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诸葛亮北伐的继承者,诸葛亮的儿子为何要反对姜维北伐?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诸葛亮北伐是为了通过进攻来被动防御,通过主动进攻来解决部分困难,而姜维北伐纯粹是瞎胡闹。
事件回顾在三国演义当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们单独拎出来看一看。
诸葛亮第3次北伐的时候,刘禅在一边劝阻诸葛亮说,咱们国家已经变得这样穷迫不堪了,倒不如不打仗了,和他们两个国家和好不就行了吗?
诸葛亮听了之后颇为无奈的笑道:当然可以,只要我活着一天,咱们三个国家就能够和好像一家人一样在一起愉快的玩耍。紧随其后诸葛亮继续问道:如果我死了之后,这样的友好联盟还会存在吗?
显然刘禅没有意识到诸葛亮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时僵在那里,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然后诸葛亮继续说道:我现在北伐是为了咱们蜀汉的稳定奠定一定的基础,被动防御实在是不行,只有主动进攻才可以。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他的一生又通过了几次北伐,奠定了蜀汉的稳定基础,很显然姜维也想这样做。。
没错,这就是事实诸葛亮可以这样做,姜维当然也可以这样做,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啊。
不,问题大而且非常的大,因为姜维和诸葛亮的北伐性质不一样。
我们拿出蜀汉地图来看一下的话,就不难发现,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威胁到了曹魏的统治,而曹魏不得不调动军、兵、民等诸多方面来进行被动防御。而姜维的北伐呢,完全就是瞎胡闹,今天打一下,明天打一下,后天再打一下,这样北伐的次数尽管足够的多,可是北伐的实际效果却压根没有。
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有了很多的负担,因为姜维的每一次北伐都需要征调大量的粮食,大量的税赋,大量的百姓和大量的兵丁,哪个国家能经得起这种折腾?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作为诸葛亮北伐的继承者,诸葛亮的儿子为何要反对姜维北伐?
其实对于北伐的对与错争议就没停过,正方有正方的观点,反方有反方的观点,说的都神乎其神。有人说北伐耗费了蜀汉大量国力,打不赢耗费又巨大百害而无一利,如果真这样诸葛亮还会那么傻坚持北伐吗?其实简单点说北伐打的是一种精神,一个匡复汉室的旗帜,还有就是对刘备的一种情怀。当然也有以战养战的一个浅层次的意思,为什么说它是浅层次呢?因为诸葛亮前四次北伐都是因为后勤补给不足而作罢,这活生生的现实在这放着,能说以战养战或者以战养军?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是个被吹起来的气球,连诸葛亮都不看好他自己的儿子,还怎么让后人看好他呢?理论上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诸葛亮晚年得子,诸葛瞻却没有沾了他大名头的光。事实上诸葛亮的名望倒给诸葛瞻起了反作用,比如史料上也有一些记载,诸葛瞻因为其父诸葛亮的关系被大范围神话,一些本不是诸葛瞻做出来的成绩,传出去也就变成了他的功劳,这样很容易让一个人的内心膨胀。
只能说姜维都能拿着诸葛亮的接力棒继续奔跑,前人留下奔跑的方向自有道理,又何况是诸葛亮这样的聪明人呢!这里咱们就不细唠叨北伐的那些事了,下面咱们还继续说诸葛瞻。诸葛瞻最后给他自己的评价是什么呢?他反思我内无法清理宦官黄皓专权乱政,确实他在黄浩的问题上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外斗不过姜维,这思想境界在哪里?这句话典型的证明诸葛瞻没有大局意识。最后他说了自己不能保家卫国,他说的太对了,蜀汉最后投降前夕,诸葛瞻一意孤行乱决策被邓艾杀死。当然咱们不能说诸葛瞻的失败是压垮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确实诸葛瞻在蜀汉历史上没有留下光辉的色彩。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作为诸葛亮北伐的继承者,诸葛亮的儿子为何要反对姜维北伐?
诸葛亮,坚持北伐,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五丈原的秋风,到今天依然让人感到一丝寒意。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叹息道:“我除不掉黄皓,也制约不住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有此三罪,看来也是该死了。”
在诸葛亮的儿子看来,姜维的北伐,与黄皓的祸乱一样,是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
难道,诸葛亮的儿子真的如此痛恨他老子呕心沥血,毕生坚持的北伐事业吗?
事实上,仅仅一年之前,诸葛瞻就曾和董厥一起,建议解除姜维兵权。
姜维北伐,已不受政略制约,完全失控很多朋友认为,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就继承了北伐的事业,这是过于简单化的误解。
事实上,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的级别并不高,只是右监军、辅汉将军。先后受到蒋琬和费祎的节制。
在蒋琬时期,姜维和蒋琬的关系是:蒋琬指哪儿,姜维打哪儿。不论是用兵方向,还是用兵规模,都是蒋琬说了算。但是,尽管蒋琬对北伐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但对姜维多是令其“偏师西进”,战事规模不大。
在费祎时期,姜维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是,尽管此时的姜维没有那么老实了,依然受到费祎的节制。在费祎的节制下,姜维用兵,几乎没有过万。也是小打小闹。
可见,在蒋琬、费祎时期,姜维的军事行动严格受到政治领导的节制。
军事行动,是政治行动的延续。军事行动,只有在朝堂(中央)统合考虑政治、经济、人心等综合因素后进行,才能确保其符合国家利益。
否则,仅仅从纯粹的军事观点出发,毫无节制的用兵,只会损害国家利益。这一点,不管是二战时“下克上”的日本,还是三国后期的蜀汉,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二战时的日本军方,“下克上”,不受政府约速,不断扩大战争规模,终至覆亡。在费祎死后,姜维升任大将军。朝堂上,尚书令诸葛瞻等人已经无法制约姜维。
“段谷之败”,折主力,伤国本客观的说,“洮西大捷”之前的姜维北伐,基本还是相对靠谱的。用兵规模不大,虽然无法开疆拓土,但是,军力损失都不大。相反,还曾经迁移人口进入蜀国,也算是对蜀汉的国力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姜维在取得“洮西战役”的胜利后,信心大增,用兵越来越大, 完全不受控制。
于是,有了著名的“段谷之败”。关于这场败仗,陈寿用“星散流落”来形容蜀汉军的惨状。此战中蜀汉的损失,应该是夷陵之战后最大的一次。魏国的诏书嘉奖邓艾时写到:“斩首俘生,动以万计。自顷战克,无如此者。”足见此战蜀军的损失。
姜维北伐,常有重大损失。在“段谷之败”前,蜀汉精锐“无当飞军”就已大部壮烈牺牲。在此之前,蜀汉和魏国虽然国力悬殊,但具体在蜀汉前线,蜀军并不吃亏,要攻则攻,要退则退,来去自如。此战后,蜀汉的北伐再无气势,而魏国,已经在前线具备了绝对的优势。
就蜀汉内部而言,此战之后,蜀汉人民对北伐已经完全失望,陇山以西的地方开始骚动起来,可算是“大伤国本”了。
穷死的蜀汉在蜀汉灭亡后,邓艾看到蜀汉的国库时,吓了一跳。
此时,国库只有: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金,绵绮彩绢各二十余万匹。
什么概念?
这个数,还不够当年刘备一次性赏赐给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四个人的数!
米四十余万斛是什么概念呢?仅仅可以支持十万大军吃一个月!
所以,邓艾间道入川,诸葛瞻不守险耗死邓艾?刘禅不固守成都待援?
因为邓艾耗不起,他们更没资本耗!
知道蜀汉怎么死的了吧!穷死的!
要知道,在蒋琬、费祎时期,蜀汉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而费祎时期,史载其休养生息,蜀汉经济恢复极大。
可见,从253年费祎去世开始,到263年蜀亡,短短十年间,姜维北伐,把蜀国折腾成什么样了。
时过境迁,大规模北伐,已是弊大于利读历史,最忌讳的是不考虑策略的时效性。
仅仅几年前,小米只做线上,砍掉线下流通环节的成本,低价高性,一举打爆市场;如今,小米之家在最昂贵的地段开业,几乎是给几年前的自己打嘴巴,可是,照样坪效惊人。
流量红利变了,商业环境变了,决策者的商业逻辑自然也变了。如果你拿着这些人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讲话来评价他们今天的作为,自然会觉得他们打脸打得呯呯响。
历史人物也是一样的。
诸葛亮早先提出《隆中对》,到了荆州丢失以后,他北伐的时候,他是必然要修改策略的,不可能还是以《隆中对》的策略来。
再比如袁绍集团的田丰。他一直反对与曹操决战,主张耗死曹操。可是,到了曹操打刘备的时候,田丰又极力主张袁绍快速进军。
所以,没有什么不变的策略,形势变化了,策略自然是要变化的。
诸葛亮时期,虽然蜀弱魏强,但蜀中经济破坏小,中原经济破败。且魏国国防环境复杂,蜀魏前线双方可用之兵相当。此时,诸葛亮北伐,胜则割陇右之地,败也从容入关。
姜维时,北方经济己恢复,辽东被平,魏无后顾之忧。
此时,如以蒋琬、费祎之法,以小规模攻势骚扰,掠夺人口,还或许有利可图。
像姜维一样,仍想大举用兵,割断陇右,就有极高风险了!因为此时的魏军,早已不像司马懿时期谨慎不出,他们已有足够力量大规模歼灭蜀军了!因此,大规模用兵的姜维,一大胜不足以获大利,一大败足以伤国本。
诸葛亮、姜维北伐,看似一脉相承,实际时过境迁,形势早已不同了。小编不喜欢过多以权力斗争,阴谋论来揣摩历史人物的想法。虽然,历史少不了权力斗争。但我觉得我尚无能力做“诛心”之想。毕竟,现实中的阴谋,没有证据尚不敢断言,对古人的阴谋又怎么可以捕风捉影,侃侃而谈呢?难道是欺负古人不会起诉而已吗?
我认为,诸葛瞻并不反对北伐。他只是反对姜维这种脱离了政治、经济、人心等综合因素的无节制北伐;只是反对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北伐(大捷不足以得大利,一败足以伤国本)。
作为诸葛亮北伐的继承者,诸葛亮的儿子为何要反对姜维北伐?
刨去表面上的原因。我认为,作为儿子的诸葛瞻,可能更清楚父亲北伐的真正用意。也许,在家中茶思饭后,诸葛亮会不尽意间流露出最最真实的想法。魏强蜀弱,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蜀汉一边,难道聪明如诸葛亮会不知道吗!那为啥坚持北伐?就是通过骚扰战争,以最低的成本来维持蜀汉的团结统一,同时,通过战争自己也可以独揽大权。所以在北伐中,诸葛亮一直避免赌博式的一战定胜负。而且,后期,也确实通过战争,把李严等本土势力收拾摆平了。死前,又把最要北伐最贪军功的魏延杀掉,意图已很明显了。而姜维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远不及诸葛亮,再折腾北伐,不仅毫无胜算,而且空损国力。所以,诸葛亮死后,其儿子想把父亲真正意图表达出来,但又不敢说的太透彻,那可是欺君之罪。于是,只能闪烁其词,表达反对意见。
作为诸葛亮北伐的继承者,诸葛亮的儿子为何要反对姜维北伐?
因为他知道北伐不会成功。但阻止不了当承相的父亲
作为诸葛亮北伐的继承者,诸葛亮的儿子为何要反对姜维北伐?
因为连年征战,蜀国早就不复当年之势了,诸葛瞻认为应该休养生息,不能再大动干戈,所以才会如此反对北伐。想当年蜀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大家都是意气风发,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后来经过长年征战,蜀国越来越颓败了,而诸葛亮觉得不能再这么被动下去,要先发制人,所以诸葛亮一直都坚持北伐,但是结果却是不尽人意。诸葛亮跟刘备一样,带着很多的遗憾去世了。不过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还是得以苟延残喘二十几年。蜀国本就是最弱的,蜀国的百姓生活质量很低下。早期的蜀国有很多人才,使得其他国家对蜀国有所忌惮。但是随着蜀国人才的凋零,蜀国的弱势更加地显现出来了。后来姜维多次进行北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鼓舞了军心,但是对于蜀国实力的消耗也是不可估量。有一个人始终跟姜维唱反调,那就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他对于北伐持消极态度,就算是别人打到自己家门口来,他也是犹豫不决。邓艾带兵想要偷袭蜀国,刘禅派诸葛瞻前去拦截。诸葛瞻带兵前去,但是行军至涪县之后却犹豫不前。他的属下也觉得要先发制人,但是诸葛瞻却不听,最终被邓艾打败。当时的诸葛瞻并不待见姜维,两人的政见不合,诸葛瞻甚至说过外不能制姜维这句话,可见他对于姜维是很抵触的。蜀国的国力低微,诸葛瞻才不想再打战,尽管这样违背了父亲的意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