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

答案:朱元璋穷怕了,所以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富裕下去。从最底层的和尚乞丐,突然之间变成了当朝的皇帝,朱元璋对于权力有着无穷尽的欲望,所以他希望这些权利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后代子孙当中。

分析

在某一个电视剧当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对话,是朱元璋和一位臣子汤和的对话。

汤和回到南京,把自己的所有军权通通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开心,要请汤和和徐达吃顿饭。

汤和在酒宴上不经意间问到皇帝:如果你想把自己的所有权利都分给自己儿子的话,以你现在的身板还能生很多儿子,那所有的儿子都需要分封吗?

朱元璋笑着说:那是必然。

紧随其后汤和又问道:那你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你的重孙子,你的重重孙子,他们都要有封地吗?

朱元璋继续说:那是必然。

汤和笑着说道:皇帝如此健壮,必然会生很多孩子,孩子再生孩子,子孙无穷尽,那不得把咱们大明朝给撑爆了呀。

朱元璋大笑,可是笑了三秒钟,脸色一紧,紧随问道:这句话是谁教你的?与此同时,朱元璋杀机毕现,吓的汤和连句话都不敢说了。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儿子都是封王的话,儿子的儿子也是藩王,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往下循环到第十代,整个明朝就已经达到了绝对不可以忍受的负荷度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崇祯年间皇家出现财政危机,主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的后人太能吃了,而这个时候预估的朱元璋后人预计有100万人。

没错,这就是事实

朱元璋从小当和尚,当了和尚之后当乞丐,当完乞丐之后又参加起义,可以说自己一直处在温饱线上。

朱元璋可以处在温饱线上,因为自己能扛能忍能受,可是谁还没有个疼儿爱女的心呢,朱元璋心里想的是自己如此辛苦,绝对不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如此辛苦。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突然发觉朝中的大臣们他们会和自己争夺权力。因为只有权力才是朝中大臣存在的意义,所以朱元璋紧赶慢赶通过胡惟庸把丞相这个官职给撤下去了。紧随其后,又通过蓝玉把朝中的武将砍掉一大半。

这个时候问题来了,胡惟庸没了,无非就是自己忙点累点,可是如果朝中没有武将,其他国家的人前来入侵怎么办呢?

于是藩王的作用就登场了,朱棣手握重权安排在了北方,与此同时,朱元璋剩下的儿子们也都手握军权驻扎在四处。

朱元璋可以这样做,因为他是第1位皇帝,他有着无上的威严,但是第2位皇帝朱允炆就不愿意了,紧随其后的便是削藩,削藩之后是靖难之役,4年之后,朱家换了个皇帝。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小生在此谢过!】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

朱元璋虽布衣出身,但深知汉朝以来,诸朝皇子,为了谋争大位,手足相残的前朝故事,这是血的教训。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主要是,为了保护诸皇子的安全。

让皇子们,远离京师,不对太子有威胁,一旦自己归天后,诸皇子天南地北,主持地方政事,山高皇帝远,免生内斗祸起萧墙,朱氏一脉,庶及保福运绵长也!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

这个问题非常好。都说西汉因为有封国,后来爆发七国之乱,西晋也搞分封制。同样也是天下大乱。自此以后,历朝历代都不在搞分封制。但为何朱元璋坚持呢?很简单,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明承元制。二是跟朱元璋的平民出身有关。

元朝实施分封制。宗室亲王出镇地方。在元朝统治下长大的朱元璋觉得这个很正常。朱元璋与元朝争天下的时候,与他打的最激烈的就是元朝宗室,而地方官员却鲜有抵抗。这就给朱元璋留下了自己人可靠,外人不可靠的看法。当然,必须指出,朱元璋的分封制绝对是弊大于利。是一个失败的政策。

而对于臣僚提出的宗室分封过滥会导致类似于七国之乱的时候,朱元璋的看法恰恰有所不同,朱元璋认为是汉景帝激起七国之乱,不是七国故意谋反之心,分封制的益处大大优于不分封。当然朱元璋也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即所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宗室藩王仅仅具有部分军事上的权力,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权力可言。

还有一个不能公之于众的意思,朱元璋认为即便宗室造反成功,也是姓朱,不是异姓就行。在这一点上,朱元璋的农民意识表现的很明显。很自私,很狭隘。至少没有展现出一个帝王应有有的心胸。分封制在朱元璋看来收益高风险低。宗室诸侯王是能起到安抚地方,巩固朝廷的作用的。但朱元璋没有想到权力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诸王的野心膨胀起来,最先倒霉的就是他们自己家。

朱元璋的分封制有他积极的一面,我们不能以后来发生靖难之役就彻底否定了朱元璋的分封制。当时北元还在,天下初定。必须由宗室才可以安定地方。后来建文帝削藩也是对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对应对失策。才最终导致失败。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

朱元璋之所以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这自然是出于当时巩固大明江山的考虑,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1】国都设置所决定的。在朱元璋取得革命节节胜利的时候,在哪定都就成了重要的问题,一般只有两种方案,一个是靠近北方,这样虽然远离经济富庶之地,但是能够巩固边防,另一种就是靠近南方富庶之地,但是不利于巩固北方边境,在这两种方案中,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选择在定都南京,最主要的还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正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另外就是吴王时代奠定的宫阙基础,如选择他地为国都,还需要重新建设,第三就是朱元璋左右的文武重臣大多数都出自江淮地区,所谓故土难离。所以,最终定都南京。

应天府

随之问题就来了,既然定都南京,那就远离北方边境,而北方边境还有北元等诸多势力存在,如果北部边境不能得到巩固的话,大明王朝还是十分危险。于是,朱元璋采取了分封制,让自己的儿子们去北部驻守,自己儿子为自己守天下那绝对会尽职尽责,确保天下太平。

西周分封

【2】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朱元璋对于历史是很了解的,秦、汉、唐、宋的灭亡,就在于在国家危难之时,没有强大的亲藩支持和屏卫。但是周代分封子弟,又造成枝强干弱,中央威令地方不执行,导致周代一盘散沙最后崩盘。而这两种制度的折中方案就是西汉前期的郡国制,一面立郡县,设官分治,大权还在朝廷,另一方面又建藩国,分封子弟,付以精兵,使他们拱卫国都,确保国家的稳定长久。

所以,朱元璋将自己二十几个儿子陆续进行了分封,都将他们分封到大明朝的各地当王,这些王在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署,他们的冕服车旗仅下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见亲王都要俯首拜谒,地位极其高贵,但他们没有土地,也不能统治人民,不能干预民政。王府之外便归朝廷所任命的各级官吏治理。

但他们却有统兵和指挥军事的权力,每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的达一万九千人。《皇明祖训》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从王调遣。也就是在国家发生危险的时候,这些守镇兵和护卫兵都要统一听从亲王的调遣,但是对亲王还有一个约束以防其叛变,那就是必须要有皇帝的御宝文书,再加上亲王的命令才可以调动。

【3】朱元璋在国都北方构建起两道坚固防线巩固国家。第一线的诸王都是最靠近北方的边境,防止北元入侵,凭天然险要建立军事要塞,所以这些王也叫塞王。这些塞王沿长城立国,他们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外防守,针对的是外敌的入侵。另外第二道防线是第一线以里的太原、西安等地,如开封的周王、武昌的楚王、青州的齐王、长沙的潭王、兖州的鲁王等等,他们的主要功能是对内的,主要是防止朝廷内部一旦有人叛乱或起义,他们会立即回应进而反扑,保障朝廷的安全。

所以,主要因为以上的三点原因,朱元璋采取了这种分封的方式,定国都于东南富庶之地,封子弟于北边据点这样在经济和军事上双重保险,让天下更加的太平和稳固。他的最初愿望是美好的,但也为子孙后世埋下了大大的隐患。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

很简单,北方胡风盛行,已经没有多少汉人,若是不封王建国,移民实边,北方守不下来。

仔细看历史书,就会发现,明初封王建国,人民迁移,路引等很多弊政都是在那个时代创建的。但是,在我们后来人看是弊政,可在当时来说确实最好的政策。若是当时都顾不了,又哪有后来人谈论这些事的利与弊呢。

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分封藩王,背后有着怎样的深谋远虑?

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藩王制度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制度,是对国家非常有害的。

汉朝初年,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建立了藩王制度。但最后为了消除这个藩王制度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汉朝可以说费尽周折。先是汉高祖削夺异姓诸侯王,改异姓诸侯王为同姓诸侯王。但汉景帝的时候,同姓诸侯王却爆发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最终虽然打赢了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争,但还是没能实现削藩的目的。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实施“推恩令”,消解藩王的个体强度,才算对藩王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办法,但也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八王之乱)

晋朝在建国过程中,为了让司马家族能够掌控江山,取代曹魏家族,也逐渐推行了错误的藩王制度。但是,这个制度直接造成了“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也让晋朝刚刚建立,很快就陷入动乱之中,并直接引发了西晋的解体,以及北方少数民族强势内迁,由此,造成了中华民族四百年的混乱。

唐朝的时候,唐太宗不顾大臣的极力反对,也积极推行藩王制度。虽然藩王们不是直接拥有独立的藩国,而是以当地方官员的形式拥有土地。不过,唐太宗的这个举措,依然使得藩王的势力大增,此后不断出现的藩王造反事件,可以说就是唐太宗坚持藩王制度的一个恶果。

蒙元的时候,成吉思汗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各地。但从忽必烈开始,他的后代子孙就打起来了。内部争斗的结果是,本来天下无敌的蒙元集团,最终纷纷解体。强盛一时的黄金家族,就此没落。

以上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可为什么,朱元璋依然还是要实行藩王制度呢?

(朱元璋画像)

事实上,从后世的发展情况来看,朱元璋的藩王制度显然也是不成功的。他刚死,他的后代就打起来了。他儿子朱棣仗着兵强马壮,冲进南京,夺了他孙子朱允炆的皇位。接着朱棣也认识到,藩王制度害处有多大。最初反对朱允炆削藩,自己当了皇帝后,又极力削藩。

不过,尽管朱棣极力削藩,但是后世造反的藩王依然屡禁不止,这样的事情,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那么,明明藩王制度有害无益,为什么朱元璋还要一意孤行地实施呢?

我认为,朱元璋作为一个从底层走上国家最高位置的人,他的人生经历让他犯了两个错误。

其一,朱元璋认为,大臣们只要有权力就会夺取皇位。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大臣们极为忌惮和提防。大臣们稍微有点权力,朱元璋就认为他们会夺他的皇位。为此,他杀掉了不少大臣。同时,还撤掉了宰相这个职位,直接给六部下达命令。

事实上,朱元璋这是有点过虑了。咱们从汉朝看到明朝,就算有朝中大臣把持朝政。但是,真正夺取了皇位的人,又有几个呢?汉朝的霍光、梁冀等人,算得上是极为跋扈的权臣了,但他们依然没有夺取皇位。皇帝想要处理他们,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从隋唐开始,如果不是到了朝廷末年,朝臣们对皇帝可以说完全构不成威胁。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封建帝制已经深入人心,中央集权已经非常强大。一个大臣想要夺取皇位,几乎是办不到的。

但朱元璋认识不到这一点。

(朱棣画像)

其二,朱元璋认为,自家人会帮自家人。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说,只要京城发生变动,藩王有权带着军队杀进京城来,拱卫皇帝。

朱元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命令,是因为他非常天真地认为,只要是朱家的子弟,一家人都会帮助一家人。

而实际的情况刚好相反,为了最高的权力,兄弟之间、宗室之间反目成仇的现象,其实更加严重。为什么更加严重呢?因为如果不是兄弟或者宗室,那个皇位是遥不可及的。但如果是兄弟或者宗室,他们都会觉得,同样是老朱家的血脉,为什么你就可以当皇帝,而我不行呢?所以,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起来争夺。

如果手中无兵无权无人,造反就会很受限制。但如果手中有兵有权有人,造反那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总之,朱元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局限,让他做出了如此错误的决定。

(参考资料:《皇明祖训》《明史》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