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

历史上的唐太宗之所以选择平庸的李治当做继承人,是因为除了李治之外其他人都不适合当皇帝,而选来选去就只能有李治这样的一个人了,矮子里面拔萝卜,拔出一个是一个,就这样李治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并且成为了新一代的皇帝。

事件回顾

李治能够当上皇帝,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贞观17年曾经发生过一起政变,而这次政变所带来的极其严厉的政治后果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简而言之,唐玄宗李世民的所有的儿子当中,除了李治之外,其余的人全都被拉了下来,并且他们都不适合当皇帝。

而此时的李治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局面,当唐太宗李世民与其他的臣子进行商讨的时候,尤其是在探讨到谁成为帝王接班人的时候,所有的臣子都一言不发,因为在这个敏感时刻谁都明白,一旦再整出一个皇子去谋反,整个唐帝国将脸上无光,并且会被史书记上浓浓墨彩的一笔。

所以在这个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就已经改变了之前的策略,挑选太子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能够把整个帝国整治理的井井有条,也不是有个多么出众的能力,而是一定要平凡,一定要听话,一定要老实。

当唐太宗李世民去回顾所有的皇子之后,把目光落在了李治的头上,李治尽管看起来非常的年轻,而且非常的老实、平庸,可是唐太宗依然把李治当做未来皇帝接班人来培养。

没错,这就是事实

接下来我们会讲一些正史当中没有记载,却有疑问的事情。

首先第一点就是为什么李治的舅舅一而再再而三的许诺李治一定会当一个好皇帝,为什么唐太宗又如此的信任李治,并且当唐太宗询问长孙无忌的时候,长孙无忌也说李治一定会当一个好皇帝?

历史从来不是这样简单的,也不是让人打扮的,只要到我们细细窥探,就会发现出一些猫腻来,在整个唐朝尤其是唐太宗执政期间,与李治相关的所有言论全都是好的,积极的,有利于李治个人发展的那一面,而且李治表面上看起来及其朴实,可是背地里的人际交际关系以及所结交的大臣数量之多,常人难以想象。

任何一个人从诸多的皇子当中脱颖而出,并且获得父王的青睐,成为帝国的掌权人,都绝不是用平庸两个字可以用来概括的。正如三国时期的曹丕一样,在当上皇帝之前他也很平庸,可是能够当上皇帝,绝对不是表面上能够看到的这些,而是内心的城府与隐忍。

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

伟人在1936年写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唐太宗文韬武略,任用贤人,虚心纳谏,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这位千古杰出帝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却一波三折,令人寻味。

唐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与长孙皇后育有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唐朝延用前些朝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称帝后便立8岁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颇识大体又生性聪敏,太宗每次出京巡幸,都由李承乾居长安监国,由此可见李世民对其的信任及其非无能之辈。

李承乾早年有过足疾,行动颇为艰难。同时身为魏王的李泰书画诗词无一不精,颇有美誉,逐渐得到了太宗的喜爱和倚重,而李泰也自负其才能,渐起夺嫡之心,太子日渐隐忧,决心阴谋除掉李泰。

李承乾招募壮士封师进和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许与重金令他们刺杀李泰,以失败告终。李承乾又与叔父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密谋发动政变,失败以后太子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汉王李元昌赐自尽,侯君集等人被杀。

魏王李泰借着父皇唐太宗对他的喜爱,也在暗地不断拉拢重臣,联结文武官员,已经形成朋党。李承乾事发之后,李泰被降为东莱郡王,又改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形同流放。

李世民自己因轼兄杀弟,骨肉相残才获得帝位,虽说皇权之下无父子,但他也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想起来也会心痛,正因切肤之疼,他对于诸王争储异常敏感,害怕出现第二个玄武门之变,不仅儿子们互相残杀,自己也会像老爹李渊一样被架空。爱将侯君集和三子一弟谋反一下戳中了李世民的软肋,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才拦下来,身为父亲,想留儿子一命,人之常情,身为帝王,太子造反,绝对是他的噩梦。所以唐太宗在挑迁下任太子时,首要条件是乖巧听话,不能造反,不会杀害兄弟。

嫡子只剩下晋王李治,李世民觉得李治懦弱,似不堪重任,而“李恪类我”,有立吴王李恪的想法,长孙无忌因私心作祟,极力阻挠,李世民才作罢。相对于李恪,李治年少,柔弱,没有主见,自幼丧母,对外依赖性强,易于控制,便于掌控,在李世民内心摇摆之际,长孙无忌把李治推向了太子之位。

李治上位后,没有加害两位哥哥,李泰善终,李承乾郁郁而终。李治并不平庸,只是平和,他内敛低调,不漏锋芒,有容人之量。他在短短数年对外征战,一举荡平高丽,将大唐的版图达1200万平方公里,仅凭这点就可名垂永册,为了权力逼杀亲舅舅长孙无忌、斩了妹夫房遗爱、柴令武和姑父薛万彻,赐死了一干叔叔兄弟,流放了一大批跟李世民打天下的功臣宿将,后因风疾发作,迫不得已才让武则天一起处理朝政。

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

主要是避免兄弟相残。因为李治这个人比较老实,李世民认为李治当皇帝,不会对兄弟下手,其他的就不好说了。

另外,李世民也没有别的选择,他要选太子,只能从长孙皇后的儿子里面选。因为长孙家族在大唐的势力很大,长孙无忌等等都是大唐功臣,如果选别的,完全立不住。

而长孙皇后三个儿子,李承乾原本最有希望,可惜自己作,要谋反,你急什么嘛 。

第二个李泰,心狠手辣,想夺嫡,李承乾事件也牵扯太深,各打一板,他也没戏。

只有李治不争不闹,反而当了太子。

而且李世民应该看得很清楚 ,这个儿子稳重,一定能成大器。

另外,李世民对李治也是真的喜欢啊。给大家看看李世民给李治写的信。

内容如下: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死而更生,今日以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患疾,即一一具报,今的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啥意思?

脑洞老师试着翻译一下:前面两次收到宫里的信,就是不见你的信。粑粑担心得都要死了。突然这次收到你的信,说你老婆病了,我一下放下心来,就像死而复生一样。(什么嘛,儿媳妇病了就不是事了?!)从今天往后,只要你头风病发作,马上写信告诉你粑粑我,就算是其它小病,也要马上写信来。目前的辽东的情况,抄一份给你。粑粑想你想得死去活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见你。粑粑亲笔。

这个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这里面,李世民不关心儿媳妇,李治对小妈武则天可是很关心的啦!

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知名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中国人往往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由此可见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这位杰出帝王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却很耐人寻味,他选择了一位在诸子中颇为平庸的李治为储君。这背后有怎样的历史隐情呢?

李治像

史书记载,唐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资格继承大统的当属长孙皇后亲生的三个嫡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第九子李治。其中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又生性聪敏,自然是最有资格的人选。李世民继位称帝后便立李承乾为皇太子。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后,皇帝李世民令太子李承乾处理政事。史书记载,李承乾颇识大体,自此以后,太宗每次出京巡幸,往往就由李承乾居长安监国,由此可见其并非无能之辈。

然而李承乾早年有过足疾,行动颇为艰难。与此同时,身为魏王的李泰当时颇有美誉,逐渐得到了太宗的喜爱和倚重,这对李承乾构成了极大威胁,而李泰本人也自负其才能,颇有夺嫡之心,于是两人各自联结朋党,彼此斗争。

李承乾曾招募壮士封师进和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对其颇为礼遇,大加赏赐,令他们刺杀魏王李泰,却没有成功。于是李承乾勾结叔父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刺史赵节和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谋反,密谋纵兵进入西宫,夺取政权。

李承乾墓遗址

贞观十七年,太宗五子齐王李祐于齐州造反,李承乾与纥干承基密谋发动政变。然而纥干承基勾结齐王败露,下狱当死,告发了李承乾。太宗立刻将李承乾另外囚禁起来,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审问调查。最终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汉王李元昌赐自尽,侯君集等人伏诛。李承乾的夺位心理和当年的李建成相似,政变却与颇类其父,党羽又有玄武门之变中的干将,不知李世民心中作何感想。

李承乾落得如此下场,李泰也没能改立为太子。李泰少年时就擅长写文章,李世民还专门让他在府邸设置了文学馆,任他吸引征召学士。然而李泰不断拉拢重臣,联结文武官员,已经形成朋党。李承乾事发之后,李泰也被幽禁在将作监,接下来降封为东莱郡王,又改封为顺阳王,徙居均州,形同流放。

长孙无忌像

李承乾和李泰相继被剪灭后,太宗的嫡子只剩下了晋王李治一个人。李治当时不过是十几岁的幼子,绝无结党营私的能力,在此局面下,才有了被立为储君的可能。立储之前,太宗曾和长孙无忌等几位重臣商量。据记载,太宗因为三子一弟谋反大为痛心,抽佩刀欲自刺,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才拦下来。诸臣请问太宗的想法,太宗说要立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立刻回答,我等都奉诏,如有异议,我定要斩杀。

太宗便对李治说,这是你舅舅的许诺,应立刻拜谢,李治随即下拜。太宗又问长孙无忌舆论如何,无忌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归心。我请求召问群臣,必定没有不同意见。从此可以看出,太宗善于做作,如此一番不过是为了给李治找有力的重臣来辅佐。此后太宗也曾想立吴王李恪。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才罢,这也可以看出长孙无忌这样的外戚亲贵支持在立储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

谢谢邀请。

为什么呢?因为唐太宗作为开国的雄主,可以马上得天下,然后守成的君主都可以稍微软弱。

1.当时的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一直在为皇位分为两个派系进行争权夺利。这让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恼火与为难。

2.而且在废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作为长孙皇后的嫡子,又有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在旁边敲边鼓的辅助作用。

3.李治在当时的夺嫡之战中,表现超然物外,只管负责太宗吩咐的事情做好,作为唐太宗的开心果与暖男的角色,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大的欲望。这是封建帝王十分欢喜的作风,就是什么都不争,什么都无欲望的,最后反而得到天大的好处。最后被册立为太子,最后成为唐高宗。

4.李世民知道他的性格温和软弱,不会像魏王李泰做皇帝,将不会给自己兄弟活命。而李治可以求同存异,兄弟姐妹们相处融洽。这就像极了清王朝康熙大帝传位于雍正皇帝一样一样的模式。

5.权臣的考虑,不要在伺候像李世民这样的雄主,太累了,天天加班写方案,而且他们老了。需要一个像李治这样的皇帝性格,便于他们的利益集团的地位持续。

这些方面的交错,产生李治的最后成功。

我是历史伴读小二,我写了这样一篇文章专门讲述。

历史上的唐太宗为何选择平庸的李治做继承人?

唐太宗选择李治做接班人,伴随着很多无奈,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李治是嫡子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孩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他们属于嫡子。封建时代,皇帝选择继承人一般优先选择嫡子,没有嫡子再考虑其他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李承乾后来被封为太子,李泰被封为魏王,李治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有大臣向唐太宗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召集大臣,调查后发现属实,就废黜了太子李承乾,把他贬为平民。

李承乾获罪以后,魏王李泰就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还当面答应,要立他为太子。李泰掩饰住内心的喜悦,暂时没有表露出来。一些大臣也劝太宗,应该立李泰为太子。

一天,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们说: “昨天晚上,我说要立李泰为太子,李泰就像个小孩儿一样扑到我的怀里,还对我说:"父皇,我今天才真正当了您的儿子,今天可以说是我再生的日子啊!我有一个儿子,等我死的时候,我要把我的儿子杀掉,好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是啊!李泰多么忠厚啊!谁不疼爱自己的儿子呢!而他却愿意杀死自己的儿子,把帝位传给李治。他有这样的诚心,真让我高兴!”

大臣们听后没有说话。这时,谏义大夫格遵良站了出来,他对太宗说:“陛下,您听说的话,大错特错,希望您能再三考虑,不要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出什么差错。陛下从前立李承乾为太子,而您对魏王李泰更加宠爱,这样才导致李承乾想要谋反。事情刚发生也没几天,您应该以这件事为鉴啊!陛下您现在要立魏王为太子,希望您先把晋王处置掉,这样才能确保平安无事!”太宗听完后,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他流着泪说: “他们都是我的儿子啊!我怎么狠心下得了手呢!这件事,我办不到!”说完之后,他很失意地回了后宫。

魏王李泰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李泰表演得有点过了,又猴急。他也很担心太宗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于是决定威胁他一下。他找到李治,对他说,汉王李元昌(李世民的弟弟)因谋反被赐死,你和李元昌关系那么好,不担心自己的下场啊?

这一吓,果然奏效,此后,李治每天愁眉苦脸。李世民看他这个样子,就问为什么?李治只好说出实情。唐太宗心里很不舒服。他记得李承乾和他说过,他的谋反是李泰唆使的。他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李泰现在又这个样子,如果立李泰为太子,他的其他儿子都没有好果子吃。

于是,唐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放弃李泰。

二、避免兄弟相残

李世民自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上台,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然后威逼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兄弟残杀的悲剧不想重演。而李治比较宅心仁厚,也比较有孝心。立李治的话,可以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重演。

因此,李治被立为太子被提上日程。

三、重臣的支持

唐太宗拿定立李治为太子的主意后,还希望取得重臣的支持。李承乾被废黜的当天,太宗呆在两仪殿,晋王李治陪着他。等大臣们都出去后,殿中只剩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绩、褚遂良等4位重臣。唐太宗哭着假装拿刀要自杀,一边说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不是要谋反就是要图谋不轨,很伤心。长孙无忌上去夺刀,避免皇帝寻短见。

太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立李治为太子,你们说行吗?长孙无忌说: “我们都听您的,如果有人不同意,就请您拉出去斩首。”其他人也都附和。不久,唐太宗下令抓捕李泰,把他幽禁在北苑中。

同年七月,唐太宗下诏书,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大赦天下。

唐高宗李治

总而言之,李治因为以上三点被唐太宗立为太子。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厉害,而是只能选择他。好比一道选择题,一共ABC三个选项,排除了A、B,只能选C。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