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乾隆皇帝南巡,您可知道乾隆皇帝南巡时,是怎样的接待场面?

答案: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耗费极多,花费极大,但是当地的老百姓以及当地的官员都非常开心。简单来讲,这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尤其是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对于当地百姓而言,简直是天降甘霖。

事件回顾

大家可能很容易想到,一旦皇帝南巡,尤其是像乾隆这样的皇帝,必然会写对当地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些人都吃不起饭,穷得给饿死了。

当然这也只是想象而已,在真实的历史情况下,老百姓们天天盼望着皇帝在这里巡视,而且希望他们能够多来几次。

首先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老百姓是免除徭役和税负的。没有看错,因为皇帝要到来必须得对老百姓好一点,为什么呢?如果不对老百姓好一点,老百姓随便告个状,那自己的官帽子可就真的没了。

其次,乾隆皇帝南巡,普通老百姓是有权利去看一看皇帝长什么样子的。当然,这一部分人经过筛选,而且当时的安保工作做得极好,但是这样的机会有很多臣子都没有,而老百姓能够有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最后乾隆皇帝南巡,各地的建设就开始动作起来了,而且借助这些东西会改善当地的生活水准,提高当地的经济内需。更要命的是建造这些东西就会请老百姓前来做,做完之后必须给钱,如果不给钱这一状告下去八成也会凉。

所以说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排场非常的大,而且也很劳民伤财,但是劳民伤财的背后,却有着百姓欢欣鼓舞。

不但老百姓欢欣鼓舞,臣子们也欢欣鼓舞,尤其是地方的官员。这些官员一辈子都不可能见到第2次,或者第3次乾隆皇帝,突然之间的一次南巡给了自己机会。

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自己表现得好一点,升个职、提个干似乎不困难。

没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总结一下上面所说的话:皇帝南巡,皇帝很开心,因为吃好了玩好了,臣子们很开心,因为有晋升的空间,老百姓很开心,因为可以免除徭役,还可以多领工钱。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件事情通通都是好的那一面,没有坏的一面。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准则,也不符合哲学观,甚至不符合双刃剑的理论。

于是我们不能得出一个大胆的揣测:国家的整体经济动向,就是这个样子的。皇帝突然南巡活跃了这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动向,那么其他地区的经济动向是怎样的呢?

简单来讲,既然处在一个平衡状态,这个地方好了,那其他地方是不是就坏了呢?

换句话来说,既然是一个平衡动态,这个地方暂时好了,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面是不是就坏了呢?

很简单,乾隆皇帝去南巡的时候老百姓很开心,可是乾隆皇帝一走,整个江南所需要花费的巨大资金,通常都是再从老百姓身上捞一把。因为这个时候不捞百姓一把的话,那么经济就会出现问题。折腾来折腾去,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听说过乾隆皇帝南巡,您可知道乾隆皇帝南巡时,是怎样的接待场面?

乾隆爱出巡,一生出巡很多次,光南巡就六次,所做的事无非就是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皇帝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的,那么大家一定很好奇乾隆南巡到底是怎样的接待场面。

排场一定小不了,在影视剧中我们会看到乾隆微服出巡时好像也没有带多少人啊,在这里要清楚,真正历史上乾隆不会轻易微服出巡的,就算是易装出行也是大部队到了某一个地方安置之后,乾隆会易装出行体察民情。乾隆六次南巡,都有浩浩荡荡的队伍跟随,出巡江南一般都走水路,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只,船只队伍沿运河南下,场面恢弘壮阔。

乾隆第一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提前一年就已经在准备南巡的事宜,除了勘察路线和修建御舟,还要在江南地区修建行宫,沿路的官员们更是积极,得到消息之后就开始整修名胜,以便皇帝南巡时游览。南巡时也不是乾隆自个带着侍卫随从就出发,随从的有皇太后、后宫嫔妃、随从大臣以及侍卫、宫女、太监、太医等侍候人员,达2000余人。乾隆一行人每到一处,当地的官员都争相阿谀奉承,迎接的排场极大,为了使皇帝开心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行宫也是修建的精美漂亮。

乾隆不仅出巡场面浩大,当地的接待场面也是不小。乾隆乘御舟南下,往往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两岸就满是迎接的人,百姓们都围在岸边,当看到御船的时候全都跪下拜见皇帝,迎接的官员也早早的在水上和岸上都搭了舞台,排好了节目迎接。大家都知道皇帝热爱佛法,有不少士子都钻研佛法,穿上僧衣以求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官员们知道皇帝喜爱美食,也下足了功夫,当地的名厨都被叫来效力,光晚膳就二三十道菜。

第五次南巡的时候,负责接待的是盐商,当时的盐商个个都是富得流油,在接待乾隆的时候极尽奢华,还精心编排了节目,来了个“大桃迎圣”。

乾隆乘船快要到达的时候,身边太监大喊:“皇上您看,有个大桃子。”那个“大桃子”果然不是一般的大,矗立在高处,远远望去,一目了然。乾隆爷正在思索这玩意是用来干嘛的,突然“大桃子”周围喷出了五彩烟火,几百名百姓也出来开始敲锣打鼓欢迎,场面热闹极了,对于乾隆爷来说,这是个大惊喜,他立刻龙颜大悦,直夸这些盐商有心了。

针对乾隆爷的南巡,江南的各地官员和乡绅都费尽心力的去表现自己,在衣食住行上下足了功夫,不惜一切代价的去讨乾隆的欢心。

从乾隆出巡的规模和接待的排场来看,每一次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随行的人就有两三千人,皇帝去哪这些人就得跟到哪,在江南日常的花销也不少。可以这么说,乾隆的勤于政事、崇尚务实以及奢侈浪费都体现在他的一次次南巡中了。

乾隆爷的出巡场面确实很庞大,接待场面也极尽奢华,彰显了大清的国力,但是乾隆后来自己也说道:“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可见乾隆后来也感觉到那些所谓的“排场”都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

听说过乾隆皇帝南巡,您可知道乾隆皇帝南巡时,是怎样的接待场面?

乾隆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之一。他25岁即位,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太上皇三年零四个月,共掌握实权六十三年零四个月。

乾隆在位期间,清代社会发展达到巅峰,国库日渐充盈,国家版图达到最大,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曾效仿康熙,先后六次南下巡视江南。

乾隆六下江南所经之地,虽都不尽相同,但江浙两省四府是必到之地。这六次南巡分别是在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乾隆南巡是当时的一件各国大事,为做好每次的接待工作,沿途各州府大力修建行宫和修桥铺路。各地百姓欢腾雀跃,扬州盐商仅在首次南巡中捐白银百万两。

乾隆十四年(1749年),两江总督、安徽巡抚、江苏巡抚、两淮盐政及河道、漕运总督等六人,联名上书乾隆皇帝恳请巡幸江南,乾隆最终在奏折上朱批同意。

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太后离京开始首次南巡江浙。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住在徐州府宿迁县。又经淮安、高邮到江都县,然后渡长江至杭州。

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明孝陵,之后游览扬州名胜。随即沿运河北上到达泰安。五月初四日,历经四个多月,回到京城。乾隆的首次南巡,沿途各地都隆重接待。

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江浙以水路为主。所乘龙舟一年前就已造好完工,同时还造有小舟以做备用。这些船只都在江浙一带进行过试航,以确保行船万无一失。

沿岸府州县城内街道与小码头全部修缮完毕,剩余的40多万两捐款,为乾隆到来之后再用。乾隆首次南巡时,共带领2500多人,光是所用的马匹就达6690匹。

南巡所需的皆由地方提供,每位大臣需5匹马,章京侍卫没人3匹,护军每人2匹,其余每两人用3匹。两淮盐商是本次南巡出资的大户,扬州的盐商表现最突出。

乾隆作为回报,下旨增加了盐商每引捆盐斤数,让盐商的利润大增。除此之外,乾隆还特意赏赐了黄马褂、良马、貂皮等物,来答谢沿途各地官员的热情接待。

沿途官员为了讨得乾隆欢心,绞尽脑汁来准备接驾之事。在乾隆所乘的龙船快到镇江之时,乾隆与众大臣站立船首远眺,远远的看到岸上放着一个巨大的桃子。

等龙船刚靠岸时,岸边一时间大量烟火齐放,烟雾如同仙境一般,看的所有人都眼花缭乱。随着一声巨响,大桃子立即崩开,一个喜庆的舞台出现在众人眼前。

舞台上正在上演为乾隆排练的新戏。镇江的这个接待剧目,让乾隆激动不已。为了能得到乾隆的赏赐与提拔,这些沿途官员纷纷下重金招募奇人异士来撑面子。

有人专门投乾隆所好,他们揣摩到乾隆喜欢礼佛,就专门召了一些对佛学颇有研究的人来穿上僧衣,希望能被乾隆召见。扮演僧人的不乏江南为生活犯难的士子。

乾隆乘坐的御船开行时,前面有两只开导船,穿上搭有舞台,节目不断。我们再看看乾隆在扬州的膳食,光是晚膳就有二十二味菜,其中荤菜与汤就有十多种。

据记载,乾隆每次下江南,擅长本地风味的各地名厨都被临时选来效力,在扬州御档收录的用膳档案中,留下姓名的厨师就有六人。这几位都是淮扬菜的高手。

乾隆在扬州期间,御膳以淮扬菜为主,比如鸭羹、蒲菜炒肉丝、莲子樱桃肉等,宫中的满族料理和鲁菜相对要少一些。乾隆最喜欢春笋和鸭肉,很少吃鱼虾类。

扬州盐商为乾隆共修建了四处行宫,共有楼廊五千多间,亭台近两百座,分布在金山和焦山,以及高旻寺和天宁寺。乾隆的第一次南巡就是住在高旻寺的行宫。

天宁寺行宫是扬州商人为乾隆第二次南巡而修建的,行宫内的布置非常奢华,各种名书字画不计其数。乾隆每次出巡排场都很大,耗费银两至少都在百万两。

乾隆时期,国家实力雄厚,统治阶级以享乐为主。南巡期间,大量商人、绅士、文人墨客聚于江南各地,在迎接乾隆的同时,极大刺激了江浙地区的社会消费。

乾隆的第四次南巡,共用时126天,是历次南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第五次南巡时乾隆已经70岁,身体早就难以吃消。前几次都有参加的皇太后,也已经去世。

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已经74岁。回来之后,他认识到南巡时的劳民伤财,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听说过乾隆皇帝南巡,您可知道乾隆皇帝南巡时,是怎样的接待场面?

皇帝出巡,是国家大事,势必非常隆重。

那么,皇帝出巡,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排场呢?

或许,您会想到电视剧、电影、小说里的画面或者文字。

可惜,你想到的那些,大都是经过加工的,里面大都添加了太多的想象和吸引眼球的成分。

这里,就来讲一讲清人自己记述的乾隆皇帝南巡的一段杂记,可以此作为皇帝出巡接待排场的一个参考资料。乾隆时代,号称盛世,这不是虚饰,也不是鼓吹。根据清代人的记述,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也差不到哪里去。整体而言,当时大清的国势殷实繁盛,不论国家还是民间、公库还是私家,都富裕丰足。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最是被公认为繁华。

清高宗乾隆帝南巡,前后一共进行了六次。这一路走来,留下了不少逸闻趣事,“六下江南”,也为这位明星一般的皇帝增添了不少的风韵与话头。

皇帝巡行,有以下看点和解读:

一来呢,当地的百姓可以沾到恩泽,比如对当地建设的促进,比如对当地赋税的减免,比如当地官员为了迎合上意而给予民众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来呢,一睹天颜,自古至今,从内而外,几乎是大多数朝代、国度、种族里大多人梦想的事情;

三来呢,很多原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接近皇帝的官员,可能机缘巧合,在皇帝巡行时,就被皇帝接见,这也大大增加了官员的曝光率和晋身的机会;

四来呢,皇帝巡行过程中,地方要做建设、要做典礼,这会产生了很多拉动经济的工作、工程,民众就有了做工的机会,商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贪婪的官员们也就有了太多可以伸手的机会。

基于以上,江南官场、民众希望皇帝前来本地巡行的殷切,完全是可以想象得出的。

因为有前几次皇帝巡行时尝到的甜头,所以,到后来,期盼皇帝再来巡行的那种心理就更加急切了。

为了接待好皇帝,江南地方上的官员、士绅都竭尽全力,绞尽脑汁来准备迎接圣驾的一切事体。

接驾时,这些人想出的争奇斗异的名目、节目、器物等,真是让人眼界大开,也不禁让人惊叹他们的脑洞大开!

这些特殊奇异的想法和作为,还真让人为他们的才干侧目!

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天子所乘坐的御船快要到达镇江之前,粗粗估算一下距离,船只到达目的地大约还有十几里的路程。皇帝和随行一众臣子、侍从,已经站立御船船首,远远向镇江望去。只见船只即将停泊的岸上,放着一个桃子,这个桃子,硕大无朋。桃子的颜色呢,粉红处可爱,青翠处诱人。对此,船上的皇帝和一众人等,都在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大,这么好看的桃子?

御船快要接近镇江的江岸时,这边接待的人等,精确掌握时间,仪式便正式开始。

忽然间,大量烟火齐放。

一时间光焰四射,那燃放的烟火,就如同灵蛇挟着紫霞,将要升腾飞天一般,看得人眼花缭乱,其精彩,真是无法用言语可以描述。不一会儿,伴随着剧烈的声响,那巨大的桃子瞬时就裂开了。那巨大无比、颜色红翠可人的桃子开裂之后,众人才发现,原来,那桃子中别有洞天:在那桃子里面,正中竟然峙立着一个剧场,剧场的舞台上面,有好几百号人,他们正在演出为皇帝巡行而排练的新戏——《寿山福海》。看看,这新戏的名字都那么地吉祥美好!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插曲。据说,那个时候,江南各处的士绅、商贾等,都挖空心思地表现自己,想在皇帝南巡时,捞上一点油水、或者捡上一点以后混迹人间的资本。他们真是想出各种办法来,争着展现自己的奇思妙想,以讨好天子,加深圣上对节目的印象。当然,他们背后的目的,就是企图得到帝王对个人的青睐。这些人中间,两淮的盐商最有钱,所以,他们的表现也最突出。猜想,那时的盐商,和后来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零售大王、互联网大王等等在各自时代的分量是一样的。话说两淮的盐商,为了在皇帝巡行时争奇斗巧,他们纷纷下重金招募各种奇人异士,但凡又一技之长,一艺之优,他们都不计酬劳的多少,下大本钱招揽这些才艺之士,请他们加入迎接圣驾的才艺队伍。

迎接圣驾的人,会费尽心思地从各个方面打听消息,以揣摩圣意。他们得知,乾隆皇帝喜欢谈论禅理,巡行时爱和僧人们交流,这也就给了僧人们和皇帝谈话的机会。大家都明白,只要有机会和皇帝交谈,就有机会影响皇帝、说一些有利于某些人的话;也就有理由借着曾经得到天子亲见的经历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这些官商士绅就招了一些有才学、对佛理有研究的人,剃光头发,穿上僧衣,在皇帝游览的地方预备召询,或者在皇帝需要谈佛的时候进送。如果这些备询的人真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接见,那么,士绅盐商们会要求他们一辈子做僧人,不能还俗,并以万余两银子作为酬劳。如果这些备询的人没有机会见到巡行的皇帝,那么,他们就可以自由安排,做僧人也成,还俗也可以,当然,即使这样,备询的人也可以得到千余两银子。所以说,那时江南的士子,只要稍微读点书,就不用为生活犯难,就不怕会穷困无路。

还有,就是乾隆每次南巡时,地方上都要上演新的剧目。有的时候,因为南巡的时间通知地比较晚,时间仓促,地方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编撰排演。于是,他们就延请当地的剧坛名流一起临时搭班子,紧急准备新写的剧作如《雷峰塔传奇》等。因为怕这些演员一时半会无法熟练演唱,所以,他们就用以前旧戏的曲子、腔调、节拍,只是把唱词换成新词而已。有时候,演员演唱时,忘了新剧台词,他们就还按照旧剧的台词唱,只要曲子、腔调、节拍没有出问题,也就糊弄过去了。

地方接待过程中,皇帝乘坐的御船开行时,前面有两只船在开导,这开导船除引行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对着皇帝的御船演戏。两只开导船连在一起,并行前进,戏台就搭建在两只开导船之上,两船行进中必须疾缓同速,一样平稳,才能保证演戏顺利。据传,文襄公福康安从台湾凯旋而归的时候,他所乘坐的船只经过江南,江南的官商士绅也用同样的方法,表达对这位重臣的敬意。帝制崩塌已经百年有余了,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能不能找到乾隆帝当年巡行时的影子?

问题回答完毕谢谢

听说过乾隆皇帝南巡,您可知道乾隆皇帝南巡时,是怎样的接待场面?

这里,就来讲一讲清人自己记述的乾隆皇帝南巡的一段杂记,可以此作为皇帝出巡接待排场的一个参考资料。

根据这个参考资料,大家可以看一看天家的威风和气势,也可以看一看专制体制下大清帝国的铺张浪费!

本文源自清代佚名氏《清代之竹头木屑》的《南巡杂记》一节,喜欢文言文的读者,可以自行翻阅原文。

这里,就白话开谈了!

先说时代背景。

乾隆时代,号称盛世,这不是虚饰,也不是鼓吹。

根据清代人的记述,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也差不到哪里去。整体而言,当时大清的国势殷实繁盛,不论国家还是民间、公库还是私家,都富裕丰足。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最是被公认为繁华。

清高宗乾隆帝南巡,前后一共进行了六次。这一路走来,留下了不少逸闻趣事,“六下江南”,也为这位明星一般的皇帝增添了不少的风韵与话头。

皇帝巡行,有以下看点和解读:

一来呢,当地的百姓可以沾到恩泽,比如对当地建设的促进,比如对当地赋税的减免,比如当地官员为了迎合上意而给予民众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来呢,一睹天颜,自古至今,从内而外,几乎是大多数朝代、国度、种族里大多人梦想的事情;

三来呢,很多原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接近皇帝的官员,可能机缘巧合,在皇帝巡行时,就被皇帝接见,这也大大增加了官员的曝光率和晋身的机会;

四来呢,皇帝巡行过程中,地方要做建设、要做典礼,这会产生了很多拉动经济的工作、工程,民众就有了做工的机会,商人就有了赚钱的机会,贪婪的官员们也就有了太多可以伸手的机会。

基于以上,江南官场、民众希望皇帝前来本地巡行的殷切,完全是可以想象得出的。

因为有前几次皇帝巡行时尝到的甜头,所以,到后来,期盼皇帝再来巡行的那种心理就更加急切了。

为了接待好皇帝,江南地方上的官员、士绅都竭尽全力,绞尽脑汁来准备迎接圣驾的一切事体。

接驾时,这些人想出的争奇斗异的名目、节目、器物等,真是让人眼界大开,也不禁让人惊叹他们的脑洞大开!

这些特殊奇异的想法和作为,还真让人为他们的才干侧目!

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天子所乘坐的御船快要到达镇江之前,粗粗估算一下距离,船只到达目的地大约还有十几里的路程。皇帝和随行一众臣子、侍从,已经站立御船船首,远远向镇江望去。只见船只即将停泊的岸上,放着一个桃子,这个桃子,硕大无朋。桃子的颜色呢,粉红处可爱,青翠处诱人。对此,船上的皇帝和一众人等,都在纳闷:怎么会有这么大,这么好看的桃子?

御船快要接近镇江的江岸时,这边接待的人等,精确掌握时间,仪式便正式开始。

忽然间,大量烟火齐放。

一时间光焰四射,那燃放的烟火,就如同灵蛇挟着紫霞,将要升腾飞天一般,看得人眼花缭乱,其精彩,真是无法用言语可以描述。

不一会儿,伴随着剧烈的声响,那巨大的桃子瞬时就裂开了。

那巨大无比、颜色红翠可人的桃子开裂之后,众人才发现,原来,那桃子中别有洞天:

在那桃子里面,正中竟然峙立着一个剧场,剧场的舞台上面,有好几百号人,他们正在演出为皇帝巡行而排练的新戏——《寿山福海》。

看看,这新戏的名字都那么地吉祥美好!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插曲。

据说,那个时候,江南各处的士绅、商贾等,都挖空心思地表现自己,想在皇帝南巡时,捞上一点油水、或者捡上一点以后混迹人间的资本。他们真是想出各种办法来,争着展现自己的奇思妙想,以讨好天子,加深圣上对节目的印象。当然,他们背后的目的,就是企图得到帝王对个人的青睐。这些人中间,两淮的盐商最有钱,所以,他们的表现也最突出。猜想,那时的盐商,和后来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零售大王、互联网大王等等在各自时代的分量是一样的。话说两淮的盐商,为了在皇帝巡行时争奇斗巧,他们纷纷下重金招募各种奇人异士,但凡又一技之长,一艺之优,他们都不计酬劳的多少,下大本钱招揽这些才艺之士,请他们加入迎接圣驾的才艺队伍。

迎接圣驾的人,会费尽心思地从各个方面打听消息,以揣摩圣意。他们得知,乾隆皇帝喜欢谈论禅理,巡行时爱和僧人们交流,这也就给了僧人们和皇帝谈话的机会。大家都明白,只要有机会和皇帝交谈,就有机会影响皇帝、说一些有利于某些人的话;也就有理由借着曾经得到天子亲见的经历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这些官商士绅就招了一些有才学、对佛理有研究的人,剃光头发,穿上僧衣,在皇帝游览的地方预备召询,或者在皇帝需要谈佛的时候进送。如果这些备询的人真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接见,那么,士绅盐商们会要求他们一辈子做僧人,不能还俗,并以万余两银子作为酬劳。如果这些备询的人没有机会见到巡行的皇帝,那么,他们就可以自由安排,做僧人也成,还俗也可以,当然,即使这样,备询的人也可以得到千余两银子。所以说,那时江南的士子,只要稍微读点书,就不用为生活犯难,就不怕会穷困无路。

还有,就是乾隆每次南巡时,地方上都要上演新的剧目。有的时候,因为南巡的时间通知地比较晚,时间仓促,地方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编撰排演。于是,他们就延请当地的剧坛名流一起临时搭班子,紧急准备新写的剧作如《雷峰塔传奇》等。因为怕这些演员一时半会无法熟练演唱,所以,他们就用以前旧戏的曲子、腔调、节拍,只是把唱词换成新词而已。有时候,演员演唱时,忘了新剧台词,他们就还按照旧剧的台词唱,只要曲子、腔调、节拍没有出问题,也就糊弄过去了。

地方接待过程中,皇帝乘坐的御船开行时,前面有两只船在开导,这开导船除引行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对着皇帝的御船演戏。两只开导船连在一起,并行前进,戏台就搭建在两只开导船之上,两船行进中必须疾缓同速,一样平稳,才能保证演戏顺利。据传,文襄公福康安从台湾凯旋而归的时候,他所乘坐的船只经过江南,江南的官商士绅也用同样的方法,表达对这位重臣的敬意。

帝制崩塌已经百年有余了,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能不能找到乾隆帝当年巡行时的影子?

听说过乾隆皇帝南巡,您可知道乾隆皇帝南巡时,是怎样的接待场面?

是的,我们都听说过,但是肯定是没有真正见过啦,就算见过,也是从影视剧中的电视镜头里面看到的,给人家的印象都是:龙撵、前后都有看这像打伞的人一堆(真不知道那个东西叫啥),然后太监、宫女一大堆,起码队伍得有1公里。既然提出这个问题了,波仔也和你们聊聊!

派头肯定是有的!但是什么样的场面?可以描述一下啦!乾隆共6次南巡,每次都是从北京出发,2000多人的队伍,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基本上每次南巡的时间都在半年差不多,每到之处所有官员都是全部出来接待,主要是游山玩水,视察河工,顺便再选几个美女带回宫里玩玩。你看我本人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说的乾隆到底风流不风流!

住的,都是地方官员临时动用资金专门为乾隆盖得龙邸,也有是官员自己盖得,也是当地富商盖得,因为乾隆住过一次之后,那个地方就没人住了,也没人敢住!为了不浪费花这么多钱盖得房子,乾隆临走之前会把这个地方题词,然后用这个题词和房子一块卖给当地富商,从中多的钱再上交国库,你说这人精明不?皇帝用过的,写过的,哪能用金钱来衡量?

吃的,更别提了,都是派专人去新摘的果子,水果,吃的饭都是皇帝从皇宫带出来的御用大厨,听说有的皇帝喜欢吃得食品都是提前几天派人到各个地方800里快马直接送到的。

用的,都是皇宫里面带出来的,乾隆一般不用当地的东西,这么大的南巡队伍,2000多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职责所在,光衣食住行都需要1000多人伺候,可想而知这个场面得有多大?

你们感觉这个派头可以不?哈哈,波仔也是在这里幻想幻想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