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明军在把日军赶下海之后为何见好就收,不接着打了?

趣谈答案:其实万历还是非常喜欢打仗的,只不过朝中臣子提出了反对意见罢了。

一个祖训

今天我们先来讲一个非常特殊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祖训。什么是组训呢?简单来讲就是自己老祖宗所说的一些话、所做的一些事情。

朱元璋最开始当皇帝的时候非常希望能够远征日本,为什么远征日本呢?因为日本太皮了,而且不听话。

当初朱元璋好心好意的派遣使臣前往日本,没有想到使臣被砍掉了,所以朱元璋一时生气,便希望自己的军队把日本给整平了。

这个时候刘伯温及时的阻止了朱元璋,并且告诉他:咱们现在刚刚建立国家,每一次行军打仗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民力,你希望自己的老百姓们每天吃不饱饭还饿着肚子吗?

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彻底打消了朱元璋的念头,而且朱元璋下达了一个命令: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什么叫做不征之国呢?简单来讲日本愿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咱们不搭理他。

  • 祖训带来的巨大威力

按理来说万历皇帝非常的懒,什么事都不管,能让下人办的就让下人办,有的时候甚至臣子们希望退休他都不管,臣子们就这么直接离开了,他也不管。简而言之,他非常信仰无政府主义。

好吧,这样的话咱们暂且不谈,单纯的来看一下:当日本进攻朝鲜的时候,万历突然来了精神,而且决心把日本踹下去。

于是万历皇帝准备了好多好多,最终把日本赶下去了。而赶下去之后,万历皇帝也想着再接再厉,继续把日本这个国家给嘎嘣脆了。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非常尴尬的情况出现了,因为自己的祖先曾经发过这个祖训,所有的文臣都以命相搏,坚决拒绝万历皇帝远征,于是这件事情便给耽搁下来了。

  • 为什么祖训有这么大的威慑力

这一点就相当于最开始的三纲五常,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没有办法用现在的理念来理解,但是当我们把身份替换到那个年代就可以理解了。

就相当于最开始的时候:秦始皇已经死掉了,仅仅是一封书信要求扶苏自杀,而扶苏在看到这封信之后啥也没想,直接拎着刀子把自己的脖子抹掉了。

这就属于历朝历代的君王约束力,简单来讲:老祖宗说的话,不能改;老祖宗做的约定,也不能改。

所以当万历想要违背老祖宗的约定的时候,很多臣子都坚决反对。

朝鲜战役,明朝吃着亏呢

表面上看这场战役打的非常轻松也非常漂亮,但是请注意: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报酬的战役。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日本把朝鲜给占领了,朝鲜赶紧向明朝的大哥发出求救信号,你要是再不来我就完犊子了。

因为朝鲜原本就是附庸于明朝的,所以明朝必须做出样子,率领军队去把朝鲜上边的日军统统赶出去。

但是整个朝鲜就那么屁大点的地儿,从南到北溜达一圈,一天可能也就溜达到头了。就这么一小块地方,自己千辛万苦率领的大军赶过来把日本赶下去,对于大明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当然也有好处,如果不打下去的话,很有可能导致事态恶化,但是朝鲜并没有实质性的给予明朝军队补贴和帮助。

所以把日本赶下去就赶下去,意思意思就行了,如果再不远万里的远征的话,吃亏的反而是明朝。

朝鲜战役赢了,万历的脸上有面子

接下来就涉及到一个面子问题,大家只是知道明朝的军队把日本人赶到了海里面,却不知道当时的天气比较寒冷,而且海水更冷。

于是我们不难想象:这些掉到海里面的日本人八成是活不了的。

与此同时,对应的明军捉住了日本的几个高级头头,然后给拉到了朝廷上,咔嚓一声给砍了。这样的一种行为,极大的满足了万历的虚荣心。

万历的脸上有面子了,对于这件事情也就没有最开始的义愤填膺了。

日本的二把手会来事儿

大家都知道,在这次战役之后,丰臣秀吉死掉了,那么他死掉之后谁是他的接替者呢?那个人的名字叫:德川家康。

简单来讲,德川家康意识到明朝是自己打不过的,也是永远没有办法击溃的,既然打不过,那就赶紧装孙子吧。

因为德川家康装孙子装的实在是太优秀了,伸手不打笑脸人,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历史大鸭蛋

今天咱们不来小彩蛋了,来一个大鸭蛋。

简单来讲:万历可能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简单,他有着更多的英明决策,他有着更多的见解以及更多的高瞻远瞩。

可能万历被清朝故意抹黑,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把他贬得一文不值,但真实的历史上万历是一个鬼精鬼精的存在。万历不但精明而且非常的有眼光,从这一次战役就能够看得出来,如果不及时的遏制日本的嚣张焰头,最终可能会导致一场无法避免的大战役。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在把日军赶下海之后为何见好就收,不接着打了?

明朝因为朝鲜战役,使得后金努尔哈赤崛起,以至于辽东防线解体,并最终取代明王朝成为中原主宰。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吏治腐败,使得国库极为空虚,但各地常年的反叛,加剧了这种趋势,所以,当朝鲜战役爆发,明朝群臣是反对救援的。

但万历帝出于巩固明朝东亚霸主的地位,决定救援朝鲜,只是援军只有数千,而日军的战斗力远超明朝的预想,因此也将明朝拖入朝鲜战争的泥潭。

对于艰难应对的朝鲜之役,明朝最大的优势是重炮,虽然日本列装的火器和火炮数量占据优势但明朝的三眼火铳配合骑兵战术,令日军措手不及。

明军成功遏制日军,也希望能够和谈解决,只是,日本方面对领土更加迫切,因此战争重启,因为日本方面的内部矛盾与丰臣秀吉的逝世,使得明军取得胜利。

但显然,明朝军队已是强弩之末,后期补给难以保障,朝鲜王朝虽然能够提供部分战船,却无法渡海远征日本,而日本的德川家康等尚有十数万未参战的士兵。

所以,明朝万历帝没有征服日本的野心,朝野也不具备足够的财政支撑,而国内也很快爆发了播州之役,因此见好就收,对当时的明朝是正确的决定。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在把日军赶下海之后为何见好就收,不接着打了?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明朝根本就从来没有成功地把日军彻底赶下海。万历援朝战争到了最后,双方已经处于对峙阶段。虽然日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是并没有被彻底赶走。而明朝也没有对日军做最后的打击。

丰臣秀吉病死之后,侵朝战争已经没有意义,日军就自己撤退了,严格来说不是被明朝赶下海的。

明朝把日军彻底赶下海都有困难,还谈什么渡海追击?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在把日军赶下海之后为何见好就收,不接着打了?

事实上,明朝当时在陆地作战中和日军相比,几乎毫无优势可言,而这对于战局日后走向影响深远。在攻打平壤的战争中,明朝方面主要是依靠火炮掩护才得以突进城中,而巷战中日军火枪兵训练有素的一面,让习惯了镇压农民起义和对付小股游牧民族的明朝官军遭遇不小的伤亡,在之后的碧蹄馆之战中,明朝主将李如松统领亲军孤军深入,结果被日军轻易击败,更证明了明朝要想在朝鲜战争取得对日军的优势,就必须在陆地之外打开局面。因此才有了露梁海战等多次大海战,这其中,朝鲜水军精锐的配合,也让明朝得以在海上挽回颜面,乃至于扭转战局。所以明朝之所以在把日军赶下海后放弃追赶,不但是防御性国策主导的作用,也是陆军战斗力有限使然。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在把日军赶下海之后为何见好就收,不接着打了?

世界上很多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没钱。明军不继续打,日军溜回本岛,核心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家都没钱了。

1、陷入朝鲜泥潭

在万历朝鲜战争的最后,不论是交战双方中日两国都是很疲惫的,两方都陷入在朝鲜这个泥潭中了。明廷在驱赶倭寇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钱,前线作战的士兵们连粥吃不上的时候,但依旧一直被后方养尊处优的文官们投诉。

日本这边的大名则是在无衣无食的朝鲜挨饿受冻,攻也攻不上去,退也退不下了,一群日本武将跟街头乞丐一样在帐营为吃的大吵大闹(截图出自日本大河剧《黑田官兵卫》)。

哪怕到战争的最后,明廷的军队也是被日本惯战的武士军团搞得头疼,因为明廷的人数远没有日本人多,两国互有胜负,但是强势的明廷一直用国力强行支持着,不让明军败下阵来。

2、谜一样的朝鲜队友

朝鲜人在万历朝鲜战争只做了三件事:跑步,吵架,缺乏自知之明,也就是基本没怎么打,就望风而降了。

朝鲜官军天生就是长跑健将,日军刚登陆的时候,打了一波,承平日久的朝鲜军队直接被很凶的日军一波带走,一个月就被攻陷王都,两个月连平壤都丢了,菜得连韩国人拍电视剧都看不下去了。

连妄言征服中国的日本关白丰臣秀吉都大跌眼镜(截图出自日本大河剧《黑田官兵卫》,中间笑的一脸诧异的就是认爹无门的丰臣秀吉,旁边一脸蒙蔽的大帅哥就是黑田官兵卫,素有智将之称的他也想不到朝鲜这么菜)。

当时的朝鲜王也不是没想过要挣扎一下,赶快叫世子临海君去搞军队,结果世子直接被抓了,吓得李昖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就差出差去北京避暑了。

朝鲜菜也就算了,还特别喜欢内乱吵架,国小还地域黑,分为南人党和北人党、西人党,小北党。这么分裂就导致力量,整个朝鲜不就剩下一个李舜臣能打嘛,结果打完第一仗,日本撤军了,朝鲜朝廷就把李舜臣送去监狱进修了,派了一个元均来接任,结果直接把朝鲜的家底玩空了,只剩下12条船,再灰溜溜把李舜臣叫回来。

还有一点就是朝鲜军队没有自知之明,看着明军一路凯歌杀到日本人的帐营里去,总是萌生了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完全忘了当初怎么被日本人跟赶猪一样赶到鸭绿江的。比如蔚山之战,朝鲜武官权栗配合明军麻贵部,计划攻击日军正在建造的蔚山倭城。权栗非常头铁,要求复克蔚山,指挥官麻贵却要求他撤回,他硬是要去,结果连累两军一起被宰。

3、吃完原告吃被告的奸商们

第一次朝鲜战役打完以后,明廷和日本都死了不少人。明廷特别心疼,那可是李如松的家当啊,威震辽东的铁骑啊,打蒙古、干女真,都靠这家伙了。可比朝鲜人之值钱多了,死一队铁骑比死了朝鲜宣祖还让明廷心疼。日本那些大名也一样,饭都吃不上了,还整天得被朝鲜起义军骚扰,100个朝鲜义军比100个朝鲜官军难缠多了。所以大家都不想在这烂泥里玩。

所以明朝和日本也有想过不打了,因为不值得,在整个朝鲜大家挣得钱比花的钱多得多,所以有了第一次议和。但是这个时候,两个奸商戏弄两个国家,分别是小西行长和沈惟敬,结果两国鸡同鸭讲,日本以为他打赢了,结果条件开的特别离谱。这边日本要朝鲜一半国土、要明廷嫁女儿过来和亲、要朝鲜王子过来当狗。

这边明廷以为日本是要过来让他收下当狗。两个奸商就互相糊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都说对方答应了。

这事瞒天过海,没人知道,露馅的时候明朝使臣团已经在朝鲜了,就准备去册封日本的丰臣秀吉时,使团长才明白被奸商们耍了,结果直接开溜。不过使团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使团还是继续去日本册封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一开始还以为明廷打赢了,心里还美滋滋的,看见使臣团就纳闷,明廷公主怎么没来?不过不要紧,先看看使臣团怎么说,结果穿好的明廷官服,看到明廷要他当狗的册封,直接发怒,第二朝鲜之役开启。

4、没有赢家的结尾

在被奸商搞了的情况下,两国主君都觉的对方是来搞笑的,只能打下去。结果就是两方军队在那里互砍,谁赢都是惨胜。不过日本更惨就是了,赢了还得撤,好不容易在蔚山打跑了麻贵的明军,结果吃的都没有了,13个日本武将直接电告日本中央,快点给我撤吧,不然收尸都不用来了。等下次明军再度围城直接就饿死,只得快撤。要明白一件事情,打仗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打国力,毕竟士兵不能饿着肚子去打仗吧,再猛的武将饿三天试试。

最终,日本的丰臣秀吉终于去领盒饭了,在朝鲜灰头土脸的日本大名终于看见晴天了,抓紧时间跑路撤退。在没有战心的情况下,日本人就快被明军赶下海了,毕竟当时的国力差距太大,也就是明军还有稀粥吃,日军还观音土都吃不上新鲜的,所以打不过明军是很显然的事情。

所以还继续打?明廷在朝鲜都打得贼垃圾,靠着国力硬耗死对面,就算打到本州去,蒙古一波偷家就直接中原易主了。但这一仗也打虚了明朝,后来朱家扑街的一大原因就是这场大战。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在把日军赶下海之后为何见好就收,不接着打了?

明神宗万历年间的朝鲜之役,朝鲜叫“壬辰倭乱”,日本叫“文禄庆长之役”,但无论三方谁的历史记载,结局都是中国带着打酱油的朝鲜赢了。这次战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明帝国和几乎是最强大的日本之间的战役,同时还是两个海军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的一场恶斗。

  这场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次日本入侵朝鲜的动机都是惊人的相似,都是想以朝鲜作为跳板入侵中国。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向朝鲜提出假道伐明的要求,朝鲜肯定予以拒绝。然后朝鲜就果断挨揍了,一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八道尽失。但幸运的是,国王跑了。

  帝制时代,皇帝和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只要没死,那么复国有望,朝鲜国王李昖一路狼狈逃到中朝边界求救。明神宗为此召开了御前会议,最后决定出兵帮助朝鲜。日本进攻朝鲜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官方记载兵力达15~20万人,第一阶段打了三年,明朝派出的是刚刚结束万历三大征之宁夏之役、未来的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李如松,率领的部队都是九边精锐和戚家军,总兵力在4万人左右。最著名的平壤之战结束后,日军被阵斩一千多人,伤亡在万人以上,而明军损失只有区区数百人。

  几年打下来,日军基本被打回原地。

  停战谁都乐意嘛,于是就歇了,两年不到,日本人皮又痒了,再战。又打了一年多,由于火炮、造船等科技和战斗力差距太大,日军始终在挨打,伤亡数字一直保持在明军的10倍以上,丰臣秀吉活活急死了,日军只能撤军。其间有个著名的露梁海战,堪称16世纪世界历史最大规模的海战,参战三方有两方都是世界顶级海军选手,共有1000多艘船参加战斗,最后日军惨败而归。

  最后,1592-1598年,七年抗日援朝战争彻底结束,丰臣秀吉政权倒台,迎来了德川幕府时代,日本近三百年不敢窥伺中原。战争结束后,朝鲜自然复国了,这场战争朝鲜无疑是最大受益方,摆脱了亡国之痛。明亡后,朝鲜肃宗时期为了报答明朝的再造之恩,建立了“大报坛”,立明神宗排位于内,感恩明朝对朝鲜的复国恩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