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什么下场那么凄惨?
清帝国在末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治理国家非常矛盾的场面,经常出现优柔寡断,任用小人以及国家政策的不稳定,而正是这些给林则徐带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悲剧。
事件回顾虎门销烟之所以被提出来,并且被林则徐当做一个国家最为危机的大事情宣布出来,最开始的原因还是英法联军想要逆转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差额。
尽管当时的满清非常的懦弱腐朽不堪,而且满清的工业能力和商业能力相当的差,可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满清帝国的手工也实在是太好了,而且满清有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比如说陶瓷,茶叶,丝绸这些东西,对于西方刚刚展开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力。
道出直隶,遇直隶琦善,嘱文忠无启边衅。当时有这样的一个传闻一个西方的贵妇人前去看戏曲的时候,因为穿了中国的丝绸,整个会场所有人的目光都注意在了这个贵妇人身上,没有人去看会场上的戏剧演出了。
这是一件真实的发生在历史上的事情,因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世界上最为顶级的手工艺术,至于茶叶和陶瓷,中国说第二恐怕还没有人敢说第一。就是因为有了诸多的便利条件,使得清帝国对英法以及其他的西方国家的贸易一直都是顺差的,也就是清帝国赚大钱英法等帝国赔本儿,对于这样的买卖他们肯定是无法接受的,于是想通过鸦片这样一种比较下作的方式来扭转贸易逆差。
因为鸦片本身就有精神依赖性,所以这样的贸易逆差特别容易形成,更要命的是当时东南沿海岸的一些军人基本都是兵油子,属于那种吃饭可以干活可以,打仗不可以的状态,鸦片给那些兵油子们提供了很好的精神寄托和精神食粮。
林则徐发现自己的士兵沾染上鸦片之后毫无动力可言,甚至连干活劳作都不愿意,整天浑浑噩噩,便觉得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于是在1839年上书朝廷请求硝烟。
而在1839年6月3日,在道光皇帝的命令之下,林则徐当众进行虎门销烟。此次硝烟,直到6月25日,历时23天,销毁鸦片总重量为2376254斤。
今忌文忠故言此,论似公而意则私也没错,这就是事实林则徐是民族大英雄这一点在任何时代、任何时间、任何时刻去说,都是绝对成立的,林则徐为了满清、为了华夏正名,为了天下百姓送做了巨大贡献足以载入史册。
可是林则徐这样的一个壮举无形中也破坏了某些潜规则,那就是英法帝国主义的贸易逆差被林则徐通过一些手段给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肯定是心有不甘的。
于是在帝国主义的多多向运作之下,林则徐被迫撤职。只不过如果单纯的把林则徐被迫撤职当做一起人事调动的话,那是极不靠谱的,因为在这场人事调动的背后,显示出了清帝国的懦弱和英法帝国的强横。
一个帝国连自己的臣民都无法保障,连自己的臣民人士调动都需要看其他帝国的脸色安排,这样的帝国势必是不会长久发展下去的。
【参考文献:,《澳门月报》、《新加坡自由新闻》、《林则徐禁烟》】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什么下场那么凄惨?
1839年5月12日,林则徐强制从英国驻广州“十三行”商务总监督义律等烟贩手中,邀获了大量鸦片,并于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销烟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天,至6月25日结束。共销毁鸦片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
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有了深刻的认识,看清了帝国主义利用鸦片残害国民的本质。通过这次禁烟,林则徐被国人尊为民族英雄,一直传颂至今。
另一方面,禁烟运动大大损害了英帝国主义的利益,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节节败退,时任清帝的道光气急败坏,将“替罪羊”林则徐发配新疆伊梨,幻想以此来平息战争。可惜事与愿违,英帝国还是照打不误。
林则徐为人刚直不阿,为官兢兢业业,一心为国为民,最后还抱病应召去广西镇压广西太平天国起义,舟车劳顿之下加上严重腹泻,最后落得了客死异乡的凄惨下场。为什么林则徐的下场这么凄惨呢?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和清政府的腐败、道光帝的昏庸懦弱脱不了关系。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说来话长。清朝从乾隆晚期开始,就已经是走下坡路了。当时清朝的政策是闭关锁国,不搞对外贸易不搞外交。但是有一样东西当时清朝却不禁止,这个东西就是鸦片。
(林则徐)
当时的清朝府是允许民间种植和吸食鸦片的,也为后来的事件埋下了隐患。经过嘉庆帝,到了道光帝上位的时侯,发现国库极度空虚,每年大量的白银外流,甚至严重到影响了国内货币的流通,这罪魁祸首就是鸦片,而且还是从海外流入来的。
这时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是不假,但还是唯一保留了广州这个对外通商口岸,英帝国将他们的一些纺织品运去印度,换来鸦片贩卖给清朝子民,纯度高一级,哪些长期吸食,上了瘾的清朝子民当然争相购买了。 白银的大量流失,鸦片的泛滥也极大地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这时候,时任两湖总督的林则徐任上书道光,痛陈鸦片的危害: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本来道光对禁烟还犹豫不决,读后深为所动, 于1838年12 月31 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出使广东去查禁鸦片。于是便出现了上述虎门销烟一幕。禁烟之后财路被断,羞恼成怒的英帝主义当然不会善罢甘休,想方设法挑起事端,1840年6月,英军以林则徐销烟为借口,以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发动了侵华战争。
(道光帝)
林则徐早有先见之明,在禁烟期间已在广州广筑炮台,严密的防守使英军无功而返。果然是良将之下无弱兵,但很可惜,这也是鸦片战争中,清朝军队为数不多的胜利之一。
受挫的英军炮台一转,先是沿海岸北上攻占了定海,并于8月9日抵达天津港口,兵锋直指在北京的道光帝。道光帝吓得魂飞魄散,开始萌生了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的想法。 这时侯轮到主和派大侫臣琦善登场了,战争形势也随之急转而下。
昏庸道光帝和无耻小人琦善的卖力演出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看着心急如焚的道光帝,知道该他表现的时刻来到了,琦善向道光提议:
“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本来道光帝就有这种意思,但是禁烟是自己下诣叫林则徐查办的,冒然翻脸似乎太卑鄙了一点,琦善的这番话简直烫贴到了心坎里。刚巧这时林则徐上书痛陈禁烟之利害,乃是正义之举,道光马上大骂林则徐一派胡言,趁机下旨革了林则徐的钦差大臣职务,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
(琦善)
接下来接替的自然是新任钦差琦善了,新任钦差意气风发,派出道光的族侄奕山率军与英军在广州交战,谁知道妥妥地吃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琦善开始造谣英方不愿意议和,是他们恨之入骨的林则徐还在活蹦乱跳。琦善的意思就是必须要再次惩办林则徐,战争才会平息。 于是,道光帝再次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之职,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革除了林则徐,清朝马上和英方进行了议和谈判。接下来就搞笑了,战败者弱势,以琦善为代表的清朝在谈判桌上下不了面子大出血,这边英方狼子野心,志不在林则徐,柿子好不好捏也试过了,自然是狮子大开口,导致最终议和谈不拢,只能靠用战争来解决。
1841年1月7日,英军向广东虎门发起进攻,镇守虎门的清军提督关天培寡不敌众,加上琦善又拒绝增援,最后关天培战死沙场,壮烈殉国。 这时侯谈判重新开始,琦善与英军签订屈辱的《穿鼻草约》:
“清朝割让香港、赔偿600万银元给英方,恢复广州贸易”琦善当然没这么大权力作主,他得修书请示道光帝。但是,无耻的英方却故意曲解了琦善的意思,马上派兵占领了香港,“坐实”了这个条约。道光帝雷霆大怒,责问琦善办事不力,势心遗臭万年,于是下旨将琦善“革职锁拿,家产即行查抄入官”。
相继革了一个背锅的林则徐,一个罪有应得的琦善,并没有给清朝带来运气和勇气,最终这次鸦片战争以英帝国的胜利而告终,清朝被迫和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清朝灭亡。
林则徐于1841年7月前往新疆,途中免不了为国家命运而唏嘘,愤恨之中还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他一生为官40年,忧国忧民之心始终如一日,加上后来在伊梨的三年流放生涯,导致落下了一身病根。1850年,林则徐再受清廷重用,应召抱病前往广西平叛太平天国,就在途经广东潮州普宁时,疝气发作伴着连续腹泻,加上沿途风尘仆仆舟车劳顿,彻底耗尽了他的生命力,最后医治无效客死异乡,享年66岁。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什么下场那么凄惨?
在我们印象当中,晚清时期出现的爱国志士,真的是少之又少,因为常年的封建思想束缚,因此他们不能够开眼看世界,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他们当中也是出现了一些为自己的王朝做贡献的人,其中林则徐就是其中之一,说到林则徐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虎门销烟,面对英国的鸦片侵蚀中国百姓,有这样一位英雄站出来为国家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此人最终的命运结局非常悲惨,这是为何?
林则徐也是出自寒门,小时候的他基本上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暖,家境没有什么出众的人,也是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往上爬,就这样在自己父亲的影响下,自己也是决定刻苦学习,最终当上朝中的大臣,为百姓做实事,就这样最终通过科举考试,林则徐也是成为清朝的一员大臣,面对百姓的艰苦生活,林则徐也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尽力去改变,当地的百姓也是对其非常认可,因为只有体恤民情的官员才是人们心中的好官。
我们知道清朝的统治者非常昏庸,自然底下的大臣也是非常昏庸腐朽,为了金钱利益不顾百姓安危,林则徐则是因为自己的清廉,得罪了朝中的很多大臣,就这样面对着文朝百官那些可恶的嘴脸,林则徐也是彻底放弃了自己的仕途之旅,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但是回到自己家乡看到百姓的生活如此的悲惨,内心实在是不平衡的林则徐,决定再一次回到朝中,为百姓干实事,这个时候的他不管那些,在他的心中唯有百姓才是第一位的。就这样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为百姓办事,更是在当地发展经济,希望带领百姓走上致富的道路。
但是这一切也是被英国的鸦片给打破,面对这样的一个毒害人身心健康的东西,林则徐决定自己站出来解决这个难题,就这样受到皇帝的派遣来到了广东虎门进行处理此事,大规模地进行销毁,实在是解气,都知道朝中有很多官员则是为了利益出卖自己国家的百姓,不断地输送鸦片到中国,就这样林则徐的虎门硝烟也是彻底得罪了那些朝中的大臣,最终也是找到了一个把柄,将林则徐举报,认为是林则徐挑起了鸦片战争,就这样得不到皇上的支持,反而失去了皇帝的信任,最终发配到边疆地区,在外流放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原本是名垂千史的好官,却被那些奸臣所害,实在是不甘啊!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什么下场那么凄惨?
林则徐的下场不算凄惨,我们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谥号始于西周,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对于文臣而言,一般认为文正第一,文忠第二,欧阳修、张居正、李鸿章、荣禄死后也就是“文忠”,林则徐死后谥号“文忠”,可见朝廷对他的贡献是十分认可的,只不过做过一段替罪羊而已。
道光派林则徐禁烟
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时,由于满清的闭关锁国和文化的摧残 ,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已经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军队 ,军队的强大和英国政治的先进性,当时的想法并没有比乾隆皇帝会见英国代表团先进到什么地方。
道光的梦想
道光皇帝本来对林则徐寄予厚望,所以才排除一切反对禁烟派的阻力,坚定站在他这一边,给予他很大权力,让他全面负责禁烟。 可是在国和国之间最终比较的是全面实力,满清的落后发展已经远离了发达的社会,在虎门销烟之后,英帝国在议院通过了对清政府作战的决议。 英帝国在工业革命后,军事坚船利炮之强大,根本不是清政府所有官员能想像到的。
战争失败的替罪羊
在战争开始后,局势就马上开始恶化,向着一边倒的发展结局。 然而造假和谎报军情这样的风气,就连林则徐也不能幸免。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朝廷上下一片议和之声,尤其直隶总督琦善议和归来,说英国人只是不满林则徐一人,只要严惩林则徐,一切都好谈。道光皇帝扛不住压力,明知道林则徐冤枉,但事已至此,锅总的有人背,于是亲自下旨:“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发配新疆的林则徐
林则徐到了新疆喂过马,扛过木料、站过岗,尝尽冷暖,但林则徐对国家的忠诚从未改变,去新疆前他愤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以避之。表达了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对自己生死富贵置之度外的信念。
重获启用,病逝于任上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此时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朝廷财力吃紧,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陕西民变不止,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但此时林则徐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经不起折腾,病逝于途中,享年66岁。
林则徐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一生忧国忧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生不逢时,他打开了大时代的大门,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乱世,中华民族重新开始认识了世界,从此,千千万万的种华儿女继承了林则徐的精神,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到了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什么下场那么凄惨?
感谢邀请!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入了鸦片。
道光皇帝对禁烟和战争问题上没有自己坚定的方针,道光皇帝先是支持禁言,所以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在与英国的作战中,道光皇帝在战与抚之间徘徊。当作战失败之后,道光下令将林则徐撤职查办。1841年5月,林则徐被降为四品卿衔。同年6月,道光又下旨,“林则徐重新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的结局并不凄惨。林则徐流放到新疆并没有待多久,道光25年,即公元1845年,林则徐奉召回京候补,后署理陕甘总督、任陕西巡抚。1847年调任云贵总督,拜上帝教兴起时,在家养病的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反清的武装起义,1850年病故于潮州晋宁。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什么下场那么凄惨?
也不算凄惨,只能说是让人感到悲壮惋惜,毕竟林则徐临死前还是受到清廷的重用,只不过在禁烟这件事情上林则徐确实蒙受了很大的冤屈。
起初,由于鸦片泛滥,对清朝的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危害,鸿胪寺卿黄爵就向道光皇帝上疏阐述鸦片的种种危害,这位有心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的道光皇帝于是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腰杆子自然就硬了,他来到广州后就通告各国洋商“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在林则徐的高压政策下,收缴上来的鸦片数量足有2万箱,近237万余斤,接着就发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虎门销烟”。
道光皇帝收到林则徐上奏的禁烟成果后,就非常开心,觉得大清朝中兴有望,所以对林则徐一时间恩宠有家,林则徐过55岁生日的时候,道光皇帝还亲自写了“福寿”两字差人亲自送往广州。
不过随着“虎门销烟”事件发生后,英国人感觉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仗着自己坚船利炮,竟然野蛮的进攻广州,甚至扬言要进攻北京,其舰队一度抵达天津大沽口,道光皇帝一看英国人来真的,他就害怕了,连忙派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
另一面又让两江总督伊里布去查探英军为什么要攻打天津,林则徐的至暗时刻于是来临了,从恩宠有家到数罪加身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这个伊里布去查原因,得出来的结果也是语焉不详,一会说是因为清政府“绝其贸易”,一会儿又说是“烧其鸦片”。
这时候的林则徐也自己出来向道光皇帝请罪,但是在请罪的同时林则徐请求道光皇帝应该加强军事防备:
略曰:“英夷所憾在粤而滋扰於浙,虽变动出於意外,其穷蹙实在意中。惟其虚㤭性成,愈穷蹙时,愈欲显其桀骜,试其恫喝,甚且别生秘计,冀售其奸;一切不得行,仍必帖耳俯伏。第恐议者以为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与其旷日持久,不如设法羁縻。抑知夷情无厌,得步进步,威不能克,患无已时。他国纷纷效尤,不可不虑。”——《清史稿·林则徐传》不过,这时候负责议和的直隶总督琦善在和英国人接触后,回到北京向道光皇帝上奏说英国人之所以会出兵都是因为林则徐的缘故,只要把林则徐治罪,英国人就同意退兵议和。失去了主意的道光皇帝于是把林则徐降为四品卿衔,派到浙江镇海听候下一步派遣。
七月,义律至天津,投书总督琦善,言广东烧烟之衅,起自则徐及邓廷桢二人,索价不与,又遭诟逐,故越境呈诉。琦善据以上闻,上意始动。——《清史稿·林则徐传》英国人亮出自己的底牌后,道光皇帝也就立马答应了英国人的要求,进而又把林则徐的四品卿衔革除,遣往新疆伊犁,以示带罪效力。从备受道光皇帝的恩宠又到惨被道光皇帝推出来当成替罪羊,林则徐在禁烟这场活动中遭遇的两极化待遇其实反映了清政府越发软弱的政治风气。
道光皇帝虽然有心振兴,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以至于本身利国利民的禁烟活动,但最后却演变为一场屈辱的政治败局,而林则徐最后虽然再度得到清廷的起用,但是也不过是帮助清政府对内镇压起义活动,而清政府似乎也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是西方列强,由此从鸦片战争以后揭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
而林则徐最后病死的时候,不甘心的大喊三声“星斗南”,一时间令后人众说纷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