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夺嫡玄武门之变是武斗,九子夺嫡是文斗,为何后者结局惨烈?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谁说文人不见血,字字都是杀人心。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武斗并不可怕,文斗它的伤害力才是最大的。
事件回顾我们先来看一下玄武门之变与九子夺嫡是怎样发展的以及怎样结束的。
玄武门之变最开始很简单,里面有两个争气的儿子,第1个争气的儿子叫李建成,第2个争气的儿子叫李世民。
结果大儿子看二儿子不顺眼,二儿子看大儿子不顺眼,偏偏老爹死心眼,非要把皇权给大儿子,于是二儿子便开始了系列反扑,玄武门之变干净利落快。连自己的老爹都没缓过神来的时候,天底下的所有权力通通已经落到了李世民的手中,此次政变并没有杀掉多余的人,换句话来说所牵扯的人少之又少,而且是眨眼之间就完成的。
九子夺嫡,如果我们详细的讲述一遍的话,整篇文章没有3万字是解决不了的,简单来讲9个儿子去夺皇子的位子。夺皇子的位置就夺吧,问题的关键在于九子夺嫡所耗费的时间之长,常人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之恶劣,常人更是难以想象。
没错,这就是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力的变化无论是文斗还是武斗,它的影响力都非常的大,它可能造成的伤害也是可大可小的。
如何判断可大可小,又如何判断什么时候大,什么时候小呢?很简单,只需要看它延续的时间长度就可以了。
玄武门之变一共延续了多长时间呢?答案是一个早晨。九子夺嫡延续了多长时间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翻开清朝的历史,好像从头到尾一直在夺。这么来回一折腾,大清王朝即便是铁皮桶,也顶不住啊。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同样夺嫡玄武门之变是武斗,九子夺嫡是文斗,为何后者结局惨烈?
这话欠妥,要说结局惨烈显然还是玄武门之变更惨。当然九子夺嫡的败方也挺惨,夺嫡失败一方是不是结局惨烈,不在于夺嫡的方式,而在于胜方对败方的态度。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率领秦王府精锐埋伏于玄武门,亲自一箭射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后来与弟弟李元吉肉搏,李元吉又被李世民部将尉迟恭杀死,两个主角当场丧命。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将又到玄武门血战,双方都死伤惨重。又是尉迟恭用李建成、李元吉两颗人头让他们的亲信彻底放弃抵抗,才终于让冲突告一段落。此后,李世民掌权,立刻将李建成的六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处死,可谓斩草除根。这样的结局显然是惨烈的。
而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九子也就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他们固然明争暗斗,但大多数皇子也就是圈禁。除了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的铁哥们儿,荣宠无双。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废太子胤礽都是康熙下旨圈禁,也算寿终正寝,胤礽的儿子弘晳还封了亲王(乾隆年间涉及逆案又被圈禁,那是另一回事了)。其他几个胤祉、胤禩、胤禟、胤䄉、胤禵都被雍正圈禁了。不过,除了胤禩、胤禟饱受虐待,很快惨死于禁所外,其他几个都活了好几年。其中胤䄉、胤禵更是活到了乾隆即位后被释放,胤䄉获封辅国公、胤禵获封郡王。其他人的后代也都在乾隆年间被赦免。相比玄武门中,李建成李元吉绝子绝孙,显然下场好很多。
像这种夺嫡斗争,最后败方会是何等下场,与争斗方式真的没太多关系。无论是李世民还是雍正,他们都觉得兄弟或者兄弟的子嗣会对皇位、皇权造成威胁,所以要严惩,对某些人可以痛下杀手。而比如乾隆即位后,觉得那几个被圈禁的叔叔已经没威胁了,那放出来也就放出来了。但是乾隆也有他觉得会威胁到皇位的人,那就是弘晳,原废太子胤礽的长子。这个堂兄一直是康熙最宠爱的孙儿,后来又与一群皇族勋贵关系交好,让乾隆感到威胁,就以谋逆之名将其圈禁,并严惩了包括顾命大臣庄亲王胤禄在内的众多皇族成员。
夺嫡成功后放过兄弟,至少是留个活路的其实也有很多。比如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为世子之位争得头破血流,最后曹丕上位,虽然对曹植百般提防,但还是封侯封王,只不过多次迁徙,让他到威胁不到皇权的地方享受相对的荣华富贵去了。还有明朝,无论是永乐还是万历,都有过废长立幼的心,太子即位以后也没有对弟弟痛下杀手(汉王朱高煦后来还是叛乱了,不过已经不是哥哥朱高炽在位,而是侄子朱瞻基在位时了)。所以说,关键还看这个夺嫡胜利者自己决定,看看夺嫡失败者究竟会不会威胁皇权。
同样夺嫡玄武门之变是武斗,九子夺嫡是文斗,为何后者结局惨烈?
几乎每户人家都免不了有争吵事件发生,有的是为了小事,有的是为了金钱,有的是为了权力,总的来说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吵。你会发现,大部分的普通家庭在争吵后很快就和好,而那些有财有势的一旦翻脸,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这种家庭争吵,放在古代皇室来看的话,其实情况会更加严重。皇室成员之间的争斗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利益,更多的是为了坐上那把唯一的龙椅。历朝历代都有人为了皇位而争得你死我活,甚至两败俱伤。
而比较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其实就是玄武门之变还有九子夺嫡,很多学者还特意从各个方面比较了这两次夺嫡之变,发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不过,更多的人喜欢比较这两次夺嫡,到底哪次比较惨烈。
其实,如果真正要比较这两次夺嫡,得看从什么性质比较。我们可以从三个大方面来看:
人伦道德方面从这方面来看的话,毋庸置疑是玄武门之变获胜。
皇位之争,肯定指的就是皇子之间的较量,是兄弟之间的生死搏斗,当然这中间也不排除有几位女性的参与。李世民杀了和自己血缘关系最亲近的人,有人说他狠;李世民逼宫亲生父亲,有人说他丧尽天良。
但是,只要结合当时的情势来看的话,李世民似乎事出有因。天下几乎有一半是他亲自用血汗打回来的,兄弟争斗,他不反击死的就是他。而李世民当时的作为,是有派系支持的,可见有不少人认可他的做法。
个人一向都觉得你不能从争斗后的成败区分谁是好人坏人,只能定出胜负,想活命你就要争,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结果,李世民带着自己的军队,用武力结束了这场夺嫡之争,他的兄弟侄子都相继惨死,父亲也被请下龙椅,顺带接收了兄弟的妻妾。
李世民坐上了龙椅,尽情展现自己的执政手段,他有能力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也因为他太有能力,要接受各个方面的批评。
至于九子夺嫡,在人伦道德方面来讲,相对比较和缓些。纯粹就是九个兄弟为了得到父亲认可,而开始了这场争斗。为了获得支持,有关的皇子自然开始拉人结党,各自为派。
然后,就开始利用各种政事互相暗斗,康熙处在最高位,静静地观赏着,久久都没有定下来谁会是最终人选。于是,这场文斗持续了很久,但始终都只是围绕在兄弟之间。
牵涉的人数与持续时间玄武门之变一直都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的党派作为主角,李元吉负责辅助。许多大臣其实心中有数,明白李世民为了唐朝的天下付出了多少,所以心里一直都是支持他的。
九子夺嫡,不是武斗,而是文斗。除了九个兄弟参与其中,还牵扯了各个大臣所组成的集团,人数会比玄武门之变来得多。
李世民政变成功以后,很快就把局势给稳定下来。由于朝中的重臣大多都是向着李世民的,所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但九子夺嫡就不一样了,从九个兄弟争斗开始,一直到雍正胜出登基以后,事后清算了很久,整个朝堂都被清洗了一遍。
所以,在人数和时间方面来看,九子夺嫡获胜。
结局很多人认为玄武门因为有很多人流血,甚至死亡,所以结局会比九子夺嫡来得惨烈。
的确,李建成、李元吉和他的儿子们都惨死,还有就是以前参与过毒害李世民的官员也被处置了。虽然手刃亲人是真的残酷,但除此以外,只要是真心归顺的,李世民都没有再动手。
九子夺嫡虽然不像玄武门那样动刀动枪,瞬间分出你死我活,但那些参与其中的人下场都相当惨烈。这些人有被幽禁至死的,也有幽禁期间不断被折磨到死的,有被削爵位的,有被赐名侮辱的。
总之,除了十三阿哥,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些人受煎熬的时间,不是几天或者几个月,而是几年,十几年的。比如十阿哥,被圈禁到乾隆在位的时候才被放出来。
你可能觉得有刀枪,有鲜血才叫惨烈。但是,个人觉得精神上的折磨比肉体上的折磨来得更痛苦。如果能够选,个人情愿直接被处死,也好过被幽禁折磨而死。
或许应该这么说玄武门之变是激烈,它来得快,来得猛,结束得也快。而九子夺嫡就是惨烈,它让你深陷在漩涡里,一刀一刀地割着,一直到你油尽灯枯为止。
同样夺嫡玄武门之变是武斗,九子夺嫡是文斗,为何后者结局惨烈?
唐高祖李渊晚期的玄武门事变和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储君之争最为著名的两个事件,正如题主所说,玄武门事变最终上演全武行,而九子夺嫡则以明争暗斗分出胜负,那么九子夺嫡真的就比玄武门事变的结局惨烈吗?其实只是错觉罢了。
△《贞观长歌》版李世民和《雍正王朝》版胤禛
玄武门事变和九子夺嫡哪个结局更为惨烈?在古代,权力角逐无疑是血腥的,更何况是关于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争,作为失败的一方,他们的结局往往极为惨烈。我们不妨分别看看玄武门事变和九子夺嫡背后,失败一方的结局,再来分辨哪个更为惨烈。
1、玄武门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抄家灭族。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最终在玄武门被杀,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继位。作为失败一方,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包括幼儿在内全部被杀,宗族名册除名。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被充入宫中,其中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甚至被李世民直接纳入了后宫。此外,李建成被追封为息王,追谥曰“隐”,并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又被追赠为皇太子;齐王李元吉则被追封巢王,谥号为剌。
2、九子夺嫡:失败一方大多被秋后清算。四阿哥胤禛最终胜出,成功继位为帝,而作为失败的一方。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因较早败下阵来,再加上早在康熙年间便已经被圈禁,因而受到的波及较小,最终均被幽禁而死。三阿哥胤祉则因为主动退出,受到的波及同样较小,只是之后因连续犯错在雍正六年后被圈禁致死。八阿哥胤禩则在雍正年间连续遭到打压,最终被革爵除名,被幽禁于宗人府,并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其子弘旺则被改名为“菩萨保”(这个没搞清楚是什么意思),最终卒于监所。九阿哥胤禟则是在连续降爵后最终被除名,并与嫡福晋董鄂氏、长子弘晸被禁锢,雍正四年后被圈禁,改名为塞思黑(讨厌的人),最终在煎熬和绝望中被囚禁致死。十阿哥胤䄉于雍正元年被削爵圈禁,但却成功的活到了乾隆二年后被释放,并被加封为辅国公,于乾隆六年病逝。十四阿哥胤禵先被幽禁于景陵,后被革爵囚禁于景山寿皇殿,直到乾隆年间被放出,并先后被加封为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和多罗恂郡王,最终于乾隆二十年病逝。
从结局上来看,李世民显然要比胤禛下手更狠,不仅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当场杀死,就连他们的儿子和女眷也一个都没有放过,而九子夺嫡中失败的几位阿哥,却只有部分牵连到了女眷和儿子,就连本尊也有两位成功活了下来。
为何会有人认为九子夺嫡比玄武门事变更惨?既然玄武门事变要比九子夺嫡惨的多,为何却会给人留下一种截然相反的印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参与人数的影响。玄武门事变主要围绕李世民的秦王党和李建成的太子党所展开,也仅有三位皇子参与其中。而九子夺嫡则先后有九位皇子被卷入,更是形成了多股势力。因此,不论从参与人数,还是从派系斗争的复杂程度来讲,九子夺嫡都要比玄武门事变更为复杂一些,而九子夺嫡由于牵扯皇子太多(毕竟很少有人关注大臣们的结局),显得更为激烈一些。
2、持续时间的影响。玄武门事变从皇子之间矛盾爆发到争权清算完毕,前后不过6年时间(621年至626年),而九子夺嫡则长达数十年时间(从1708年胤礽第一次被废到乾隆二年左右)。玄武门事变虽然激烈,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九子夺嫡虽然较为平和(更多是阴谋诡计、明争暗斗),但却持续时间过长。此外,玄武门事变的爆发,直接导致两位竞争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而他们的儿子和妻妾也迅速被处置,一切干净利落。而九子夺嫡中的失败者,则是在雍正年间接连被持续打压,更有多人是被圈禁数年乃至十数年后才死,因而给人一种更为悲凉凄惨的感觉。
△李世民的身后名更加正面
3、帝王身后名的影响。唐太宗李世民和雍正帝胤禛显然都是极有作为的两位帝王,一个开创贞观之治,一个在康乾盛世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两人的身后名却堪称截然相反。后世对于李世民的评价更多偏向正面,就算对历史再不了解的人,也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种正面的身后名,其实对玄武门事变的惨烈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反观雍正帝,由于其在位期间大肆推动改革,从而得罪了大量官员士绅,导致其本身名声就不太好,因而导致其身上的污点被人为放大。
△雍正帝的身后形象并不好
4、史书资料的影响。后世想要窥探历史事件,由于根本无法亲历,导致只能通过史书来进行考证,而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控制的显然要更好一些。毫无疑问,李世民对于史书的记载影响较大,《资治通鉴》中便记载李世民曾迫使史官修改史书,直接影响了第一手资料,而修改内容主要便是围绕“玄武门事变”所展开,使得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加正面。而雍正在这方面干涉却普遍较小,此外由于《清史稿》成书于民国时期,因而记载反而较为真实。
正是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影响,使得九子夺嫡看起来比玄武门事变更为惨烈一些。事实上,玄武门事变中失败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下场要比九子夺嫡中的皇子们惨多了。
同样夺嫡玄武门之变是武斗,九子夺嫡是文斗,为何后者结局惨烈?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同样都是夺嫡的过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很明显以武斗为主,争夺的过程凶险万分,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当场就被射杀,事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成功。而大清的九子夺嫡明明属于文斗的方面,可以说跟兵权几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此事的牵连之广,延续的时间,还有事后的解决过程却要比李世民的玄武门惨烈无数倍,为何九子夺嫡明明是文斗却比玄武门的武斗更加凶险呢?
其实这两件事看似玄武门属于武斗,九子夺嫡属于文斗,理论上武斗要比文斗更加惨烈才对。
但实际上可能是我们想错了,有一句话叫快刀斩乱麻,玄武门之变看似当时的场面凶险万分,可实际上胜负也就在一瞬间,只要最关键的人物被解决,那么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说白了当时以李世民的威望,不论是李建成还是李渊,也只是在名义上较占优而已。
当时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当中,他的举动被称之为谋反并不为过,可是满朝文武就好像在看戏一样,不论事情发展到哪一步,大家都安安心心的坐在城墙上,就差拿包瓜子再来杯可乐了。
也就是说李世民几乎掌握了所有的主动权,给自己争取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舞台,毕竟李世民可是一直带兵打仗,在武斗方面直接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李建成的失败就好像顺其自然一般。
相比之下康熙的儿子们所谓的九子夺嫡,并不是看谁的能力更强,而是看康熙会偏向谁,这一比较就会发现,九子夺嫡所谓的文斗,根本就不合理。
虽说最终是四王爷获得了胜利,可是这一切都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但凡中间有一步走错,那就是满盘皆输。
身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看似喜欢各类的亲情,但也只是喜欢亲情这种感觉而已,只要有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哪怕这个是自己的亲儿子,一样不会放过,比如说当时的太子,被废掉的理由居然是跟朝中大臣交往过密。
由此可见,身为大清的太子,其实一点也不自由,只能像一个傀儡一般的活着,除非等到康熙归天的那一刻,也就是说做的多错的多,可是什么也不做又会被扣上不学无术的大帽子,当时的太子用自己无辜的小眼神看着康熙:“我太难了”。
也正是这种拖泥带水的风格,让当时的九子夺嫡的时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如果说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用雷霆之势直接将所有的乱党拿下,也许周边的皇子看到自己没有一点希望,也就可以安安生生的当自己的王爷。
可是九子夺嫡的事情却是持续升级,让所有的皇子们都感觉到自己有机会,于是相互之间各种的明争暗斗,仇恨正是在这种漫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累积了起来,等到康熙升天之后,所有的怨恨全部暴发了出来。
在这其间雍正跟几个皇子之间早就因为各种的利益埋下了巨大的仇恨,无数追随自己的臣子因为对方阴谋从而死在这一场无声的战斗当中,而且等雍正即位之后,这些失败的皇子依然不甘心。
毕竟自己可是差一步就成为皇帝的人选,可就是差了这么一步,所以内心相当的不甘,总想着再努力一下,说不定也可以跟当年的李世民一样,直接成就自己的一番大业。
于是原本就对自己的这些兄弟不太放心的雍正,也就更加的不会手软了了,所以才会让我们看到如此惨烈的一幕,几乎所有的皇子都死在了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当中,而造成这一切后果的人其实就是康熙,正是他想达到所谓的平衡,所以才让每一个皇子都感觉自己有一丝的机会成为太子,等大家的野心都养足以后,再回到当一个闲散王爷,显然是不可能了。
同样夺嫡玄武门之变是武斗,九子夺嫡是文斗,为何后者结局惨烈?
无论是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还是清朝的九子夺嫡,都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重构。玄武门之变是通过武力的方式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和他们儿子全部斩杀。然而齐王和太子手下的许多谋士后来都成为了李世民帐下的臣子,比如魏征、王珪、韦铤的人,事实上玄武门之变的烈度并不大。清代的九子夺嫡是以康熙皇帝遗诏传位雍正的方式终结的,但是,与雍正争夺皇位的诸位皇子的下场大多不是很好,也牵连了大量的臣子,是完全意义上的政治清洗,惨烈异常。二者虽然都是为让皇位继承展开的斗争,但是结果迥异,其原因大致如下:
1, 李世民是明君,雍正是英主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千古明君,他的作为不仅仅在于政治,还在于经济、军事、文化等若干方面。而仁德是成为明君的必要因素,泱泱大国,诸事万端,一人听断,安能尽善?作为皇帝,必须要有胸怀,两军相对各为其主,兄弟阋于墙御侮于外这样的道理,李世民是了然于心的。所以,他并不深究曾经追随过太子和齐王的臣属,并且善待二人的身后事。这对于当时依然处于王朝建立时期的大唐而言是尤为重要的。
雍正是一代英主,他杀伐果决但经济繁荣,他威加海内但刻薄寡恩,他重用酷吏但是朝政清廉。严格意义上讲,他是一个性格极端的皇帝。所以在九子夺嫡的问题上使用的手段也非常残酷,近几年雍正的形象被洗白了不少,可是他在九子夺嫡以及后续案件的处理上的暴虐还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阿灵阿、揆叙一案中,本来两人已经死去多年。但在雍正二年皇帝下诏:
“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惟阿灵阿、揆叙为甚。二阿哥之废,断自圣衷。岂因臣下蜚语遂行废立?乃阿灵阿、揆叙攘为己力,并蛊惑诸王是以日夜谋为造作无稽之谈相传闻,致皇考愤懑,莫可究诘,此朕与阿灵阿揆叙不共戴天之恨也。”如此激烈的言辞可以看出雍正在九子夺嫡上的愤怒,即使二人已死,雍正皇帝仍然下旨在他们的墓碑上刻下: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如此暴烈的言行,非仁君之所为。
2、武力夺权比朝政阴险要简单的多其实李世民也经历过类似于九子夺嫡一样的皇室内部倾轧。最典型的就是杨文干事件,唐武德七年六月,高祖李渊到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命李世民、李元吉随从,李建成留守京师。突然,他得到密报,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正筹集军械谋反。李渊大怒,命人以其他理由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李建成惊恐万状,有部下劝他据城起兵,另有人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听从了后者。一见父皇,倒地便拜,以头撞地,几乎昏厥。李渊盛怒难平,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给粗食。李渊令人传杨文干觐见,不料,传令之人将李渊获悉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随即起兵。李渊一面遣人讨伐,一面召李世民商议对策,并坚持让李世民亲自征剿,许诺得胜还朝后,废太子,改立李世民。见父皇如此说,李世民率兵出征了。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军已经溃乱,杨文干死于部下之手。可是,高祖并没有履行诺言。仍令太子回京,只责兄弟不睦,而归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并将他们流放。这就是典型的宫廷内斗的戏码。这个事件本是太子谋反,处理结果却是“兄弟不睦”;李世民本是带兵平叛,却遭到部下被流放的处罚。所以说,李世民正是为了避免这样无休止的内耗再继续下去,才选择了武力夺权。
而雍正时期,由于康熙的在位时间太长了,实际上的九子夺嫡从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杀索额图时就开始了。前后长达近二十年,前后之中有数十位朝廷重臣涉及其中,杀了多少人,罢了多少官已经不计其数。而且是党同伐异,非友即敌。把平稳的朝政搞得错综复杂,所以雍正才使用雷霆手段来处理这样复杂的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