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素顺的死对于满清帝国来说是一大损失,可是对于华夏平原来说又非常不是一件幸事呢!
事件回顾:在回顾这次事件之前,我们先讲一个相对论的东西,这个用相对论来解释可能有点麻烦,我们不妨再用另一个名词来解释一下,叫做蝴蝶效应。
假如素顺没有死,作为满满清帝国最为强硬的鹰派,必然会与八国联军进行面对面的硬怼,极有可能会使满清帝国再多延续上几十年,或者几百年。
肃顺以宗潢疏属,特见倚用,治事严刻如果真的这样的话,封建帝国恐怕到现在都没有彻底消除,而事实证明,封建帝国早已经不适合当今这样的一个时代去统治。
好了,我们接下来谈一谈素顺,素顺是满清人士,在咸丰11年的时候被慈禧联手给杀了,这件事情又被称作为辛酉政变。
那么在素顺生前曾经做过哪些壮举,或者说为清帝国增添了哪些光彩呢?
肃顺在咸丰初年与皇帝相识,并且不用之后便开始了清理北京城纨绔子弟,对于满清八旗子弟和八旗贵胄进行了一个大清洗,为他们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榜样的同时对他们的行动或者说对他们的能力起到了一个综合实力的提升。
而且素顺做事情从来不会拖沓,今日是今日办,甭管工作多么繁重,素顺充分展现出来了最有效率的那一面,就是在肃顺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调度之下礼部和吏部这两个极其高规格的部门办事效率比之前提高了很多倍。剩下的事情就没有过多的篇幅来讲了,我们只需要明白一点,那就是素顺在执政期间,或者说在为咸丰皇帝办事期间,展现出了极高素质和极高的素养,而正是这些极高的素质和极高的素养,为他在清帝国当中谋了一份相当可靠的差事。
所谓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也,可悯可戒而且素顺属于鹰派,就是那种见谁不服就要灭谁的状态,综合满清帝国与八国联军当时的差距,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所面临的种种差距来看,满清并不是打不过八国联军他们的任何一个帝国,甚至说当日本出现明治维新之后,综合国力大幅上升,依然无法去击溃满清帝国。
因为满清帝国尽管看起来臃肿不堪,而且人浮于事,可是如此庞大的人数、如此多的军士人数,如果由一位鹰派人士去执政的话,哪怕就用人堆战术也可以战胜日本帝国。
比如说当时的英法联军侵华事件,英法联军只有1.8万人,而当时盘踞在北京,天津的总兵力达到了10万,总居民人数达到了100万,全国总人数达到了三个亿,可就在兵力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之下,英法联军依然击溃了清帝国。如果满清由素顺掌权的话,的确很有可能改变这样的一个现状,作为一个强硬派,最起码能够为满清增添那么一点点的光辉和明亮。
可惜的是慈禧与自己相关的利益结合体容不下他,伴随着咸丰皇帝的驾崩,肃顺也到地下去陪咸丰皇帝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肃顺传》、《清宣宗实录》、《清文宗实录》】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反穿老羊皮袄,牵着一只黑狗到处蹭吃蹭喝的“胡同串子”,最终逆袭为咸丰皇帝的托孤重臣。
有这样“励志”经历的肃顺,却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了清廷面积最大的一次割土条约的签订,虽然这事不是他做的。
肃顺出身高贵,但社会阅历丰富,曾说自己就是个无赖!肃顺的祖上挺厉害,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
传到他这里,是第七代,不过,肃顺没捞着继承郑亲王的爵位。
排行老六的他只混了一个三等辅国将军的称号,
这在遍地宗亲的北京城,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所以,成年之后的肃顺,搬出了郑亲王府,这日子,就过得挺穷的。
反穿一件老羊皮袄,牵着一只黑狗,
天天走街串巷,仗着自己宗室的身份,蹭吃蹭喝。
有人问他,肃老六啊,你认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肃顺说,我就是个无赖!
那人挺奇怪,就追问他,难道你觉得无赖很光荣?
肃顺的回答也很经典,无赖就是无赖,无所谓光荣不光荣!
《清史稿》是这样评价他这段经历的:
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
用大白话说,就是北京城里里外外那点事,肃顺全知道里头的弯弯绕!
往好听里说,熟知民情吏情;往难听里说就是个“胡同串子”!
当然,这段经历,没让肃顺成了只会啃铁杆庄稼的破落八旗子弟,
反而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散秩大臣做到了镶黄旗蒙古副都统。
并且,咸丰皇帝让大臣们纳捐钱粮打太平军的时候,每次肃顺都特别积极,每次都几乎拿出倾家荡产的架势来纳捐。
所以,在咸丰皇帝那里,肃顺留下了一个基础的好印象,
这也为他的哥哥郑亲王端华能够在咸丰帝那里举荐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整体来说,他年轻时候的经历,对他的影响还是正向的,可以归结为一句“社会阅历丰富”,
这在闲散宗室中,算是比较出挑的一位。
咸丰四年,在载垣和端华的推荐下,肃顺终于被咸丰看中,强势登场。咸丰挺不喜欢两位铁帽子王,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的。
说实在的,咸丰继位之后,因为他那个精明干练的亲弟弟鬼子六,恭亲王奕䜣的原因,
对宗室近支的人都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
所以,当两位铁帽子王一会儿满语,一会儿汉语的啃啃哧哧老半天说不明白一件事的时候,
咸丰就更不耐烦了。
费了老半天劲儿,咸丰终于明白了,端华这是举贤不避亲,推荐自己弟弟肃顺,但是又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才拉上了关系不错载垣。
前面咱说了,咸丰对肃顺印象还不错,但是,也得好好了解一下才行。
这一了解,整个一个两极分化!
有人说肃顺那就是个顶尖的人才,能做大事!
也有人说了,这人,就是个无赖,他自己说的!
但是大家普遍认为,这个人,有才干,而且不讲情面,不怕得罪人!
对他的才干,说的也很具体。
说他只要见过的人,什么时候都能记得人家长什么样,
办过的事,处理过的公文案牍,过了好几年,还能张嘴就说出原文是怎么说的!
咸丰下决心召见了肃顺,想亲自了解这人的才干。
君臣几次详谈,自登基以来内忧外患,没过过一天舒心日子的咸丰帝,
被肃顺的敢于任事所打动,决定,重用肃顺!
“命都没了,还要脸干什么?”肃顺在经济方面的两大强硬应对措施。咸丰皇帝缺钱,非常的缺钱。
咸丰继位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事。
1853年,太平天国将领攻陷南京。
清朝的赋税重地一团稀烂,赋税损失大半,可是军费却百倍的增长。
所以,咸丰二年,咸丰帝才下令在家守孝的曾国藩办团练。
要是有钱,怎么会让一个汉臣自筹经费,办一个游离于正规军之外的地主武装,湘军呢。
肃顺的第一个大胆建议:开烟禁,收烟税!
这胆子,可真够大的。清廷自雍正朝的时候,就明令禁烟。
道光帝的时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烟雾还没散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输了,签了中英《南京条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道光帝都咬着牙没松口,仍然是禁烟!
所以,咸丰一听这个建议,立刻就犹豫了,这,这不是不孝顺吗?
大清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前面咱们不是说肃顺的社会阅历丰富吗,他认为,禁烟令根本就有名无实。
白白的便宜了那些走私烟土的外国人,贩运烟土的奸商,开烟馆的商人们,清廷还一点便宜都捞不着。
“命都要没了,还要脸干什么?”
不如明着放开,这样,海关关税,烟馆的商税,甚至那些“瘾君子”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收税?
咸丰没敢立刻答应,但是,这清廷啊,还真是不愧是一艘从船顶漏水的船。
消息立刻传开了,肃顺遭到朝野内外,一片骂声!
本来就觉得不好意思的咸丰,只好放弃了这一“大胆”的建议。
不过,肃顺可就背上了“奸臣”的骂名。
削减八旗钱粮又引起了轩然大波!
还缺钱咋办?既然那个开源的建议没法采纳,那就来个节流!
削减八旗子弟的钱粮!
八旗制度,到了乾隆晚期的时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救济组织了。
就是因为旗人即使不当兵,也不用纳税,不用服劳役,还圈占了非旗人的大量良田。
可是即使这样,大量的旗人不是劳作,就等着清廷的救济了,有铁杆庄稼可以啃,谁还真的种庄稼去呢。
结果从乾隆晚期开始,清廷就每年拨出大量的救济款给旗人。
越这样,旗人越衰败。
作为旗人的肃顺深知其中的弊端,干脆就削减了旗人的钱粮。
旗人不满,就找咸丰诉苦,咸丰没办法,就只能装聋作哑。
肃顺更是不理,所以,旗人把满腔的愤恨都倾注到了作为户部尚书的肃顺身上。
而肃顺也因此更看不惯旗人。
所以,肃顺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口头禅,都和旗人有关。
“咱们旗人混蛋多!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而!”肃顺是个跋扈的人,
但是他的跋扈大多数时间只针对旗人。
见了旗人,他就傲慢无礼。见了汉臣,他反倒是一副谦躬下士的样子。
甚至于,肃顺只收满人的“贿赂”而不收汉臣的贿赂。
他的逻辑就是,反正在旗人那里自己的名声已经坏透了,干脆就不要名声了!
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从政经历,让他看透了旗人的衰落不堪。
既然开元,节流,都受挫。
他对大清已经坚持了200多年的“重满抑汉”的祖制开了刀!
积极地向咸丰帝进言,认为要重用汉臣,才能挽救大清的颓势。
他还积极的向咸丰帝推荐了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郭松焘等汉臣。
这些汉臣都是平定太平天国之乱,以及未来同光中兴的重臣。
从这点说,肃顺为了给腐朽的清王朝“续命”确实有他独到的贡献。
尤其是他保护左宗棠的那一番举措,更是显示了他的手段。
可以说,没有他,左宗棠连命都保不住了。
当时左宗棠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当幕僚,非常受骆秉章器重。
所有湖南的大小官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骆秉章都会问一句:
季高先生云何?
季高是左宗棠的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左宗棠怎么看待这件事?都说了些什么?
让我们不禁想起那句著名的:“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你怎么看是影视剧编的,季高先生云何可是记载于《清史稿》的。
左宗棠也确实给骆秉章出了大力,练兵,筹饷,都办的妥当。
湖南的大小官员跟风,见了左宗棠都要下跪请示的。
左宗棠也习惯了,结果,就因为湖南永州镇的总兵樊燮(音:谢)没向他下跪,
左宗棠一怒之下,一纸公文,就把樊燮革职了!
樊燮心说你一个幕僚,竟然敢革我的职!我找地方告你去!
樊燮樊大总兵知道在骆秉章这里是没办法的。
于是,他就找到了湖广总督官文。
官文是个满臣,而且总督本身就是管军事的。按说该驳了左宗棠的意见就完事了。
但是,官文是个谨慎到无所作为的这么一个人。
他在湖广总督任上,主要的工作就是监视湘军。别的啥事都不敢干预。
所以,他就一纸奏章报告给了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根本就不认识左宗棠这个人,看到小小一个幕僚竟然嚣张如此,也是很生气,
于是就批复:
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这道密旨要是真的被执行了,
不知道,31年后,还会不会有人抬棺出征,从俄国人手中收复伊犁!
肃顺此时正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是咸丰的心腹。
他第一时间知道了有这样一道密旨。
虽然他没见过左宗棠,但是肃顺的心腹郭嵩焘可没少在他面前夸赞左宗棠。
人才难得!他决定要救左宗棠!
于是,他让郭嵩焘找个汉臣上个奏折保举左宗棠。
郭嵩焘奇怪了,您是皇上的心腹,说话比我管用多了,干嘛让我来啊?
肃顺说了,这是密旨,皇上又没咨询我的意见。
再说了,我是满臣,按制不得结交汉臣,我出面,只会让左宗棠速死!
郭嵩焘写好奏折,找到了大理寺少卿潘祖荫,吃了个饭,给了纹银三百两。
潘祖荫听说左宗棠是这样一个罕见的人才,也允诺下来。
把郭嵩焘的折子以自己的名义递了上去。
巧不巧的,湖北巡抚胡林翼保奏左宗棠的奏折也同时到达了御前。
于是咸丰帝在龙书案上就看到了胡林翼夸左宗棠的那句有名的“金句”: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咸丰帝一看,这,这是个人才啊,这么多人保举,犯难了。
咨询一下肃顺他们吧。
肃顺也“实在”,说他没见过左宗棠,
但是,保举他的潘祖荫和胡林翼人名可是一直有口皆碑,我信得过他俩,所以,左宗棠应该是不错。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要不还是给左宗棠一个机会,宽恕他一次,以观后效如何?
这可说到咸丰的心眼里去了,是啊,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啊。
于是,下旨湖广总督官文,说这人你再深入了解一下吧,别急着处置。
官文是个老官油子,一看咸丰帝的批复,就知道朝里有人保着左宗棠了。
于是,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件事可以看出,肃顺非常的看中汉臣中的人才,并且解决问题有手段,有办法,但是他,确实是一个跋扈又刚愎的这么一位大臣,这为他在“辛酉政变”中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处理“五宇官号”和“戊午科场”大案,让他得罪了一大批的权贵和官员。肃顺的跋扈,确实有时候很过分。
他在当户部的满尚书的时候,就曾经当面批驳了汉尚书周祖培已经批阅过的公文。
弄得时任协办大学士的周祖培当场下不来台。
在处理“宇生,宇恒,宇谦,宇泰,宇丰”这五个由户部牵头招商成立的官银号弊案中,
先是得罪了官银号的后台恭亲王奕䜣,又把他认为有责任的上一任户部尚书翁心存革职。
这翁心存可不得了,历任户部,兵部,吏部,又是上书房总师傅,算是皇家家庭教师的身份。
他的儿子翁同龢咸丰六年的进士,后来担任过同治和光绪的老师。
肃顺对治理吏治从来就是要杀要打的强硬态度,这其实对振刷晚清官场颓废的习气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是,他有时候,也太狠,竟然把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柏葰,通过戊午科场舞弊大案给杀了。
在对挽回晚清颓势做出贡献的同时,给他自己树敌太多,最终导致在“辛酉政变”中,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手恭亲王奕䜣,除掉了肃顺在内的顾命八大臣。
总结来看,虽然肃顺重用汉臣,对外强硬,拒不承认《中俄瑷珲条约》,但是晚清大势倾颓,非一二人可救。1858年,处在权力巅峰的肃顺,
眼睁睁看着《天津条约》签订。
1860年,肃顺陪着咸丰逃往热河;
英法联军攻克北京,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北京条约》签订。
而《北京条约》直接就承认了中俄《瑷珲条约》。
清廷丧失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赔款白银1600万两。
所以,别说肃顺不死,就是他活着的时候,也没能避免腐朽的清王朝割地赔款的命运!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爱新觉罗·肃顺,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满洲镶蓝旗人,晚清权臣。他爹是郑慎亲王乌尔恭阿,他在诸兄弟中排行第六。肃顺是“根正苗红”的清宗室贵胄,所以仕途顺利。自道光中期起,他历任御前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要职,位高权重,烜赫一时。咸丰帝对其十分宠信与倚重,他和其兄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都是咸丰时炙手可热的重臣,堪称权倾朝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临终前封肃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遗命他辅佐其六岁的太子载淳顺利登基称帝。为防止其异母弟、恭亲王奕䜣篡权夺位,咸丰又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咸丰帝临死前按照满清的祖宗家法所实行的顾命(托孤)制度。
到清中后期时,满清八旗子弟们坐拥特权,生活骄奢淫逸,大都贪鄙无能,出身爱新觉罗家族的肃顺却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史载,他掌权后,以雷厉风行的铁腕方式整饬自乾隆末期愈演愈烈的官场贪腐之风,严厉打击官员贪赃枉法,渎职失职,极力整肃愈发不堪的官场颓风。他果断处理了咸丰八年发生的“戍午科场舞弊案”,并将文渊阁大学士、一品大员柏葰送上了断头台,其霹雳手段,使晚清官场的风气得以改观,特别是贪腐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肃顺虽擅权跋扈,目中无人,但他为政颇为开明,能够重用汉官,特别是对有才华的汉臣格外青睐,礼遇有加。史载,肃顺和大多数无知狂傲的满蒙亲贵不同,他轻视“不堪一用”的满员,对才华卓著的汉人名流却格外看重,“颇极谦恭”。
肃顺慧眼识才,用人不拘一格。他向清廷推荐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汉族英才,为平定太平天国,实现“同治中兴”网罗了大批有用之才。尤其是他力保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左宗棠一事,更被传为政坛佳话。肃顺对外强硬,在主持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时据理力争,不惧沙俄威胁,竭尽全力促成了中俄划界,最大限度维护了大清的尊严......
载淳即位后,以祺祥为年号。是为同治帝。载淳的生母就是叶赫那拉氏,按清朝惯例,她经嗣皇帝亲封为皇太后。那拉氏本就野心勃勃,权势欲望尤其强烈,被皇儿晋封为西太后(慈禧),为其夺取清王朝最高权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本。此时,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新帝又是个懵懂小屁孩,但西太后脑袋里想的却不是大清的命运和儿子的皇位,她所关注的只是如何攫取个人的权力。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在慈禧的心目中,越是江山残破,越是大厦将倾,越是多灾多难,越有机会,此刻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夺权好时机。咸丰帝刚一崩逝,尸骨未寒,西太后慈禧便联合东太后慈安同“顾命八大臣”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她对咸丰“临终托孤”的辅政八大臣极为不满,视为阻挡其攀上权力巅峰的绊脚石,于是便利用自己是小皇帝的生母和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的有利地位,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阴谋篡权的活动。
按咸丰遗诏,朝廷的所有重要文书必须同时盖有东后慈安和幼帝载淳的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权欲勃发的慈禧,对咸丰的安排极为恼火:这不是把自己排斥出权力核心了吗?苦于没有实权, 她一方面竭力拉拢慈安,一面利用有同样野心的恭王奕䜣,和他勾搭上了。
她趁奕䜣前来为哥哥咸丰哭灵的机会,两人躲在暗室密谋了好长时间,策划发动政变,除掉碍手碍脚的“顾命八大臣”。她有些不放心的问以善办交涉著称的奕䜣:“如此做,不知外国人会支持否”?
奕䜣拍胸保证道:“没问题,他们不会反对,我可以担保”。
慈禧大喜道:“一旦成功,议政王尊位非你莫属了”!
商量妥当,奕䜣连夜从热河赶回北京,召集亲信党羽,按照他和慈禧商定的计划,加紧了舆论和武力的两手准备。不几日,御史董元醇上了一份奏折,大意是“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古代举凡皇帝年幼,不能视事,就由太后在龙椅后挂一道帘子,代小皇帝临朝称制,处理朝政大事,称为“垂帘听政”。实际上是牝鸡司晨,由女人掌大权,而这在清朝是明文禁止的。
肃顺等八大臣认为董元醇的奏折是公然破坏祖宗成法,于是拟旨处分他,慈禧代载淳掌印,却拒绝盖章,肃顺手握尚方宝剑,加上脾气刚直,当即和她大吵起来。年方六岁的小皇帝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吓得尿了一裤裆,慈禧虽然气急败坏,但感到时机还没成熟,于是很勉强的在弹劾董元醇的圣旨上盖了印。
八大臣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无不欢欣鼓舞,弹冠相庆。八人中属载垣、端华的地位最高,但论能力、威望和手段,则非肃顺莫属。此刻只有肃顺比较清醒,看清了慈禧有篡权的野心,而且她诡计多端,不择手段,于是私下里打算先发制人,一举除掉她。
肃顺准备在运咸丰灵柩返京途中动手,处死西太后,以免出现“女主临朝”的吊诡局面。为保密,他并未声张。
其余七位辅政大臣自以为有咸丰帝的遗诏护身,都没把慈禧这个女流之辈放在眼里。他们没有料道,对方早已经过精心准备,磨刀霍霍,抢先出手了。
1861年10月26日,咸丰帝的“梓宫”启运回京。东、西二太后故意提出让肃顺担任护送皇帝灵柩的重任,而她俩则带着小皇帝抄近路提前四天赶回了北京。这一来,肃顺筹划的“半道杀后”计划落了空。
慈禧提前四天赶回京城,在时间上已占得先机。她和奕䜣早已联络好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掌控了所有在京的军队。次日早朝,慈禧立刻颁布了早已拟好的圣旨,当堂宣布:“逮捕‘顾命八大臣’” !
她公然否认了咸丰遗诏的合法性,诬陷遗诏是八大臣伪造,实属大逆不道之举。在公布八大臣罪状时,其中有一条煞费苦心的提到八人“不能尽心议和”,以此表明其政变的立场,以博取洋人的欢心。随后,奕䜣果然被封为议政王。改年号祺祥为同治。赐载垣、端华自尽,将八大臣的精神领袖肃顺斩首示众,其余五人或被革职罢黜,或被流放新疆。
这场宫廷政变,史称“祺祥之变”,亦称"辛酉政变"。之后,慈禧正式垂帘听政。令人讶异的是,她一反历史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潜规则”,继续重用由肃顺攫拔的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后又与洋人联手剿灭了太平天国,获得了满汉统治阶层的赞赏与认可。以后她以阴狠果决的权谋手段,处死了胜保,鸩(毒)杀了慈安,摧折了议政王奕䜣,终于巩固了她的独裁统治。慈禧专权长达48年......肃顺虽非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思想开明且颇有能力, 知人善任,对汉族知识分子尤其尊重,反对对外投降,反对割地赔款,慈禧杀他真的是“自毁长城”,他的死亦是清廷的一大损失。假如他仍执掌大权,后来清廷对外极力妥协,动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的荒谬举措或许就不会发生,清廷的运祚或许能延长几年......而慈禧的这种对外绥靖态度,亦加速了腐朽大清的彻底覆亡。
【插图源自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虽说晚清落后挨打的丢人历史,属于积弊重重,并非一两个人就能改命。但昔日咸丰皇帝的股肱重臣爱新觉罗·肃顺(下面简称肃顺),却是最有可能拯救大清的人。
当然,放在慈禧太后执掌晚清江山的四十八年里,曾在咸丰帝驾崩伊始大权独揽,却一不留神被慈禧绑了杀头的肃顺,是个在晚清贵族里相当“拉仇恨”的人物。肃顺被绑赴刑场时,北京城里的权贵子弟们,就家家兴高采烈围观,还嘻嘻哈哈朝肃顺扔石头,简直比过年还喜庆。肃顺遇害几十年后,大清老王爷奕譞还得意洋洋炫耀自己曾“拿肃顺”。但大清救星曾国藩,却四个字叹息了肃顺之死:自坏长城!而放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这话绝不夸张:肃顺被杀后,清王朝接下来的五十年国祚,甚至大清权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却正是这个招他们恨的肃顺,强硬打下的家底。具体说来,就靠了肃顺三个本事。
一:通透的治国眼光
作为郑亲王家的婢妾之子,肃顺年轻时和北京城其他闲散宗室一样,过了好多年花天酒地的浪荡公子生活。可他硬是在市井胡混中练出了本事。照《近代名人小传》里形容,肃顺“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行貌,治一案牍,终年能举其词”。简直天赋秉异。
待到四十二岁那年,身负奇才的肃顺得到了咸丰帝的重用,瞬间让咸丰帝有“捡到宝”的幸福感觉:此人说话办事都从不拖泥带水,且专扛苦活累活。越得罪人的苦差事,他摊上越是战意高昂。放在满朝庸才的北京城里,简直就是异类。于是官位刷刷高升,成了咸丰年间“一人之下”的柱国重臣。不过比起这办事能力来,肃顺更关键的本事,就是治国眼光。
与同时代那些或混日子或无知的“大清重臣”们不同。长期混迹底层(京城茶楼市井)的肃顺,早看透了清王朝的病根:为什么从嘉庆帝到咸丰帝,都知道大清朝每况愈下,每个皇帝也都励精图治,可这大清江山,为什么却越治越糟?肃顺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咱们旗人(晚清权贵)混蛋多,懂得什么?”说白了,这个大清江山,已经被腐败的权贵们,几乎抽干了血肉。不扫掉这些“混蛋”,大清朝再怎么折腾都没救。只此一句,肃顺的觉悟,已经碾压道光至咸丰年间,所有中枢重臣们。
二:襟怀开阔的用人思路
本着“旗人混蛋多”的坚定信念,大权在手的肃顺,开始了对晚清政治的强硬改革,尤其叫权贵们叫苦不迭的一条,就是肃顺开阔的用人风格:别管生得多好,把持高位的混蛋,统统给我滚蛋。大小官员选拔,更要不看出身资历,是人才,就给我大胆用!
肃顺的的府邸,当时夜夜灯火通明,许多后来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都是他的座上宾。中国近代首任公使郭嵩焘,当时还是他的心腹幕僚。这些人或是得到肃顺推荐,或是被肃顺暗中助力,从此大展拳脚。比如曾国藩在前线组建湘军,受到重重刁难时,也是肃顺“遥控”局面,帮曾国藩清除一切阻碍,这才有了湘军虎狼般横空出世。不夸张的说,在19世纪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来,许多叱咤风云的英才,却都是肃顺早早替大清朝“储备”下来。
而咸丰年间一心物色人才的肃顺,却也无意之中,做了另一桩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事:力救左宗棠。
身为未来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咸丰年间的左宗棠,还只是湖南巡抚骆秉章门下的幕僚,却只因几句话得罪了总兵樊燮,被樊总兵一怒泼了脏水,忽悠的咸丰帝都下了“可即就地正法”的命令,眼看铁板钉钉是死。与左宗棠从无来往的肃顺,却在得知了左宗棠一身才华后,不假思索站出来:死定了?我救!随后,肃顺巧妙布局,不顾“满族大臣不得私自结交汉臣”的官场忌讳,与潘祖荫等大臣们一唱一和,又“忽悠”得咸丰帝消了气,反而发现了左宗棠人才难得,立刻赦免了左宗棠,并从此大力提拔——十六年后抬棺出征,为中华收复一百六十万新疆国土的大英雄左宗棠,就这样奇迹般的,被肃顺从鬼门关上拽回来!
三:铁腕的反贪手腕
如果说肃顺用人,是让权贵们叫苦,那么肃顺的反贪,那更是在整个朝堂拉仇恨。
肃顺为官,常挂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唯知要钱耳”。而他最咬牙切齿的,就是“唯知要钱”——不治腐败,大清没救。于是,在肃顺平步青云的咸丰年间,他的反贪风暴,也是多年如一日狠刮,甚至走到哪里就刮到哪里。在户部尚书任上,就严查“户部银案”,一口气抄没官员数百家,抄出赃款数千万两白银。在左都御史任上,又严查科考舞弊,把卷入科场舞弊案的内阁大学士柏葰,咬牙送上法场杀头。是为中国科举史上最血腥的大案:顺天考案。
可以说,肃顺任上掀起的,是清王朝自雍正帝驾崩后,又一次力度空前的反贪风暴。效果也是“数十年诸弊净绝”。清王朝能够以高效的行动力,启动火热的洋务运动,首先就得益于肃顺整顿后,那焕然一新的政风。当然,这好政风,也没维持多少年。
不过,待到肃顺死后五十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大清的满朝权贵,却只剩了哭和跑:当年那个力挽狂澜的肃顺,已在他们的喝彩声里被杀了。不会有下一个肃顺站出来,顶风遮雨给大清续命了。参考资料:《清史稿》《奴才小史》、《清碑类钞》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谢谢邀请!若清政府军机大臣肃顺不死,完全可以改变割地赔款的局面,至多打了几年仗,清政府也不会灭亡得这样快。当时的清政府有两大派,一派是以奕訢为首的投降派,这些人贪图享乐,没有作为,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一派是以肃顺为首的强硬派,不惧怕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斗争,态度强硬,使一些帝国主义分子望而生畏,同时,肃顺能合理任用有能力的汉人到清政府做官,增加清政府的人才实力,得到咸丰帝的认可。不少人认为,肃顺是清政府的希望。
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热和,同治帝才六岁,为了防止奕訢等人发动政变,命军机大臣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同治帝载淳,遗诏规定一切军国大事必须有东太后慈安和载淳的的印章才可生效。慈禧感到自己没有什么权力,极为不满。此时咸丰帝尸骨未寒,慈禧太后为了夺取大清政权,于是和奕訢密谋,让肃顺等人护送咸丰帝灵柩,自己提前到达京城,和奕訢先篡改遗诏,然后把军权拦到手中,控制京城政局。肃顺等人一到北京,就被抓起来,斩首示众,其他七位辅政大臣也都一一处置,大都赶出京城,削职充军,大清政权从此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投降派手中。
肃顺是大清的栋梁,慈禧太后为了个人的权利,杀害了肃顺,误了国家,使帝国主义开怀大笑,这是大清的不幸,国人的不幸。肃顺死后,帝国主义接重而至,今天割地,明天赔款,炮轰北京,火烧圆明园,投降派崇洋媚外,一系列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人民币喘不过气来。在清政府内,一直没有像肃顺那样对待帝国主义态度强硬的人。若肃顺不死,他会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虽然比不过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但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帝国主义想占到便宜也不容易,最低给养要比帝国主义占优势,帝国主义人少,他们也是害怕短兵相接的,洋枪洋炮就用不上了……栋梁之死,可惜!可惜!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首先大家可能会对“肃顺”这个人产生陌生感,肃顺是谁呢?竟然可以影响到晚清近代以来割地赔款的事宜,这人究竟是何开头。从闭关锁国、落后腐朽的晚清步入近代的本质来看,即便再有颇有能力的人出现,恐怕也不能改变晚清“落后挨打、割地赔款”的屈辱局面。倘若真有能人志士的话,那么也只能说是改观屈辱求和的局面,就好比李鸿章用自己“挨了一枪”抵换了中日《马关条约》当中的一亿两白银,仅仅如此而已,虽有改观,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近代屈辱的局面,因为那是由时代运转所决定的!
肃顺,全名爱新觉罗·肃顺,满族镶蓝旗人,为皇室宗亲远亲,同时也是咸丰年间的重臣,也被称为“咸丰年间铁腕权臣”。肃顺的出现,可以说是给垂垂危矣的晚清的政治上带来了一丝光明。不过也可以说肃顺因咸丰帝而起,亦因咸丰帝而落。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同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与之敌对的便就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当时咸丰帝临死前曾委任肃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由此可见,咸丰帝对其多高之信任)。同年10月,肃顺在护送咸丰帝回京途中,不幸于密云被捕,随后便被慈禧下令斩杀于北京菜市场口,结束了肃顺这一“风云政变”的一生。那么题目当中为何说:如果肃顺尚在的话,可以改变晚清后期屈辱的局面呢?
第一阶段:从自身做起
肃顺在被咸丰帝重用之后,一改之前未入仕途时的纨绔子弟风气,取而代之的则是“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终年能举其词!”当时肃顺护军统领做起,之后陆续被调任礼部和吏部任职,在其任职期间,所有工作颇具效率。如此作为,令咸丰帝对之尤为刮目相看。
第二阶段:从吏治做起
咸丰年间已经是步入清朝末期了,因为内忧外患以及步入近代的原因,清朝吏治极其腐败。于是肃顺在得到了咸丰帝的批准后,开始制造起了“晚清19世纪以来中国最强烈的一次反贪风暴”,在肃顺高强度的整治之下,一度腐败嚣张的晚清官场顿时迎来了数十年的海晏河清。
第三阶段:不同一般的“任人唯亲”,更是举贤任能
在整顿吏治之后,晚清更为严重的一个弊病便毫无遮掩地显露了出来,那便是缺乏贤能。于是肃顺便利用自己的职权将他认识的、具备贤能之才的朋友们调任起来,不过这种“任人唯亲”的方式很快便得到了当时晚清政府的认可,以肃顺为首的政治团队的确是颇具能力,而且一改晚清前期之政治弊病。并且肃顺担任要职期间,还为当时主要的救国栋梁之才提供了救亡图存的机会。
面对着肃顺的死讯,远在南方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仰天长叹道:“自坏长城矣”。由此可见,肃顺生前之作为对于那危如累卵的晚清王朝多么至关重要,虽然说肃顺之作用不能改变晚清之屈辱局面,但如果肃顺活着,那么是极有可能改观晚清割地赔款的屈辱程度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