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慈禧掌权,是因为她有印章而这个印章是控制整个朝廷的最后一道保险。
咸丰死,慈禧兴咸丰七年,天底下发生了两件事情:英法联军入侵和北京太热。
看不懂?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按照惯例,皇帝就得跑路,而且跑得越快越好。等英法联军撤退后,在发布天下诏书,说皇帝如何英明,怎样击溃敌军芸芸。
那么皇帝出逃,逃到哪里合适呢?夏天天气这么热,还是去承德避暑山庄好了。可有一点,古代的避暑山庄可没有现在的公路和火车哟,只能是八抬大轿抬着皇帝一步一个坎,慢慢往前走。
咸丰皇帝本来身子骨就弱,再加上平日里喜欢宠幸一些小姑娘,是一天不如一天了。避暑山庄一日游,几乎就断送了咸丰皇帝的小命。
咸丰还算明白,自己死了无所谓,得把下一代安排好咯,要不就成了千古罪人了。同治当皇帝,那是没的说,毕竟矮子里面拔将军,有一个算一个。除此之外,咸丰皇帝还给同治找了八位顾命大臣,让这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同治。
原本是没问题的,但是咸丰临时之际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同治太小了,要是受人欺负怎么办?于是,咸丰给了慈禧一个印章,而这个印章成为慈禧独断专权的唯一武器。
我们简单来复盘下当时的朝廷:
顾命大臣有意见,相互商讨,商讨出个一二三来,就去找同治签字盖章;
反正孩子还小,随便糊弄糊弄就成了,充其量给俩棒棒糖,就得乐呵呵的给办了;
但是,同治说话不好使,因为没有印章;
印章在哪呢?在慈禧身边呢。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办案程序,皇帝是靠不住的,大臣也是瞎扯淡的,所有事情需要皇帝点头,得先征求慈禧的意见。于是,慈禧有了权力,并且权利越来越大。
八大顾命大臣自然不希望将权力拱手相让,相互勾结灭掉慈禧,结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慈禧活得好好的,顾命大臣可就惨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印章很重要么?不重要,一点也不重要。
在贤明的皇帝心目中,印章只是个代表、只是个形象工程罢了。
可是,在幼小的同治以及诸多腐朽的大臣心目中却很重要,甚至能要了自己的亲命。
慈禧有印章,所以慈禧能够无法无天,慈禧能够肆意妄为。
咸丰应该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给同治安排的诸多步骤,最后被一位婆娘给毁了。而这位婆娘在不久后的一天还会说出: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混账话来。
【新人不易,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参考文献:《清史稿》、《议和大纲》等】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慈禧作为大清帝国晚期上的这么一个重量级人物,曾经以垂帘听政闻名。作为一个女性政治家,她的存在,影响了大清晚期的历史进程。从一个女人,妻子,母亲。最后成为独揽大清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作为咸丰的妃子在大清的历史进程中崭露头角,随着其生下咸丰唯一的儿子后,更加赢得了咸丰的宠爱。被封为懿贵妃,经常陪伴咸丰皇帝左右,由于咸丰帝身体不是太好,慈禧有的时候也帮助其批阅奏章,甚至被允许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逐渐进入大清最高权利的边缘。为日后的独揽大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帝后期已经意识到了慈禧对权利极度的渴望,加上母凭子贵的有利条件,极有可能在日后独揽大权,于是在其病重期间,命肃顺等八大臣共同辅佐小皇帝,同时也用来制衡慈禧的权利。不允许两太后干预朝政。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慈禧和大清宗室顾命八大臣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慈禧为人狡诈,同时又有着审时度势的政治头脑,为了扳倒肃顺等八大臣的束缚,慈禧联合了朝中最有实力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皇帝后宫的主宰人物皇太后慈安。慈安身后有着许多忠实的效忠者,抓住了慈安太后这条主线就争取了朝中六成大臣的支持。另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恭亲王奕訢,慈禧的小叔子,奕訢在北京城有着很大的势力,足以和肃顺八大臣抗衡,同时恭亲王的权利也受到肃顺的威胁,因此叔嫂两人一拍即合,形成利益上的联盟。
于是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命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并在半路逮捕了肃顺,发动了历史上的辛酉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八大臣。为自己在通往大清帝国最高权利的道路上扫清了最后的障碍,最终成为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慈禧太后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政治女强人之一,作为影响晚清政坛数十年的女人,她走上权力巅峰的主要套路和吕后、武则天等政治女强人差不多,只不过她所处的历史时代因为列强的入侵更为复杂。
得宠、固宠:后宫政治的基本套路和历史上大多数政治女强人相似,慈禧的权力之路首先也是从得宠和固宠两个套路出发。相较于参与建国的吕后,慈禧和一代女皇武则天更为接近,她们要想在后宫众多女儿中脱颖而出必然需要首先从得宠开始。
得宠:1852年,十七岁的慈禧被选入后宫,被赐号兰贵人,两年后晋封懿嫔。1856年,为咸丰生下唯一的儿子载淳故而晋封懿妃,第二年又受封懿贵妃。由此可知从17岁入宫,到位居皇后之下的贵妃,慈禧只用了五年的时间,期间还为咸丰皇帝生下唯一的儿子,可见其颇为受宠。
固宠:慈禧的受宠除了母凭子贵为咸丰生下皇子之外,她还因为善于决断和工于书法因而经常代笔体弱多病的咸丰批阅奏章。咸丰和慈禧的这一幕是否和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非常相似。但慈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她的执政能力,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咸丰离不开的助手,所以也越发受宠。
因为美貌、生育皇子受宠,再到代笔批阅奏折成为咸丰的助手。这一系列经历还只能算后宫政治的范畴,顶多让慈禧成为一名后宫红人,但要走向满清政坛的顶峰,她还需要与朝廷上的政治势力开展斗争。
辛酉政变:慈禧的权力制衡术初显威力历代政治强人都深谙权力制衡之术,慈禧在咸丰帝时就半公开的参与最高决策,因此她也得到了较好的政治历练。因此在咸丰帝死后,她就开始运用权力制衡之法发动了辛酉政变,拉拢当时清政府高层中的“失意派”推翻了“顾命八大臣”的辅政。
咸丰皇帝死前的权力制衡:咸丰帝驾崩前的政治安排也体现了他的权力制衡之术。一方面他任用自己的信任的肃顺等人作为“顾命八大臣”来维持政局稳定和辅佐幼子执政。另一方面他也安排了后手,因为担心儿子年幼,顾命八大臣中可能出现权臣控制权力,因此将下发圣旨的两枚印章分别交给自己的皇后(也即慈安太后)和儿子载淳(由慈禧代管)。这样一来朝堂的政务虽然由顾命八大臣主持,但是要想下发正式的圣旨又必须有慈安和慈禧手中的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妥协与寻求支持:咸丰帝临终前的政治安排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无论是顾命八大臣还是后宫的慈禧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而且因为慈禧等人是后宫妃嫔,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还要弱于肃顺等人。毕竟顾命八大臣是咸丰帝亲自任命,可以名正言顺的辅政。眼看无法在朝堂上名正言顺的压制肃顺等人,尤其是在热河行宫都是顾命八大臣的势力,慈禧只好选择暂时妥协,同时寻求可以结盟的政治盟友。
失意派:很快慈禧就选择了与咸丰皇帝父子血缘关系最近的恭亲王奕䜣。这位咸丰帝的亲弟弟因为能力出众,险些威胁咸丰的储君之位,所以一直不受咸丰帝重用,但是奕䜣的确有能力,加上身份特殊,一直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之后,奕䜣一直在北京和英法列强谈判,更是增加了他的政治声望。
同时还有留在北京的军机大臣文祥和兵部侍郎胜保等人也是当时的“失意派”,这些被顾命八大臣排挤的人迅速向慈禧靠拢,更重要的后宫之主慈安太后也对顾命八大臣不满,这就让后宫掌握的两枚印章有了共同出手的契机。慈禧等人借护送咸丰帝灵柩回京的机会提前赶回北京,随后与留在北京失意派筹划政变,利用手中的两枚印章下发圣旨抓捕顾命八大臣,一举奠定了慈禧和慈安两人垂帘听政的政治格局。
甲申易枢、抑湘用淮:慈禧的制衡术再次发威自辛酉政变之后,整个同治皇帝在位时期基本维持慈禧(慈安)和恭亲王奕䜣等人共同理政的政治格局。清朝政府也因这一相对平衡的政治局面加上慈禧和奕䜣两人的确颇有政治能力,因此清政府迎来了所谓“同治中兴”。
扶持嫡系:慈禧之子同治皇帝驾崩之后,满清政府面临没有储君的政治格局,为此慈禧推出了自己的外甥载湉为光绪皇帝,同时扶持光绪的生父也是自己的妹夫醇亲王奕譞,使奕譞成为可以和恭亲王抗衡的政治势力。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的不利局面,突然降旨撤销了恭亲王奕䜣的所有职务,然后扶持奕譞在背后实际控制军机处。
抑湘用淮:慈禧的制衡不仅仅在中央,对于越来越强势的地方实力派她也开始使用权力制衡之法,面对镇压太平天国威望高的无以复加的曾国藩,慈禧不惜背上骂名也不愿兑现咸丰皇帝封王的承诺。而且在此之前就开始分化瓦解曾国藩的政治势力,不仅利用马新贻等人开始给湘系势力使绊子,同时开始大力重用更加合作的淮系李鸿章,但是对一直与李鸿章不太对付的左宗棠也一直保有地位和权力。这一系列制衡作法就是让这些地方实力派不能形成合力坐大,最终由自己控制大局。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战当然是老公刚死,她力战八大顾命大臣的事。
1861年8月,清朝皇帝咸丰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在临死之前,咸丰交待了后事。搞了一个两位皇后跟八位大臣共同辅政的架构。
两位皇后是慈禧、慈安,慈安是正宗大老婆,慈禧因为生了儿子同治皇帝,所以也提拔上来当皇后。咸丰就把自己的两个章子:“御赏”与“同道堂”分别给了这两个老婆。规定,文件的开头必须盖“御赏”,结尾必须盖“同道堂”,这样文件才算有效。当然啦,慈安这个人没什么野心,基本上都听慈禧的。
难搞的是咸丰留下的八个顾命大臣。
临死之前,咸丰凑齐了八个小伙伴: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这里面,最难搞的就是肃顺。
这个人其实出身比较低,镶蓝旗人,属于下五旗。以前没什么事干,就是穿个旧羊皮褂牵个狗到处逛,结果碰上了老同学墨裕。墨裕一看,怎么混成这样了?就说你长点心吧,你这样像什么啊?
肃顺说,我是流氓!(亡赖耳)
同学更火了,说你咋这样没脸没皮的呢?
肃顺答:我是流氓我怕谁!(因亡所赖,斯亡赖耳)。
最后同学没办法,介绍他去当官,结果这个肃顺很会当官,最后官做得比他同学大得多。
这个肃顺确实有能力,是当时清朝不可多得的人才。治腐败,打太平天国,尤其是重用汉人。
他有个口头禅:旗人里浑蛋多 不能得罪汉人。
他很清楚,旗人天天吃劳保,很难出人才了。所以他重用了很多汉人,比如曾国藩就受了肃顺的关照。
那肃顺是不是就完美呢?不是的。这个人比较苛刻,骂手下的旗人跟骂狗似的,而且办案很严苛,对同僚也不注意搞好团结,最重要的一点,有点独断专横。
咸丰一死,肃顺就专横到慈禧头上去了。
咸丰死了三天,肃顺就给慈禧提了一个建议,说以后我们怎么开展合作呢?我起草文件,你们盖章,但文件内容你们别看,更不要改。(谕旨由大臣拟订,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慈禧这一年26岁,虽然年轻,但后宫斗争出来的,那是吃干饭?,尤其是慈禧,她很早就跟在咸丰身边搞政治了,所以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肃顺把她当成了印泥,文章在她身上过一下,没她什么事。
怎么办?慈禧情急之下,马上翻出了咸丰的遗诏。
慈禧说,按先帝的遗嘱,你们八个小伙伴是“赞襄一切政务”,什么是赞襄?就是打下手,帮帮忙。确实是,这八位是赞襄政务王大臣。这跟前面的多尔衮不同,人家多尔衮是皇父摄政王。人家那个是摄政,你这个赞襄就想把政务承包了?
肃顺无法可说,只好老老实实同意让两位太后看文件。
这样一搞,不但没成功逼宫,肃顺还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火力,让慈禧下定决心要弄倒肃顺这八个人。
慈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快,她就找到了一个最佳政治盟友。
恭亲王奕。行六,人称小六子。
这个人来头就很大了,他是咸丰皇帝的弟弟,甚至道光皇帝原本要传位给奕的。只是考虑咸丰这个人比较老实,最后才选择了咸丰。
咸丰对这个弟弟十分顾忌,也不安排他重要岗位,八个顾命大臣也没他的份。
知道自己被排除在未来的辅政班子后,奕很不满。很快,他就收到一个密信:两宫太后让他赶紧去热河,有重要事情商量。
这个信是怎么送到的呢?说来,也是慈禧很聪明。她先是让自己的太监安德海跟慈安的宫女吵架,然后贬安德海到北京去扫地。这个安德海就借机回到北京,传递了这一封密信。
奕马上赶到热河,要见慈禧,但不是说见就能见的,因为清朝规定,亲王不能见嫔妃,原因大家都懂的。何况是刚成了寡妇的嫂嫂。所以肃顺就拿这个当借口,阻止他们见面,但慈禧也不管了,说一定要见。最后,肃顺磨不过,还酸酸地说,你们姑嫂要见就见吧。
本来,奕说要不行,你们八个人也一起来,结果肃顺摆高姿态,说我们不去。
于是,奕就跟慈禧密谈了四个小时,就是商量怎么收拾这八个大臣。
很快,奕回京安排一切。
接下来就要回宫。在回宫的时候,本来皇帝需要扶棺的,但慈禧说皇帝年幼,身体不好,让领导先走。肃顺也没多想,就让同治先回京,这样一来,最后的把柄也没有了。
回京之后,这八大臣就被抓了起来。
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抓了起来呢?主要也是肃顺的人品太差,在朝中没啥朋友。大家都盼着他倒台。
肃顺还想拉拢曾国藩。可曾国藩是什么人精?他连皇帝都不想当,怎么会插手满清的家务事。据说,曾国藩收到请求后,用茶在桌子上写了一个字:“妄”。
这个事情太靠不住,我不管。
当抓这八个大臣,宣布他们的罪诏时,八个大臣还莫名其妙地说,我们都没写诏,哪来的罪诏?
这就太天真了。诏书是有笔就能写的,只有印章才是无法复制的。当然,真要复制,一个萝卜就搞得出来。
肃顺在被窝里被抓,被抓时保持了爱骂人的本色,痛斥是慈禧是贱婢。但最终被押到菜市场斩头。
唉,怪谁呢?谁让你们轻敌,最后败在一个婢妇身上呢?
此后,慈禧开始了垂帘听政,这一结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近代。
而慈禧能够掌控大清国,主要还是手腕高,像她对付曾国藩,就是一套一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名的刺马案。
时间: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1.拱卒
此时,是两江总督马新贻每月一次考核武官的时间,马新贻到校场检阅训练情况。检阅完了之后,马新贻通过一条小道回自己的官署,刚进便门,突然一声冤枉,一个人冲到马新贻的面前,一把抓住了马的衣领,另一手拔出短刀,直刺马的胸膛。刺入后刀一翻转,一拉,连肠子都带了出来。
马新贻随后丧命。
杀人者,张汶洋。此人杀人后并不逃跑,而是大呼:“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今日拼命,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这一卒拱得惊天动地,满盘皆震。
2.马别脚
张汶洋为什么要杀马新贻?
张汶洋供诉,他是为了兄弟报仇!
张汶洋,十多年前在庐州拉了一支部队,在一次作战中俘虏了当时搞团练的马新贻。
张汶洋早就想招安,于是,他没有弄死马新贻,而是跟他结拜为兄弟,同时结拜的,还有山上二位头领:曹二虎,石棉标。
在马新贻的安排下,这三位全都穿上了清朝的军官服。而有张汶洋等人的帮助,马新贻屡立战功,一路高升。
接下来,狗血的剧情出现了,马新贻把兄弟曹二虎的老婆给睡了。
马汶洋知道后,给曹二虎出主意,要么杀了马新贻,要么你想开点,把老婆送给人家算了。
曹二虎选择了第二条路,跟马新贻说你要喜欢,我老婆给你了。
马新贻把曹二虎痛骂一顿,“我岂是那种不仁不义的人!”
马汶洋说坏事了,曹二虎你怕是要出事。
果然,曹二虎被以通捻的罪名抓起来杀掉。
马汶洋找到同时结义的石锦标,说:“兄弟死了,我们得报仇,你怎么看?”
石棉标沉默。
马汶洋明白了:“好,报仇的事情就交给我吧。”
从此之后,马汶洋就消失了,他潜伏着寻找机会,又拼命练习刺术,做到一刀可以刺破四五层皮革的力度,终于五年后一击成功。
那么,堂堂两江总督被杀竟然是因为桃色纠纷?
这特么不是戏里的吗?
这说出去,别说人民群众了,就是老佛爷也不敢相信啊。
3.山顶帅
慈禧当然不相信。
这位深居后宫的老太太可不是什么软弱的人,掌控朝局数十年的经验告诉她,这个事情没这么简单。
尤其是马新贻是她精心布下的一个棋子。
3.跳马
马新贻是当红的炸子鸡。
二年前,慈禧太后将曾国藩调到直隶当总督,而把两江总督这个江南重职交给了马新贻。
论资历,马新贻不过是曾国藩的部下,凭什么一下跟曾国藩平起平坐?
原因只在慈禧要用他。
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怎么打压势力膨胀的湘军就成了慈禧的心病。想了一下,只有将曾国藩从他的大本营调走,然后派一个得力的人去两江,主持裁减湘军的计划。
成,则好说。不成,那就玩弃子。
但慈禧没想到,湘军这边的反应这么激烈,直接把她的人给杀了。
是的,慈禧才不相信什么兄弟、投名状、奸情的故事,她认定这个事情肯定是湘军在后面搞鬼。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事情曾国藩知不知道?是他谋划的,还是他完全不知情?
更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尽快处理这个事情,不至于引发兵变。
2.飞相
曾国藩被叫到了慈禧的面前。
慈禧先说了一句话: “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
这个事情,可不是那么简单,我心里有数,你也别想糊弄我。
曾国藩答:“这事很奇。”
这个事情,确实不简单,但我也觉得奇,这跟我没关系。
慈禧点点头,明白了,又说了一句:“马新贻办事很好?”
言下之意,马新贻下去裁减湘军,是我派下去办的,他办得不对吗?
曾国藩答:“他办事和平精细。”
言下之意,老佛爷,你派的人没错,他办事挺好,我认同,湘军该裁。不过,这事真跟我没半毛钱的关系啊。
妥了,两个都是聪明人,都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办了。
马新贻肯定要以烈士来收场,而不是害兄弟、睡弟妹的人。而马新贻怎么死的,幕后主使是谁,慈禧不想管,她只要这个事情不要闹大。
慈禧宣布了她的命令,你还是回去当两江总督,把这个事情了结了。
4支士
曾国藩又回来了,证明湘军的事情,没有曾国藩是搞不定的。而同来的还有刑部尚书郑敦谨。
郑敦谨是来查案的,是慈禧支的一招士,看曾国藩怎么审这个案子。
郑敦谨是有名的铁面无私,他把张汶洋提上来一看,奇怪了。
这位张汶洋好好的。
一般来说,这种犯人上了堂,少不得要吃点大刑,而且他说的什么复仇,奸情也不是官员想要的,这种人更加要大刑侍候了。
可就是一刑未上。
为什么呢?
原来被湘军的高级将领劝阻了,理由是他是重犯,背后隐情重大,要是用刑弄死了,就查不出真相了。
郑敦谨来了,就开始审,审来审去,也是那老一套,就是为兄弟复仇的。
最后,这位张汶洋还说,自己除了复仇,还为国除了奸,因为这个马新贻通回。
马新贻是回族将领。
这个就麻烦了,扯到左宗棠西征的事情上去了。
一直在旁边只听不说话的曾国藩终于开腔了。
“还是按原来的材料判吧。”
原来的材料认定张汶洋通海盗。
毕竟,这种封疆大吏偷弟妹,然后被兄弟杀死的事情太上不了堂面,说出去,大清的脸都要被啪啪啪。
郑敦谨这才明白,自己是被抬出来是走个形式。
于是,案子没结,郑敦谨就气呼呼地走了。
5.弃子
最终,马汶洋被凌迟处死。
在处死过程中,马汶洋一声不吭。有的说是好汉,有的说,他极可能先被下了麻药,失去了知觉。
而这个案子,在脑洞老师看来,水不但浑腥而且很深。
首先,那个偷二嫂杀大哥,然后小弟出来报仇的事情应该是真的,湘军对马新贻不满,欲除之而后快,也是真的。
两者的结交,才迅速让马新贻走向了死亡。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一起打开脑洞看历史。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后宫嫔妃,同治皇帝的生母。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驾崩后,传位于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叶赫那拉氏随即升级为圣母皇太后,和慈安太后并尊两宫皇太后。
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驾崩后,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得晚清最高统治权,由此了开启了对晚清长达几乎半个世纪的统治。
慈禧太后走向权力巅峰的道路应该分为两个过程:
1、咸丰皇帝在位期间;
2、咸丰皇帝驾崩以后;
01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身为后宫嫔妃的叶赫那拉氏向后宫高位的努力咸丰二年,17岁的叶赫那拉氏通过嫔妃入宫的常见方式——选秀,进入咸丰皇帝后宫,被咸丰皇帝赐号兰贵人。从叶赫那拉氏的位分晋封,就能看出叶赫那拉氏的出身并不好,其所在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也因为后金政权建立之初的家族恩怨而备受冷落,所以叶赫那拉氏在刚一进宫的初期阶段并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
但好在叶赫那拉氏生的还算俏丽,很快获得了咸丰皇帝的恩宠,咸丰四年便被晋升为懿嫔,成为高位嫔妃;咸丰六年,叶赫那拉氏为咸丰皇帝生下庶长子爱新觉罗·载淳,也就是这个咸丰皇帝唯一活下来的皇子成就了叶赫那拉氏的辉煌人生。
“母以子贵”的叶赫那拉氏次年便被晋升为懿贵妃,成为仅次于慈安太后的高位嫔妃。更重要的是,身体不好的咸丰皇帝看重了叶赫那拉氏的机灵聪慧、政治智慧,违背“祖制”,时常让叶赫那拉氏时常就政务问题提出意见或者直接代劳,这位慈禧太后以后处理政务、执掌朝政奠定了基础。
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在位期间向高处权力的爬升,和其手段权谋并没有多大关系,幸运和天命占据较大比例。再加上咸丰皇帝身体先天不足,沉迷于酒色,以至于皇嗣稀少,仅生两子还有一子早夭,这些都为慈禧太后向权力巅峰的进发奠定了绝对基础。
02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太后开始展现自己的政治手握、权谋手段,在除掉“赞襄政务八大臣”、将恭亲王奕訢排挤出权利中心、慈安太后突然病故以后,最终登上晚清政权的权力巅峰。咸丰皇帝驾崩之前,对于晚清政权的权力调配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安排还算比较完美的,但他错误估计了“赞襄政务八大臣”对于权力的追求和把握,更错误估计了慈禧太后的不敢受人欺凌的权力欲望。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他亲自任命的八位辅政大臣,立马将晚清大权全部接管,对于咸丰皇帝生前给予两宫太后的权力制约全然不顾,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同治皇帝这位年幼君主的皇帝权威甚至皇帝位置,为了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慈禧太后必须有所行动。
势单力薄的慈禧太后认真分析了形式利弊、政局态势以后,联合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咸丰皇帝的六弟爱新觉罗·奕訢,成功发动“辛酉政变”,成功掌握了晚清最高权力。
但此时的慈禧太后上面还有慈安太后,朝政大权还有恭亲王奕訢把控,所以慈禧太后虽然名义上施行“垂帘听政”,代同治皇帝行使皇帝职权,但其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晚清最高统治者。
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巧用手段,将权势日隆的恭亲王奕訢罢黜议政王之位,但奕訢并没有离开权利中心;
光绪七年,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政权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
光绪十年,慈禧太后借故中法战争失利,而将奕訢所有职位废黜,慈禧太后得以成功掌握朝政,正式走向了权力巅峰。
我是@正说清代十二朝,专注清朝历史解析,欢迎关注。个人见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
慈禧太后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晚清权力巅峰的,大家怎么看?
明朝末年,辽东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为了统一女真各部,四处征伐,吞并其他女真部族。1619年,在取得萨尔浒大捷后,努尔哈赤立即调转马头,进攻他在辽东的最后一个敌人--海西女真叶赫部,叶赫部无力抵挡努尔哈赤的进攻,首领布扬古兵败被俘,努尔哈赤下令屠尽叶赫部男丁,并处决布扬古,布扬古在行刑前,向爱新觉罗氏立下诅咒:“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据说后来努尔哈赤在修建堂子时,也挖到一块碑,碑上赫然印着“灭建州者叶赫”。
时间过去了近200年,爱新觉罗家的江山依旧很稳固,稳固到他们已经记不起还有这么一个诅咒了。1835年,叶赫那拉族诞生了一名女婴,谁也没想到,这个女婴的诞生,就是来实现200年前的那个诅咒的,这个女婴的名字叫做叶赫那拉·杏贞,日后她还有一个让历史永远记住的的谥号,慈禧。
咸丰元年(1851年),慈禧被选入宫,封为懿贵人,咸丰四年,封懿嫔。咸丰六年,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驾崩,同治即位,其生母慈禧皇后与慈安皇后并尊为皇太后。此后,慈禧开始走上了她的权力之路,成为大清朝拥有最高权力的女人。
一 铲除顾命八大臣,走向政治权力中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到尾声,在英法联军的逼迫下,咸丰皇帝匆忙“西狩”,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次年,咸丰便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在临终前,咸丰做了三件事:1、立皇长子载淳(也就是日后的同治帝)为皇太子;2、命载垣、端华、肃顺为顾命八大臣,处理朝政;3、授予慈安“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八大臣的拟旨要同时盖这两个印章才能生效。不得不说,咸丰帝这几步棋下的还是不错的,通过权力分割组合,将各方势力维持在了一个平衡状态。但是,慈禧并不甘心共享权力,她要的是独揽大权。
但是老练沉稳的慈禧并不会冒失的跳出来,她先鼓动慈安,去和八大臣争权,让慈安去当出头鸟;接着,和同样有野心的恭亲王奕䜣等人密谋,夺取政权。
1861年农历8月1日,恭亲王奕䜣到承德和两宫太后会面,密谋政变事宜,之后,马上返回北京。咸丰的灵驾车队出发后,由于连下几天大雨,道路泥泞不堪,车队前进缓慢,慈禧授意载淳,抄小路走,于是,载淳比灵驾早四天到达北京。30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载垣等八大臣的罪状,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西狩、圆明园被毁等事情全部扣到八大臣头上,先把八大臣革出军机处,接着杀的杀,流放的流放,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而慈禧、慈安太后则垂帘听政,因为1861年是辛酉年,所以称为辛酉政变。
二 扳倒恭亲王奕䜣和慈安太后,独掌大权辛酉政变后,奕䜣在朝中的权势一时间如日中天,执掌军机处。又和洋人的关系颇好,洋人对他很是赏识,渐渐的,奕䜣连慈禧也不放在眼里了。而慈禧的另一个政敌,当初和她一起夺权的慈安太后,也让慈禧坐立不安。咸丰皇帝死前曾留有遗诏给慈安,要慈安注意慈禧,一旦有越轨行为可以出示遗诏,以加惩罚。遗诏的存在,使慈禧感到惊惧不安,办事谨小慎微,虽然她是才是正宫,但也不得不对慈安礼让三分。而更加让慈禧不安的是,奕䜣和慈安结成联盟,共同对付慈禧,慈禧的权力欲望极强,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她在心中开始酝酿如何扳倒奕䜣和慈安。
同治四年,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上奏参劾奕䜣,列举了奕贪墨、骄纵、揽权、徇私四大罪状,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慈禧当然不会放过,她立马抓住机会,以同治帝之名,革去奕䜣一切职务。但奕䜣在朝中根深蒂固,岂是这么容易打倒的,在各大臣的请求下,奕䜣复被录用,只是被撤去了议政王衔。
1875年,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但是,经过太平天国等一系列事件后,慈禧已经建立起了足够的威信,权力已经非常稳固了。光绪七年(1881),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亡,死因不明。光绪十年(1884),法国入侵越南,并且将中国军队逐出越南,中法战争爆发,战火蔓延至中越边境。慈禧立即抓住这一时机,假公事而泄私愤,将清军失利的责任全部推到奕䜣身上,彻底罢免了他,改组军机处,从此将大权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虽然慈禧获得了大清的最高权力,但是由于她也是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敢明目张胆地挑战皇权,更不敢效仿武则天自己当皇帝,而是借助皇帝年幼,凭借着皇太后的身份执掌权力,从名义上来说,大清的主宰仍是皇帝而不是慈禧。在慈禧掌权期间,中国国势是每况愈下,大清朝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慈禧死后三年,大清就亡了,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诅咒“灭建州者叶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