽的军队。
同样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诸葛亮如果率领军队修栈道会怎么办?
要知道这个时间段已经处在汉朝的尾巴,甚至大汉朝早就没了,嘎嘣脆,嗝屁了。
而这个时候天底下只有三股势力分别是东吴,蜀汉和曹魏,曹魏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蜀汉,因为他们知道蜀汉一定要搞事情。
再加上韩信相比较诸葛亮而言,要早上好几百年使用这个计谋,只要诸葛亮在修栈道,估计曹魏那边早就派人堵着陈仓去了。
也就是说有一个历史的先决性,让诸葛亮根本没有办法运用这条计谋,也没有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进攻曹魏。
大一统铁板的困扰
曹魏尽管没有一统天下,但是他统一了所有的北方,这就意味着在曹魏所属的领地之内,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源源不断的汇报到曹魏的最高统治者那里。
一旦形成一个大一统的铁板,就没有了信息的阻滞,往往信息能够更加高效的传递。而曹魏也必然会派出无数的情报人员来看看蜀汉和东吴在干什么,一旦发现有苗头赶紧阻止。
正是因为有这两点难处,诸葛亮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闯出去,因为诸葛亮一旦动作起来,整个陈仓就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
诸葛亮目标太明显相比较而言,这才是最为尴尬的,因为诸葛亮的目标实在是太明显了。
简单讲一下,韩信最开始的时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连刘邦都不知道什么意思,韩信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
但是相比较而言,诸葛亮一天到晚吵吵嚷嚷的,也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已和曹魏发生战争。换句话来说,诸葛亮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和曹魏牵扯在一起,目的性太明确,就不容易迷惑敌军了。
于是诸葛亮只能六出祁山,千辛万苦的讨伐曹贼。
历史小彩蛋
传说诸葛亮每一次讨伐曹魏的时候都会拍着桌子哭,然后臣子们就问哭什么呢?
诸葛亮说:如果荆州没有丢失该多么的好呀。
这件事情我们不知是真是假,但极有可能是真的。因为荆州的丢失,给诸葛亮带来了莫大的困难。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同样是出川蜀,为什么韩信成功诸葛亮失败?失败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能进武庙十哲?
同样是出川蜀,韩信成功,而诸葛亮失败,分析其原因有五:
一、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多年,根基稳固,关中地区与曹魏政权结合紧密。诸葛亮出川蜀,曹魏可以调动全国兵力进行反击,故诸葛亮以失败告终。
而关中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yi),封王不久,且关中民众痛恨他们投降,害死关中20万士兵。故人心不服,根基不稳,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故轻松被打败。
二、诸葛亮出川蜀作战,属客地作战,远离根据地,军心不稳。后勤供给艰难,且没有民众基础,难以资粮于敌。
而韩信出川蜀作战,是将士思归,进入关中犹如鱼入大海,反客为主,军心稳定,士气旺盛。且关中父老欢迎刘邦队伍,军资能得到随时补给。
三、诸葛亮出川蜀北伐,是一次不成功,以至于五次北伐。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北伐次数越多,士卒反而会产生畏惧心理,故而遇到困难就会退兵。
而韩信用兵是一次袭击成功,乘着旺盛的士气,很快平定三王。
四、诸葛亮知道蜀国是难以消灭曹魏的,其北伐目的不是推翻曹魏政权,而是以攻为守,保存蜀汉政权的存在。
而韩信已经预见到项羽的失败,其出川蜀目的很明确,就是首先消灭三王,占领关中,以关中为根据地,东向与项羽争夺天下。战略目的不同,自然做法不同。
五、诸葛亮的精兵猛将,大多是在关东地区多年积累、久经沙场,选拔出来的,进入川蜀后,兵力来源缺乏,精兵猛将日渐减少。故与曹魏对抗中,力求稳重,不敢有冒险,不敢有大的损失;有利就进,无利则退。
而韩信不同,刘邦手下战将如云,出川蜀反而能得到补充,不怕战争伤亡,几次全军覆没,又都从关中或其他地区得到补充和恢复。
关于失败的诸葛亮为什么能进武庙十哲的问题:
一、诸葛亮出川蜀没有成功灭掉曹魏,但并不等于就是失败。
诸葛亮自知蜀国实力不足以灭掉曹魏,其北征目的也不是攻灭曹魏,故能取得小胜就是成功。曹魏名将司马懿、曹真等人在诸葛亮面前只能取守势,可见诸葛亮用兵如神。
二、诸葛亮一生光明磊落,仁、义、礼、智、信、忠、勇兼具。
三、诸葛亮是全才、军事奇才。
诸葛亮兼具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文学家,受到历代人们的赞赏。
诸葛亮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
技术发明上,如改良连弩,木牛流马等;诸葛亮亦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等。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极高评价。
肃宗时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同样是出川蜀,为什么韩信成功诸葛亮失败?失败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能进武庙十哲?
同样是兵出川蜀,韩信能成功诸葛亮却失败了,很大的原因是:汉初的一场地震,改变了蜀地的山川地貌。
我们都知道,四川因为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质运动十分活跃,所以一直地震频发。在秦朝末年,关中、汉中和蜀地都可以通过河流联通,所以韩信在进攻陈仓时,选择了水路。而汉朝初年的一场地震,导致了河流堵塞。所以后来的诸葛亮不但不能从水路进攻,连运粮都成了难题。《汉书》记载:
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而当时的水上运输,要比陆地上容易许多。在武都地震后,水路运输难以实现,所以诸葛亮才发明了木牛流马(猜测是人力推车)来解决运输难题。
所以诸葛亮不是比韩信差很多,实在是地形都改变了,诸葛亮无法再复制韩信的军事奇迹。
而诸葛亮能入选武庙十哲,正说明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有人说诸葛亮政治才能优越,军事才能一般。或许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建树确实不多,主要体现在战略上。但后刘备时代,诸葛亮以相对孱弱的蜀国,攻打当时强悍的魏国,仍然能占到好处,并一直处在攻势,可以说是向全时代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
所以在魏晋年间,虽然诸葛亮一直是司马懿的敌人,但仍然十分被魏晋人士推崇。到了唐朝时期,被选入武庙十哲也就不稀奇了。
同样是出川蜀,为什么韩信成功诸葛亮失败?失败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能进武庙十哲?
同样是出川蜀,为什么韩信成功诸葛亮失败?失败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能进武庙十哲?
第一,韩信“暗度陈仓”是千古绝响,没有第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名将韩信创造的一种战术,因为这个战术,使得刘邦所率领的汉军可以免遭关中三王的直接堵截,成功地打了关中三王军一个出其不意,最终占领了关中。但是自从韩信创造这个战术之后的2000多年里,再没有出现过,成为了千古绝响。
为什么韩信可以暗度陈仓,诸葛亮却只能死死地六出祁山,越过高山险阻只能对付严阵以待的魏军,而不能走陈仓古道,偏偏要去走极端迂回的褒斜古道,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当然不是,这一切都和西汉初年那一场大地震紧密相关。正是这场地震,导致暗度陈仓的千古绝响。
汉初之前,现在嘉陵江的上游本来是古汉水的上游,而且由于河道淤塞,水流不通,这些江水就在上游留存下来,在今天陕西略阳县城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泽。这个大型水泽的存在使得关中、汉中还有蜀地都可以联通,交通极为方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陈仓古道可以快速通过军队了。
但是未曾想到,汉初的一场武都大地震将这个古道给破坏了,武都大地震的发生使得蜀地以及汉中通往关中唯一便利的通道消失,蜀道终于难于上青天了。
因为没有便捷的水路,没有稳定的通道,导致诸葛亮北伐时运送粮草极为困难,如果通过褒斜古道,或者一些崎岖的山路运输,不仅危险大,而且运输效率极为低下,根本无法跟上大军迁徙的步伐。“木牛流马”说白了就是“独轮车”,诸葛亮充其量是在原有的独轮车上进行了一些改进而已,但对大局于事无补。
一场地震,造成诸葛亮的遗恨,而韩信可谓天眷。
第二、魏国防守诸葛亮的战略定力
诸葛亮历次北伐,都像是军事演习一样,进退自如,魏国似乎视而不见,你来了我认真防守,你走我也不追。到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竟然在魏国境内搞起了屯垦,即便这样,魏国仍然不肯出战。劳师袭远,利在速战,相持必败。黔驴技穷的诸葛亮竟然给司马懿送去了妇女用的衣服饰品,以羞辱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下决不出战,就这样一直把诸葛亮耗跨。
魏国上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定力呢?
这是魏国对于西北战场的正确认识,而这种认识又逐步形成了魏国的一种战略共识,一旦这种共识形成,他们就上下一致,毫不动摇地执行下去。
诸葛亮出屯南郑,有人劝魏明帝曹睿伐蜀,孙资出谋:主动攻伐空耗国力,不如据险防守,待吴蜀自疲,于是曹睿放弃了这次伐蜀计划。所谓攻者不足,守则有余。这样可以节省精兵数量、后勤资费、征调劳役和兵丁(军事行动,用在保证战斗人员供给的劳役是战斗人员的三倍)。分别派遣大将据守各处要塞险地,威力足可以震慑强敌,安静疆场,将士如睡虎,老百姓安其生。如此坚持数年,魏国必日益昌盛,吴蜀必然疲惫衰败。魏明帝听从了他的话,放弃了主动进攻的计划。
曹真认曾违反这一原则,从子午谷进军才走了一半。朝廷中太尉华歆、少府杨阜、散骑常侍王肃都上书建议撤兵,魏明帝下诏终止了这次行动。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采取了尾随而不战的策略,但由于众将领坚决要求出战,结果被诸葛亮打败。后来诸葛亮因缺粮撤军,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中埋伏中箭身亡。
到了这个时候,魏国的认识已经清晰并形成了共识,就是不主动对蜀国作战,只做坚决的防守。
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前四次北伐不同,他这次的目标是长安,大有一番决战的意味。但魏国仍然坚壁据守,消耗其锐气,诸葛亮陷于想进既难,退又不甘,长时间对峙必然粮草耗尽,原地抄掠却注定两手空空的被动局面。蜀军撤退之时大举追击,以逸待劳,这就是魏军大获全胜根本所在。
魏国的这种战略定力,在司马懿这儿得到了非常好的执行。尤其是司马懿忍在被骂作女人的情况下依然不为所动,可见他的定力更为强大。
第三,国内矛盾难以调和。
诸葛亮隆中对提议荆益分兵害得关羽人死地失、进谗言害死刘封、夷陵之战是刘备败在粮草不济、自领益州牧架空刘禅、虢夺李严、魏延兵权。步伐更大程度是转嫁国内矛盾、攫取权利的手段。
归根结底,诸葛亮北伐在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具备条件下,穷兵黩武,耗尽蜀国民力民心。这对蜀国而言实在实在难。
武侯祠里有一副对子写得好:自古知兵非好战,后来治蜀要深思。
附带说明: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 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 (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
同样是出川蜀,为什么韩信成功诸葛亮失败?失败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能进武庙十哲?
一、韩信出其不意,诸葛亮意图明显。
韩信之所以能够出川,完全是出其不意。
当刘邦被项羽封在偏远的汉中的时候,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掉栈道,一开始就做出了不想再返回中原,而只是在汉中当一个藩王的样子。
这件事,属于提前谋划。而这个提前谋划,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让项羽不再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刘邦再也不会出来闹事。同时,负责镇守三秦的章邯等人也麻痹大意,没有着力去准备。
所有这些,都为后来韩信出其不意进攻三秦之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北伐的做法完全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在第一次见到刘备,给刘备做出“隆中对”的时候,就已经把以四川为根据地,从汉中出发北上的策略给说出来了。应该说,这个策略后来肯定传遍了全国各地。后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为了北伐,更是做了长达一年的准备,先是统一政权军权,接着又平定南方,同时再征集队伍,准备粮草。当所有这些事完成,诸葛亮在北伐之前,还给刘禅上了一篇《出师表》。诸葛亮的文章文辞优美,情真意切,相信迅速就传递到了北方曹魏那里。
可以说,诸葛亮的整个北伐行动,轰轰烈烈、浩浩荡荡,都是在阳光下操作的,毫无隐蔽性可言。
二、韩信用兵凭险,诸葛亮四平八稳。
韩信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家。而真正的军事家,都是要讲究战争谋略的。韩信之所以能够打到关中,是在明修栈道的掩护下,暗度陈仓的结果。以至于当韩信兵临城下的时候,雍王章邯还不相信,认为报告的士兵说谎。
而诸葛亮的做法完全不一样。他的整个进攻,都显得四平八稳,哪些部队当前锋,哪些部队负责粮草押运,哪些部队负责策应,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虽然魏延只要求给他五千兵马,少之又少,但是诸葛亮却并没有同意。他之所以不同意魏延这样做,所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一是他认为魏延这是在冒险,冒险很可怕。二是认为魏延因为没有当成前锋,在闹情绪。三是认为魏延不够忠诚,担心他这是去投奔魏国。
诸葛亮实在是因为想得太多,考虑得太周全,所以不肯做出哪怕一步小小的冒险行动。
后来,当马谡丢掉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立刻就准备撤军。事实上,丢掉街亭,并不是世界末日。好的军事家,正好利用这一点,寻找新的战机。但因为诸葛亮不肯冒险。认为丢掉街亭以后,大军将“进退无据”,所以赶紧撤军,大张旗鼓干起来的第一次北伐行动,就匆匆结束了。
三、韩信为胜利不讲人事,诸葛亮为人事丢掉胜利。
韩信在打仗的时候,为了胜利,他不会考虑人事上问题。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把士兵放在一个绝境,希望“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韩信考虑人事,他就会想到,一旦打败了,那些被放到绝境的人,一定会在刘邦面前说他的坏话。
还有,韩信进攻齐国的时候,当时郦食其已经劝得齐国投降了,而韩信却不管郦食其的安危,依然继续进攻。事实上,韩信的这个做法,是帮助了刘邦。如果齐国不是打下来的,是投降过来的。虽然一时投降了,但最终依然是个强大的威胁。燕王臧荼就是投降过来的,但最后带头造反的,正是他。而“五百壮士”,以及田横宁死也不愿去跪在刘邦面前的故事,从反面证明,齐地的人,有着一颗怎样不屈的心!
诸葛亮不一样,他要特别考虑人事,确保整个蜀国集团的安定团结。
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以后,为什么诸葛亮不肯继续进军?就是害怕再有失败,会陷入人事纠纷中。而如果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马谡身上,他自己也进行自贬。这样一来,大家就会同情而拥护诸葛亮,内部就会很团结。
第二次北伐,当时负责押运粮草的李严,因为粮草无法到位,就谎称无粮。诸葛亮知道李严在撒谎。按照一般的做法,他应该撤换一个人,让别人来押运。但是,因为李严曾经是和诸葛亮一起被刘备托孤的两人之一,诸葛亮害怕他这样做,会引起别人猜疑他,因此,干脆就把军队撤回来了。
诸葛亮这样做,最后的结果是蜀国上下都很服气他。就算是李严,在被刘禅拿下后,也一直相信诸葛亮能够重新用他。后来听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失声痛哭,觉得自己没希望了。但是,考虑人事太多,却实在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
四、韩信是捧心西子,诸葛亮是东施效颦。
韩信是历史上第一次从汉中出发,往中原打的。之前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正因为如此,所以项羽政权才没有准备。
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从汉中北伐的时候,已经有韩信成功的经验了。而魏国政权,也相应地做好了准备。因此,诸葛亮要想再采用这个办法,就有点东施效颦,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同样是出川蜀,为什么韩信成功诸葛亮失败?失败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能进武庙十哲?
韩信能成功,是因为中原诸国分立,各自为政。楚霸王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持勇而骄,还开了历史倒车,使得人心动荡,诸侯各怀心机。
然后,刘邦又有神助攻,以身作诱,拖住了项羽主力,虽屡败、却屡战,像个牛皮糖似的粘住了楚霸王。而以韩信天纵之军事才略,得以在北方,放手将诸侯各个击破,扫平北方。
而蜀汉失荆州后,从此于中国隔绝,已如失一臂。从隆中对的策论中,北伐战略上,已失去了策应与助攻。而曹操之雄才,及其子孙三代之能。曹氏政权的魏国,政治清明,军民之心也早已附,境内安宁,英雄志士甘为之效力,又据有天下之半。人才辈出,整体国力数倍于蜀。以魏国之强盛一统之实力,又岂是当年的项羽所能比也。
所以,诸葛亮虽天下奇才,然而以一州之力伐天下之半,焉能成功啊!
然而,能以一州之力,屡能耀兵威于敌境内,让据有半个天下的强魏,也不得不避其锋芒,这又是何等的英才?所以,诸葛亮进武庙,理所当然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