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清帝国教过汉人满语,只不过均以失败告终。并且如果继续教下去,将会直接威胁到帝国统治者。
汉族人有着先天优越性在清代之前,或者说在少数民族统治华夏土地之前,我们对于少数民族一直是蔑视的状态。
我们常说的西北蛮夷,东南土著,这些话用现代语来翻译就是:土老帽。
我们从来没有瞧得起或者说正视帝国周边的部落,这一切的一切主要是华夏文化和华夏帝国的强大。让这样一个强大的庞然大物去尊重或者服从蛮夷,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清帝国的满语,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字的创建时间只有两个半年,之所以如此迅捷创建完成,是因为照抄周边的蒙古兄弟。让华夏汉人去学这样的鸟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不过,清帝国的确推崇过满语治国和满语全国化。
公元1645年,多尔衮进军南方,汉臣孙之獬上言剃髮令,多尔衮听从建议,全国推广。由此爆发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称呼。这一次行动很成功,因为清帝国有刀,在消灭掉无数不听话的人后,终于形成了满清发型。
只不过,所谓的剃头令也让清帝国看到了一股极其可怕的民间力量。比如说嘉定三屠,那群不要命的百姓给清帝国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与剃髮令一同实施的满语令却因为全民抵触再也无法实施下去。
没错,这就是事实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简单讲一下汉语和满语的区别。
本人不是汉语言专家,但也可以揣摩出一二来。汉语言延续时间已经接近五千年了,哪怕自秦始皇一统文字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满语呢?非常抱歉,清帝国在建国之初才有自己的文字,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满清在推广剃髮令的时候,汉人就已经察觉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莫名其妙的把自己的头发剃掉,这已经不单单是挑衅那么简单了。
而在这个时间段推广满语,实在是赶寸了。这个时间段汉人对清帝国讨厌到了极致,各处义军频起,满语推广基本上不疾而终。
更重要的一点是:后期汉臣地位慢慢上升,一般是皇帝学习多门语言而不是强制汉人全说满语了。改变一个人远比改变一群人简单。
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
因为满语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不完善的语言,推广个锤子,清朝时期别说寻常百姓,就连宫廷之中的贵族们,甚至于后来的皇帝也开始不会说满语了。
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他在位的时候只会几句满语,说最溜索的就是“平身”。
清朝是满洲所建立的王朝,文化方面是比较落后的,也因此入关之后为了巩固江山,弄出了著名的剃发易服,想要强化中原之地对于自己的认同感。
所以有很多人觉得非常奇怪,清朝既然是想要强化满洲江山,为什么不强势推广满语,其实并不是说清朝不想,而是根本就没这样的条件,满语满文注定是无法大规模推广的。
语言跟文字不同,一般来说语言都是先于文字产生,而且并非一种语言对应一种文字,像是日本与韩国古代,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都借用汉字。
满语起源于东北亚地区,是从古代的肃慎语、女真语演变而来,并受到蒙古语影响。
关外之地地广人稀,不同部族之间的语言多少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想要改变这种差异,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种文字作为语言的载体,然后再统一规范各方的语言。
但尴尬的是当时的女真各部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在努尔哈赤时代,强行让人借用蒙古文字母创立了老满文,也就是无圈点满文,在建州女真各部进行推广。
仓促诞生的满文,并不成熟由于老满文是借用的蒙古文字母,本身就是一种拼音文字,可因为抄的非常仓促,因此老满文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之处,各种错误一大堆,实际使用中根本不方便。
满语跟蒙古语虽然有亲戚关系,但是彼此之间并不能直接对话,差别还是挺大的。
满文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也算是所有拼音文字的通病,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想要学习并且能够顺利推广,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完善,可满语没这样的条件。
因为老满文的毛病太多,皇太极即位后,就让达海进行更改完善。
这次满文发展史上唯一的一回完善前后也就三个月时间,并且只是增补了十二个字头,仓促之间诞生的新满文成为了满洲的正式文字,之后就再也没有改变过。
从满文的诞生来看,和蒙古文似乎还挺像,但是两者的机遇却完全不同。
当年蒙古文诞生之后不久,蒙古定鼎中原,可草原上仍旧有很多的蒙古部族居住着,而且元朝也没持续多久就退回了漠北,之后长期处于安定发展的状态。
蒙古语并没有受到外来语言文字的猛烈冲击,在几百年间慢慢完善成熟,最后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延续至今,但是满文却完全不同。
就在满文诞生不久后,清朝入关中原,问鼎天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满语的强烈冲击。
清朝入关后将人口绝大多数都迁往关内,关外被封禁,留驻人口甚少,而进入关内的人们自然要语发展高度完善且使用人数极多的汉语相撞,满语别说推广,能保留下来都困难。
满语先天不足,没有竞争力满语是满洲的语言,因为满洲长期生活在关外,经济文化诸多领域都是非常落后的,所以在满语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词汇能够表述遇到的事物。
之前在关外也就算了,但是进入中原,面对大量新鲜事物,说满洲话的人们也愣住了,在满语之中压根儿就没这些词语能够应对这些东西,硬要翻译过来,也实在是没法子。
日常事物的表述尚且困难,而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原典籍文化,更是头皮发麻。
自己的语言无法有效表述所见到的事物,自然只好借用舶来词,但满语发展并不那么成熟,满文又是一门错漏百出的拼音文字,还是借用的蒙古文,描述更困难。
相对来说,拼音文字有个非常巨大而且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同音不同意。
这种情况在韩语韩文之中就非常明显,韩语也是一门拼音文字,所以很多不同的事物其名称发音都完全一样,容易造成误会,因此韩语经常要用汉字标注。
入关以后的满语,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如果要用自家不完善的满语硬翻译,那真是不忍直视听不下去,还不如直接使用现成而且完善的汉语汉字。
不仅如此,满洲在人数方面也并不占优势,就算是用武力取得了江山,但是想要从文化方面取而代之也是难比登天,满洲还没想着推广满语,就反被汉语所冲击了。
再强调提倡,也挡不住满语的没落入关之初,宫廷中设立有专门的翻译处,需要将满文语汉文的奏章进行翻译,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生活在汉人群中的满洲人,学汉语的速度越来越快。
语言这种东西,自然是为了交流,怎么方便怎么好,寻常百姓又没机会接受教育,他们也不可能学习满语满文,生来就是说汉语的。
总不至于去教导街头巷尾的商贩,田间地头的百姓们,全都去学习满语满文。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要学习一门语言当然是要先学文字,可古代能读书的人本来就少,朝廷不可能到处去口头教导百姓们学满语,何况满文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
即便是在满洲内部,真正读书认字的人也并没那么多,清朝是马上得江山,大量的朝臣都出身武将,压根儿就不认字儿,能说满语,但写满文就很困难了。
刚入关的时候还行,可到了康熙时期,过了一两代人,越来越多的满洲贵族子弟,满文写的牛头不对马嘴,当然也不能怪他们,满文本身发展就不成熟。
书写文字尚且这么困难,就更别说平时说话了,满洲大臣们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但是满语愈发荒废了下来,不仅关内,就连关外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从康熙开始,历代清朝皇帝三令五申强调满语学习,甚至将其作为升迁考核指标,但仍旧挡不住满语的衰落,道光之后的皇帝,满文水平也都稀稀拉拉。
越是要强力刻意进行宣传,越是说明某样东西已经不可挽回走向衰落。
乾隆时代,对于满语学习的强调愈发频繁,但是满语的衰微已不可阻挡,当时很多的八旗子弟压根儿都不会书写满文,满洲话也说得七零八落。
乾隆帝出巡关外,竟然发现盛京将军琳宁只会写汉语的奏折。
乾隆帝几次三番强调,满语跟骑射是满洲的根本,不能荒废,并且还将其作为各种考核的指标推行,但此时满语已成为一种敲门砖,人们学了也不会说。
就好像现在很多人学英语,就算过了四六级,口语说得也非常不好,对华困难,清朝中后期的满语也是这样的情况,到了晚清也就更加不可逆转。
整体来说,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的原因就是:
一,作为满洲语言载体的满文,其诞生仓促发展不足,存在很多缺陷,对于各种现实情况的表达非常困难,远不如直接使用汉语方便,不具备优势。
二,学习语言必先学习文字,但古代普遍教育都十分困难,百姓们会说汉语是因为生活环境形成,但要学习满语,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相关条件。
三,满汉杂居但汉人十数倍与满洲,日常生活中说汉语更方便,清朝让旗人子弟精通满语都尚且非常困难,更别说让千千万万说惯了汉语的人改说满语,根本不现实。
从现实来说,清朝根本不可能推广满语教育,就好像如今上学都要学英语,可真正把英语说得好的并没那么多,古代条件有限,满语在满洲内部尚且衰微,遑论大量推广出去。
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
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虽然活跃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使用同一种语言,也有一定的身份认同,但是,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处于相对原始状态的民族一样,女真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因此,女真人的上层为了必要的文字记录,只能将女真语译为蒙古文。
女真各部
当然,处于部落时代、还存有浓重奴隶制色彩的女真各部,当时并无多少内容需要文字记载,自然,当时的女真人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方便。但是,随着努尔哈赤用了30多年的时间统一女真三部,叛明建立后金政权以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愈发显示出难以克服的不便。
虽然有蒙古文为记录,但是显然,这是很不方便的,因为这意味着,记录的人要同时会女真语和蒙古语两种语言。作为渔猎民族,女真人看书识字的本来就极少,懂蒙语的自然更寥寥无几。作为国主,努尔哈赤自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他提出了创制满文的要求,并将这个任务布置给了当时女真人中最有学问的额尔德尼和噶盖负责。
接到这个任务之后,两人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改成了无圈点满文。也从此时开始,后金总算拥有了自己的文字。后金时代和清朝前期,清廷发布的诏书、诰、各类公文等,大多数都用满文书写。
努尔哈赤
一直到清朝最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他们批阅的奏折里面,仍有相当数量的满文奏折。包括今天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匾额,如著名的乾清宫匾额,除了三个汉字之外,还有满文书写的乾清宫字样。
因此,对清廷而言,他们对于被自己满文和满语是极为重视的。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都曾无数次强调“国语骑射”对于八旗的重要性,并视之为八旗保持战斗力并长久统治中国的根本。
熟知西方文化的乾隆、康熙等清朝皇帝,之所以对于火器如此排斥,为了让八旗保持所谓“国语骑射”,占了极为重要的原因。“国语骑射”中的“国语”,指的就是满语。
满语
因此,无论是为了保持八旗的特色,还是便于长久统治,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他们是非常愿意推广满语的。然而到清末年间,且不说在广大汉人期间推广满语,哪怕是八旗子弟自己,绝大多数人都不再会说满语,更不用说书写满文文字了。包括清朝末帝溥仪,虽然在小朝廷内受到了诸多遗老遗少的教育,但是他依然不会写满文。
因此,没有在全国推广满语,不是清廷不想,更不是清廷不愿,而是不能。
第一,薄弱的女真文化并不足以覆盖中原文化。虽然八旗以几十万人口的小族奇迹般的入关占领了天下,成为了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八旗团体本身落后且薄弱的文化。
八旗
建立在渔猎部落基础上的八旗,面对已传承数千年浩瀚渊博的中原文化,根本不具备抵抗之力。因此,虽然清廷占领了天下,他们立国的根本——八旗反而迅速被同化。连本民族的人都被同化,他们所谓的满语自然不具备了推广的条件。
第二,满语及满文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满语本身就是诸多女真部落交流的语言,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而满文创造的时间更短,从努尔哈赤在1599年下令以蒙文改制满文,出现老满文以来,到皇太极修改老满文,创出新满文,满文的历史十分短暂。
而满语和满文狭窄的使用范围也决定了,满文难以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更难以充分表达所有汉语丰富多彩的意思。只具有短暂历史的满文,本身的缺点也难以在全国推广。
满文
第三,满语在八旗内部也在逐渐消亡。占领中原花花世界之后。曾经强横一时的八旗子弟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堕落。在清前期的康熙年间,大部分八旗就已不堪使用。那这些堕落的八旗子弟在干什么?当然是吃喝玩乐。而很显然,吃喝玩乐最方便的交流方式当然是汉语。
因此,主动或被动的,大多数入关后的八旗子弟们都开始被汉化,历经几代之后,除了有相对完善满文教育的贵族子弟们,大多数八旗子弟都不在会书写满文,甚至连满语都已遗忘。所以,任凭清朝皇帝们声嘶力竭的推广,依然挡不住八旗内部的满语消亡,自然,也就不存在向外推广的可能了。
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一种语言,不仅是社交的重要表达方式,其中的意义和意义所属的文化系统(内含世界秩序),也是一种语言是否能够普及,甚至得以保留下来的原因。
语言其实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我们的历史,如果我们的文化延续性不强,历史底蕴不足,那么这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就会因此而变得越发狭窄,而满语,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历史真的太短了,难免底蕴不足。
努尔哈赤统一了诸部之后,才开始有意识地强制其他民族从风俗习惯到语言文字进行满化。因为关外人少,其他民族文化几乎等于没有,所以这一阶段十分顺利,大致上在清朝入关以前,后金控制下的区域,满语的推广普及工作还是很顺利的。
然而入关之后,这个推广工作就极其艰难了。从入关到康熙后期,这一段时间,清朝统治者们提倡的是满汉互相学习,满语被定为“国语”。这是结合当是的社会实际而制定的政策,毕竟当是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尖锐,大屠杀和文化政策,所导致的恶果,让清朝统治者们意识到,几十万满人统治中国,在保障满洲特权的前提下,缓和民族矛盾实现统治的稳固,就必须有“满汉一家”这样一个政治理念。
如果强行推广,那么新生的清王朝可能早就烽烟四起,动荡不安了。不要以为屠刀之下的剃发易服容易,推广满语就也一样容易了。在教育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说的都是家乡方言,东南吴语、闽语、粤语群众们跟官话区的人民群众基本都是鸡同鸭讲。
那个时代,私塾都是有点家底的自耕农才读得起的。倘若清朝要推广满语教育,首先是不要要保障人人有书读?不说搞个9年义务教育,那就是一个村安排个满语老师,组织一个星期学习一天满语,这都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都说教育兴国,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教育兴不了国,还有可能亡国啊。普及教育,是痴人说梦,但如果要利用精英教育将满语逐渐推广,这难度也十分巨大。虽然满人高汉人一等,但人数摆在那里,一个满人在北京城里,打交道多的是满人,还是汉人?是你一个人讲满语,还是让几百个人迁就你讲满语?
即便要让这些人迁就你,可问题你是不是要先教会这些人说满语,到底谁能那么无私,每天没事做去免费教人说满语?更何况古代生活条件并不好,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一年四季都在为生存而奔波,可能语言没学会,人就饿死了.....
所以官方推广满语这个事情,没有任何可操作性,成本高到能让清王朝灭亡,而古代社会文化输出又没有游戏、电影、小说连续剧之类的利器,可以让人们自发学习,就满洲那点拿不出手的历史底蕴,讲历史,说民族传说故事,除了给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歌功颂德一下,还有什么可讲的?
满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相当弱势的文化,它不具备深厚的底蕴,也难以发展下去,在满洲人统治中国后,相比其更先进的汉族文化,对其全方位碾压,每个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旗人们,别说向汉人推广满语,就是他们自己人说满语的环境都不那么好了。
清初时还开办了各类八旗子弟学校,也曾下令禁止学习汉语文,然而满汉语文字始终是主流,满语要学,汉语也要抓,于是这一时期是双语并行,但到了清朝后期,任何规定和举措对满语的衰落已经无能为力了,八旗成员们普遍汉语比满语好。
满人都这样了,还能指望汉人也说满语么?
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先进文明作为支撑的语言,就必须有顽固宗教支持。如果两者都没有,那么消亡也就是必然。
满语消亡也就预示着满族文化的消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没有也就不存在文化一说。
满清入关以后,直到乾隆时期都是使用行政命令全国推广满语,但效果不佳。
到了乾隆时期,满语逐步消失。到了鸦片战争前后,关内满人几乎放弃学习满语,只有少数老人、官吏还会说满语,大部分满人已经只说汉语了。
满语的消失,大体是以下原因:
第一,汉语的主导地位。
汉语和汉字,是经历5000年文明史的强大文化,是东亚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载体。
历史上,汉语几次被异族统治者打击,但始终屹立不倒,相反胡语最终消亡。
这么多年传承下来的汉语,算得上千锤百炼的文字,绝非刚刚诞生的满语可以相比的。
第二,大族群同化小族群。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没什么稀奇。
萨沙有个表姐,他父母都是大陆人,80年代就去了加拿大定居。
表姐从小在加拿大长大,只会说中文,但不会写也不认识字。
表姐现在也结婚了,丈夫是一个白人,现在他们的孩子连中文都不太会讲了,更别说认识字。
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只是生活在加拿大的小城市,但这里华人是稀有动物,百分之九十五是白人说英语。久而久之,作为小族群,他们就被同化了,最多三代。
满人也是如此。
作为小群体,进入汉人数量绝对优势的关内,100年时间足够同化了。
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语言选择的结果。
如果满语实用性更强,学习更容易,那么所有人一定会去学习满语,放弃汉语。
现在事实正好相反。
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这是语言自然选择的结果,汉语压倒了满语。
为什么清朝不推广满语教育?
不是没有,而是做不到。其实,在清朝建立的初期,满清统治者还是对推广满语做了大量工作的,只不过都没收到什么成效,不仅没有推广满语,反而迅速被汉族同化了。
满清入关之初,满文被钦定为“国书”,满语则为“国语”。这时候,由于和汉人接触不多,满人主要说的都是满语,八旗子弟都还保持了满族传统的骑射习惯。当时皇太极就担心满族会被汉族融合同化,所以告诫臣工说:
“昔金熙宗循汉俗, 服汉衣冠, 尽忘本国言语, 太祖太宗之业逐衰……诸王贝勒务转相告诫, 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
金熙宗是金国的第三个皇帝,在他当皇帝期间,在金国内推行了大规模的汉化,穿汉服带汉冠,讲汉语。不过,皇太极认为,金国的亡国,就是因为推行汉化,所以他告诫王公大臣,贝勒们要遵守满族的制度,当然包括说满语。
清政府在皇帝的亲自督促下, 在官员升迁、 教育、 政府公文、 教材及翻译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满语文的地位, 积极扩大满语文的使用范围和影响力。
官方文件一律使用满文努尔哈赤时期已确立使用满文书写公文的制度, 皇太极时期规定所有文书只能使用满文。 例如奏折、 报告均使用满文书写。 顺治四年 (1647), 文件中才允许出现满汉两种文字,这是因为这时候大量汉人进入公务系统,很多事物也涉及到汉人,必须要用汉文,不过满文还是占绝对主导地位。
搞笑的是,满清规定诉讼也使用满文,不准使用汉文,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
康熙间, 尚书王公以供词非汉语, 汉官无由知曲直, 随声画诺, 便成虚设, 于是始命录供兼清汉稿。 至乾隆间, 裁满字稿。
康熙年间的时候,由于诉讼等文件使用满文,而当时基层的官吏大多是汉人,这些官吏并不懂满文,在断案时自然看不懂诉讼,只能支支吾吾,乱叛一通,敷衍了事。于是康熙下令,同时使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稿,到了乾隆年间,则彻底取消了满文稿。
除了官方文件, 官修史书也使用满文。满文创制者之一额尔德尼第一个使用满文记录了努尔哈赤及诸贝勒的重要活动和言论,即 《满文老档》。 皇太极时期设立的文馆及后来改设的内三院, 是满清推广满文主要的机构, 既翻译汉籍, 又记注本朝政事, 满文的政治作用凸显。
除了史书编纂与官方行文, 满文还用来刻制官印、 碑碣, 翻译汉文典籍, 书写家谱等
。当时,朝廷请了很多会满文的先生,专门在民间教满文,这些教满文的先生不仅教书,还经常使用满语说书,以便更好的来传播、推广满文。说书的内容有 《三国演义》、 《封神演义》、 《西游记》 等。 此外, 春节写对联也用满文。
满语教育满族入关后非常重视满语教育, 先后在各地设立官学、 义学教习满语文, 同时兼学其他科目。顺治元年 (1644) 在北京设立八旗官学, 教学内容以 “清文、 骑射” 为主
,据清代学者赵翼记述:
“乾隆时皇子们 “既入书房, 作诗文, 每日皆有课程, 未课毕, 则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 习国语及骑射等事”。
所以,清朝的皇子们还是很苦逼的,就像现在的父母逼着子女去上学习班一样,皇子从小开始,就每天要进书房学四书五经,做诗文,不过从乾隆作诗的水平来看,皇子们估计也都是不认真学的主。上完课后,又有满族的老师将满文,说国语,还要学骑马射箭。这些皇子们估计每天都是顶着熊猫眼去上课的吧。
不仅满清的皇子们要学,蒙古,汉族的小朋友也不例外。康熙三十年(1691), 八旗官学因入学人数受限而不能满足需要, 又成立了八旗义学。 另外还在民间开设各种私塾教授满语文, 并编写各种满文读本。
“满洲旗分幼童, 教习满书、 满语。 蒙古旗分幼童, 教习满洲、 蒙古书, 满洲、 蒙古语。 汉军幼童, 教习满书、 满语, 并教习马步箭。 ”
总之,无论是满族,蒙古,还是汉人小孩,都要从小学满文。
科举取士及官职升迁清政府为了进一步巩固满语文的地位, 还把满文作为科举科目之一, 并用作考察官员升迁标准,对满语文不合格者进行惩罚。
顺治帝就曾对翰林院中的汉人士子说:
“学习满书, 可备将来大用”, 择 “通满洲文义者” 晋升官级, “不能成文” 者降级调用。
可见,在那个时候,学好满文就是升官发财的致富之道,现在的学生被英语折磨的头疼的时候,可能没想到,几百年前,那些学习四书五经的儒家学子也被满文折磨的头疼吧。
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还真有人因为满文水平不达标被降职甚至丢官的。雍正四年(1727), 大学士徐元梦因翻译满文时出错被革职。 雍正七年 (1730), 皇帝传谕要求
“(八旗汉军) 如不能以清语奏对履历, 凡遇恩升转俱扣名不用”。
看看吧,就算你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如果不能用满语做自我介绍,也照样不用,不得不说这招可真狠啊。
清朝满语推广政策的结果从以上这些措施来看, 清朝政府一再强调 “国语骑射”乃是“满洲之根本”,不可偏废, 对满语的推广采取了积极的政策, 涉及范围很广, 力度也很大, 但是, 满语在入关之初经历了鼎盛时期之后, 还是逐渐转衰。
入关后,北京旗人中满汉兼通的人越来越多, 至康熙末年, 清政府不仅没能在汉人中普及满文满语,反而北京的八旗满洲子弟基本都能说汉语。
“闾巷则满汉皆用汉语, 从此清人后生小儿多不能清语”,
对这个结果,皇帝估计也是哭笑不得吧,毕竟汉文化的力量太强大了。到乾隆年间,满人已经把汉语作为母语学习, 满语沦为第二语言。嘉庆的时候,很多旗人已经不会写满文,不会说满语了。
从官方到民间, 汉语文渐渐在方方面面取代了满语文。 从地域看, 舍满用汉的过程呈现由南向北的趋势; 就时间而言, 雍正、 乾隆年间是满汉语言文字并用的过渡时期,
嘉庆以后, 汉语文逐渐占绝对优势, 到鸦片战争前夕, 满人已经基本放弃了满语文。
总结所以,并不是清朝统治者不推广满文满语,实在是再怎么努力,也挡不住被汉族同化的趋势,到后面索性放弃了,毕竟,汉文化的力量太强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