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整体来看,整个清王朝对于李鸿章以及李鸿章的家人非常够意思,想想也是必然,毕竟李鸿章为清皇朝背了这么大一口黑锅,而且背了一辈子也没有背到地方,思来想去,如果清皇朝对李鸿章的家庭不过多的照顾的话,总有些说不过去。
我们按照一个先后顺序来看,李鸿章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相比较而言三个儿子混的都不错,一个女儿混的也不错,可另一个女儿却倒了八辈子霉,竟然嫁了一个不争气的丈夫。
事件回顾李鸿章的大儿子并不是李鸿章的大儿子,而是李鸿章第6个弟弟的儿子。嗯,这句话可能有些莫名其妙,就好比说某个人的爹并不是某个人的爹,而是某个人的爹一样。
在清朝的时候流行过这样的一种说法,比如一个人结婚之后好久都没有孩子,甭管怎样埋头干活,就是没有孩子,没有办法就只能过继,把自己兄弟姐妹当中的一些孩子拎过来,并且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爹不能喊爹了,只能喊叔叔、大爷,而这个叔叔或者大爷你必须喊爹。
就这样这个儿子成为了李鸿章的长子,可因为是长子不是嫡长子,所以他没有办法继承李鸿章的爵位,即便如此,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亲自写去协马关条约的时候,李鸿章的长子就曾经陪往他一起去,再后来清朝给了李鸿章的大儿子一个四品京官。
李鸿章的二儿子是李鸿章亲生的儿子,也可以称之为嫡子,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这个孩子就继承了李鸿章的一等侯爵,朝廷也给了一个四品的京官,可惜的是这个儿子属于幼年早逝,活到了34岁就嘎嘣脆跑到了地下见父亲去了。
李鸿章第3个儿子,可以说是整个清王朝当中相对而言比较年轻的外交官,朝廷给了他一个四品官衔,除此之外,他本人因为经商的缘故,并不过多的涉及到政治圈子里面,在商业圈子里面他有着很高的名望。
李鸿章的大女儿嫁给了张佩伦,张佩伦在整个清朝的历史地位就不再过多阐述了,总之这个女儿找到了自己的好归宿。
李鸿章的二女儿结婚之后被别人嫌弃了,毕竟自己老子都不在了,婚后的生活也不开心不快乐。
没错,这就是事实整体来看清王朝可能腐朽惯了,总会做一些龌龊而且低三下四的事情,可是对于李鸿章这一块并没有吝啬,该赏的赏,该给的给,似乎清王朝愿意把自己的一小部分财产拿出来给李鸿章以及李鸿章的子嗣,让他们这一辈子能够衣食无忧。
只不过这一切似乎与清王朝无关,也与李鸿章无关,有关的只有两个人:那就是慈禧和光绪皇帝。
事实上,当慈禧和光绪皇帝一直在打败仗的时候,李鸿章就如同一个背锅侠一样,背了绝大部分锅。当民众们去骂李鸿章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在间接骂慈禧太后了,针对于这一点慈禧太后也是门清的。既然李鸿章上道会来事儿,那么慈禧太后
自然要好好的赏赐一下李鸿章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1901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实在受不了这口窝囊气,在条约上签字后,回到家中,李鸿章就大口大口地吐血。
慈禧太后听说李鸿章病了,立即派遣御医为李鸿章治病。
由于病情严重,加上岁数大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五千两白银治丧,十处祠堂祭祀李鸿章去世,让慈禧太后好像丢魂落魄一样。
慈禧太后不停地感叹:李鸿章啊,李鸿章!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
慈禧太后一再称赞:李鸿章真是“再造玄黄之人。”
无论如何称赞,人已经死了,都得安葬。
慈禧太后下诏,追赠李鸿章为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号文忠。
虚名之外,慈禧太后也给予李鸿章的家人很多实实在在的恩惠。
慈禧太后特批赐赠白银5000两给李鸿章家人,用于安葬李鸿章。
清政府让李鸿章享有一项特殊的“荣誉”:在李鸿章原籍与李鸿章曾经立功的省份建立祠堂,总共建立10处祠堂,以表彰李鸿章对清朝的贡献。
最让人惊叹的是,李鸿章享有一份特殊荣誉,是清朝从1644年——1901年,统治中国257年中,唯一一位汉族官员独享的荣誉,那就是建造“京师祠”。清政府还规定:地方官员必须每年定期到李鸿章的京师祠去祭祀。
5000两白银是货真价实的,李鸿章家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恩惠。
赐封给李鸿章的爵位、谥号,为李鸿章建造10处祠堂,看起来是虚名或者形式,其实,只要清朝统治还在,这些就都是李鸿章家人的福荫。
即使清朝灭亡了,清政府给李鸿章的这些奖赏,也让其后人有时候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或明或暗的好处。
对于李鸿章的家人,清政府具体是如何安排的呢?
清政府对李鸿章直系七人,都有安排。
两位夫人,享受俸禄,安度晚年李鸿章一生共娶了四位夫人。
1861年,原配夫人周氏病故。
第二任夫人赵小莲,为李鸿章剩下一个儿子,名字叫李经述;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下一个女儿,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大多数称呼她李菊藕。
1892年,赵小莲病逝。
所以,李鸿章夫人周氏、第二任夫人赵小莲的去世,都早于李鸿章去世。
李鸿章死后,他的侧室莫氏、侍妾冬梅都享受诰命夫人的俸禄,吃喝无忧、生活富裕。
侧室莫氏生育儿子李经迈。
李鸿章死后,莫氏跟随儿子李经迈生活。
李鸿章一生共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的名字是: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李经溥和李菊耦。
长子李经方,清朝重用,辛亥革职从李鸿章死后,至清朝灭亡的11年中,李经方职务变换比较频繁,所以,这部分文字看起来十分琐碎,请耐心阅读。
李经方是李鸿章从自己的六弟李昭庆跟前过继来的。
1901年,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尽快赶到北京,与十一国公使谈判。
大儿子李经方始终跟随在父亲李鸿章身边,照顾父亲、协助议和。
李鸿章在北京病逝后,李经方护送父亲灵柩,回到老家合肥。
1902年4月,清政府委任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命令他在上海,与盛宣怀一起同英国人马凯谈判,谈判内容是关于通商条约的。
与马凯的通商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命令李经方参与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事宜。
1903年2月,李经方、李经迈等人,在合肥大兴集夏小郢,将李鸿章安葬入墓。
父亲李鸿章入土为安之后,李经方赶到北京,向清政府奏请:将坐落在北京崇文门总部胡同的一处住宅交出,用来建造京师李鸿章专祠。
将父亲李鸿章相关事宜安排好之后,李经方在家以四品京堂候补。
1907年3月,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英国大使。
李经方继续发挥他突出的外交才能。
1911年12月,清政府将李经方调回国内,担任邮传部左侍郎。
当时,第二次科技革命在西方方兴未艾,中国也开始发展近代化的通讯事业。
由于清政府深受西方国家奴役,中国的邮电通讯等部门都被英国人把持。
根据在英国工作时对英国人的了解,李经方充分发挥外交才能,经过多轮谈判,终于从税务司中将邮政业务转回邮政部。当时中国税务司由英国人把持。
清政府任命李经方担任中国邮政总局第一任局长。
在李经方主持下,弱势的清政府中,邮政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电报业务,获得了长足进步。
1912年,清朝皇帝逊位后,李经方所有职务全部被解除,不再担任任何官职。
李经方居住在上海,为宗社堂献计献策。
辛亥革命胜利后,清朝皇族中的顽固分子结成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反对革命政府,企图恢复清朝统治,宗社党的总部叫宗社堂。
1917年,张勋复辟,李经方、李经迈极力吹捧张勋,希望清朝能够东山再起。
张勋复辟失败后,李经方躲到大连,居住在平民城区,长年累月,深居简出。
李鸿章家族在安徽的合肥、六安、霍山、寿县等地方拥有大量土地、房宅。李鸿章死后,李经方继承了不少家产。
恢复清朝无望,自己年岁又高,1933年李经方写好遗嘱,明确地将遗产分配给儿孙。
1934年9月28日,李经方在大连病逝,享年80岁。
次子李经述,尽孝尽忠,承袭爵位1901年秋,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谈判,十分艰难,李鸿章累倒了,住在贤良寺里,大口大口吐血。
李经述急忙带上长子李国杰,前去探望李鸿章。
在李鸿章床前,李经述每天昼不思食、夜不思眠,一连50多天寸步不离。
李鸿章去世后,李经述痛不欲生,不断自责自己无能。
李经述竟然打算自杀殉父,家人一齐围绕在他身边跪下,请求他不要冲动,李经述才没有自杀。
由于伤心过度,李经述身体彻底垮了下来。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让李经述承袭其父亲李鸿章的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候补。
每当想到父亲,李经述总是哭泣不止;每次哭泣,李经述都会喘气不止、大汗淋漓。
李经述感觉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
1902年2月11日,李经述写好遗书。一周之后,李经述跟随父亲到西天去了。
李经述终年38岁。
李经述去世,距离其父李鸿章去世仅有短短的100天。
直隶布政使周浩、按察使杨士骧联名上书,请求袁世凯褒奖李经述。这时候,袁世凯接替了李鸿章的职位,担任直隶总督。
袁世凯上奏清廷,慈禧太后特别下诏褒扬李经述,恩准将李经述列入国史孝友传。
李经述死后,他的长子李国杰承袭一等侯爵。
三子李经迈,头衔很多,善于理财李鸿章死的那一年,三子李经迈25岁。
清政府特赏李经迈主事;
特赏李经迈员外郎,在工部都水司行走;
给李经迈赏戴花翎,以四、五品京堂用;
慈禧太后特旨以三、四品京堂候补。
1905年,清政府任命李经迈出使奥地利大臣。李经迈是当时清廷最年轻的外交官。
第二年,李经迈被授予光禄寺卿。
1907年9月,因为母亲生病,李经迈归国,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慈禧太后特别下旨李经迈以副都统记名。
1910年,清政府安排李经迈为首席大臣,跟随贝勒载涛到西方国家考察一圈。他们先到日本,然后到欧洲,最后到美国。这次主要是考察、学习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军事。
从西方国家考察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赏赐给李经迈二等第一大带双龙宝星,暂时代理镶红旗蒙古副都统。
第二年,李经迈被任命为清政府民政部右侍郎。
不久,代理邮传部副大臣。
清政府发布诰命,授封李经迈为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清朝被推翻后,李经迈到上海生活,秘密与宗社党人密切联系,试图恢复满清统治。
1917年,李经迈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活动,担任外务部左侍郎。
事与愿违,张勋复辟只是回光返照,仅仅12天之后,跳梁小丑张勋被打回原形,复辟彻底失败。
李经迈再次回到上海,精心管理自家数以千计的公寓,收取租金,很快积累起巨额财富。
李经迈英语水平极高,加上具有担任驻外大使的资历,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向英国借款的时候,每次都由李经迈参与,并且从中斡旋。
参与对英借款活动,李经迈获得了无数真金白银,每一次斡旋成功,李经迈所获得中介费都不少于200万两白银。
收取租金、获得酬金,李经迈家产超过一亿两白银。
二十世纪20年代,李经迈拥有6辆小轿车,还拥有专用游览的轮船、汽艇。
在上海生活期间,李经迈住在大楼中路的六楼和七楼(复式楼层)。
李经迈家庭陈设中西合璧,大量的皇家赏品、与祖宗画像、以及西洋油画,布置在宽敞的豪宅中。
李经迈用了一张巨大的、完整的白色老虎皮,做成一片地毯,铺放在大门口。
李经迈用9个大房间,专门收藏各种古董。
李经迈的豪华生活,堪比清朝皇帝。
1938年,李经迈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62岁。
长女李菊藕,填房张家,严格育子李菊藕本来名字叫李经璹,小字菊藕,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
1888年,李菊藕22岁。
父亲李鸿章爱才心切,欣赏张佩纶的才能,把女儿李菊藕嫁给左副都御史张佩纶。
李菊藕成为张佩纶的第三任夫人。
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后,生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01年,李菊藕的父亲李鸿章病逝;一年多一点后,李菊藕丈夫张佩纶在南京逝世。
张佩纶生前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死后,李菊藕接受朝廷俸禄。
丈夫死后,李菊藕回到天津李府。
李菊藕专心致志教育儿子张志沂,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
守寡的李菊藕染上了肺结核,到上海治疗。
1912年,李菊藕在上海病逝,享年46岁。
次女李经溥,命运不济,婚姻平淡李鸿章的小女儿李经溥,嫁给了任德和。
任德和比李经溥小6岁,其父亲是直隶布政使任道镕。
因为女大男小,岁数悬殊,李经溥对婚姻生活感觉不很满意。
但是,物质生活上,李经溥十分富有。
李经溥与任德和原先在苏州生活;1946年,迁居到上海。
李鸿章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大清王朝、特别为慈禧太后用尽了全部心智。
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对待李鸿章的儿女,能用的就重用,不能用的都赏赐俸禄,让他们过上富足奢华的生活。
李鸿章的儿子们也都尽心尽力,企图恢复清朝统治。
有心复辟,无力回天!李鸿章的儿子们纵有通天财富,也只能承受滚滚历史潮流的洗礼。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但他比较尴尬的是汉族背景,所以有中堂之称的李鸿章甚至一辈子没能挤进军机处。这虽然不能否定李鸿章对于清末政局的重要性,但可以反应出满清对于汉族官员的任用上显得非常现实,所以尽管李鸿章毕其一生匡扶大清,在其归天以后,其家人受到的待遇只可谓是中规中矩,并无特殊优厚。但在其家族政治联姻的基础下,后辈也算是人才辈出,社会影响力较大。
李鸿章旁系侄孙李鸿章有兄弟六人,自己排行老二,所以有李二先生之称。其大哥李翰章早年就拜曾国藩门下,因协同曾国藩进剿太平天国和捻军而累功升迁,特别是同治时期,四年的时间就从税务官爬到湖南巡抚的位置,成为封疆大吏,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去世前,已做到两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并授太子少保。(左李鸿章、右李翰章)
李翰章共有儿子十一人,其中最有出息的当属次子李经楚,其人才学广博、融通中西、精通政务,是凭本事受到清廷重用,在对外事务的谈判中展现出叔父一样的外交能力。且由于家族的财力雄厚,出资组建了交通银行,于1908年任交通银行首任总理,并通过该银行筹款赎回了京汉铁路,这是其在职期间的最大贡献。相比之下,李翰章的长子李经畲更为老实,自己以才学考取了进士,还名列殿试二甲、朝考一等,后来父亲去世得了二品顶戴的安抚,做了个规规矩矩的闲差京官,一生清廉,后因拒绝日本人拉拢满清遗老的邀请,留得美名于后世。因爱好国粹戏曲,撮合南北各派戏曲名流交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余叔岩与梅兰芳的两大名角合作,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李经畲)
李经畲与李经楚同娶了当时的四川望族薛氏族女,此二女皆为工部侍郎、总理各国事务大臣薛焕之女,李薛二家的联姻为此二人的政治生涯提供了动力。其中李经楚的妻子薛氏为他生下二子二女,长子李国式曾任中东铁路局上海办事处主任;次子李国武,曾于驻俄海参崴总领事馆主事,后任职于上海造币厂;长女李国筌,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次女李舜如,嫁给驻俄赤塔领事馆主事毕文秉。李翰章的第三子李经滇生下李国瑊,后过继给九弟李经准,这个李国瑊后来任台湾清华大学的教务长,其二子李家同也从事了教育工作,曾担任国立清华大学代理校长,至今仍在暨南大学职教,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教授。(李鹤章)
李鸿章的三弟为李鹤章,此人也是跟着曾国藩立功扬名,被曾国藩赞为将才,但文武全才的他成为家族避嫌的牺牲品,李鸿章曾以“避嫌不举,殊负其上进之心”,所以李鹤章“以门第鼎盛为由,有功不居,坚辞奖叙,隐归故里”,于光绪六年(1880)去世。虽然李鹤章一生没有做到多大的官,但他的儿子们应该是整个家族混的最好的。(李经羲)
李鹤章一共有4子3女,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子李经羲,在李鸿章去世的同年,他被朝廷升为广西巡抚,后累迁至云贵总督,是清朝最后一位云贵总督。即使是辛亥革命以后,他仍然活跃在政坛,黎元洪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他还被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另外,李鹤章的子女也在家族联姻中收获颇丰,其子李经馥娶了曾国藩次子曾纪泽的女儿;其孙李国芝娶了盛宣怀孙女盛毓菊;成为政界、商界强强联合的联姻典范。这种联姻也让李鹤章的后代拥有了不错的发展基础,其直系后人中出了如著名的藏书家李国松、安徽财政司司长李国筠、清末诗人李家煌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首任院长李道增、前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钢琴演奏家李道基。
李鸿章的五弟为李凤章,一生最辉煌之时是对皖南的赈灾,救活灾民数万,又加之平太平天国之功,授二品顶戴。后来得到李鸿章举荐督办洋务,大哥李翰章任两广总督时,二哥李鸿章亦授直隶总督,因此与李鹤章一样,以家门鼎盛低调引退。隐退期间不忘时时救济百姓,1889年黄河决堤时,他自己捐万金赈灾,因此获正一品封典,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慈善家。其子李经祜受朝廷后补京堂封赏,却并未跻身政坛,其孙李家载成为京剧名家,但如果在那个年代,名门出戏子就算是“家门不幸”了。李凤章的女儿则多指配于名门子弟。
“昭庆从军最早,与兵事相始终,勋望与同时诸将相等,所部多以积功至大官,顾以鸿章亲嫌,叙功辙辞不受,治军十余年,大小数百战,未尝列名荐牍”——《清史大臣传》李鸿章六弟为李昭庆,累擢至记名盐运使,光禄大夫,赠一品封典,这个六弟为官一生两袖清风,素有“穷老六”之称,话说一个家族鼎盛至两位封疆大吏,穷点似乎显得更低调些,与两位哥哥一样,因大哥与二哥的锋芒,选择低调处事,并未做到官至高位。且这个穷老六又是个短命鬼,不到37岁便患病吐血而亡。(李经方)
其膝下长子李经方早年过继给李鸿章,次子早逝。三子李经榘受朝廷抚恤,特封候选知州,候补知府,赏戴花翎,赏给一品封典,1895年诰授光禄大夫,娶了首任英国公使郭嵩焘之女;四子李经叙安排在上海制造局会办,金陵制造局总办,1897年随驻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参赞住驻秘鲁,代办出使大臣事物,娶了翰林院编修许其光之女;四个女儿皆配于四品以上名门子弟。李经叙之子李国源娶了段祺瑞长女段式萱,这段联姻让李昭庆一脉后人在清朝灭亡以后仍然混的风生水起,其后人中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在海外拥有庞大的家族产业,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李鸿章还有个四弟叫李蕴章,就史书记载,这个四弟是个理财高手,早期随着李鸿章办理军饷、税务,可惜后来患病残废,居家修养再未出山。其膝下七子并没有显赫事迹,但皆受到朝廷候补官衔封赐,八个女儿也都许配各层级官吏,这也是清廷以及李氏家族自身对后人最普遍的安排办法。
李鸿章直系一脉儿孙李鸿章有三子两女,其中长子李经方是六弟过继而来,李鸿章生前就有意培养此子。早年拖洪汝奎为其寻名师授学,培养其中举入仕,本应于外省候补,李鸿章上下打点,使其留在了北洋衙门,跟着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并为其提供赴英、赴日的外交锻炼机会。特别是李鸿章马关遇刺之后,李经方接过父亲的重任,担任了继续对日谈判的全权大臣。李经方自幼受到西方教育,精通多国语言,在李鸿章赴俄祝贺尼古拉二世即位期间,他一直单独作为李鸿章的中方翻译,并最终与父亲一道带回了联俄抗日的《中俄密约》,随后李经方再与父亲一起访德、访美,这一系列镀金成为李经方日后主事外交的坚实基础。(李经方晚年)
李鸿章是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七日去世,李经方自此开始了独立处事的政治生涯,父亲旧僚盛宣怀对其帮助很大,助其对英进行通商谈判,参与沪宁铁路筹建等。后于宣统二年(1911)担任邮传部左侍郎,他以长期的外交经验,将洋人操控的邮政系统从税务司剥离回邮传部,成立了邮政总局,他也成为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李鸿章给李经方铺好了官路,也从思想上禁锢了他,这是传统式家长作风的弊端,马关时的李经方虽代理全权大臣,却每轮谈判条款皆需李鸿章亲阅;东南互保时李经方劝李鸿章佣兵自立,李鸿章却从未听其所言。所以李经方的政治生涯完全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至晚年时,他成为沉默寡言的政坛清流,无论是辛亥革命、张勋复辟,还是溥仪伪满称帝,他都无动于衷。(李经述、二排正中)
李鸿章的亲长子为李经述,这个亲儿子在出生时就得到父亲非一般的宠爱,他在文学造诣上颇有天赋,可在入仕考试中运气不佳,在中举之后廷试未过,当时的李鸿章红极一时,若非成绩太差,想必也不会为难,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拼爹也不能太过分。来年再考的时候偏偏遇到甲午战争战败,李鸿章的事业坠入谷底,李经述也跟着倒霉,再次落榜。入仕无望的李经述整日在家研究学问,顺带照顾病重的母亲,后来李鸿章年迈,清廷仍需他奔波于内外,才特批李经述陪侍身边,授以三品衔。李鸿章死后,朝廷准其承袭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后补,可他是位大孝子,对于父亲的去世悲痛不已,一年后便撒手人寰。(李经迈,中排左一)
李鸿章三子李经迈与大哥的路线差不多,也是李鸿章培养出来的外交人才,这一点挺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洋务运动兴起的时候,李鸿章正是通过协调中外事务才有了中堂之尊,他对儿子的培养完全是按照这个大环境进行。李鸿章去世后,朝廷恩赏李经迈三品京堂,清中叶以后,对官小任重而另加三品京卿、四品京卿者称京堂,上述所有的恩赏京堂或者候补头衔都是对李氏后人的安置,择才俊者才授以实职差事。李经迈也没有辜负李鸿章的培养,后任出使奥地利大臣,回国后任地方数省按察使,到宣统时还为大清赴国外考察军备,有点李鸿章为官的影子。辛亥革命后下海从商,成为上海滩巨富,后参与张勋复辟失败,退出政治舞台。(李菊藕与一子一女)
李鸿章的小女儿本是其政治联姻的工具,但却造就了一段爱情佳话,也造就出中国近代一位才女——张爱玲。李鸿章将女儿李菊藕嫁给张佩纶时,是以爱才自居,而实际上是借其官场失意时拉拢为自己所用,但张佩纶并未买账,无论李鸿章如何保举,他都辞而不受,但对于李鸿章的女儿却疼爱有加,李鸿章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李鸿章于病逝后一年多,张佩纶也于南京逝世,他遗下一子一女,男孩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女孩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所以张爱玲是李鸿章的亲外孙女。
李经方一生娶了六个中国老婆,两个外国老婆,中国老婆中的原配刘氏为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娶妻时朝廷是有诰命的,为李经方生一女嫁给了户部官员;继配夫人张氏为陕西巡抚集馨之女,亦有诰命,为他生下两女皆嫁给地方候补子弟;夫人何氏生下儿子李国熙,英国老婆生下儿子李国焘,法国老婆生下儿子李国烋。李国焘早年在英国康桥读书,学成回国后将李家上海的产业经营的不错;而李国烋是个彻头彻尾的败家子,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最后北伐军打到上海,他逼着李经方交出财产,李经方吓得逃往大连,终其一生。
李经迈则没有那么多妻妾,娶了闽浙总督卞宝的女儿,一品诰命夫人,生一独子李国超,李国超有二子二女,儿子李家翔、李家焜;女儿李家馨、李家淑。李经迈是于1938年去世,他儿子李国超将父亲所藏珍贵书籍全部捐给震旦大学,建国后这些书籍分别交付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李国超携一家人于新中国建国前夕去往香港,后又辗转到美国,再未回国。(李国杰)
李经述的儿子有四位,最出名的便是他的长子李国杰,也是正经八百的李鸿章长孙。由于李经述在李鸿章去世一年后就撒手人寰,所以李鸿章的爵位就承袭给长孙李国杰。朝廷对李鸿章家人最大的恩惠也体现在李国杰身上,在李经述去世后,李国杰历任散轶大臣、农工商部左丞、驻比利时国公使,1906年任广州副都统,次年调镶黄旗蒙古副都统,李国杰是有才之士,但要说这些任命没有李鸿章的余荫所至是不可能的。
1910年李国杰出使比利时,把房子卖给了盛宣怀,归来时已是民国。受李鸿章恩戴的袁世凯一方面念及李中堂旧恩,一方面也对李国杰之才学另眼看待,当初让他继续留任比利时,到1914年回国后,派任为参政院参政。1924年后退职回上海,1930年担任李鸿章曾亲自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董事长,但因负债累累,主持出卖招商局码头给美商公司,若非段祺瑞为其上下走动,恐已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办,最终因此事于1933年4月在上海地方法院以盗卖国家土地罪判处八年徒刑,准以监外执行,剥夺公权十年。后来抗战爆发,李国杰并未认清形势,日本人拉拢满清遗老时,他选择做了汉奸,成为日本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长,因此1939年2月19日,国民党军统在上海将其暗杀,如果说甲午年“李二先生是汉奸”是爷爷为社稷背锅,那么这一次的孙子李国杰则是坐实了汉奸骂名。
综上,李鸿章的家人在其去世以后算是受到中规中矩的待遇,毕竟满清是以满族旗人为根基的王朝,这一点在宗室爵位上皆可看出,汉人如李鸿章这等重用者完全是凭其才能,或者说宗室衰落下不得不为的结果。所以论其后人的安置,有殊才者重用之,无殊才者授京堂、候补衔,以表安抚。而李鸿章生前的人设对于其族人的帮助更胜于清廷的安抚,如庆亲王奕劻曾对李经迈直言,是看在与李中堂的交情上才时常提醒他的言行,再如盛宣怀一族对李氏家族不离不弃的帮助。所以说清末的为官之道不在于为朝廷做出多大贡献,而在于培植了怎样的官僚圈子,李家出了三位封疆大吏,李鸿章更是尊为中堂,一系列政治联姻、门生故吏的人脉圈子足够其后辈坐享数代。
参考资料:《澹园日记》、《李鸿章家族》、《合肥李氏宗谱》、《合肥县志》、《安徽省志.人物志》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清朝没有对李鸿章的家人后代怎么样,因为毕竟李鸿章为清政府付出了心血,也付出了最后的尊严。
李鸿章到了40岁都没有儿子,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已经有了一定地位的李鸿章当然也希望有人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所以,李鸿章过继了六弟的儿子李经方做了自己的儿子,李经方成为李鸿章的长子。
哪知道3年后,李鸿章的正室赵氏生下了李经述,不久,小妾莫氏又生了李经迈。
这下亲生的嫡子和庶子都有了,有人就说了,看来着李经方的长子地位不保了。
哪知道李鸿章并没有因为有了亲生儿子就冷落了长子李经方,他不仅为李经方聘请了最好的私塾先生,准备,还请了外国老师,让他学习外文,在外交场合时,总是带着李经方见世面,长见识。
1882年,李经方考中举人,李鸿章非常高兴,马上将他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久便跟随驻英钦差大臣出国了,很快还成了中国驻日大使。
有着李鸿章的提携,李经方本可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但一场变故却发生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父亲李鸿章背上了丧权辱国的骂名,其实就算李鸿章不签,也会有其他人签,他不过刚好是清政府推出来的替罪羊罢了。
李鸿章签完字后,便一病不起,但清政府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想让李鸿章继续交涉割让台湾给日本的具体事宜。
李经方站了出来,替父亲做了这件耻辱的事情,从此他也成了“汉奸”。
因此,李经方退出了政治,靠着李家雄厚的家底开始经商。
李鸿章的二儿子李经述,某种程度上是嫡长子,但这个人的成就却不如李经方,他一生酷爱诗文,但却不出门,靠着李家的家资维持度日。
三儿子李经迈,也没有进入政治圈而进入了商界,而且酷爱收藏,也有条件去世界各地收集文物古董,成为了一名收藏家。
李家的后人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一样只啃老底,事实上,李鸿章在教育子女方面学习了老师曾国藩的理念,李家后人在其各自领域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文忠教子
其实这事儿换个角度想,李鸿章死的时候已经78岁了,在那个时代算高寿,他有充足的时间为家人安排后路。事实上李鸿章也确实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且从容分配给自己的子孙夫人们,根本不需要清庭帮衬。
吐槽机私以为在子孙教育方面李鸿章远不如林则徐洒脱,林则徐教子极严,三子分家所得钱财不过六千串,一时乡邻侧目,都觉他太过苛责。于是林则徐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最终两人的后代也却如林则徐写的的那样,林家枝繁叶茂,偶露峥嵘,李家的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林则徐的玄孙林墨卿亲手将《中英联合声明》递交给联合国,完成了林家几代人的夙愿,而李国杰、李国烋这些李鸿章的孙辈颇多不肖。这两个同样谥号“文忠”的人,给后世留下了不同的垂范。
极尽哀荣的李鸿章1901年9月,签完《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开始大口吐血,紫黑色的血块让他无法正常进食,已经在华夏出现的西医很快得出了胃血管破裂的结论。李鸿章自知时日无多,开始在京城安排后事,随后于11月7日病逝。
慈禧对这个“再造玄黄”之人非常痛惜,下诏追封他为太傅,爵位也从一等伯晋升到一等候,另发5千两银子在京城治丧。李家的豪横大抵也不在乎这点银钱,慈禧对这点心知肚明,所以她还有更好的办法。
随后的诏书下令,在李鸿章原籍和立功省份建立10座祠堂,祭奠这个功臣。另外立功九省中包含京师,所有在京官员必须定期前往祭祀,李鸿章成为清朝近300年历史中唯一京师建祠的汉臣,可算哀荣无限。
他的夫人们此时李鸿章的原配周氏已经先他而去,继室赵小莲出身太湖旺族,其祖父是嘉庆年间的状元,故此在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就身份显赫。赵小莲早早就混上了一品诰命,且也先李鸿章而去,没法继续恩赏。
侧室夫人莫氏有所出,生了三个儿子(两个早夭),就跟着儿子离家别过,朝廷不太适合过度恩赏。最终莫氏在1913年去世,未与李鸿章合葬,而且她这支族裔人丁不兴,留在了合肥店埔镇。
其实李鸿章还有一个侍妾,但因为地位太低,且没有养育儿子,最终没能补上名分,吐槽机也没查到具体下落。
他的儿子们清廷对李鸿章的儿辈都算不错,继长子李经方在他死后历任商约大臣、使英大臣、邮传部侍郎,最终成为清朝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按照古代官制,这已经算六部尚书级的高官,没有李鸿章的遗荫,估计很难做到。
嫡长子李经述继承了李鸿章的一等侯爵,还直接以以四品京堂后补,就是说出仕就直接当京官,可谓前途广大。然而李经述性格属于典型书生,受父亲离世打击太大,不足半年就去世了,清廷再次特事特办,把本来应该降等的侯爵直接给了李经述的长子,没有任何折扣,并且明令把李经述列进国史孝友传。
幼子李经迈在李鸿章生前是工部的员外郎,属于特给官,没啥正经实权。李鸿章死后得以候补三品京堂,1905年补上实缺,出使奥匈帝国。回国后在多地当按察使,最终在1911年当上了民政部右侍郎。
总结起来吧,清朝对李鸿章的家人挺不错的,算是对得起他背锅半生。然而转瞬间辛亥革命就来了,李家后人成为遗老,只好转而经商赚钱,这些就是清朝管不了的事喽。扯淡完毕。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这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极少有人像他那样“见世面”,但可惜几乎都是与悲剧有关。比如,他是第一个用X光做检查的中国人,但说缘由,却甚不光彩:1895年3月24日,一个叫做小山丰太郎的日本愤青试图刺杀李鸿章以阻止日本与满清达成停战协议,虽然没有达到打死李的目标,但李左脸被击伤。此时,距离《马关条约》的签订还有20多天,《马关条约》成为李鸿章心里的大石头,压的他喘不过气来,也由于此卖国条约,他发誓终身不踏足日本国土,他确实做到了!把时间线跳一跳,读读李鸿章6年后的绝命诗吧: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这首诗,悲凉中透着悲壮,他并不想死,因为国事太多太难,需要他去处理,然而他却没有能力去处理。李鸿章有个自我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此即后人称其“裱糊匠”的来历。
平心而论,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不见得比李鸿章处理的更好,所以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为李鸿章痛惜: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这一生,经历过太多的人心险恶、政治风雨、国仇家恨,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他对后人的希望并不是从政,相反是不从政为宜。这让我们想到鲁迅对后人的期待“不做空头文学家”。
1901年,李鸿章死了,清政府不可能不表示一番,尤其那时候慈禧太后还健在呢,于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太傅”通常被认为是古代三公中的首位,周公旦做的即是太傅,实际上相当于人人梦寐以求的“帝师”,是人臣可望不可即的尊贵,可见清廷最后也没忘记李鸿章。至于他的后人,清廷也没有为难他,大概记述如下:
李经方:李鸿章40岁了都没儿子,于是其六弟李昭庆把自己的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作为其长子。后李经方任驻日本公使、邮传部左侍郎等职。
李经述:李鸿章继室赵小莲所生。李鸿章死后,李经述继承李鸿章一等侯爵位,但因此人至孝,不久竟然感伤父亲至于去世。
李经远、李经迈、李经进:李鸿章侧室莫氏所生三子。其中只有李经迈成年,后任清廷驻奥地利大臣、民政部右侍郎等职。
三个女儿:其中李菊藕嫁给张佩纶填房,著名作家张爱玲即是其孙女。另外两个女儿也都分别嫁给了官职中等的人(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到副厅级之间的官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