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黄巢起义不携带粮食,只携带百姓,真的是以人肉做军粮吗?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黄巢起义的时候真的没有携带粮食,只吃百姓吗?这一点咱们不知道,但有一点咱们是知道的:黄巢在攻克广州之后有10余万人消失了。消失的人去哪里了?他们又是怎么消失的?为什么黄巢在行军的时候没有携带任何口粮呢?相互一关联,不由得发现,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恐怖故事。
事件回顾公元835年出生的黄巢,恐怕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将来的某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战争。
最开始的时候,外界赋予黄巢起义某种意蕴,这种意蕴便是科举考试屡屡不中。只不过这一套玩意儿,大家随便乐呵乐呵也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把它当做真事一样。
毕竟在真实的历史情况下,一个人想要叛乱的话,会有多方面原因共同唆使着他走向这条道路,而黄巢正是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够深,走得够远,竟然活生生的把大唐王朝搅得稀巴烂。
公元878年对于黄巢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这个时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王仙芝战死了。按理来说王仙芝战死了,黄巢应该是伤心的,恰恰相反黄巢非常开心,就差一点点张灯结彩了。因为王仙芝去世了,那么整个起义军当中就属黄巢本领最大,能耐最大,影响力最大,于是黄巢半推就半顺从的坐上了领头者的位置上。
根据历史记载,黄巢天生就不属于老实安分那一个行业,本身就喜欢做一些比较跳的事情。在公元875年的时候,黄巢刚刚掀起了自己的旗帜,竟然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有数千人前来响应。
紧随其后的系列战役黄巢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战争天分以及屠夫的性格。
没错,这就是事实为什么说黄巢的起义军极有可能吃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起义军需要成本的,需要成本当中最紧缺的便是粮草。而当时黄巢之所以能够起义,是因为天下大旱,百姓民不聊生。
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黄巢是没有粮食的,或者说粮食不多,既然粮食不多,又如何养得起如此多的军队呢?剩下的好像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最开始有真正史学记载的黄巢起义吃人的事件是在齐军攻城拔阵的时候。这一次战争,齐军吃了差不多3000个尸首。请注意,这里的3000多尸首是指每天的使用量。
后世史学家对于黄巢进行过更多的研究,发现在他起义的过程中,大约有30万人是被活活吃掉的。当然关于这一部分具体数据,谁也不知道有多少。
只不过是黄巢起义开始,整个唐王朝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因为弱不禁风的唐王朝再也经不起黄巢哪怕一丝丝的折腾。黄巢起义。不是为唐朝灭亡埋下伏笔,而是直接点燃了一颗雷。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唐朝黄巢起义不携带粮食,只携带百姓,真的是以人肉做军粮吗?
黄巢,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大齐”政权的建立者,世家大族的终结者,后梁太祖朱温的老上司。黄巢起义前后近十年,起义军辗转十二省,克广州,攻洛阳,破长安,天下无人“敢笑黄巢不丈夫”。
满城尽带黄金甲关于黄巢军队以活人百姓为军粮在《旧唐书》中有详细记载,此书不仅记载了黄巢起义军吃人的暴行,还把黄巢起义军用活人做军粮的方法描述出来,看者无不为之悲愤。黄巢军队用石臼把老人分为一臼,壮年分为一臼,妇女孩童为一臼。连带骨头一块捣碎之后立刻食用,或做成“压缩饼干”携带。黄巢起义军的将士皆喜妇童之肉,只因肉质鲜嫩。其实关于黄巢起义军有没有用活人做军粮是有很大争议的,虽然在《旧唐书》中有明确的记载,但并没有能让人十分信服的证据。参考唐朝时期编纂的《隋书》、《北齐书》抹黑污蔑之言屡见不鲜,所以后朝在编纂《后唐书》的时候肯定是参考了唐朝时期有关史料,引用了污蔑起义军的记载,况且在主观上作者也会偏袒正统王朝。
“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月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旧唐书》自相矛盾的《旧唐书》从上文引用处我们可以看出,黄巢军队食人事件《旧唐书》中记载的是发生在陈州之围时期,但在《旧唐书·僖宗本记》里却记载了黄巢军队在陈州之围时“稍有刍粟”“牛马万余”,由此可见黄巢起义军当时并不缺少军粮,这样看来《旧唐书》中的记载又自相矛盾。
“黄巢兄弟悉力拒战,李克用击败之。获所俘男女五万口,牛马万余,并伪乘舆、法物、符印、宝货、戎仗等三万计。”——《旧唐书·僖宗本记》除此之外,关于黄巢起义军食人肉的民间传言也十分矛盾,一方面是民间的确有黄巢起义军以人肉做军粮的传言,另一方面是百姓对黄巢起义军并不是消极反抗的态度,相反还热情的欢迎起义军到来,甚至加入起义军。黄巢大军抵达洛阳城下的时候军纪严明,时任东都留守刘允章率领官员大开城门迎接黄巢入洛阳,“供顿而去,坊市晏然”,之后起义军在进攻长安的途中也没有受到过多的阻碍,由此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百姓对起义军的态度,而起义军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屠城抢粮暴行。
“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旧唐书·僖宗本纪》“巢舍田令孜第。贼见穷民,抵金帛与之。尚让即妄晓人曰:“黄王非如唐家不惜而辈,各安毋恐。”——《新唐书·逆臣下》黄巢起义军食人事件推断除此之外,当时有没有那么大的石制捣肉容器?即使有,人肉军粮做完也很难携带和保存,而且这样做很有可能会爆发瘟疫,起义军里的高层不会想不到。倒不如直接风干或腌制,或许《旧唐书》的作者刘昫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常言道无风不起浪,黄巢起义军以人肉为军粮的事迹应该是真正以活人为军粮的秦宗权军队所犯的暴行,秦宗权的军队烹食人肉是没有任何争议的,然后这些暴行被栽赃到黄巢起义军头上的,结合黄巢公然盗掘唐朝皇陵乾陵的卑劣行径,慢慢的黄巢被“妖魔化”。
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黄巢起义军内确实发生过骇人听闻的食人事件,但只是一小部分,一传十十传百,再添油加醋一番,正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段话“当一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千遍,就成真相了。”
“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资治通鉴》最后再设想一下,以黄巢动辄几十万大军的日常消耗来看,如果真的以人肉为军粮,百姓也肯定群起反之,必然不会对黄巢起义军夹道欢迎。唐朝政府必然也会借此大做文章,让百姓和黄巢彻底站在对立面,如果起义军以人肉为军粮属实,黄巢的势力不可能壮大的如此迅速。综上所述;黄巢起义军食人事件有三种可能,一种是编纂史书者站在唐朝立场上对黄巢起义军的抹黑和污蔑。
第二种是秦宗权所率领的军队食人事件被误传甚至被栽赃到黄巢起义军身上。
第三种是黄巢起义军内部发生过小规模的食人事件。
唐朝黄巢起义不携带粮食,只携带百姓,真的是以人肉做军粮吗?
黄巢起义竟然用人肉做军粮!黄巢起义一共吃掉多少人?传说黄巢起义是用人肉来养活军队的,军中还有吃人狂魔,闻着都觉得恶心,下面我们来看看。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传言称黄巢起义军在战争期间以人肉作为军粮。
黄巢军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众迎接黄巢大军进城“整众而行,不剽财货”,群众达百万军,入城后, 军纪严明,闾里晏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广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即位于 含元殿,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黄巢起义规模巨大,虽然为百姓也谋取到一些福利,但是在起义后期的行为确实令人咋舌。那就是传言的黄巢起义军人吃人现象。他在失败前 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唐朝黄巢起义不携带粮食,只携带百姓,真的是以人肉做军粮吗?
没错,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唐末是一段极其黑暗的时期,自然灾害使得百姓颗粒无收,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且朝廷的统治也是非常残忍,所以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而起义的目的则是推翻当时的朝廷统治,在众多起义当中,黄巢起义最为有名。
这是继王仙芝之乱后,由黄巢领导,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起义。如果说除了这些之外的特点,那么就是黄巢起义时期,是用人肉当做粮食,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用人肉当粮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都知道黄巢起义之后势力发展极快,他们采用的是流动作战方式,这种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没有后方的支持,没有稳定的资源,所以最终黄巢起义以失败告终。
在失败前,黄巢曾包围陈州,在这里整整僵持了近一年时间。而在这一年期间里,因粮食不足,所以发生了黄巢起义军以人肉为粮食的事件。
黄巢发明了一种工具,名为“巨舂”,这其实就是一个专门将活人碾压成肉泥的机器,然后将肉供给军队充当粮食,以保证战斗力。
黄巢军队在这里300多天,每天都吃人肉,可以说是吃了几乎一座城,当周边没有人类时,便派人去附近州县搜罗。在当时,只要是黄巢起义军经过的地方,一定是没有一具尸体的,甚至连人都发现不了。
《旧唐书》中记载,黄巢曾率领过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巨碓,同时开工,日夜不休,无论男女老少,皆入巨舂,磨成肉糜,美其名曰“捣磨寨”。
《资治通鉴》: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兖等数十州,咸被毒害”。在我看来,黄巢起义军的这种行为,和唐末统治者毫无差别,甚至更加残忍冷血!
唐朝黄巢起义不携带粮食,只携带百姓,真的是以人肉做军粮吗?
史书明确记载,黄巢的军队确实有以人肉充做军粮的暴行。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六月,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率众举兵,响应王仙芝起义。878年王仙芝战死,黄巢遂成为义军首领。经过的多年南北转战,黄巢成了气候,于880年初攻入京师长安,1月16日称帝,国号大齐。
唐军组织反击,巢军屡败势衰。883年四月,黄巢退出长安城;六月,黄巢与降将秦宗权率领十五万大军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陈州刺史赵犫百计固守,巢军久攻不克,成了黄巢嘴边一块崩牙难啃的硬骨头。黄巢盛怒,在城北扎下连营,准备打持久战,发誓非拿下陈州城不可。
中原大地由于连年战乱,有人吃粮,无人种地,早已成了重灾区。围困陈州旷日持久,巢军粮食断了顿,民间又抢无可抢,饿疯了的士兵丧失了人性,将饿得站不起来的百姓抓来充作食物以裹腹。由于巢军人数众多,每天需要数千活人做军粮,黄巢便专门成立个“军粮加工厂”——舂磨寨。他命士兵置办了数百个巨大型号的碓(舂米的工具)硙(石磨;使粉碎),将人活生生扔到里面囫囵个捣烂磨碎,然后连皮带骨头吃进肚子里——“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寨,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
巢军围困陈州近三百天而不克,迫于官军的压力只好解围东撤。884年六月,黄巢败死,黄乱平。
古代军队缺粮时,不乏以人为食的现象,如隋末造反军首领朱粲、接续黄巢继续祸国殃民的秦宗权等恶魔。但像黄巢这样有组织(成立专门“军粮加工厂”)、大规模(巨碓数百,日杀数千)、长时期(上百天)的以活人充作军粮的现象,史上仅见!
唐朝黄巢起义不携带粮食,只携带百姓,真的是以人肉做军粮吗?
《旧唐书》“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黄巢围攻陈州百日之内,粮草断绝,人人饿得不行,黄巢军每天杀数千人,然后利用机械化,将人做成食物来充饥。按照围困的时间和每天杀的人数,可以大体上算出所吃的人数在十万之上。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大约的推测,至于是不是真的每天杀数千人,又是不是连续杀了百日,这都不得而知,况且在那样的环境下,百姓本身也没有食物可以吃,易子而食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想得出黄巢军吃了多少人是不太可能的,即便现在有人用所谓的科学来计算,也只是在设定了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
《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
所以,我们只能确认的是,黄巢军确实吃人了,甚至是吃了很多人。黄巢死后,他的部将秦宗权继续带领一部分义军各处劫掠,与唐军作对,成为当时最恐怖的一个盗匪团伙,他们所到之处,尽杀当地百姓,然后用食盐腌制起来,充作军粮,其残忍程度可想而知。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开花来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带领起义军采取流动性作战,就避免了与大唐王朝的正规军正面冲突的机会,再加上各个藩镇节度使并没有真心为唐王朝剿匪。这样黄巢的起义军慢慢壮大起来,一度打进了唐王朝的心脏之地----长安。
黄巢在占领长安后,纵兵抢掠,烧杀抢夺。然后自己称帝,瞬间将自己变成了天下众矢之的。在藩镇节度使的合攻下,黄巢带领起义军狼狈奔逃。但是没多久,黄巢又率领起义军反攻长安,长安重新被黄巢占领。重新占领长安城的黄巢觉得都是长安城的百姓出卖自己,才让自己被打败。于是黄巢下令将长安城所有的男子全部屠杀,一时间长安城沦为人间地狱。等到藩镇军队再次围攻长安城时,黄巢带着残部逃离长安城。
黄巢将目标再次定在了陈州,但由于黄巢的起义军都是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也就没有了后勤的供给,再加上黄巢起义军的种种行为,早期获得的民心早已消耗殆尽。这时候的黄巢作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决定,以人肉充当军粮。将沿途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抓了起来,丢进舂臼直接磨成肉浆充当军粮。吃完一个地方的百姓后就再换个地方,也许是起义军到了穷途末路,在围攻陈州大半年的时间愣是攻不破,各藩镇节度使见黄巢起义军实力如此差劲,于是纷纷出兵围杀起义军。终于起义军被彻底击败,黄巢也被起义军所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