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很厉害,只能说诸葛亮很厉害,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军事上的。

事件回顾

还记得诸葛亮和刘备第1次见面的场景吗?这一段场景里面三国志有过记载,三国演义当中也有过记载,而诸葛亮的出师表当中也有过记载。

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一个假设,并且这个假设是绝对意义成立的,诸葛亮在没有遇见刘备的时候,就已经分析出来了天下的三分大势,而三门大势的其一主人公便是刘备。

这是一种非常了不得的天分,就如同现在我们随便走在大街上扒拉出一个路人来问他,20年以后天底下是怎样变化的,30年以后又是怎样变化的?来你说说。

可能很多人都会把这个提问者当作傻子,并且一脚踹到一边,但诸葛亮不是。诸葛亮不但明确的指出30年之后会是怎样变化的,甚至指出匡复汉室的唯一一条途径,而事实上在之后的蜀汉阵营发展变化当中,一直是按照这唯一一条途径在不断的延续下来的。

只不过千算万算没有想到,最终竟然让关羽丢失了荆州,于是之前诸葛亮所说的假设通通不存在了,而诸葛亮也只能通过挥师伐魏来阻挠曹魏的进攻。

没错,这就是事实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三国演义当中有神化诸葛亮的意图,并且对于很多情节都予以了更多的神话。比如那个七星续命和夜观星象,这玩意儿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毕竟咱们也没有触及到这个领域,也没有办法作出详细说明,可是如果按照三国演义这样的叙述来说,的确有点神话的意味了。

除此之外像草船借箭这一系列的战役也都是子虚乌有的,不能说完全没有,只不过诸葛亮究竟起到了怎样大的作用,我们不知道。在真正的三国历史当中也没有明确详细的记载,唯一有记载的便是三国演义当中。

可即便如此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无论是文治武略还是在其他方面的成就,都已经超过了那个年代的绝大多数人。好像除了司马懿采取的被动防御以及那个并不起眼的曹真在战役当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之外,基本没有几个人能够与诸葛亮决一死战。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诸葛亮是一位绝顶聪明的智者,素有天地军师之称。刘备三顾茅庐邀其出山之时,就谋划布局“三分天下”。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毋庸置疑,诸葛亮是”三国鼎立”之灵魂人物。

从连吴抗曹、施展了“草船借箭”计策之后,令整个江东将军、谋士刮目相待,足见他的军事谋略远胜周瑜。献计筑坛,为东吴”借来东风”抗击来犯魏军,足见其对天文地理通晓、气候变化拿捏之精准。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出师表》言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对康复汉室江山秉持义无反顾的决心,也彰显了他对幼主之忠诚度。

诸葛亮不仅发明了“八卦阵法”。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对当时伐魏战争之粮草补给起了关健性的作用。

在无兵可用劣势下,自导自演之“空城妙计”,吓退了司马懿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其之胆色、智慧,在三国历史中之“超凡卓越”。

配图源自网络。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感谢悟空的邀请!

诸葛亮,在华夏历史上,可谓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谋略家、散文家。不管是在影视剧中,还是文学作品中,诸葛亮带给我们的形象永远都是满腹经纶、雄才武略。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得了胜仗,写的起散文,创得起发明。毫不夸张的说,诸葛亮已然被我们神化。

但是,真正的诸葛亮是孤独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凡是历史上伟大的人物都孤独。曹操孤独、诸葛亮孤独,曹操孤独到连儿子都不理解他。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代越是受到推崇,那么他就越孤独。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下。

1、诸葛亮的相貌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乃“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说明诸葛亮在古代绝对算是个伟岸男子,相貌不俗。

2、诸葛亮的品德

要说起诸葛亮的品德,那可是后世臣子们的楷模。尤其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其最真实地写照。

3、诸葛亮的品质

品质包括很多方面,当然诸葛亮能干是不容置疑的,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兢兢业业的经营着蜀汉的江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诸葛亮的私心

对于这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理解诸葛亮。哪怕是在后世被神化了,他总归是一个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么就有人类的劣根性,那就是私心。在华容道的战争中,诸葛亮明知道关羽情深意重,肯定会在最后一关,因鉴于以前的情谊释放曹操。但是,诸葛亮却在事前跟关羽签署了军令状,虽然最后玩笑式的结尾。但是,谁知道当时诸葛亮有没有杀关羽的心思呢?如果诸葛亮没有,为什么他当初要这样安排呢?他是要教给关羽什么知识,经验,教训?或者是故意让刘备难做?这些就不得而知了。

5诸葛亮的野心

是人就有野心,哪怕你天资再高也是如此。在白帝城一战中,刘备力战东吴反败,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跟他说阿斗要是是个人才,你就尽心尽力的辅佐他。如果是个草包,你就取而代之吧。听到“取而代之”这句话,诸葛亮顿时就跪伏在地上,吓得满身冷汗。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明知道阿斗不成器,却依然尽心尽力的辅佐,是不是与刘备问的这句话有关系呢?

大家同样都是人而已,都有野心。刘备托孤前的话只是试探诸葛亮,诸葛亮却表现的慌张失措。如果没有取阿斗而代之的心,他为什么会如此表现呢?这说明诸葛亮早就有这种想法,因为心虚,所以才会一时不知该怎样办。而刘备肯定也不是善茬,如果诸葛亮敢答应,肯定立马刀斧手伺候了,这都不用问。

所以说,诸葛亮既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一般是“接近神的男人”。也不是那么的不堪,说到底都是人罢了,都有属于人的那些性格。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简而言之,诸葛亮是一位伟人,一位不世出的伟人,一位极富选择性和灵活性的伟人。

可以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说。

一、内政

诸葛亮的内政水平绝对是历史上第一人。我们现在看历史,尤其是三国史,关注最多的都是军事。其实内政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就好比说现在哪个官好哪个官坏一样,直接关系着人民的幸福。

诸葛亮很有威望,在刘备去世、蜀国大败德背景下能稳定住局面,收拾人心。在曹魏陈群等写信鼓动许靖等投降时,能发一个正议加强思想教育。另外,还劝农发展蜀锦,恢复经济,当之无愧的是一代贤相。所以他去世后人民自发地悼念。这非常难得。

二、外交

孙权跟蜀国有深仇大恨,仇恨程度甚至超过了曹操,但诸葛亮很能忍。刘备去世前的国策对孙权是一种不信任,甚至是进攻的态度,他把李严这个最高军事长官放在永安就是证明。但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力排众议,和孙权结盟,以换取东部的安宁。

三、用人

诸葛亮用人有优有劣。从优来说,他很有公心,不徇私不结党,荆州派益州派他都用,所以很得人心。廖立和李严都是他废掉的,但都没有怨言,这个谁能做到?从劣来说,他好用品德高尚的人,以德为先。对品德低劣的人不能很好任用,导致未能充分发挥人才功效。

四、军事

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一直是争议最多的。他是武庙十哲之一,但史书也说奇谋为短。我认为他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理由包括,第一,他是一名杰出的战略家,隆中对亘古闻名。第二,他善于练兵,军队最大的问题在于溃散,但是他的兵除了街亭之败,后面即便是到亡国,都没溃散,真正做到了不动如山。后世的戚继光谋略也不是特别的牛,但他就是靠练兵建成的事业。第三,他的八阵图也是一大成果,唐朝的李靖,明朝的龙正都学过八阵图。凭这些才能,足以称为优秀军事家。不足之处确实在谋略,他的谋略属于四平八稳,在五丈原时被郭淮都猜出来了,从这一点来说,他确实比法正、庞统要弱。

五、品行

诸葛亮品行很高,很清廉,很忠心。在他的培育下,蜀国一大片人都很清廉,比如邓芝、姜维、蒋琬等。但诸葛亮也有一个问题:喜欢告密。彭漾就是最好的证据。但是,在他掌权后却很开诚布公,也足以成为后世楷模。

综上所述,诸葛亮确实是一代伟人。我们现在说他哪哪不好,基本都是以完人以圣贤的标准衡量的。试问中国历史上,有谁能在内政军事外交等领域全面发展的,诸葛亮基本实现了,虽然每个领域不都是满分,但也都在90以上了。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首先,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

诸葛亮有一段动荡的童年经历,父亲早逝,家乡遭遇战火,叔父把他带到荆州不久后也撒手人寰。这段经历必然会使诸葛亮过早成熟。他在庞德公和司马徽那里学习时,表现的多么恭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表现出格外的尊重。也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早熟与努力,最终俘获了黄承彦父女的心,成为江夏黄氏的乘龙快婿。再加上诸葛亮两个姐姐分别嫁入庞家和蒯家,诸葛家族已经成功在荆州扎下了根基。

年轻的诸葛亮,效法自己尊敬的老师,躬耕陇亩,与妻子黄氏相敬如宾,弹琴读书,俨然是庞德公的翻版。如此下去,他有可能接过庞德公、司马徽的大旗,成为荆州儒宗也说不一定。但是,直到二十八岁,刘备的登门录用,改变了诸葛亮的人生。

有一说是诸葛亮主动去刘备处投效,起初刘备还不看好他。我个人认为并不可信。以江夏黄氏、襄阳蔡氏之女婿的身份,以及荆州之主刘表梁桥(黄承彦)的女婿这个身份,诸葛亮恐怕没有必要倒追刘备,他出仕也会优先选刘表而非刘备才对。有人说除了刘备他谁都看不上,我觉得这个未必。毕竟在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和庞德公眼中,刘备曹操都不算什么。当时刘备想找司马徽套近乎,聊聊天下大事。司马徽说,自己不是才俊。刘备问谁可谓才俊?司马徽说出了两个学生的名字——诸葛亮、庞统。这还不明白吗?老师不愿意听你叨叨,介绍俩学生陪你唠嗑。

其次,既然是人,他就有野望、有矛盾、有失误、有阴暗,不可能十全十美。

诸葛亮的野心在《隆中对》中显而易见,“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年轻时诸葛亮就自比管仲乐毅,这俩人是干什么的?是带兵的。管仲替齐桓公开疆扩土,乐毅为燕国报仇雪恨。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自己的角色,我认为一开始就是这个荆州上将。当时刘备入蜀,的确也是带的庞统而非诸葛亮,诸葛亮被留下与关羽张飞守荆州了。奈何天有变数,庞统战殁,诸葛亮与张飞帅兵入蜀,自此就留下来治理蜀中。

诸葛亮治蜀其实并非是温柔的,他有铁血的一面。史载,从蜀中逃到汉中曹操处的人说,蜀中一日十惊。说明这手腕是强硬的。然而诸葛亮在对法正徇私舞弊公报私仇问题上,又展现出了一个政客的狡猾——他知道法正是刘备宠臣,因此对法正采取纵容绥靖。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总揽朝政、事无巨细,同时聚集了大量荆州人才于丞相府,有意无意间形成了蜀汉争权的荆州派系,蒋琬、费祎、魏延、杨仪等文武要员,清一色荆州人,你说您能不让出身东州(三辅+南阳)的李严等人吃醋?于是乎,李严等人逐渐走上了争权夺利的反派道路。诸葛亮先是忍让,然后一口气儿摊牌,旧账新账一起弹劾,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直接一撸到底,你说你没有预先计划或者翘首以盼这天,能有多少人会信?李严一除,丞相府的权力更大了。后世给你诸葛亮泼脏水也不是无影的事儿,你把汉中做北伐据点与曹操在邺城定都建国有多少实质区别?不都是为了便宜行事吗?有人说诸葛亮初衷是忠,曹操是奸。可初衷这种东西谁能说清楚,又如何证明呢?

这里我不是要泼诸葛亮的污水,只是说一下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再者就是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北伐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战果,然而也造成了蜀汉人民负担。北伐不是做一个国力的加法,而是在给蜀汉曹魏两国做减法,只不过让曹魏多减一些以此拉近两者距离罢了。从历史角度看,诸葛亮是为蜀汉延寿了。但从战略角度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北伐,不但让他达不成“还于旧都,复兴汉室”的目标,反而注定了蜀汉灭亡的结局。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在人类之中已经近乎完美。

诸葛亮拥有三国时期最出色的治政才能。诸葛亮在刘备后时代可谓功高盖主,得到了魏吴两国的充分尊重。尤其是治政方面。要知道曹操那一众谋士都是人中之睿,平时很少服人,其中贾诩夸人更是惜字如金,比如他夸孙权,就仨字“识虚实”,给诸葛亮也仨字“善治国”。也就是说,诸葛亮当时在这群老半仙眼中,最大特长就是治国理政。用铁腕迅速压制蜀中,并且快速推行新政,投入到汉中之战,又在刘备夷陵大败后缓慢恢复国力,在南征北伐之余,兼顾国家生产力与吏治民生。这种人物,或许汉末三国屈指可数。荀彧或许能算一个,曹操算半个,再就真的想不出来了。别说司马懿,司马懿打仗的时候国家财政可不需要他插手,政治有陈群华歆等人操持,曹魏作为最先“上市”的“商业巨头”还是很注重“专人专事”的。

诸葛亮拥有三国时期突出的外交才能。虽然说孙刘联盟是有历史必然性,以及鲁肃的功劳,但是诸葛亮在刘备败军之际,为刘备集团争取到了最大利益。即使,当时占有荆州可能属于“借”,但也为刘备集团争取到了发展资本和发展时间。同时,孙吴一直很买诸葛亮的账,这可能与诸葛瑾有关,但这与诸葛亮在东吴文武中有很高威望并不冲突。

诸葛亮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十分优秀。外交才能也就间接说明他具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当时关羽高傲,听说马超归顺,就问诸葛亮马超是个什么人物。诸葛亮不露声色地拍了一顿关羽马屁。关羽心里美,就没再找事儿。后来册封将军,黄忠与关张同列,诸葛亮还很忧心,说黄忠威望不足,张飞、马超或许关羽还能接受,但是要听说黄忠同列肯定会不高兴。果不其然,关羽得知消息,愤恨道:耻与老兵同列。诸葛亮识人,也会待人,从这一点上来说,诸葛亮作为集团HR的能力也是十分过硬的。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并不弱。虽然陈寿给了一个治军为长、奇谋为短的评价,但是如果凭此认为诸葛亮打仗一般或者不行,那就有点冤枉诸葛亮了。长短是相对的,只不过说明诸葛亮更擅长打硬碰硬的正面战而已,不能说他不通奇谋。许多人拿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事儿,说诸葛亮不用奇策、不懂奇兵运用。而我觉得,魏延的策略不在奇不奇上,而在于概率。诸葛亮是拿着倾国之力去打仗的,而魏延是在用自己的命和士兵的命为赌注去赌国运啊。你是主帅你能轻易采纳?而且诸葛亮曾经让赵云邓芝以疑兵出箕谷,兵分正奇,赵云邓芝就是奇兵啊。怎么就说诸葛亮不会用奇兵了?我们以史料为依据,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绩也是蛮辉煌的嘛。连曾经刘备都啃不动的魏国宿将张郃不也得赠称号“张中膝”,领了历史便当?

诸葛亮最令人敬佩的地方是在于德。刘备身死,白帝托孤,诸葛亮受托于国家存亡之际。感念先主知遇,全心全意辅佐后主刘禅,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延续蜀汉阳寿。这份忠义日月可鉴。故而,即使他死了,蜀汉臣民依然拥戴诸葛亮,钟会等后生晚辈会崇拜诸葛亮,晋之司马氏会推崇诸葛亮。古人会很傻吗?推崇一个奸臣?推崇一个伪善的人?开玩笑,历朝历代都是歌颂“真善美”。退一万步,诸葛亮能够做到功高盖主却至死恪守臣道,一手遮天却不曾僭越一步,这种自律与修养实在太难得了!对蜀汉,他当得起“忠”,于刘氏父子,他对得起“义”!

最后,诸葛亮在我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汉末三国有这么几则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

一个是当年曹操得汉中,刘备平蜀中。司马懿献出文献中的第一策——劝曹操趁机入蜀。曹操回答道:“人心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望西蜀。”意思是不想打了,这也是得陇望蜀的出处。说这句话时,曹操应该是无奈的。上一次他从魏公晋升到魏王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结果输了。这次也一样,曹操没多久又想要攻蜀,这时候谋士们说,蜀中已经初定,不好再攻了。曹操只得放弃。说实在的,我觉得曹操说出“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时,初衷应该还是好的,毕竟“周文王”的直接含义是“半壁江山尤仕殷”。然而当曹操说出“得陇望蜀”,他脑子里浮现的恐怕就是刘秀平定巴蜀一统天下了吧。而我个人相信,当年过七旬的司马懿站在高平陵庆祝胜利的时候,脑子里闪回过往种种时,应该也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对自己说过的那么一句话——“人心苦无足”。

人是贪婪的,得寸进尺。董卓如此,曹操如此,司马懿如此,王莽如此,刘裕如此,宇文泰高欢亦如此。而诸葛亮不一样!

那一年,诸葛亮已经病重,刘禅派使者去前线军营慰问年迈多病的丞相。临分别,使者代替天子战战兢兢地试探性询问,“丞相身后,谁可担大事”?诸葛亮微微一笑,毫无犹豫地回答,“费祎可担大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鞠躬尽瘁,宵衣旰食,最后直到死而后已也没有将权力私囊,传于家室。这种人,当真有点超凡入圣,也难怪万世长歌了。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非常之出类拔萃。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山东沂南)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及军事家,被后世公认为乃智慧的化身。东汉建安十三年,开始出山辅佐刘备,初促成东吴的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军,后又忠心辅助刘备夺占益州等重要地区,初步奠定了蜀汉基业。刘备死后,又专心辅助后主刘禅,与东吴孙氏政权修好,为收复中原,六出祁山,终因势单力孤,心力交瘁而逝于军阵之中。谥曰,忠武侯。

诸葛亮,历来以精于巧思,谋虑深远而最为人们所称道,他的一生更因此而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并非空穴来风,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鞠躬尽瘁的典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