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功成身退,为什么张良安度晚年而李善长被杀?

趣谈答案:相比较而言,张良功成身退的时间更早,更具有先见之明,而李善长功成身退的时间更晚,更不具备先见之明。

事件回顾

我们先来看一下张良和李善长两个人是在什么时候功成身退的?

在刘邦打下天下的时候,张良就直接撂了挑子,一溜烟的跑掉了,当时刘邦非常的好奇,这个小子跑这么快干什么?是不是为了争功呢?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张良跑这么快,就是为了撤退,他在帮助刘邦奠定了汉朝的基础之后,看着汉朝没有什么再需要自己帮忙的了,就赶紧一溜烟的跑掉了。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李善长是在什么时候功成身退的呢?

李善长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非常开心,以天下第一功臣自居,慢慢的在朝廷当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凭借着自己和朱元璋的关系打压着刘伯温,打压朝中绝大多数文臣。

紧随其后,李善长通过诸多谋略和手段把刘伯温排挤出了朝廷,再然后因为自己的某些小错误,便直接退出了朝廷的政治圈子,紧随其后,把自己的徒弟带了上来,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之后便是胡惟庸犯了错误,让朱元璋开始怀疑李善长,又因为在很早之前李善长犯过的某些错误,慢慢得被朱元璋所忌恨,最终给杀掉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会发现:一个人一旦身居高位的时候,就很容易变得多疑,与此同时更容易做一些错误的事情。

很显然张良知道这一点,李善长不知道,这也是为什么张良最开始就忙着往外跑,而你李善长最开始的时候是忙着往里面跳。

两个人不同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两个不同的结局,相比较而言,张良心胸更宽广一些,李善长心胸更狭窄一些。

但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皇帝的因素。要知道刘邦尽管是地痞无赖,但相比较而言比朱元璋还要好一些,除了大后期的刘邦脑子糊涂,差点杀了樊哙之外,绝大多数情况下刘邦对于自己的手足兄弟还是非常信任的。

但是朱元璋作为一个从最底层慢慢爬上来的人物,似乎疑心过重,而且总是要猜忌些什么,正是这样猜来猜去,活生生的把李善长给猜死了。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同样功成身退,为什么张良安度晚年而李善长被杀?

张良、李善长的功成身退是有本质区别的。

张良是一退就退,毫不恋栈,而李善长则人老心红,在退之前又扶植起胡惟庸这个丞相,胡惟庸和朱元璋掰起了手腕,胡惟庸还拉了亲家、李善长弟弟下了水,李善长也就自然牵扯进去,最终悲剧了!文友莫急!且让苍茫大地喝口小酒,为你慢慢道来。

秦未的张良,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在平去世后二十年,秦灭了韩国。张良年轻尽管没在韩国做过官,但世代受国恩,他立誓为韩国报仇。韩灭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张良弟弟死都没有厚葬,变卖全部家产寻刺客杀秦王。张良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制作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在博浪沙中袭击到东方巡游的始皇帝,偏误击中副车,遭全国通辑,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

张良在韩国灭亡后,他的一生就为灭秦复韩而活着。后来在下邳桥上偶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从此如虎添翼。恰逢秦末乱世,张良就参加革命了。他选中了刘邦这个好学生,从此成为刘邦智囊,为刘邦的江山献了许多奇计,刘邦称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三杰之一。沛公用两万人攻秦峣关,张良献计:守将是屠夫儿子,市侩之人可用利诱之,让沛公暂留军营,派人给五万人备粮,在各山头多挂旗帜以作疑兵(威逼之!),再派郦食其带贵重宝物去收买秦将,秦将果叛秦朝,想参加革命再立新功西袭咸阳,刘邦想纳降,张良又说:守将想反,士兵并不一定跟从。士兵不从危险系数五颗星,不如趁其懈怠进攻,刘邦纳其言,大破秦军,又乘胜追击,直下咸阳,逼得秦王子婴投降。沛公贪财好色之图,革命还未成功,就想关起门来做皇帝了。妹婿樊哙劝他出宫居住,不听。张良再晓以利害,沛公才回军霸上。幸亏尾巴来得早,不然,鸿门宴上项羽定不饶,沛公命难逃!随后是大伙儿耳朵听出茧子的《鸿门宴》,张良买通项伯,利诱蒙骗项羽,才保住刘邦的脑袋。沛公被封汉王,赠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赠项伯,汉王再赠,让项伯为刘邦求得汉中之地。张良送至褒中,又劝汉王烧所经过的栈道,以示永不返回之心,稳定项王之心。项王果然麻痹。张良又向项王报告齐王田荣反叛之事,项王果去平叛。后来汉王平定三秦,张良随军攻楚军,打到彭城,先胜后惨败,汉王在下邑问张良:我想舍弃函谷关以东等地为封赏,谁可以和我一起立功?张良进言:九江王黥布、彭越可利用,韩信可独当一面,捐送地给这三个人,就可灭项羽。刘邦然之。

汉三年,汉王被项羽围在荥阳,汉王和郦食其谋划削弱项王势力,打算重立六国后代,授其印绶,以用他们抗衡项王。郦食其正待启程,张良晓以利害,最终刘邦收回成命。汉四年,韩信攻下齐国后想自立,汉王大怒,张良和陈平苦劝,张良亲自授韩信齐王印绶,保证了灭项王之役的胜利。

打下天下后,刘邦封了二十多大功臣,其余的日夜争功。张良看出此事的风险,献计封刘邦的对头功臣雍齿为侯,功臣们立马消停。

张良革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作为官三代的他早就看清了富贵如云烟、伴君如伴虎的血淋淋的现实。建国初,刘邦想在齐国让他自选三万户为封邑,张良相当低调。坚辞三万户侯,而选封地在与刘邦初识的留县,做了县侯。建国后,张良从不在刘邦阵营里拉帮结派,他独来独往,又以多病修道为名,深居简出,辞去所有官职。只有事关大汉前途之事,才参与一二,如力挺吕雉亲子刘盈保太子位。

这等世外高人,人畜无害,他功成身退,退而真休,对大汉无私奉献,从不索取,刘邦谢他还来不及,害他做甚?况且,刘邦并不嗜杀,除了杀了所有异姓王和造反的陈豨就开始吃斋念佛,不再开杀戒。

再看李善长,其在朱元璋处的地位作用不同于张良,而同于丞相萧何。绝对的人才,在大明建国后,成为丞相、淮西功臣集团的二号人物,和浙东集团的领袖、类似张良的时任御史中丞的刘伯温杠上了,双方不断培植死党,在朱老大眼皮下PK,老大不胜其烦。刘基被挤走后,刘基扶杨宪接班,李善长推胡惟庸当了宰相。胡惟庸打垮刘基后,贪污受贿,私截奏章,大权独揽,拉邦结派,拉功臣们下水,什么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李善长弟弟李存义(胡的儿女亲家),捞朱老大虎须,李善长知道老朱头的厉害,不敢戴拳击手套和老朱头Pk,先是严词呵斥弟弟,最终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也被拉下了水。

李善长在1390年又干了件蠢事,家中修房子,他向老乡、好友、大将汤和借三百士兵当劳工。汤和什么人?当年做上校千总的汤和在下士朱元璋前谦恭得像个马弁,现在当年的下士已成了自己的主子,汤和这等谦恭谨慎之人一定知道朱元璋早就派了许多眼线盯着,于是汤和告发了李善长。老眼昏花的李善长真是神仙佬吃砒霜一活得不耐烦了,再犯一个错误。亲信丁斌犯法当被流放,他竟上书为丁斌求情。狐疑的朱和尚怀疑:丁斌一定知道李善长身上的某些秘密。于是他把丁斌关在监狱,严刑拷打,丁斌扛不住了,供认了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李存义吃了回锅肉,再严刑拷问,他又供出了李存义劝说李善长的情况,“汝等自为之"一句成了李善长的罪证。李善长的家奴见风使舵,又合谋通打李善长这只落水狗,状告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把时间、地点这些细节都交代清楚。钦天监又趁火打劫,说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之兆,他们工作十分主动,不仅提出问题,还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移大臣。

朱元璋虽是和尚出身,但不吃斋念佛,他是披着袈裟的屠夫,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这些牛人都被他放倒了,小小的胡惟庸、李善长算个逑,免死铁券算个逑,于是退而不休,瞎折腾不休的李善长在胡惟庸死后的第十年,即洪武二十三年,也走上了刑场,并被夷三族。

同样功成身退,为什么张良安度晚年而李善长被杀?

李善长为什么不能像张良那样安度晚年?这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他没有能做到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张良的人生追求是结束天下的动乱纷争,让天下归于和平安宁。因此,当刘邦统一天下的时候,他就急流勇退,潜心修道,从此不再过问朝廷之事。只是在储位之争的时候,在吕后的再三请求之下,他才出面为太子刘盈说了几句公道话。其余的时间,他完全是置身事外。这样的一种状况,对于刘邦来说,他自然是乐于看到的。而李善长追随刘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建功立业。国家统一之后,尽管位极人臣,功臣第一.《明史.李善长传》载: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可以说,李善长在当时已经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地步了。而且,李家一门尊贵,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也都在地方上为官。

即便如此,他还是在朝廷中拉帮结派,与各色人物交好。对于权力,他绝不允许他人插手。一次,参议李饮冰、杨希圣侵犯了李善长的权威,他马上参了两人一本,黜免了他们。在和刘基争论法令的时候,因为意见不合,他甚至辱骂刘基。在他的排挤之下,刘基最后告假回家。

就是他辞去宰相一职,他也还在培植自己的势力。胡惟庸就是在他的一手提拔之下坐上丞相职位的。但是,胡惟庸尽管能力突出,但不安分,朱元璋最后诛杀了他。随后,追杀奸党,牵连很多,而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的,本身就脱不了干系,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追查他。就是有人举报李存义是胡惟庸党羽,朱元璋也没有处死两人。这已经是给了李善长面子了,而李善长却并不满意,还怀恨在心——善长不谢,帝衔之(《明史.李善长传》)。如此贪恋权力,在朝廷中阴结势力,对于哪一个皇帝都是不可容忍的,更何况是朱元璋。

李善长最后被杀,其实和朱元璋这个人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英明的君王是臣子为股肱,只要不是明目张胆的反叛,大多会选择宽容;而暴虐的君王视臣子为草芥,只要抓到臣子一点过错,就会大加杀戮。刘邦的心胸就比朱元璋要宽厚宏博的多。尽管他也诛杀了韩信、彭越和英布,但是他们都有着确实的谋反证据。韩信勾结陈豨,意图在京中起事作乱。彭越面对陈豨造反作壁上观,英布则是直接打起了反汉的大旗,诛杀了荆王刘贾。但是,除了这几位,对于其他的功臣他都是礼敬有加,就是韩信手下的大将,他都没有处理。

而朱元璋则有着变态的心理,多少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被他屠杀,能数出来的恐怕只有汤和三两个人吧。对于朱元璋来说,只要是对自己稍有威胁的,无论这个威胁是不是真实存在的都不被允许。因此,在处理胡惟庸蓝玉一案中,多少无辜的人被残杀。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朱元璋抱着“宁可错杀三万,也不放过一个”的心态,更何况李善长长期执政,为人倨傲,还结党营私了。

而导致李善长被杀的导火索,就在于他为丁斌求情。丁斌卷入了胡惟庸一案,李善长多次为丁斌求情。朱元璋大怒,严厉审查丁斌,牵连出胡惟庸多次和李善长秘密商议造反之事,而李善长选择了沉默,没有告发。而压垮李善长的是自己建房子,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你是干什么,结党还是造反?这一下,刺激了朱元璋的神经。再加上,当时占卜的结果显示:要杀大臣应星变。于是,李善长就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

其实,就从这几个理由来看,都有些不能成立。李善长求情,因为丁斌是自己的亲戚,能不发声啊?向汤和借兵,汤和怎么就纹丝不动呢?而星占只能是一个借口,更是不能成立的。

同样功成身退,为什么张良安度晚年而李善长被杀?

刘邦曾评价过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而朱元璋心目中的李善长类似萧何:“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在两位帝王眼里,这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工作性质来看张良只是个谋士,干的活就是背后出出点子。而李善长就不一样了,一直负责朱元璋大军后勤保障、政务处理,他是实实在在的权臣。

我在这里不是强调张良的权利和职位不如李善长,李善长就不得好死。恰恰是两个人的政治起点和政治倾向决定了个人命运。

我先说张良,张良出生韩国勋贵世家,心存亡国之恨、灭秦之志,在尝试多次刺杀秦始皇未果后,邂逅同样反秦的刘邦,志同道合的两人一见倾心。此后,张良待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例如:定策关中、鸿门危机、下邑之谋、楚汉相争等,都有张良的身影。张良最初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灭秦为核心,后则帮助刘邦赢得大汉天下,此后开始慢慢淡出朝野。张良刚刚迎来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为啥选择急流勇退?第一,身体不行。《史记·留侯世家》中多次记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我们可以看出张良一直被健康问题困扰,现在功臣名就,没必要那么拼了吧?

第二,不喜权势。这一点纯属个人性格特点,他本身不喜欢争权夺利,当初刘邦封赏其三万户食邑时,他是这么回答的:“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在张良心里有个安家之所足以,不追求过分享受,位极人臣。

第三,审时度势。汉朝建立后,刘邦实现全部中央集权成了最大的问题,在汉政治体系内吕氏集团、外戚势力、异姓王封不断地明争暗斗,你来我往。张良已经敏锐的发现汉朝存在的政治危机,想置身事外。

第四,完成心愿。最后在强调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现在心愿已了没什么牵挂的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张良对汉朝的建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微妙的就是我说到的“作用”一词,受刘邦信任而钳制。论谋略张良称得上能安邦定国,下能覆雨翻云,按照帝王得正常思路,对付这种人不应该除之而后快?这里就得标注下张良过人的政治智慧,一直老老实实做好配角角色。

说好的刘邦你把握方向盘,我指好我的路。功成名就后不越线、不贪婪、不抱怨、不拉帮结派,终其一生,不事兵权,刘邦用的很放心。在汉朝内部矛盾最激烈的时刻,能做到不站队,不摇摆,选择自愿退休明哲保身。他自己早就看的很通透,走的干净利索,自然能安享晚年。

现在说说李善长,李善长的名字起的和他人品大相径庭,一点都不“善良”,善于弄权。

李善长最早跟随朱元璋起义的核心人物之一。按照《明史》记载:“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李善长作为朱元璋最早的谋士和亲信,一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等到大明建立,因保障后勤有功被封为六公爵之首,李善长也是六公爵里面唯一的文职干部。用朱元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吾之萧何,”这句话让刘邦听了不知道什么感觉,整体像我看齐?

明朝建立起,李善长就一直站在权利峰顶,官至中书左丞相,身负两块免死铁券,是除去朱元璋最具权柄的大臣,这种权柄逐步潜在威胁到朱元璋的中央集权。说到这就不得不提明朝的淮西和浙东党争,李善长是淮西党的绝对领袖,也是诱发党争的关键人物。《明史》中评价李善长:“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表面上看起宽厚,内心刻薄。他很快把这种性格特点发挥到政治斗争中,就包庇“李彬案”双方开始互相倾轧。

淮西、浙东两派斗的不亦乐乎,是李善长和刘伯温在背后推手,具体过程不再描述。总之此起彼伏,汪广洋、杨宪、胡惟庸为丞相一职大打出手,最后以淮西党完胜。在这场权利争斗中李善长逐步暴露骄横专擅、颐气指使、目无法纪、无视皇权的政治野心。原本是权臣之斗,结果升华到国本之争,朱元璋不能忍了。于是和李善长谈话:“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李善长被迫退休。按道理李善长也明白朱元璋意思,放他一马,安享晚年。可李善长并没有准备脱离明政治核心,尤其在举荐胡惟庸为左丞相一事上其心可诛,相当于给朱元璋埋了一颗雷。而真正的雷就是胡惟庸自己,仗着权柄开始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结果被朱元璋以谋反定罪诛杀,胡惟庸的倒台不排除朱元璋为了实现全部中央集权、粉碎党争乱政的政治目的。但胡惟庸可没有忘了他的政治盟友李善长,曾经希望得到李善长的支持,而李善长的态度是:“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默认参与谋反。

好吧,李善长终于迎来朱元璋的清算,因牵扯到胡惟庸案被定罪谋反致死,全家七十多口人也没能幸免。按照打天下,享天下的传统思路,李善长逐步迷失,从政治追随者转变成专权弄政者,从坚定的拥护者,转变成权力的对位者。相比张良面对权势得从容不迫,李善长显然更喜欢自我放逐。不过事情因果早有定论,张良是自己选择退休,而李善长是被迫“致仕”,政治智慧可见一斑,不得善果,也怨不得别人!

同样功成身退,为什么张良安度晚年而李善长被杀?

李善长和张良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谋臣贤士,辅佐朱元璋和刘邦这两位布衣天子定鼎大位,统一全国登基称帝。二人也都曾选择了功成身退这一选项,可是最后张良得以善终,李善长则是被卷进胡惟庸案之中被处死。二人结局天差地别,其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李善长参与到了明朝建立后的的日常行政之中,而张良在汉朝建立后一直没有担任官职,而是选择保留爵位立刻退隐山林。李善长在大明开国之后拥有了众多的官职,“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可以说的上是官、职、爵、勋、位皆已至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外,李家一门尊贵,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也都在地方上为官。李善长虽然在洪武四年就称病退出官场,但很快就复出视事。实际上他也没有真正做到退隐山林,远离喧嚣。

而张良在高祖建国之后就没有再出任任何公职,甚至最初刘邦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邑,但是张良只选择了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张良很明显的看到自己在政坛当中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除了在辅助刘盈巩固太子位的过程中发了言,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闭口不言,所以能保善终。

第二,君主不同,优秀的君主视臣子为股肱,只要不是明目张胆的反叛大多会宽容。暴虐的君主视臣子为潜在的对手,只要抓到一丝过失就要斩草除根,不放过一个。刘邦虽然诛杀韩信、彭越、逼反英布,但是这几个人都是有切实的谋反证据才被诛杀。韩信勾结陈豨,意图在京中作乱。彭越面对陈豨造反作壁上观,英布更是直接打起了反汉的大旗,更诛杀了荆王刘贾,所以,刘邦诛杀他们也是师出有名。但刘邦对于其他功臣还是礼敬有加的,一直在韩信手下的刘邦大将都没有受到牵连。

但是,朱元璋却是一个有很强的暴戾心理的杀人狂。胡蓝之狱中,很多人其实只是和胡惟庸蓝玉之间有往来,并没有参与到实际的谋反活动中。可朱元璋宁可错杀三万也不放过一人,李善长也是因为长期执政过于倨傲,而使得朱元璋不满,这才是真正的原因。借口天象异常和李氏家族有人勾结胡惟庸为借口,赐死了李善长。其实,李善长的错误如果要是在刘邦执政时期根本就算不上错误,只能说李善长生错了年代,落了个惨淡结局。

文:经典守望者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同样功成身退,为什么张良安度晚年而李善长被杀?

张良和李善长属于文官,细分两人有些区别,张良是谋士军师,李善长是丞相,和萧何相似。两个人功劳不用提,都是开国元勋,历史性人物,功劳可比日月,是大大的。

张良安度晚年原因。

1、不贪恋权贵。汉初,一些人争功吵吵嚷嚷,张良却以自己灭秦愿望已实现,对职位不争不夺。

2、不贪图财富利益。主动推辞了三万户食邑,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记着与刘邦相识地方,是重感情的人。

3、以体弱多病为原因,闭户谢客,信奉黄老学说,或云游四方,刻意远离政务中心。

4、对同僚没有远近之分,不拉邦结伙,陷入派系之争。

5、深知功成身退,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低调,不张扬。

6、调整好身份的转变,帝者师变成了帝者客,不再以老师或学者身份对待刘邦,不让刘邦有什么想法。

7、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在刘邦许多危险时刻帮其解决,渡过难关。

8、助刘盈太子一臂之力,使吕后念念不忘,还劝张良修行不要太苦自己。张良一生做善事,做功德无量的事情。

9、刘邦和朱元璋同以杀功臣出名,相对来说,刘邦比朱元璋好些。刘邦基夲杀手握军权的将领为主,朱元璋是文武一起杀,胡惟庸案,蓝玉案牵涉多少人,还把残忍的殉葬制度捡起来了。刘秀、李世民、赵匡胤这三位皇帝和刘邦、朱元璋不同,基本是善于功臣的。

李善长被杀原因

1、李善长儿女亲属是皇帝和达官贵人,这种现象也好也不好。以胡惟党追问,李善长被杀。朱元璋比李善长小14岁,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儿子李褀。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史料说公主表现很好,而李善长和儿子却恃宠自纵。胡惟庸初任宁国知县,是李善长推荐。就是这种亲戚套亲威关系,导致牵涉李善长很多事情。

2、李善长内心爱嫉妒,待人苛刻。权势达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对待手下人也刻薄,连刘基那样功臣也辱骂。朱元璋对此有反感。

3、牵涉胡惟庸案。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为诛。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为胡惟庸党羽,朱元璋免死李存义父子,李善长没感谢,朱元璋怀恨在心。

4、朱元璋将丁斌治罪,丁斌涉及胡慵庸案,李善长屡次为亲戚丁斌求请,朱元璋大怒。

5、1390年,李善长七十七岁,胡惟庸被诛十年了,该案又牵涉李存义父子,李存义供词牵涉到李善长了。恰巧,李善长想建府宅,从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朱元璋也知道了此事。李善长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有秘密商量的事情。御史竞相弹劾李善长。当时占卜结果是要杀大臣应星变。这些因素导致李善长及妻女弟侄等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6、李善长被杀,替其喊冤的人很多,朱元璋在世时虞部郎中王国用就上奏说李善长不该杀。朱元璋竞没有加罪王国用,可能朱元璋也有后悔之心。

7、李善长虽然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缺点,但一辈子出生入死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是大明的开国功勋,死的如此凄惨确实引发后人深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