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驾崩后,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为帝却反而立了载沣的儿子为帝?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这件事情哪怕用脚后跟想一下,慈禧太后也绝对不会立载沣为皇帝,只能立载沣的儿子为皇帝,因为光绪就是这样成为皇帝的。
事件回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慈禧太后是如何夺权的,如何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面从之前的一位太后变成了太皇太后,慢慢的将权力收归为自己的手中,并且号令天下无所不从。
很简单,因为咸丰皇帝在去世的时候曾经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可是咸丰皇帝仍仍然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在挑选八位顾命大臣的同时给了慈禧太后一个印章,这个印章的主要权利,就是一旦当皇帝决定去做某些事情,需要盖皇帝的大印,必须向慈禧太后请求,希望能够获得印章,慈禧太后有权利拒绝给皇帝印章。
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较量之下,自慈禧太后慢慢的将权力收归自己,并且在后来的系列皇帝执政期间,慈禧太后牢牢的掌握住自己的权力,从来没有放手过。
可后来出现了意外,因为当光绪皇帝慢慢长大成人之后,对于皇权的贪婪超过了慈禧太后的预料,于是慈禧太后不得已将光绪皇帝安排在一个小岛上,并且每日只能吃一些粗茶淡饭,过上苟且的日子,就连平日里对光绪皇帝非常尊敬的太监也转眼之间变成了另一副嘴脸。
就在光绪皇帝遭受到慈禧太后的极端压迫,以及自身对于皇权的渴望却无能为力去获得的时候,光绪皇帝终于再也承受不住了。当光绪皇帝去世之后,慈禧需要挑选新一轮的皇帝,请注意这里指的慈禧,只是单纯的慈禧挑选,因为满朝文武大臣全都听从慈禧的号令,与其说是清王朝皇位的更迭,倒不如说是慈禧指令谁来当皇帝。
挑来挑去也就这么个娃娃更能够入得了自慈禧的法眼,慈禧也感觉非常不错,于是便让载沣的儿子成为了皇帝。
没错,这就是事实在当时那个情景之下,谁当皇帝慈禧不在乎,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否还能够牢牢的被自己把控。
说句不太恰当的话,这时候哪怕突然之间出现一头猪,并且这头猪想要当皇帝,慈禧太后也会非常愿意让这头猪当皇帝的,前提只有一点,那就是这头猪必须要足够的听话。
对于慈禧而言,礼仪廉耻全都是身外之物,只要能够将手中的权力牢牢把控,只要能够继续享受这样的生活,那就足够了。对慈禧来说,什么大清王朝、什么延续帝王,通通都是废话,只有把自己伺候舒服了,把自己伺候爽了,那才是最为正当的事情。
光绪帝驾崩后,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为帝却反而立了载沣的儿子为帝?
晚清的政局如同一滩浑水让人难以琢磨,但如果以咸丰帝驾崩以后的权力走向看,似乎又非常清晰。从咸丰到同治,再由同治到光绪,以至末代皇帝溥仪的这段历史中,满清宗室之间的权力争夺日益严重,这种斗争不仅是影响皇权的根本原因,更是晚清政治格局产生分化的内在驱动,溥仪能够当上末代皇帝,也完全是权力斗争后的产物,这种围绕权力的斗争最终是要回归到宗法体制里,载沣摄政,溥仪即位的配置是合理的。
清朝宗族辈分及储位继承体制“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爱新觉罗宗谱》清朝是在康熙年间学习汉族习俗,给皇家子孙录入辈分时以字列入名中,康熙列出子、孙、曾孙的辈分,即胤、弘、永。所以康熙帝之子雍正帝的名字为胤禛,孙子乾隆帝的名字为弘历,曾孙嘉庆帝的名字为永琰。乾隆帝作为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皇帝,当然是在世的时候就以自己的诗词为后人立下辈分,他所立下的则是孙子辈的绵、曾孙辈的奕、玄孙辈的载。到了道光皇帝,又续“溥、毓、恒、启”四辈。
这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自咸丰帝奕詝去世以后,清朝的皇帝由咸丰皇帝子侄辈的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孙子辈的宣统帝溥仪先后继承。这里就有人提出了两个同辈分的宗室继承大统之后,再以载之辈为帝不符合宗法,且指出这是江山无后的象征,对大清国祚不利。其实清朝的大统继承并没有完整的体系,他们也并没有像汉族王朝那样“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即”,所以在影响国祚这个层面并不适合做出这等判断。
纵观清朝的帝位继承,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皆是由皇室贵族推选,也可以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拟订。而康熙帝本有效仿汉族王朝立嫡长的继承办法,但所立嫡长子允礽并非理想人选,废除之后才有了四子雍正帝,且在此间还引发了清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夺储斗争——“九子夺嫡”。所以立嫡长并没有在清朝得到贯彻,反而是夺权成功的雍正帝发明了一种秘密立储的制度,即挑出皇帝的意中人,写好名字藏于乾清宫正上方“正大光明”的匾额之后,待皇帝驾崩之后取出匾额后的圣旨便知道谁是储君。这种制度除了乾隆皇帝没有遵守以外,一直沿用到了道光一朝,咸丰帝就是秘密立储的最后一位清朝皇帝。
“一子两祧,为乾隆间特制之条,所谓礼以义起也。道光间议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则为所生父母斩衰三年,而为兼祧父母齐衰不杖期。”——《俞楼杂纂.丧服私论》而咸丰帝去世时只剩载淳这一个独苗,故而同治帝的皇位并没有什么争议,但同治皇帝有一个孩子在嘉顺皇后肚子里时便夭亡,且有传言是被慈禧害死(同治帝为慈禧亲生,本人并不相信此传言),所以到同治帝去世时无子,皇位空缺时便有了载湉即位,这个即位就出现了很大的争议。从努尔哈赤到同治帝,清朝前十位皇帝皆是一脉相承的儿子辈儿继承,尚未出现过“兄终弟及”的现象。清朝由于宗室、觉罗多享有爵位承袭,故而在无子嗣继承爵位的问题上诞生了另一种制度,即兼祧制度。也就是一个男子同时继承两家宗祧的制度,这种制度有效的弥补了清宗室无后的尴尬窘境,这一制度用在皇位继承上的首例便是光绪,所以光绪的情况并不是汉族的“兄终弟及”!
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与手腕此时是有人提出立溥字辈儿的溥伦、溥侃为帝,但慈禧的态度是“溥字辈无当立者”,因为此时的溥伦还是个婴儿。溥字辈儿不当立其实在年龄上说得过去,但此时的载湉也只是个四岁的孩子,立一个四岁的孩子与立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又有多大区别呢?所以慈禧太后在与军机大臣争论溥字辈该不该立的时候说了句“此后垂帘如何”,这才是慈禧太后的动机,因为她在同治帝冲龄即位以后有过垂帘听政的经验,也因此获得了同治中兴的“丰功伟绩”,权力的欲望不会让她就此罢手,反而更是她独掌朝政的又一次机会。
在同治帝即位之前,清朝的政坛充斥着三股势力,一则顾命大臣派,也就是咸丰帝临崩之前安排的辅政八大臣,其中包括宗室亲王和军机大臣,此为政要加宗亲的辅政体系;二则是帝胤派,我们可以理解为远离辅政体系的宗亲权贵;三则是帝后派,即以两宫皇太后为核心的联姻势力,或者外戚势力。由于咸丰帝去世前留下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慈安)和懿贵妃(慈禧),并下诏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所以慈禧联合慈安,拉拢帝胤势力对付八大臣,随即发动了辛酉政变,继而由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进行垂帘听政,并派恭亲王辅政。咸丰皇帝留下的辅政体系瓦解,进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历史阶段。
面对亲儿子去世无后的境地,慈禧太后既然想继续垂帘听政,那么就应该立一位与自己亲近且年幼的君主,所以载湉是一位合适人选,因为他是慈禧胞妹的儿子,也是辛酉政变帝胤派的关键人物奕譞的儿子,在恭亲王奕訢与慈禧貌合神离之后,慈禧也迫切需要奕譞这样的宗室亲王合作,故而载湉成为最佳人选,而由慈禧培提拔起来的军机大臣附和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朝中再也没有了立溥字辈的声音,傀儡皇帝光绪登上舞台。
慈禧的妥协与溥字辈儿的回归溥仪的上位与光绪帝如同一则,首先一点是溥仪并非慈禧临终前才决定立储的。慈禧于“戊戌政变”之后便有了废帝之心,但光绪帝与同治帝一样无嗣,因此慈禧于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年底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是想兼祧同治、光绪两房为嗣,并预定庚子年元旦令光绪帝举行让位礼,改元“保庆”。此举遭到国外势力以及心腹大臣荣禄的强烈反对,慈禧才被迫停止废立计划。后因义和团引发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一事中,载漪成为祸首,溥儁也就被废了大阿哥储位。
溥儁能够立为大阿哥,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也就是说溥儁算是慈禧的外孙。而溥仪呢,他的父亲是载沣,且袭封了奕譞的醇亲王爵位,这种政治面貌可以说是信得过、用得上;而溥仪的生母是慈禧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苏完瓜尔佳氏,且是由慈禧亲自安排给载沣的嫡福晋,这种身份是政治联姻下最好的果实,因此也就成为慈禧继溥儁之后的另外一个操控目标,或者说是对光绪彻底失望之后又因自己年迈,欲培养溥字辈儿的继承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已经病重在床,这时候慈禧就已经下令将新目标溥仪带回宫中扶养,到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但此时的慈禧也已经卧床不起,如果说慈禧之前的准备是有继续垂帘听政的嫌疑,而此时大限将至她不会没有感觉,所以这一次的任命更多的是弥补同治帝到光绪帝传承时的问题。
上文讲到了同治到光绪皆为载字辈儿,其实这个安排也是为其垂帘听政的身份打基础,因为只有立刻载字辈儿,慈禧才是皇太后的辈分,如果立了溥字辈儿,那么她便成为了太皇太后,自古有皇太后听政,未见太皇太后听政(孝庄从未听政)。如果溥字辈儿被立为同治帝继承人,那么同治帝的皇后则会被尊为皇太后,听政轮不到慈禧;而立了载字辈儿,同治帝的皇后则只是皇嫂,所以慈禧立光绪的举动是符合游戏规则的。
到了溥仪被扶上皇位,此处更多的是慈禧力图改变之前的政治格局。我个人倒很相信慈禧于光绪亲政后的让权是真心实意的,但光绪的变法将宗室守旧派利益虐的体无完肤,这一点是慈禧改变态度的起因,更何况袁世凯透露出光绪帝的“杀心”,慈禧收回权力属于自保以及维护宗室利益。到了溥仪这里,慈禧就是有心也已无力,她在此时的决定更像是为大清铺好最后一条路,所以载沣也成为清朝第二位真正意义上的摄政王,上一位则是多尔衮。此时以溥字辈儿接任大统,恢复到清朝隔代传位的传统体制,是一种回归宗法的行为,而载沣在清末算是一位不错的亲王,他摄政总比乱政强!
综上,慈禧在最后选择溥仪即位,载沣摄政的人事安排,在宗法上讲,是恢复有清一朝两百多年隔代传位的传统;从清末政局来讲,算是慈禧归政的一种举措,无论她是否真心交出政权,至少在体制上已经做出了妥协,也许就是人之将死,其行也善吧!
参考史料:《清史稿》
光绪帝驾崩后,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为帝却反而立了载沣的儿子为帝?
这个图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实在是太有才了,将道光皇帝之后的谱系整的是明明白白,想要整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建议你把这张图反复来看。
道光皇帝去世后,第四子奕詝继承皇位,是为咸丰帝;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所生的儿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
同治去世之后,由于没有子嗣,因此让同辈的载湉来继承皇位,也就是光绪帝。由于光绪在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子嗣,又一次面临继承人的选择,这次慈禧选了光绪亲弟弟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
为了能够让溥仪顺利继承皇位,慈禧将载沣封为摄政王,也就是让溥仪的亲爹为其保驾护航,慈禧去世后,实际也意味着清廷的实际大权交给了载沣。
很多同学肯定会问了,慈禧既然已经把实际军政大权交给了载沣,为何不直接让载沣当皇帝,省去多少麻烦?
实际上,慈禧做出让溥仪继承皇位的这个决定,是基于礼法与私情,很早以前就已经设计好的“套路”,而载沣早就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的候选之列了。
首先来说,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在继承方式上都有着兄终弟及的方式,载沣与光绪是亲兄弟,由载沣来继承光绪的皇位是再合适不过的。
其实这是对清廷皇位继承方式的一种误解,清廷是向来严禁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的,这是清初还没入关时候就有的不成文的规矩。
在皇太极暴毙的时候,因为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曾经引发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大战,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位高权重,跃跃欲试,而皇太极的儿子豪格也有众多的支持者。
除了此二人之外,皇太极的另一个弟弟多铎(多尔衮的亲弟弟)还曾推举皇太极的兄长代善来继承皇位,并且明确表示,如果多尔衮不与豪格争,他也要出来争皇位。
但是两黄旗的大臣坚守住一条底线,新皇帝只能从皇太极的子嗣中选出,如果不选豪格,只能选其他子嗣,就这样年幼的顺治幸运的继承了皇位。
由此可见,兄终弟及在清朝统治者心中有着很深的烙印,才使得顺治在激烈的皇位竞争中意外胜出,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清廷也没有出现过兄终弟及的传统。
直到同治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去世,才给清廷带来了难题。
按照清廷的礼法,应该选择溥字辈的人来继承皇位,当时就有人提议让溥侃、溥伦作为皇嗣人选,但是这两个人远离权力中枢。
即使慈禧同意,道光皇帝的其他几个当权的儿子也不会同意,惇亲王奕誴就表示,必须从近支中找皇位继承人。
由于道光这一脉下来的皇族中,没有与慈禧关系近的溥字辈的孩子,慈禧当即表示“溥字辈无当立者”定下了基调。
倒是载字辈的载湉和自己最为亲近,因为载湉是慈禧的妹妹与醇亲王奕譞生的儿子,即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慈禧想要巩固自己垂帘听政的位置,必须安排一个与自己血缘关系近的,而且又必须是小孩的人来继承皇位。
载湉可以说是最适合的人选,但是问题就出在,载湉与同治载淳是同一辈,犯了兄终弟及的说法。
但是所有的礼制架不住所有既得利益者的联合解释,当一个新皇帝符合大多数当权者的利益时,他就是合法的。
可以说,光绪继位看似合理,实则充满意外,等到光绪去世的时候,又没有了子嗣,如果清廷再让载沣继承皇位,于礼法上,那就是连续三个载字辈的人继承皇位,怎么也解释不清楚。
其实,清廷继承皇位有一套严格的礼法,那就是想要当皇嗣,必须以过继的方式继承皇位,以避免“旁支夺嫡”的情况,光绪虽然是醇亲王奕譞的后代,但是想要继承皇位就必须以过继给咸丰的方式,以这种方式继承大统。
这个时候奕譞虽然还是光绪的生父,但是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父亲了。
当然,这也出现一个问题,光绪载湉以咸丰的儿子继承大统,那么咸丰的亲生儿子同治载淳又怎么算呢?
当时掌管礼部的大臣就因为这点事反复给慈禧出难题,因为如果载湉以咸丰儿子的身份继承大统,那就意味着同治是绝嗣,不如弄个溥字辈的过继给同治那样方便礼法操作。
最后慈禧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如果以后光绪生了孩子,那就要过继给同治,这个弯绕得有点大,但是总体来说,光绪在清朝的法制上就是一个“过渡品”,是被慈禧拿来顶包的。
但是光绪临终的时候,也没有孩子,慈禧先前的承诺就无法实现了,这个时候必须找个溥字辈的,把同治的嗣给续上,而载沣如果即位的话,显然是还要走光绪那么模式,这是谁都接受不了的。
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虽然慈禧与醇亲王一脉走得近,但是有一点要说的是,光绪与载沣虽然是兄弟,但是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而载沣是庶出,关系并不是那么近。
另一方面,载沣原本连醇亲王的爵位都继承不到,这个爵位可是清朝少有的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含金量那是相当的高,因为载湉当了皇帝,载沣才捡了一个铁帽子的爵位。
光绪死的时候,其实载沣已经当了很多年的醇亲王的铁帽子,这个时候让他来继承大统,那更是涉嫌旁支夺嫡,在礼法上根本就没有法解释。
总结起来,慈禧还是比较欣赏载沣的能力的,但是因为年龄和辈分,以及爵位,使得他根本就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
但是在这个皇位迭代中,载沣的作用并不是没有,恰恰相反,他是溥仪即位的关键性人物。
这是一个很久远的计划,可以说,溥仪不一定是皇帝,但是皇帝一定会是载沣与瓜尔佳氏的儿子。
这个瓜尔佳氏就是荣禄的女儿,是慈禧从小就养在宫中的养女,关于荣禄与慈禧的关系,民间野史有很多微妙的说法,这个咱就不要无端揣摩了,但是荣禄与慈禧是坚定的政治同盟关系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所以,在慈禧安排了载沣与瓜尔佳氏的婚姻时,其实就有“借载沣生龙子”的嫌疑,当时就有报纸公开推测,只要载沣与瓜尔佳氏生下儿子,必然是继承大统的人选。
实际上,载沣的发迹也是得益于生下了溥仪这个儿子,典型的“父以子为贵”,1906年溥仪出生之后,载沣被受命于管理锐建营,在爵位和官职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1907年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进入最高中枢,在1908年初担任军机大臣,基本就等着慈禧咽气,然后接管整个清廷的军政大权。
大家要理顺这个关系,是因为慈禧决定立溥仪为皇帝,所以才有了载沣成为摄政王,而不是因为载沣成了摄政王,所以才立溥仪为帝。
光绪帝驾崩后,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为帝却反而立了载沣的儿子为帝?
公元1908年11月14日的晚上,瀛台孤岛的涵元殿内,身形消瘦,面容枯槁的光绪皇帝带着绝望与不甘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三十八岁。这位清朝第一位非皇子出身的皇帝四岁便被两宫皇太后懿旨接进宫中,他一生在位三十四年,是清朝十二帝中除了康熙帝和乾隆帝之外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但是其生前却从未掌握过实际权力,他的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姨娘兼伯母的阴影下度过,可以说做了一辈子的傀儡,在这方面,他甚至超过了他的前任,也是他的堂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虽然在位三十四年,却终身没有诞育子嗣,三十八岁去世时与同治皇帝一样,也是绝嗣而终。光绪皇帝去世后,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成为了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大清帝国第二位非皇子出身的皇帝。严格的来说,如果光绪皇帝的继位是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共同的决定的话,那么宣统皇帝的继位则纯属慈禧一人的决定了。慈禧太后我和不选立年富力强的载沣位皇帝反而选择三岁的溥仪为帝呢?其实这里面及由慈禧太后的私心,也有关于清朝理法上的制约。
慈禧太后内心的如意小算盘:老佛爷最所以选立年幼的溥仪而不选成年的载沣,这其中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年幼的溥仪易于控制,而溥仪的父亲载沣则早已经成年,如果在载沣成为皇帝,那么虽然慈禧太后仍然是皇太后,但是却根本没有继续垂帘听政掌握权力的必要了,而选择年幼的溥仪有着这方面的优势,溥仪继位时年仅三岁,虽然慈禧太后将顺势升为太皇太后,但是作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既没主见,又没能力,朝政大权仍然可以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虽然清朝没有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但是这些在老佛爷这里都不是事儿。
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爷选立溥仪为光绪皇帝继承人时,光绪皇帝尚未去世,虽然处在弥留之中,但是神志头脑尚算清醒,据说当慈禧派人将册立溥仪为皇帝的消息通知仍在囚禁之中的光绪皇帝时,光绪皇帝苦笑的同时还吐出了一句话:“又是一个傀儡皇帝!”所以光绪皇帝生前是知道溥仪将成为了自己的继承人的。而当时的慈禧太后虽然也已经病重,但是她却丝毫没有料到自己已经行将就木,反而非常乐观自己的病情,她认为自己的病之时小病小痛,不日即将康复,她仍然要亲临朝廷一线,掌握权力,但是历史和命运仿佛和这位权欲熏心的女人开了个玩笑,就在光绪皇帝去世后的二十多个小时,这位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的女人在一片哭嚎声中升天了。
兄终弟及连续两代与祖制不符:同治十三年,当十九岁的同治皇帝龙驭上宾时,他的母亲却将与其平辈的载湉选立为了新皇帝,因为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而同治皇帝的驾崩宣告了咸丰皇帝一脉的彻底绝嗣,所以载湉在继位之前先被过继给了咸丰皇帝为嗣子,其继承的实际上也是咸丰皇帝留下来的皇位而不是同治皇帝的皇位,这样额皇位继承实际上就是除了父死子继之外的另一种继承方式--兄终弟及,清朝从太祖努尔哈赤开国一直到同治皇帝继位,皇位的继承一直以来都是父死子继,而光绪皇帝的继位则是清朝皇位继承的第一次兄终弟及。
当时的人们一定不会想到,三十四年后,皇帝无子而逝的尴尬一幕将再次出现在朝堂之上,光绪皇帝去世后,当时朝堂之上曾有人呼吁慈禧太后册立载沣为新皇帝的呼声,但是慈禧太后却以皇位继承不能三代平辈为由加以拒绝,实际上慈禧太后这个回绝的理由也是合理合法的,光绪皇帝的继位已经是打破常规了,载沣如果继位将是对清朝祖制的继续破坏,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慈禧真没必要这么干,何况,对自己确实没好处。
慈禧要兑现同治十三年的承诺:同治十三年,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当两宫皇太后决定选立年仅四岁的同治皇帝堂弟载湉继位时,朝野上下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大家对这位醇亲王自出身的小皇帝并没有什么敌意和不好的看法,但是载湉的继位是继承了咸丰皇帝的皇位,这就宣布了同治皇帝的绝嗣,人么你对于慈禧太后不给自己亲儿子立嗣的做法非常不满,但是慈禧太后却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没有做任何改变。直到一位叫吴可渎的御史以最最激烈的“尸谏”方式向慈禧太后抗议,慈禧太后才不得不出来进行了解释,当时的慈禧太后对于光绪皇帝的选立做出的解释是:“万不得已而为之。”除此之外,慈禧太后还当众承诺,在光绪皇帝生下皇子后即过继给同治皇帝,日后光绪皇帝驾崩后,光绪皇帝的儿子继承的将是同治皇帝的皇位,这就是所谓的“继承同治,兼祧光绪”。溥仪后来的继位就是慈禧太后对当年承诺的一种兑现。
慈禧太后选择溥仪继位而没选载沣继位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就是为了能够在皇帝年幼的时期牢牢地把持着朝政,慈禧太后对于权力有着难以解释的痴迷,她的一切决定都是以不失去权力为前提,一切做法也都是为了保住既得权力。所以她选溥仪而不选载沣,也是基于这种情况。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光绪帝驾崩后,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为帝却反而立了载沣的儿子为帝?
众所周知,1908年,清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光绪帝载湉和皇太后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而在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也快不行了的时候,慈禧便在中南海召见了朝廷重臣,商量立储之事,以便在光绪帝驾崩后继承大统。
而大家都知道,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立醇亲王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为嗣君。那么,为何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正当壮年的载沣呢?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立溥仪为帝光绪和同治才不会绝后。在慈禧和张之洞等军机大臣商议储君之立时,这时候的张之洞深知清政府内忧外患,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丞需治世的明君,于是他向慈禧恳奏:“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也就是说他主张立成人的载沣。
然而,慈禧却面露悲戚地说:“你们说的虑的都很有道理,但是不为穆宗(同治)立后,终无以对死者”。
也就是说立载沣则同治和光绪都会绝嗣,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慈禧才会选择立年幼的溥仪,并将溥仪过继给光绪为子,史载君主溥仪,“一人祧两房”,也就是说溥仪是继承光绪和同治两个人的宗姚的,要称光绪为父,祭其于宗庙的,如此一来,光绪帝就有了后。
而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总不能让他尊光绪为父吧?侄子可以过继给伯父,称其为父。而弟弟是不可以过继给兄长,称其为父的,这是基本伦理。
所以说如果慈禧选择了传位于载沣,那么光绪和同治就要绝后了。所以,慈禧才会选择过继溥仪于光绪,让他继承大统,而不是传位于载沣。
第二,溥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是慈禧太后的养女。溥仪的亲生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而荣禄又是慈禧太后一派的人,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慈禧为了巩固和荣禄的关系,便收其女为养女,并指婚醇亲王载沣。而溥仪就是苏完瓜尔佳和醇亲王的长子,所以有了这层关系,慈禧太后自然心有偏袒,一心要立苏完瓜尔佳氏的儿子溥仪为帝了。
第三,慈禧和载沣有过节,产生了隔阂,慈禧不愿立他为帝。上面就提到过载沣由慈禧指婚,娶了苏完瓜尔佳氏为妻。然而,其实,他真正想娶的人并不是苏完瓜尔佳氏,而是另一个女孩子,而且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经亲自主持,让载沣娶他那心仪的女子了,并且已经放了大定,只待选择吉日迎娶过门。
然而,这件两情眷属的美事却被慈禧给破坏了,慈禧为了达到自己政治目的,霸道地毁弃了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既定的婚约,硬是让载沣娶了自己不喜欢的苏完瓜尔佳氏为妻,而载沣敢怒不敢言,只得接受皇太后慈禧的旨意,与苏完瓜尔佳氏完婚。
因为此事,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气得精神失常,载沣因此也暗自深深地恼恨慈禧。所以说,载沣和慈禧二人早有隔阂在了,因此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正当壮年的载沣。
以上三点就是为何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成年的载沣的原因。
光绪帝驾崩后,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为帝却反而立了载沣的儿子为帝?
【创作热词.慈禧】
此事还得从同治帝死后,慈禧是怎样选新帝说起。同治帝无子,按说应该从下一辈的子侄中挑一位入嗣同治帝,承继大统。可是慈禧却大放悲声说,文宗显皇帝(咸丰)膝下无多子。
结果重心转移,本来是同治皇帝选嗣,变成了咸丰皇帝选嗣,不得不佩服慈禧的头脑与机敏。这样所选的皇帝承继的依然是咸丰皇帝的大统,慈禧依旧是皇太后。
这样就从同治皇帝的同辈“载”字辈中选一人,如果从“溥”字辈中选一个,那承嗣的是同治皇帝,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而当时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才是正儿八经的皇太后,而且阿鲁特氏身份正统,不像慈禧妾室出身。慈禧绝不会允许阿鲁特氏做这个皇太后,要想大权独揽,还得自己做太后。
慈禧当时定的人选就是载湉,载恬是醇亲王奕譞之子,慈禧选中载恬①是血统纯正,咸丰帝为道光皇帝第四子,奕譞为道光皇帝第七子,载湉与同治皇帝的血缘最近。②载湉的生母乃慈禧亲妹妹,载湉不仅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儿,也是慈禧的亲外甥。③最重要的一点是载湉年仅四岁,慈禧就是要选一个幼帝,自己依旧做实际执政者。
众臣不敢反驳慈禧,结果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年号“光绪”,就是承继道光皇帝一脉的意思。
慈禧目的达到才开始真正为同治帝伤心落泪,就像当年汉惠帝死后,吕后哭,泣不下一样。
但是当时也有大臣提出如此,同治帝就绝嗣,他的大统无人承继,几年后还有一个人为此事死谏,就是留下谏书,然后自杀。慈禧承诺,光绪帝以后生的孩子中,那个将来承继江山的儿子入嗣同治帝,由他承继同治的大统。
光绪做了三十多年的傀儡皇帝,光绪也想励精图治,救亡图存。可是他从小就生活在慈禧的独断专横下,养成了他逆来顺受的习惯。光绪短暂的一生是不幸的,甚至可以说是凄凉的,从小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与受,有时还饥饿难耐,只关心政权的慈禧根本不关心光绪的饥寒冷暖。长大后光绪的婚姻与同治皇帝一样不幸,这些导致光绪身体羸弱,慈禧强加给他的皇后他不喜欢,他喜欢的珍妃又惨死,诸多因素光绪也无子嗣。
1898年,光绪帝“戊戌变法”,结果这场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光绪为此付出惨痛代价,被慈禧幽囚中南海瀛台十年之久,1908年,光绪帝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光绪没死之前,慈禧已经找好了新的小皇帝。
这个小皇帝就是“溥仪”,溥仪就是题目中提到的“载沣”的长子。
载沣:道光皇帝之孙,醇亲王奕譞第五子,光绪帝异母弟,载沣袭爵醇亲王,是第二代醇亲王,身份尊贵。
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打死。载沣作为使臣,赴德请罪道歉。选中载沣为使臣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身份尊贵,是光绪帝的亲弟弟,不同于其他亲王,派他出使,以显诚意。
载沣赴德后,拒绝跪拜德皇,坚持大义。为了不授德国人口实,以回国完姻为由,取消了对其他几国的访问。载沣顺利完成使命回国,慈禧非常满意,而此时的载沣刚满十八岁,此后得慈禧一路提拔重用。
载沣二十岁被任命为随扈大臣,光绪三十二年受命管理对守卫京城负有重责的锐健营事务,同年任正红旗满族都统,他的亲王爵王是高等级的。光绪三十三年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从此成为掌军国大事以赞机务,军国大计莫不总揽的最高机密机关的领导成员之一。24岁,慈禧又给他西苑门内骑马的优赏,之后又得到穿嗉貂的恩遇,这些都是他进一步提升的暗示。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光绪帝与西太后同时病重,慈禧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世续,商议立嗣,立载沣长子,三岁的溥仪为帝(承继同治,兼祧光绪),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载沣年富力强,也深得慈禧的喜爱,而慈禧选中三岁的溥仪为帝:
①是同治帝无嗣,新帝要承嗣同治皇帝,而载沣与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为平辈兄弟。载沣如承继大统,则同治帝与光绪帝都是绝嗣。所以特意强调溥仪是“承嗣同治,兼祧光绪”。
②慈禧也没想到与光绪帝前后脚只一天时间,相继撒手人儇,她的意识里,她还要牢牢掌握大权,选一位幼帝,她可以继续听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