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突然间想起很早之前看过的《铁齿铜牙纪晓岚》当中和珅说过的那句让人匪夷所思的话:灾民还是人吗?当然在这场有名的辩论当中,表面上看是纪晓岚输了,但实际上是和珅输了,和珅在其中运用了两个偷换概念,并且在偷换概念的同时,已经默认的固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满清政府当中的所有官员都像他一样贪婪。

至于这样的话题,我们不再延伸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今天不起来看一下古代赈灾,为什么都是熬粥而不是干饭?

事件回顾

如果大家还记得和珅在真正的清朝历史当中起到的作用,就不难发现,和珅的一生与赈灾有着诸多剪不断的联系,和珅在南方主持政务的时候就曾经在重灾区亲手撒下了两把沙子,整个粥场里面的粥都变得难吃起来,非常的影响口感。

这种缺了大德的事情,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争议或者说骂爹骂娘,反而受到了那些难民的欢呼,因为和珅的这两把沙子拯救了无数的难民。

很简单,因为那些吃的起稀饭,生活富裕的人是绝对不愿意喝一口满嘴是沙子的粥,这些满嘴是沙子的粥表面上来看,质量不好,而且分量不足,可是对于那些灾民,那些三天没有吃过一口饭的人来说,却能够帮得上大忙。

没错,这就是事实

但凡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能够了解一个人如果不吃不喝的话,三天可能就会死去,可如果一个人只喝不吃的话,能够坚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因个人体质而言,也就是说在人在极限情况之下可以没有粮食,但是必须得有水喝。

而把古代一旦有灾荒,现场熬粥是对当地得那些灾民们补充水源的同时,又侧面补充了一些粮食,使灾民短时间之内稍微改变一下自己的现状,能够生存下去,这就是封建王朝最主要的目的。

那为什么不给他馒头、窝头,而是是给他们熬粥呢?哪怕给他们鸡肉猪肉鸭肉也可以啊,为什么非要熬粥?这是瞧不起灾民吗?

那么接下来我需要做一个反问,如果某地区能够随随便便的拿出鸡鸭鱼肉,能够拿出大量的馒头窝头来给灾民的话,那这还属于赈灾吗?

什么叫赈灾?那是百姓没粮食了,官府没粮食了,从别的地方把粮食调过来,千辛万苦之后再给百姓熬成粥,让他们喝了,为了让他们能够活下去,这就是赈灾。

当然封建统治者所考虑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吃一些流食往往比吃一些主食更能够节省粮食,并且它们的效果相差不大,反正都是灾民了,饥一顿饱一顿的,也没啥大不了的,只要能够活下去就可以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

我们大部分都是看到影视剧中的一个场景而生出的疑问,古代封建王朝在面对大灾之年,各地出现很多灾民,一般朝廷都会进行赈灾。赈灾基本上都是以粥为主,让我们现在生活在新世纪的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古代赈灾一般都是熬粥而不做干饭?

古代粮食并没有现在富足

看到问题让我想到了晋惠帝的一句名言,为何不食肉糜。

晋惠帝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吃树皮,导致大批百姓活活饿死。消息传到宫内,晋惠帝一心想为百姓做事,经过自己反复苦思,想到了一个自我感觉完美的对策,于是乎对大臣言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意思就是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何不吃肉粥啊。

只能说没有经历过人不要对别人的行为和事妄自议论和建议,同样古人粮食没有现在充足,不要以现在新时代粮食富足的条件去抨击古代统治者为何不给灾民吃上厚实的干饭。

作为帝王大多都是一心为民,只有极少数的帝王贪图享受,古代面对大灾之时灾民无数,粮食实在没有过多剩余,只能以粥来勉强维持灾民的生存。

古代帝王也想让赈灾之时,给灾民做干饭,让灾民吃饱喝足不再受饥饿之苦,粮食实在没有那么多,毕竟古人都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勉强能维持生计,遇到大灾之年,颗粒无收,只能用粥来维持人基本的生存。

而官府赈灾所用的粮食,主要便来自于朝廷拨付和官绅捐赠,但如此环境之下也会有官员在中间进行克扣,更有甚者还有人本身不是灾民却冒充灾民去贪关系着灾民生命的粮食,赈灾粮食更会少的可怜。

古代赈灾不但以熬粥来赈灾,碰到粮食太过稀少之时,为了灾民能活下去,甚至会往粥之内加入沙子,这也是不得已而为止。

毕竟可以用救一人的粮食去救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加沙子也是为了多让一些灾民能活下去,把冒充灾民的人剔除在外。

粥易消化让身体更健康

喝粥易消化更健康这个理由有点牵强,说白了就是强行解释。

古代大灾之年,吃草根啃树皮是平常之事,甚至出现无草根树皮可食的地步,易子而食也会发生。

人在多天没有吃饭的情况下,一下子吃太饱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严重者可能危机生命。

同样如果赈灾用干饭,会让灾民在吃到干饭之时,由于吃的太急或者太多,撑出病来。而粥水却能杜绝这种现象发生,易消化养脾胃,让灾民不至于出现健康问题。

另外人在极具饥饿之时,往往吃粥比吃干饭坚持的时间要久,粥不但省粮食可以救更多的灾民还可以让灾民更健康。

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在遇到灾难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灾,国家第一时间安置灾民。

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

前言:在影视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官员或者富户们搭着一个大粥棚,煮着满满一大锅的粥,灾民们排着队,大家一碗一碗的喝着粥”。或许很多人心里有这样的疑问,在古代的赈灾现场,为什么不直接给灾民们吃干米饭而是一定要熬粥呢?要知道干米饭更加容易扛饿啊,一顿米饭或许可以顶上好几天呢。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古代粮食精贵,大米也不是人人可以吃的起的,何况是赈灾用粮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的种植产量并不高,况且很多朝代,战争不断,各种天灾人祸也不断,因此粮食物资非常精贵,大米也就是少数官宦人家吃的起的,寻常百姓家庭能吃上大米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即便是赈灾粮,是由其他作物组成,其中之一的大米还是很有限的。

原因之二:赈灾粮的层层克扣,到了赈灾地,也是所剩无几

一旦某个地方发生了灾情,朝廷会第一时间派出官员进行巡视,同时根据灾情大小,会调派赈灾粮食运抵灾区,问题来了,在古代,贪官污吏甚多,一直以来就有一句老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要知道在古代做到官很不容易,依靠科举更是难上加难,也有很多依靠捐钱买来的官,因此这些官员会变本加厉的贪污挪用。说句通俗一点的,朝廷的赈灾粮,从筹集再到调运再到赈灾地,经过官员们的层层克扣层层剥削已经所剩无几,大米已经数量有限,剩下的都是些杂粮。

原因之三:熬粥更容易稳定人心,且更加可以以少量粮食煮出大量的粥的感觉

前面已经说明,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因此大米精贵,加上层层的克扣,大米数量并不足以支撑,加上灾民数量的增多,到了后期粮食肯定不够,因此,赈灾官员采用煮粥的办法,要知道煮粥不需要大量的大米,少量的米加上水即可以煮出大量的粥,况且,煮粥现场搭起大棚,热气滚滚,灾民们饥肠辘辘,喝粥更加容易入口,也不会由于食用干米饭导致咀嚼困难,最关键的,熬粥省米啊,要知道“僧多粥少”,面对大量的灾民,朝廷怎么可能供应源源不断的大米呢,熬粥管温饱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

综上所述,古代赈灾为什么不直接做大米饭,而是熬粥是有原因的,大米的精贵,加上熬粥可以大大的节约赈灾成本,而作为官员又可以在赈灾粮食中做一些手脚克扣,何乐而不为呢。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

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自然灾害,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自然灾害很容易会引起灾荒,在这个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朝廷通常会选择开粮仓赈灾,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就能注意到,赈灾时一般都是设粥棚施粥,基本上不会煮干饭,这是为什么呢?

煮粥和做饭有多大的区别?

其实在家中有做饭经验的读者,应该对于煮粥和做饭之间的区别都有所了解,如果粥煮的稀一些,那么半碗米就能煮一大锅粥,让5-6人喝饱问题不大,但是同样的半碗米,如果是煮成干的饭,那么可能还不够食量大一点的人一个人吃,看出区别来了吧?

可能有人要说喝粥基本上是水,撒泡尿一会就饿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煮粥的前提是什么,是去赈灾啊,都需要去赈灾了肯定已经出现粮食短缺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朝廷而言,优先考虑的不是多少人能吃饱,而是尽可能少饿死人,所以在供应的粮食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该优先让更多的人有口粥喝,一口粥虽然喝不饱,但是也饿不死。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去赈灾的一段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在和珅的眼中灾民甚至连一个人都算不上,虽然这种看法有些残酷,但是在灾荒爆发的时候这就是事实,很多穷苦的百姓真的就只是为了一口吃的活着,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别说是一碗粥,就算是骡子和马吃的糠也算是美食了,更多人啃树皮,吃观音土,不也得想法活着吗?

在历史上的一些赈灾事例

皇佑二年,宋朝遭遇了一次大旱,很多地方一直都没有下雨,宋仁宗让官员们四处祈雨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收获,因为干旱农田颗粒无收,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饥荒,就连道路上都到处是饿死的尸体,所以北宋朝廷下旨让各地打开粮仓赈灾,让各地的富商协助朝廷捐钱捐物赈济灾民。

但是这些灾民大多是得看天吃饭的,如果就靠朝廷开仓赈灾,那么多人每天单是管吃就是不小的负担,弄不好还有发生民变的危险,所以地方的大臣们也是各出奇招来改善困境,就比如当时范仲淹也被安排去赈灾,他就建议官府,寺院这些场所雇佣灾民修建官府,庙宇,不但管吃的,还有微薄的薪水。

另外遇到灾荒的时候,总是会有发国难财的,在宋朝也一样,范仲淹在杭州赈灾也面临着缺粮的窘境,富商们大量的囤积粮食,哄抬物价,范仲淹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发出告示把粮价抬到了200文一斗,大量的粮商准备运粮来卖,结果杭州一带粮食富足,粮价开始回跌,甚至比平时还便宜一些。

古代为何每到灾荒之年就会缺粮?

古代朝廷在灾荒时为了维持稳定,赈济灾民是必须的,但是也真有一些地区比较贫穷,缺少粮食,朝廷会拨给救灾的银两,大多数时候这笔款才拨下来的时候,不说能让灾民们吃饱,至少饿不死,但是到了灾区,朝廷本来拨款了十万两银子,够救济三四十万灾民,就只剩下两三千两银子了,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也是在古代赈灾时,为何最常见的是各种粥棚的原因,古代的官吏没捞够钱,谁会去管下面百姓的死活?这看上去很残酷,但是在历史上却一次次反复发生着,可能会有人问,这些赈灾的官吏难道不会被举报吗?事实上每到灾荒之年,就是古代各级官吏捞钱的好时机,官员们互相包庇,皇帝难道就不知道吗?但是他能怎么样呢,杀光所有贪污腐败的官吏,自己去赈灾吗?

结语

所以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这个问题有一些何不食肉糜的感觉,谁不知道干饭比稀粥抗饿,但是问题那么多的灾民,哪来那么多粮食来煮饭呢?就算半碗粥,半碗沙也是救命的美味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

具体道理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在读大学时,我的大学分析化学老师说过,他小时候听上一辈的老人讲,南疆(新疆天山以南)有次闹饥荒,一段时间后政府发了大米,然后当地灾民拿大米做抓饭,有不少人因为吃过多的抓饭死掉了,最后检查说是肠梗阻,由于长期挨饿,无法正常进食,导致肠胃功能变的消极,突然大量进食,肠胃无法及时消化,堵塞肠道,最终致命……

我猜测,可能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长时间的挨饿,让人的身体虚弱,不能进补过猛。

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

看了题目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真是哭笑不得。

不禁想起西晋那个傻子皇帝司马衷。(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悍妇皇后贾南凤的丈夫)。当臣子向他凑报,某地饿死了多少人时,他十分纳闷,更不解的问,何不吃肉糜呢?

他死后上的谥号是"晋惠帝",是否出于对他的讽刺。

过去几千年都是靠天吃饭。十年就有几涝几旱,百姓能吃饱饭的年景不多。一旦遇到大灾年,颗粒无收,就会饿死人,饿殍遍地,甚至移子而食。

朝廷也怕激起民变,有时也会采取办法,打开各地粮库,开仓赈济放粮。这些名词在古典小说及戏文里可经常看到。

但实际的操作不是这样。多以设粥棚的形式出现。以帮助灾民能维系生命。按官方规定,粥中米的含量应插上筷子不倒为准。

但米粮有限,加上各级官吏盘剥,到了灾民这里已是清汤寡水一碗,甚至找不到一个米粒。

所以尽管有人往复排队,但照样不断饿死人。

题中提出让灾民吃上干饭,或出于良善,或是好意,就是缺少了对当时粥棚的了解和规矩。一百碗粥中的米也抵不上一碗干饭的米多。设粥棚的人也负担不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