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
历史上的吕蒙是病死的,他不是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的,吕蒙在讨伐荆州之前身体就已经不好了,夺取荆州之后,他的身体就完全垮掉了,这于关羽有没有被杀是没有影响的,纯粹是他身体素质不行了。
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
这是《吕蒙传》中的一段话,吕蒙病重之后,孙权花重金请人医治,而且在墙壁上弄个小孔偷偷去偷看病情。
如果今天吕蒙能吃得下饭了,孙权就很开心,要是吃不下饭,他今天就会很暴怒,夜里会失眠。后来甚至还请了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不过还是不行,吕蒙最终还是病死在内殿之中,享年42岁。
这是历史上的死法,但是《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会让吕蒙出现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的样子呢?
这一段记载在《三国演义》77回。
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从书中的描写很清楚,那就是关公显圣 ,请注意我这里的用词,不是关羽,而是关公。
关羽和关公是两回事,我已经在很多场合讲过这个观点。
通篇《三国演义》提到关羽,除了出场外用关羽,其他地方大部分用关公。
所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关羽不再是刘备的小跟班,而是一个圣人或是一个神。你想想看一个人害死了一个神,他没有报应,看书和听书的老百姓是不答应的。
所以响应群众的呼声,吕蒙作为主谋必须要惨,死的越惨越好,只有这样方解大家的心头之恨。
这也就是为什么吕蒙的死法与史实完全不同的原因了,不是关羽显灵,而是老百姓要求关公显灵,这是当时老百姓的愿望。
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
关羽,在后世已经成神了。参与谋害关羽的三名东吴主要将领,到最后都是惨死的结局。甚至是孙权,也被关羽痛骂了一顿。
这结果,够痛快吧,让他们害关羽,全都要遭报应,受惩罚。
关羽进攻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有了直向宛洛之势。曹操吓得要迁都。孙权也坐不住了,嫉妒关羽的成就,开始跟曹操眉来眼去。结果孙、曹一拍即合,结成联盟,准备一起干掉关羽。
东吴大都督吕蒙,故意对外宣称病危,以“未有远名”的陆逊代替自己,用来麻痹关羽。
关羽中计,征用后方守军全力攻打被困襄樊的曹仁。
吕蒙趁机,白衣渡江,兵不血刃的收降了糜芳、傅士仁,得了荆州全境。
关羽在襄樊,又中了徐晃声东击西的计策,全军溃败,只得率大军退往江陵。
吕蒙使出连环计,优待关羽大军中留在荆州的将士家属,致使关羽大军逃亡无数。
关羽彻底失去了夺回江陵的实力,只得败走麦城,然后西逃入益州。结果,被潘璋拦路截杀,最后在临沮被潘璋部下马忠擒获。
孙权下令潘璋就地处死了关羽。
三国名将关羽自此陨落,但是仇不能不报呀。
于是,在孙权、吕蒙大摆庆功宴之时,吕蒙突然变了嘴脸,将孙权从宝座上赶了下来,自己坐了上去。坐在孙权宝座上的吕蒙自称关羽,大骂孙权背信弃义的种种恶行。骂完之后,吕蒙倒地,七窍流血而亡。
关羽显圣,替自己报了仇,杀了对方主帅。有仇必报,痛快。
而且不止是吕蒙因为关羽显圣而亡,截杀关羽的潘璋也同样如此。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与吴军大战于猇亭。混战中,潘璋被关羽之子关兴认出,被追杀了一天。到了夜间,他们在一山庄偶遇,潘璋想逃,关羽显圣,拦住了潘璋的去路。关兴赶上,一剑斩杀了潘璋。
关羽的儿子关兴替父亲报仇,杀了截杀关羽的东吴主将。快意恩仇,解气。
同样的,直接擒拿了关羽的潘璋部将马忠,也不能善终呀。
只是呢,杀鸡焉用牛刀,地位一定是要清晰明了地。马忠最后被投降东吴的两个“小人”糜芳、傅士仁所杀,身首异处。而糜芳、傅士仁,在提着马忠的首级,重新投奔刘备时,被刘备亲手斩杀。
主帅对主帅,大将对大将,小人又被小人所杀,而正义的刘备也绝不姑息养奸,大义灭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小舅子糜芳。
故事是多么的完美,正义永远是光辉灿烂的,而邪恶力量,最终是会被铲除的。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深刻呀,一语中的,说的不就是罗贯中么。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具有异常明显的“尊刘贬曹”的所谓正统思想。因此,在罗贯中看来,刘备作为汉室后裔,才是正统,曹操、孙权都是异端,大反派,都是要被打倒的。关羽作为刘备义结金兰的兄弟,勇武忠义的大将军,却惨死在吕蒙这一帮反贼手中,是不可接受的。
于是,罗贯中充分发挥了有逻辑的想象力,杜撰了一个精彩的神话故事。恰逢历史上的吕蒙确实马上就要病死了,他就狠狠的“恶搞”了吕蒙,将吕蒙写成了关羽显圣惨死,而关羽却成了神仙。然后,又将害死关羽的相关人等统统写死。哼,让你们害死关二爷,写死你们。罗先生写完,才算是找回了一丝丝心理平衡,总算出了口恶气。
到了现代,三国作为一部历史大剧,有人开始觉得继续装神弄鬼不合适了吧。古人信鬼神,看着很符合逻辑,但是现代人都知道这不科学。好吧,那就改呗。
新《三国演义》同样遵循了“尊刘贬曹”的思路,孙权同样是反派。所以,还是必须继续黑化孙权和东吴的。于是,加入了比较流行的“宫斗”戏份,来充分揭露坏人的阴险狡诈,虚伪与无耻。
新三国中,吕蒙变坏了,智商下降了,而孙权同样变坏了,智商也同样下线了,坏人们纷纷开始自相残杀。
于是,故事变成了,在抓住关羽之后,孙权让留活的,但是吕蒙不听,执意杀了关羽。关羽死了,这给孙权出了一道难题。关羽一死,刘备必须守“义”,那就必须出兵为关羽报仇,孙刘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大战。结果,孙权竟然为了向刘备求和,毒死了吕蒙。
嗯,可以的,“生子当如孙仲谋”,仲谋的智商直线下降,最后还是没能避免大战一场。
看似逻辑严谨的故事,其实,并不完美。真正完美的还是现实,要不然大哲学家黑格尔就不会说“存在即合理”这么深刻的话了。
抛去《三国演义》中的正朔观念,只看历史。
孙权对东吴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非常信任,特别是吕蒙,是孙权最信任的人。
而吕蒙也可谓是达到了兵家的至高境界,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吕蒙代替鲁肃之前,就劝孙权取荆州,而代替鲁肃之后,“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就已经开始对关羽采取怀柔政策了。之后白衣渡江,完全用谋略和攻心术,取得了荆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吕蒙不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么,关羽面对这样的对手,怎么可能守得住荆州。
吕蒙还非常谦恭好学,“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就是说的吴下阿蒙。而且,吕蒙还不爱财,孙权封赏的财物,都分文不动,放入了库房,等他死后,全部交还。
只是呢,通常是天妒英才,江陵之战后不久,吕蒙就身染重病。
孙权命人将吕蒙安置在自己的内殿,并发布赏赐千金的募令,广招天下名医来替吕蒙诊治。吕蒙进行针灸,“权为之惨戚”。孙权想见吕蒙,又恐吕蒙要起身行礼,于是“穿壁瞻之(在墙上钻个小孔看吕蒙),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孙权甚至为了吕蒙病愈,颁布了大赦令。这一般是皇室有大喜事之时,才会发布的。
现实也许就是这么爱跟人开玩笑,有时候喜欢对一个人好,就是好的这么直接,这么深切。
最终,百般努力的孙权并未能救回吕蒙的性命。而吕蒙在交代好后事之后,也悄然病逝于内殿,终年42岁。
至于被关兴杀死的潘璋,还要再继续蹦跶十几年呢。马忠卒年不详,但绝对不是被糜芳、傅士仁杀死的,不然,《三国志》中应该有记载。糜芳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后,还安然的生活在东吴,223年还随军讨伐过东吴叛将晋宗,此时,刘备已经去世了。糜芳未死,傅士仁应该也是既没有被孙权处死,也不会再返回蜀汉。
看来,真实的历史上,关羽大仇未报呀,还害死了张飞和刘备,最终因为杀了庞德,还连累了全族。蜀汉灭亡时,关羽一族被庞德之子庞会所灭。倒是刘禅,还有张飞的后人,得以天年,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厚待。
现实世界是不会以人的意志做转移的,现实就是这么的不合逻辑。
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
吕蒙被关羽魂魄上身,七窍流血而死,真是大快人心,这正是大家想看到的。吕蒙落井下石头,设计害死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关云长,如果死状不惨,就不能解大家的心头之恨,罗贯中设计了一个让大家解开心结的痛快结局。实际上,吕蒙死的比这痛苦多了。 《三国演义》演绎了吕蒙之死据《三国演义》上描述:孙权大摆宴席犒赏三军,为表示感谢孙权亲自倒酒给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说:“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识我不?”众将大惊,想要上前救援时,吕蒙又推到孙权,大步前进,坐到孙权位置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日:“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只见吕蒙已经倒地不起,七窍流血而死。
罗贯中让关羽的魂魄出场,增加了故事的神秘度,让读者感受到正义不能被践踏,英雄不会轻易被杀死,奇耻大辱要亲手偿清,这个结局是大家最愿意看到了,吐出了胸中的那口闷气,大快人心。
野史记录吕蒙被孙权害死吕蒙手下大将活捉关羽后,杀,还是不杀,孙权很纠结。不杀,留下关羽是心腹大患,关羽一定会杀回来抢荆州;杀了关羽,肯定会得罪刘备,蜀国甚至会派兵报复,这样就失去了牵制魏国的一股力量。此战的目的是收复被刘备“借走”不还的荆州,既然已经夺回,还是放了关羽吧。
可是作为大都督的吕蒙怕孙权反悔,在没有收到命令的情况下杀了关羽。
孙权毛了,不知道应该如何收场。吕蒙出了主意,把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让他背这个黑锅。孙权觉得这个计策不错,就派人把关羽人头送到曹操。这点把戏能骗过曹操,骗不过司马懿啊,司马军师立即拆穿了孙权的诡计,并且说出破解的方法:厚葬关羽。
曹操找人给关羽用木头雕刻了一个身子,还封他为荆王,亲送殡,厚葬了关羽。
孙权一看,人家不上当,球又被踢回来了,非常生气。于是以庆祝夺回荆州为名,设下酒宴,暗中在酒中下毒。吕蒙不知是计,喝下毒酒,七窍流血而亡。
毒死罪魁祸首吕蒙,是孙权做给刘备看,希望双方不要因此动兵。这个故事讲的合情合理,但是编的,周瑜、鲁肃死后,孙权非常器重吕蒙,把他当顶梁柱,决不会动杀心。
史书记载吕蒙死的很痛苦
《三国志》上详细的记录了吕蒙死的经过。吕蒙的身体一直不好,在攻打南郡时,就是用一封自己病重,要回家休养的书信,骗关羽放松警惕,撤走守兵。吕蒙然后突然袭击,擒获了关羽的家属。之后再擒杀关羽父子。为了夺取荆州,吕蒙心力憔悴,最终卧床不起,病情日益加重,痛不欲生。孙权非常关心他,给他封了侯爵,赏了他万金,吕蒙都不要。
孙权害怕失去吕蒙这根大柱子,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内殿,找了很多药方治疗他的病,还找来针灸专家给他缓解病痛,但效果都不好。孙权经常要到吕蒙卧室看望他,又怕打扰他,就在墙上挖了个洞,从洞中观察吕蒙的病情。后来看到吕蒙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医生用尽办法都不灵,孙权病急乱投医,找来道士为他求神续命,终究没有留得住吕都督,吕蒙在孙权的殿内受尽疾病折磨后病故,死时才42岁。
在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中死去,比一瞬间七窍流血而更痛苦,也算是得到一点报应吧。
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
有段传说吕蒙死于关羽阴魂索命,但其实在民间传说中他的死因更加离奇。吕蒙其实是个短命鬼,命犯天煞孤星,注定活不过飞岁,在他18岁时正巧被神医华佗看到,华佗使直言他活不过两年。他急忙求神医救他一命华佗医者仁心,便说道:你这病吃药是沒用的,不过可以去找一个叫管恪的木士也许他会有为法。吕蒙便急忙找到管恪。管恪看完之后说道:我道行悲微,无法助你逆天改命,那这个原由可能他害死关羽吗?在野史中吕蒙的死因更是各有各的说法。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大名大家应该都知道。关羽为人十分忠义,武艺又十分高强,是刘备的得力干将。关羽曾经被曹操俘虏,给出丰厚的待遇条件,关羽都不为所动,而是过五关斩六将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曹操因此反而更加的欣赏关羽,认为他是个人物。这也让关羽更具有魅力了。可是关羽被吕蒙打败,败走麦城后,被吴国的将领吕潘璋马忠埋伏活捉,由于关羽拒不肯投降导致被斩首。而作为击败关羽的大功臣吕蒙,却在宴会上不可思议的流血而死,这是怎么一回事
据说吕蒙得胜归来后,孙权大摆宴席犒赏三军,为表示感谢孙权亲自倒酒给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说:“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识我不?”众将大惊,想要上前救援时,吕蒙又推到孙权,大步前进,坐到孙权位置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日:“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只见吕蒙已经倒地不起,七窍流血而死。
罗贯中让关羽的魂魄出场,增加了故事的神秘度,让读者感受到正义不能被践踏,英雄不会轻易被杀死,奇耻大辱要亲手偿清,这个结局是大家最愿意看到了,吐出了胸中的那口闷气,大快人心。
在正史《三国志》之上,其实已经很完整的写出了吕蒙的死因,其实吕蒙最开始的时候身体就很差,虽然说成功拿下了关羽,可是他身体本身就很差,又费心费力,体力不支彻底倒下了,孙权知道吕蒙的忠心,也很欣赏这个手下大将,积极的给他找名医,甚至还找道士为他续命,不过吕蒙最终还是在长久的病痛折磨之中死去了。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关羽在人们心中地位比较高,至到现在人们还比较敬仰关公,所以人们把吕蒙害死关羽是他自己糟报应死去传成故事流传,其实吕蒙为孙权背锅了。
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吕子明,在关羽率蜀汉军主力全力攻打曹军驻守的樊城时,趁机率吴军偷袭,白衣渡江,占领了荆州,又逼迫关羽父子败走麦城,最终被擒杀。在擒杀关羽父子后,吕蒙也不久死于孙权内殿中。吕蒙的死因历来有不同说法。
其一被关羽索命,七窍流血而死。《三国演义》中说孙权杀害了关羽父子,尽收荆襄之地,大设庆功宴,让吕蒙坐于上位,亲自赐酒吕蒙,表彰他的大功。不想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历声大骂:“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吕蒙推倒孙权,大步坐到孙权位上,两目倒竖,双眼圆睁,大喝道:“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以奸计害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忙率众人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这一说法多见于民间,关羽忠义,被后世朝代屡屡加封,从神佛到圣到王到帝,最后竟成了法力无边并管理三界的关帝圣君、武财神,备受朝廷和民间尊拜,自然害死他的吕蒙也成了人们痛恨的对象,也难逃关公索命。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就采用了吕蒙这种荒诞死法,一来为张扬刘备正统、贬抑曹操孙权的需要,二来让人们读了解气。其二被孙权毒害。孙权擒杀了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必然要遭到蜀汉刘备的报复,他想转嫁刘备对自己的怨气,一方面他把关羽的人头派使者送给了曹操,表明害关羽是曹操主谋,自己是迫不得已;另一方面他向刘备展示,自己一直维护孙刘联盟,是吕蒙不听将令冒然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军将在外不好驾驭,自己实出无奈,现在吕蒙已死,也算为关公抵命了。这种观点是站在孙权虽明晓大局,却把控兵权不力来说的,最新拍的《三国》就是采用了这种说法。不过荆州是孙权必争之地,吕蒙又是孙权一手培养提拔的大将,能为孙权夺回荆州,是孙权求之不得的好事,更何况吕蒙又是孙权倚重的柱国大将呢?孙权怎能毒害吕蒙呢?史料中吕蒙一得病,孙权马上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为其求医诊治,甚至赏赐百金为他招募医者,吕蒙病情一有好转,孙权就高兴,一见重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可见孙权对吕蒙君臣情深,于公于私都不可能毒害吕蒙。其三生病而死。在偷袭荆州之前,吕蒙曾给孙权上书说:“关羽攻打樊城而留下很多守兵,必定是害怕我袭击他后方的缘故。我时常有病,可以以治病为名分一部分士兵和我一起回建业。关羽听到这个消息,就会撤掉守兵,全部开赴襄阳。……。”从这里也可看出这时期的吕蒙身体不好,多病。吕蒙夺取荆州,孙权要封他为孱陵侯,赐钱一亿,封赏还未颁布,吕蒙就发病了,后世也有人说,可能建安二十四年发生温疫,因据史载那一年,吴将孙皎、蒋钦也死了。吕蒙在战场吃苦受累,积劳成疾,抵抗力弱,极有可能是感染温疫而死的。对于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人多因病早逝,吕蒙死时四十多岁,正处中年,正是各种疾病多发期,再加勤政多劳,身体不好,因急病而死也当在情理之中。
其实吕蒙是个忠职尽守的人,也是个凭个人能力一刀一枪上位的人,在军旅倥偬之际,刻苦读书,见识精博,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典故传世;他克己让人,大局观念强,不计个人恩怨;他勇斩陈就,破黄祖,智擒关羽、郝普,为东吴立下汉马功劳,不愧三国名将。虽然都是各为其主,怎奈孙吴不是正统,在后世人心思汉的作用下,蜀汉正统的情结让人挥之不去,因此为蜀汉忠义捐躯的关羽,让人同情让人尊崇,自然害死关公的罪魁吕蒙,最终被关公魂魄索命,七窍流血而死,只有这样的死法,才能让后人得以长长舒口心中恶气😊。那么您又认为吕蒙的哪种死法更可信呢?😄
杀死关羽的吕蒙,为何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是关羽显圣吗?
不是,有两个原因。第一,吕蒙自知违抗主公的命令杀了关羽闯下了大祸,给东东吴带来灭顶之灾。反正自己已经杀了死对关羽,之前向主公推荐的陆逊,在这次夺取荆州的战争中已经崭露头角,这个自杀没有后顾之忧,主要是不能连累东吴。
第二,对于孙权来说。自从他接管东吴以来,实际的兵权一直掌握在东吴的大都督周瑜手里,周瑜死后把兵权交给了鲁肃,鲁肃死后把兵权交个了吕蒙,所以孙权一直没有掌握东吴的兵权,这次吕蒙尽敢公然违抗自己的命令杀关羽,简直没有把他这个主要的命令当回事,这次还不借机把除掉,把东吴的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另外,吕蒙把关羽给杀了,他总得给刘备一个交代。吕蒙现在是夺取荆州的功臣,不能公开杀他,不然会寒了东吴将士之心,所以只能假借把宫中治疗,派太医给他治病,好把吕蒙毒死,神不知鬼不觉。
总结,杀死关羽的吕蒙,在宴会上七窍流血而死,不是关羽显圣,是孙权派人下药把他毒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