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哪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这部老电影《甲午风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真的是部老电影了,因为它的拍摄时间是上世纪中期,而这个时间段拍摄的电影比《西游记》的拍摄时间还要早,其知名度也因为那个年代的宣传而变得更加广泛。

与历史不符的具体分析

《甲午风云》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化了这场战争,既然美化了这场战争,就必然有很多的与历史事件真实发生的过程所不相符的事情,以及诸多镜头的存在,可能会有误导观众的情况。

不相符的地方一,丁汝昌在定远舰被砸伤。

根据清朝历史记载,丁汝昌在参与甲午海战的过程中,因为身居高位被炮弹所砸中,砸中之后直接从舰桥的顶端摔了下来。这样的一个高度摔下来,带来的伤害和打击是致命的,丁汝昌也在此次炮击过程中受伤严重,甚至一度昏迷不醒。

而在电影镜头当中,我们根本无法看到丁汝昌被砸伤之后所带来的严重性,仅仅是后背象征性的捶了一下。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丁武昌已经年近5旬,如此高度摔下之后,又经过船舱一些物件的砸中,已经丧失了战斗能力,这一点是与历史不相符的。

当然尽管丁汝昌被炮弹砸中,可是在重伤之下依然拒绝回到自己的舰仓内部进行躲避,而是坐在甲板上,鼓舞士兵,让自己的手下奋力追敌。

不合理事件二,刘步蟾的糊涂账。

丁汝昌的北洋海军此次战败有两个主要负责人,第一个是丁汝昌,第二个就是刘步蟾。刘步蟾与丁汝昌的关系非常复杂,事实上刘步蟾的确是一个好人,可是也有自己的人生污点。

简单来讲,刘步蟾因为得罪了某个洋人掌权被某些人严重黑化,并且在整个清朝历史当中,对于刘步蟾的记载也是讳莫如深,顾左右而言其他。因为刘步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这样的一个复杂之人很难去解释,只不过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电影当中,想要完整的阐述他的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在北洋海军当中的影响力和在此次战役过程中的作用,基本不可能。

《甲午风云》这场电影当中的刘步蟾,更多的是参考当时的历史记录以及相关文献,而近50年以来,关于刘步蟾的个人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百姓对于他也有着诸多方面的考量。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甲午战役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炮弹问题。根据中日双方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甲午海战直到结束,日本的开花弹还剩下1200多颗,而北洋水师在此次战役开始之前仅仅有3000余枚炮弹,而3000余枚炮弹当中很少是开花弹,更多的是实心沙土的,这样的沙土弹威力更小,影响力更小,在战场过程当中所能够起到的打击能力更是少之又少。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哪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谢谢邀请!

《甲午风云》是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影片中成功塑造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海军爱国官兵的形象,使得北洋海军、甲午海战这些历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这种效果是学术论著所难以企及的。

也因此,很多国人对北洋海军、甲午战争的印象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影响。由于创作拍摄的时间较早等问题,事实上《甲午风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可以说充斥着与史实不符的地方。虽然挑一部电影里的史实问题,尤其是挑一部半个多世纪老电影里的史实问题,多少有点抬杠的意思,但考虑到这个电影是很多国人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挑一挑影片中的错误也有了超出影片之外的以正视听的价值。

《甲午风云》中的史实错误遍地,归纳起来,主要的地方有下面一些:

一、大历史叙事的混乱

影片中的历史背景是甲午战争,但是在叙述顺序上为了服从剧情艺术创作的需要,进行了明显的颠倒混乱。最主要的就是,在甲午丰岛海战之后,突然插进了一段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的内容。

而真实的历史上,1894年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发生于当年的5月份,丰岛海战则是7月25日的事情。

二、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1·刘步蟾

《甲午风云》电影中,受当时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的影响,将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刘步蟾塑造成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奸猾小人。而这实际上是源自于北洋海军洋员泰莱在回忆录中的故意扭曲描写。

三、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2·方伯谦

北洋海军“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丰岛、黄海二战逃跑,最后被清政府处死。而在影片中为了加强戏剧性,是在黄海海战中逃跑时被水兵李仕茂当场杀死。这个桥断,实际上是出自对《甲午风云》剧本创作影响很大的话剧《甲午风云》,只不过话剧《甲午风云》在进行艺术夸张创作时,将历史人物的真名都改去,显得更为谨慎。

四、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3·丁汝昌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于威海保卫战时自杀殉国。《甲午风云》电影里,丁汝昌却被提前到黄海海战中中炮阵亡。

五、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4·邓世昌

《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因为擅闯二堂,以及在李鸿章检阅时为民请命,被李鸿章下令革职、摘去顶戴花翎,以及邓世昌愤懑不已弹琵琶明志等。这些都是无中生有的戏剧化编造。

六、人物塑造的典型错漏5·王国成

《甲午风云》中,水兵王国成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但是围绕王国成的故事基本全是艺术创造,大部分和历史不符。

七、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1·炮弹装沙子

《甲午风云》拍摄时,使用的军舰道具主要是人民海军装备的清朝军舰“永绩”号(人民海军更名为“延安”),舰上所装备的主炮为苏联制B-34型100毫米舰炮。受此影响,影片中出现的火炮细节、操作过程,以及弹药,体现的实际都是B-34型100毫米炮的内容。

也由此,历史上北洋海军弹头内装沙子的克虏伯实心弹,被演绎成发射药筒里的发射药被人换成了沙子。事实上,参战北洋海军军舰的中大口径舰炮都是弹头和发射药分离式,根本没有发射药筒,也根本不存在发射药被换成沙子的事情。

八·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2·万金油威海

历史上,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出没频繁的基地是旅顺、大连湾以及威海。而在《甲午风云》电影中,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将几处地点简化成一个符号化的威海,抓日本间谍在威海,李鸿章阅兵在威海,王国成谈恋爱在威海,邓世昌弹琵琶在威海,连北洋海军护航大东沟,也变成了从威海出发。

九·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3·黄海海战前的军事会议

影片中,当北洋海军完成护航返航时发现日舰,此后丁汝昌召集各舰舰长一起到旗舰开会讨论。真实的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这种临战前还有功夫开大会的事情。

十·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4·美帝国主义帮助日本

影片中多次出现美帝国主义暗中支持日本的桥段,诸如在外交活动中拉偏手,以及日本军舰打着美国国旗作掩护等等。这些艺术创造,都是20世纪50、60年代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十一·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5·日本海军只有4条军舰

《甲午风云》电影中,出场或者出现名号的日本军舰,只有“吉野”“浪速”“秋津洲”“西京丸”4艘,其中“吉野”被塑造为日本司令官所在的旗舰,“秋津洲”被塑造为一艘鱼雷艇,“浪速”“西京丸”则成了打酱油的军舰。这显然和真实的历史不符。

(活跃度仅次于“吉野”的鱼雷艇“秋津洲”)

因为这种设定,于是影片中将“撞沉吉野”赋予了撞沉日本司令舰的重要意味。

而影片中,无论是击沉“高升”,还是击沉“致远”,都成了鱼雷艇“秋津洲”的活。

十二·军事历史的典型错漏6·中日双方服装全错

影片中,北洋海军军官穿着的是一种历史上根本没有的白色军服。而北洋海军水兵穿着的也是历史上根本没有的胸口带着圆形补子的军服。

(影片中北洋海军的军事会议。近景里的军官们穿着的全是莫名其妙的白色军服,但诡异的是,背景里的几名群众演员所穿的似乎却是清代海军军官服原品)

(影片剧照。可以注意日本舰长军帽上那个抠掉了青天白日的民国海军帽徽)

至于日本海军的情况则更可怕,实际上穿的主要是中华民国军服。日军司令官身着的是一身民国海军大礼服(混搭了陆军大礼服肩章、日本勋章、民国嘉禾勋章等等),鬼头鬼脑的日方舰长则是直接穿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的美式军服,其军帽似乎还是原品,帽徽也是直接用的国民党海军帽徽,只是把帽徽上的青天白日给抠掉了。

除此之外,诸如抓日本间谍,“致远”舰炮弹打光等等,也都是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就不再一一赘述。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如改成《甲午风云》中有哪些和史实相符的地方更具有难度。毕竟,从这部电影中挑错太容易了。

最后补充一句,从电影中挑史实不符之处主要的目的不是批评这部电影,而是提醒电影不等于历史。按理说这原本是个常识,但是我们周围还是有太多人的历史知识源自影视作品。

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哪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甲午风云》是中国早期的经典电影之一,对于普及甲午战争知识、激励人们海防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因为当时对于甲午战争的研究还比较粗浅,因此剧中除了道具之类的错误外,其中也不乏一些历史错误,下面根据记忆印象来列举一些:

一、丰岛海战济远舰炮手王国成自发开炮击伤敌舰,最后却被方伯谦除名。

在剧中,方伯谦是一大反派,因此在剧中表现非常不堪。丰岛海战时济远逃跑时炮手王国成还是自己决定开炮射击日舰,日舰中弹以后逃跑,方伯谦却依然下令济远逃离战场。后来更是怀恨在心,将王国成除名,王国成不得不改去致远舰。

但是方伯谦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并没有这么不堪。首先一点,济远开炮并非自发行为,而且虽然清军的报告上提到了尾炮击伤敌舰,但是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日方资料证实,日舰在丰岛海战中都没有受到严重损伤。此外王国成在海战后其实是得到了表彰,还得到了赏银,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有了钱,王国成才主动申请退役,回乡种地去了。

二、在丰岛海战后李鸿章对北洋水师进行了检阅,并发现炮弹存在问题。

李鸿章检阅北洋水师其实是在1894年的5月,早于丰岛海战。这个并没有什么历史争议。导演这么处理,应该是为了保持电影的节奏感,并引出炮弹质量这个问题,这个其实可以归于艺术夸张需要。

至于检阅时发现炮弹装填沙子,并归咎于当时洋商为了谋取暴利所为,这也并不正确,但是一些穿甲弹装填沙子是正常情况,不是质量问题。

三、战前北洋水师召集各舰舰长,商议如何对敌。

这个也和历史不符,历史上丁汝昌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召集大家开会,只是定远舰上部分人员简单讨论了一下。

四、刘步蟾在剧中也是反派,不仅私自修改命令,改变队形,还下令提前开炮。

这个实际上也与历史不符,在当时刘步蟾因为和北洋水师洋员泰莱关系不好,所以泰莱在回忆录里写了很多抹黑刘步蟾的话,但是近些年经过考证,证明泰莱所言大多不实,刘步蟾是被认为抹黑。

而且刘步蟾当时在北洋水师军中威信很高,甚至超过了职务还在他之上的林泰曾,他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海战中在丁汝昌受伤以后,也是刘步蟾代替指挥。这个错误应该是当时这方面历史研究不足造成的,倒不能怪导演。

五、联合舰队的旗舰变成了吉野。

这个错误有些不应该,因为联合舰队旗舰是松岛这个并无疑义。可能是致远撞沉吉野的故事流传广,吉野太有名,所以导演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改动。这个应该属于艺术夸张需要。

六、济远上的水兵不满方伯谦的逃跑行为,将他枪杀。

这个完全是虚构了,历史上方伯谦是战后因为临阵脱逃被判斩首,这个也是纯艺术加工虚构而成。

七、致远因为炮弹用尽,决定撞击吉野,吉野调头就跑,在追击过程中致远被吉野用鱼雷击沉。

实际上并没有证据说明致远上炮弹用尽,而且致远的航速也是无法追上吉野的,致远的冲击还是为了打乱日本的队形。此外在海战中吉野并没有发射鱼雷,致远沉没原因根据目前的史料记载,可能是鱼雷殉爆,也可能是锅炉爆炸,但是肯定不是鱼雷。

此外在片中还有在致远追击吉野是日本水兵跳海逃生的镜头,这个也并不存在。

以上就是个人印象里的片中历史错误,因为看的时代过于久远,印象可能有误,希望大家指正补充,谢谢。

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哪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方伯谦之死方伯谦因在甲午海战中怯战逃跑而遭到了后世排山倒海的非议。在电影《甲午风云》中,他被济远舰造反的官兵杀死。但是在历史上,方伯谦是因为黄海海战怯战被朝廷处斩了。历史上的方伯谦是在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留学的留学生,相对于刘步蟾、邓世昌等性格火烈的水师管带,他的性子比较柔和。管带们对陆军出身的丁汝昌当了水师提督颇有微词,但方伯谦对丁汝昌则比较恭顺,所以丁汝昌对方伯谦也比较宽和。方伯谦家有二妾,与甚少回家的铁血军人邓世昌相比正好是个反面典型。他是个没甚血性的胆小军人,但要他负责北洋水师的战败未免苛责太过。从民国开始,就有不少人为方伯谦喊冤,称所谓方伯谦自己砸坏大炮谎称是被敌舰击伤纯属与管带不睦的洋员造谣诽谤。方伯谦处斩电文下达次日,据《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记录,“济远”士卒闻之‘均奔麓伏尸而哭,声闻数里,见着无不泪下。’“卢当时是”广甲“舰管轮,可以说是目击者第一手资料,现存福建师大图书馆。这与《甲午风云》中展现方伯谦与济远舰官兵不和的情况可谓截然相反。《海军大事记》代表了清末民初广大海军的意见,他们中许多人参加了甲午海战。这其中称军中人认为方伯谦被冤杀,实属被谗言陷害。

但现代史学界已经将刘步蟾翻案还其清白,方伯谦却没有这个待遇。者足以证明他确实不干净,但可能也存在部分指责与历史真相不符的情况。

所谓假冒伪劣炮弹填沙土的谣言填沙土的炮弹主要作用是让敌舰击穿后漏水,在晚清属于造价低廉但仍然很有效的炮弹。当然这种炮弹放到现在只能是演戏用,但是在清末确实合法上舰的。而真正填充火药的开花炮弹对于穷困潦倒的清政府来说是无力负担的,只能在每只船舰上放固定的数额。填沙土的实心弹可以多配备,这种炮弹击中船只下半身比较有效,但是打到桅杆一类甲板上目标,杀伤力自然大打折扣。甲午海战中,日本的开花弹直到战争结束还剩1200多颗,北洋水师靠很少的开花弹和一堆实心沙土弹打到后来惨烈的状况,已经是个奇迹。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欢迎点赞和评论

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哪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甲午风云》的“故事”很多,一是在当时,二是在几十年以后。

影片本身,不符甚至歪曲历史事实的人物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爱国将领刘步蟾形象的完全歪曲,其“奸诈阴险狡猾毒恶”的原因可能很多,本人更愿相信是在特殊的拍摄背景下,为了更好突出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高大全”形象。二是对贪生怕死的败类方伯谦最终下场的处理,在电影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方伯谦是被艺术的处理为让王国成等爱国官兵杀死的,实际上,方伯谦是在战后被清政府处斩的,这固然有外界强大压力因素,但方伯谦临阵逃脱,死得一点都不冤枉!

影片之外,几十年后,“花絮”灿烂。一是方的孙女,曾经的美国华人商会会长吧,强烈要求中国政府:不得公开播映电影《甲午风云》,不得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方伯谦名字。我们政府的态度不得而知,但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确实发现,方伯谦真的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了。二是方的孙子,曾经的东海舰队司令,组织了几十个权威砖家,“造出”了一本著作《西征战将方伯谦》,公然为方翻案,只是“史料”太假,终成笑料…… 这在当时,“中华读书报”的真实报道则更利于去伪存真:历史,永远都是历史!虽然,黄河尚有澄清日,但泾渭绝对分明!

老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哪些与史实不符的地方?

老电影《甲午风云》拍摄于上世纪中叶,那个时候中国史学界对甲午海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甲午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充斥着最多扑朔迷离谣言的一段历史,很多真相长时间不为人所知。一、丁汝昌受伤轻重在黄海大战开战五分钟的时候,一发炮弹就把主舰定远舰的信号索具和舰桥打坏,偏巧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在舰桥上。这个镜头在《甲午风云》也有所展现,但是电影里根本看不出丁汝昌受伤的严重性,像是仅仅被撞伤后背而已,而且他还被水兵扶走。但是实际上,丁汝昌从很高的舰桥上被炸得摔了下来。他的脸被烧伤,腿脚也受了重伤,完全不能走路。早在黄海海战之前,朝廷中就有人指责丁汝昌怯战,他原本非常想借助黄海海战证明自己并不怯战。因此在如此重伤的情况下,丁汝昌拒绝回舱内躲避,而是坐在甲板上以身作则,激励全舰将士奋勇还击。二、刘步蟾形象大翻个《甲午风云》拍摄于1962年,那个时期历史学界主流意见,就是认为刘步蟾是贪生怕死,评价是负面的。以前的人对北洋舰队的印象就是军纪败坏训练水平极差,除了邓世昌邓公极少数人,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就是中国国耻等等。但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黄海海战的失败绝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导致的,而是其背后的朝廷从上而下的执行力的全面失败。但是在黄海战中,绝大部分北洋官兵都以身殉国,船舰倾覆仍不断射击敌舰。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表现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的勇敢和训练水平在亚洲也是一等一的水平。时至现代,晚清北洋海军“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的历史评价和定义都是——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炮弹打完后炸毁自己亲自在德国监造并驾驶的“定远”号,最后服毒自杀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在2012版电影《甲午大海战》中,刘步蟾的形象也非常正面,风头仅次于邓世昌。而在此之前,他被描绘成一个贪生怕死、阴险狡诈、陷害邓世昌的无耻鼠辈……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刘步蟾(左)刘步蟾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这是晚清海军人才培养的摇篮。船政学堂的教学要求极高,以至于一半的学生都难以适应毕不了业。而刘步蟾在船政学堂的成绩非常好,后来他在欧洲留学。刘步蟾留英三年,学业猛进、出类拔萃,每试“成绩冠诸生”。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对其有两句评语:“涉猎西学,功深伏案。”《清史稿》亦有评论称:“华人明海战术,步蟾为最先。”但是刘步蟾这个人是个非常有性格的人(邓世昌如是)。他因为反对洋教习英国人泰莱推销战舰等事被泰莱怀恨在心。甲午海战之后,泰莱出版回忆录将刘步蟾描绘成贪生怕死、故意挂错旗号之辈。由于泰莱是甲午战争见证者,他的回忆录一度被认为是正史。所以刘步蟾就成了《甲午风云》中的猥琐形象。改革开放后,历史学界思想空前解放。甲午战争史料不断丰富,刘步蟾的形象也开始得到纠正。可他至今的历史评价仍在邓世昌之下。三、北洋水师没有足够的炮弹,炮弹多被偷工减料填沙土在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舰炮弹不足且有填充沙土现象,这成了关于北洋舰队的谣言中最著名的一个。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炮弹不足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这些被海军官兵望眼欲穿的炮弹全都堆在威海卫和旅顺的军港仓库里。大战在即,北洋水师出港前却连现有的炮弹都没带够。而且根据史料显示,慈禧挪用海军买炮弹的经费导致炮弹不足根本不属实!慈禧虽是历史负面角色,但这个帽子扣得确实有些大。因为慈禧挪用的是海军衙门办公经费,后来也还了。她不曾染指军队武器的经费。对于中日爆发海战,丁汝昌早有心理准备,并不存在仓促应战准备不足的情况。所以问题出在丁汝昌的顶头上司李鸿章身上。李鸿章觉得北洋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但是只要船在,日本人就会有所忌惮,不会在海上肆意妄为,更不敢到天津大沽口去打北京。能不打尽量不打是李鸿章的指导思想,因此他指示丁汝昌舰船少带弹药以免日本人误会。四、邓世昌的致远舰中鱼雷沉没这也是甲午战争最著名谣言之一,其实海战当时,无论是中方的档案还是日方的档案,致远舰都没有接近过敌舰,并不在鱼雷有效的射程范围,所以致远舰根本不可能被日本的鱼雷击中。后来在历史档案中证实邓世昌确实驾驶致远舰冲击日寇吉野号。致远舰沉没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致远舰被一枚日舰的大口径炮弹击中舷侧鱼雷舱,使存放在里面的“黑头”鱼雷(德国磷铜鱼雷)殉爆,导致致远舰沉没。第二种观点认为致远舰水线处被日军大口径炮弹击穿,锅炉被击中,导致锅炉爆炸使致远沉没。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