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题主所说的这次战争,不是甲午海战,也不是八国联军战争,而是一场很小的战争:八里桥战争。这场战斗的规模很小,战争时间更少,可带来的危害性远大于其它所有战争的总和。因为这次战争,让帝国主义彻底了解了:清帝国果然是饭桶。可是,这其中还有些细节很少被外人熟知,正因如此,才使得清帝国更加不堪。

战争虽小,影响很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中一场激烈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军事行动,我们称之为:八里桥战争。这场战争生动形象的为我们阐述了:饭桶是怎样练成的。

公元1680年,清帝国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相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我们先介绍一下双方的参战人员:

清军主力2.5万~3万人之间,骑兵在6000人左右;英法联军总计八千余人。

战斗结果: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英军死亡2人,法军死亡3人。英法联军总计受伤人员为:46人。

清史记载如下:参与此次防守的军队是僧格林沁指挥,严阵以待,向敌军勇猛冲锋、冲锋、再冲锋,然后打成了这个鸟样子。

在《谕僧格林沁等应敌机宜》中,清帝国质问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自退扎八里桥之后,日来与该夷是否又经见仗?

这场战斗,仅仅持续了一上午,就完全结束。至于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没错,这就是事实

清帝国是饭桶么?是的。

八里桥军队是饭桶么?不,不是!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英法联军会进攻北京、天津,最终火烧圆明园。

因为清帝国俘虏了英法联军三十余位记者、士兵、将军,并且在归还时只有十几个人活着,剩下的是一些骷髅。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外交事故?因为清帝国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要求英法联军的使臣向皇帝下跪。果然是封建主义害死人,打不过人家就不要那么讲究了,讲究来讲究去,把清帝国给整没了。

好,我们再谈最后一个问题:

1200人的死亡比与5人的死亡比是否得出当时的军士贪生怕死?

不,这场战争恰恰体现了华夏子弟的英勇善战,因为缺乏武器。

当时清帝国的骑兵使用的是刀和马,步兵使用的武器是枪和弓;英法联军使用的武器是火箭、火炮、后膛枪。

在明朝末年的宁远城池也有过一次战争:清帝国死亡近万人,明帝国只有一位死亡了,因为火炮的操作失误。所以,伤亡比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要看一下当时的资料和记录。

伤亡具体记录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这两本书里有详细的记载,咱们暂且不谈。

保尔·瓦兰在《徵华记》中说:中国人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中没有一个人后退,全部以身殉职!

德里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中说:敌人(清军)已经被打退两次,可他们依然在死死坚持。他们死伤众多,却没有使这些不灵活但勇敢地士兵退缩!

法军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说: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已经死去的士兵(清军),他们没有害怕,没有怨言。这种牺牲在他们看来,是伟大的,杰出的。

每每看到这里,心中总会气愤万分。我们的士兵很弱么?我们的军人很无能么?既不是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一直打败仗?

因为腐朽的清帝国,因为那朝令夕改、没有主见的皇帝,更因为那个皇帝背后的女人:慈禧太后。最重要的是:我们闭关锁国太久了,空有报国之志,却被西方列强打成了筛子。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八里桥之战失败是因为士兵的懦弱,可面对长枪大炮,再多的勇气也是徒然。

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因血肉之躯挡不住枪林炮火。

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我是六菠萝,闽南小生一枚。

别说20000万清军,就算20万清军,也无济于事。

清军和英法联军实力差距太大!清军用的的战马和长矛,联军用的是大炮和长枪。这是典型的武器代差!

这种代差在18-19世纪随处可见,在英、法、俄等西方殖民帝国扩张的历程中,几乎所遇到的所有殖民地都是轻而易举的,几乎都是“杀敌一万,毫发无损”。

所以清王朝遇到这些殖民帝国也没有什么特殊,也没有多大能耐,毕竟两个时代的军事体制在那里。所以当清军惨败后,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武器、技术,再到最后意识到只有推翻清王朝,才能不再被动挨打。

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谢谢邀请,从提问中可以看出这是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而关于清军和联军在战斗中投入的兵力一直各不相同,不过清军的兵力的确是数倍于英法联军,且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那么为何清军会惨败在英法联军的手上呢?其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点。

首先,双方的战术与协同问题

先说清军方面,曾格林沁得知英法联军分三路进攻后,他也把军队分为东、西、南三路进行截杀。其中有近万名满、蒙马队部署在了八里桥一带。而战斗中曾格林沁的战术是以来自蒙古的马队作为先锋冲击联军,在正面冲击的同时,也在联军的两翼发起攻势。与此同时,清军将使用火炮进行轰击英法联军的阵地,以掩护冲锋的骑兵。

联军方面则是充分把己方的优势发挥,其大致过程就是先用康格里夫火箭犁地,再用火炮轰击,接着用步枪射击,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对冲锋的清军进行杀伤。最后全线进行反击。

其详细过程是,当清军冲锋到离联军大约为两公里距离的时候,首先就遭到了联军装备的康格里夫火箭的炮轰(康格里夫火箭虽然打步兵的效果一般,但轰击骑兵的效果却颇为可观)。当时,就在大量的蒙古骑兵有如排山倒海一般向联军冲击时,突然看见联军的阵地上烟尘四起,数不清的火箭弹带着红色的尾焰然后以令人感到惊颤的声音向正在冲锋的蒙古马队冲来。随后火箭落地发生爆炸,又在草地上燃起大火,这让大量的马匹受到了惊吓,而惊慌失措的骑兵们的队列很快发生混乱,战意与士气大减。

而当清军进攻到离联军约为一公里的时候,联军的阿姆斯特朗炮又对清军进行了轰击,导致清军密集的阵线混乱。而当清军冲锋到距离敌军阵地只有200米时,进攻的清军只剩下冲锋前的三成兵力。而联军又迅速使用手上的各种线膛枪射击。

当好不容易冲上来的清军发现,联军又以步兵密集火力和火炮发出的散弹对清军造成较大伤亡,随后清军又朝联军的左侧冲去,但左侧是英军的骑兵,随后以逸待劳的英军骑兵对残血的蒙古马队造成了巨大冲击,进行最后的补刀。

说到这,很多人都开始疑惑了,不是说清军方面有炮火支援吗,难道一发没打就跑了吗?其实清军的确是进行了炮火支援,但由于距离与判断问题,使清军的火炮没有对联军造成什么伤害。而清军的一轮炮火后,又暴露了自身的位置,使英法联军的炮兵迅速瞄准清军的炮兵阵地,并发起一轮猛轰,摧毁了清军炮兵阵地。这导致在前线冲锋的清军骑兵失去了炮兵的掩护,加之联军的装备与训练和指挥优势,使其成为联军的靶标。

当曾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对联军的冲锋失败后,英法联军又进行了反攻。其中南路的法军在科林诺的指挥下集中火力优势对八里桥上胜保所率领的清军欲意重大打击,随后法军与清军展开白刃战。清军愈加不利。

而此时的曾格林沁方面先前以为主攻八里桥方向的联军是西路的英军,但后来才发现是南路的法军。为了挽回劣势,就在胜保与南路的法军激战时,自己指挥马队穿插于英法联军的南路与西路之间,意图将敌军分割开来,以便各个击破。正当曾格林沁准备用步兵配合胜保围歼南路主攻八里桥的法军时,此时的胜保因中弹受伤而率军撤出战斗。曾格林沁的计划失败了。

尔后,曾格林沁又与西路的联军发生遭遇,但由与曾格林沁遭受到了英军的包抄,又无力分兵。再进行了激烈的厮杀后,曾格林沁眼见败局已定只好撤出战斗。最后联军伤亡仅50多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军在协同和指挥方面与联军有着较大的差异。

紧随其后,双方兵员水平的问题

这一块,我想大家都已心中有数,我就简单一提。不过至今,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感觉”八里桥之战,清军投入的全是骑兵,但实际上八里桥之战,清军的步兵依然占了大头。虽说清军中的步兵也不乏一些精锐,但这些所谓的“精锐”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战力严重下降。而像胜保一部,其步兵在和法军的白刃战中居然处于明显的劣势,平均一名法军士兵在战斗中至少可以抗衡四名清军步兵。而清军的马队则是以来自蒙古的马队为主要力量。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倒还可圈可点。

而联军方面,当时的英法联军掺杂着大量的殖民地军队,比如英军中有相当多的印度人。但他们在战斗中的组织度与训练水平却仍要比清军高出不少。即便是士气,联军也绝不比清军差。

另外当时的英法两国也都经历了新战争模式下的克里米亚战争,已经开始适应了工业时代的战争模式。而对处于旧时代的清军,其结果就像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

不过八里桥之战的结果,也并非清军损失过半或几乎全军覆没,而是损失三千多人后撤退了。

接着,双方装备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西方已经步入到工业时代,参与侵华战争的英国与法国武器装备也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当时英军手上已经开始装备现今的恩菲尔德步枪,而法军手上也有先进的米涅步枪。这两种枪皆属于线膛枪。有效射程也都达到了300米。

另外联军还装备了当时先进的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该炮的最大射程也达到了四公里。远距离射击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平均一分钟一发,而较近距离可以做到平均每分钟三发。另外阿姆斯特朗炮也可以发射散弹。

而清军手上的火枪仍以鸟铳为主,其有效射程也只有一百来米。再就是装备了200多年的红夷大炮,虽然有过多次改进,但不曾有质的提升。而其有效射程仅为500米,使用的炮弹也是过时的实心弹丸。另外清军的装备中依然掺杂着弓箭等冷兵器。

可能有人会疑惑,英法联军手上的不也是前膛枪吗?话虽如此,但恩菲尔德步枪和米涅步枪可说是前膛枪时代的终极版本。其射程、威力、射速、精准度皆明显的强于清军手上装备的鸟铳。二者几乎是前装枪时代的巅峰之作。而在普奥战争中,装备米涅步枪的奥军甚至给已经装备后膛枪的普军以沉重打击。

最后

八里桥之战,可以说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军队进行的一次激烈碰撞。在战斗中,清军的表现不能说不英勇,特别是蒙古马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不服输的勇劲,让联军指挥官大加赞赏。不过八里桥之战还是反映出古代军队与近代军队在纪律、组织、训练和装备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而双方打出的战损比差距也很大,以至于法军方面孟托班被拿破仑三世各种封赏时,还遭到了法国议员们的多数反对,他们的理由是:“发生在八里桥上的战斗,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整个战斗期间,我们只损失了二十多人,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最后,八里桥之战可说是冷兵器时代结束的一系列插曲中的一个悲歌。

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谢谢悟空大师兄邀请。

题目应该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国家军队与封建古典军队的一次经典战役。5000余人的英法联军和僧格林沁率领的近三万蒙古骑兵交锋。这是中国有着千年传统的骑兵冲战、冷兵器近战与西洋经过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洗礼后以大炮为核心的热兵器火力战之间的两个时代的大决战,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血肉之躯终究挡不住西洋经过工业化的坚船利炮。这场东西方的世纪之战为近代中国的屈辱定下了基调,直接导致了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自此之后,中国彻底改变了对西洋是蛮夷的传统观念,正式拉开了清朝改革和洋务运动的序幕。

八里桥战役清军高级将领并不缺乏才干,基层官兵也不缺乏悍勇。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礼部尚书瑞麟,副都统胜保都是清王朝的强硬主战派,僧格林沁更是少有的作战经验丰富,敢于上阵冲锋,立过赫赫战功的军事将领,在军队里面威望极高,而他率领的蒙古骑兵更是一只南征北战,经过战争洗礼的常胜之师。僧格林沁曾率领这些蒙古精锐们歼灭过太平天国精锐的北伐军,俘虏了太平军名将林凤祥和李开芳。

僧格林沁

这样的统帅,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就连英法联军的军官写的书信中都对这只军队有非常高的评价,称呼他们为勇士。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军队惨败,才能导致全中国从皇帝到平民百姓的所感受到的强烈震撼。

因为这代表着影响战争结局的不是军队高层将领才干和基层官兵素质的问题,而是时代的差距。

这场战役最主要的差距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清军的战术作战思想还停留在封建古典冷兵器作战时代,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是一个敢打敢拼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但是他并没有和西方列强交手的经验,他的作战思想还停留在骑兵无敌的古典战争思想,而且僧格林沁的大部分战争经验都来源于和另一只古典军队——太平军作战,虽然僧格林沁和麾下的蒙古骑兵经历过大小数百战,也屡屡建立功勋,但是这些作战经验在英法联军毫无用处,而且这些胜利还助长了僧格林沁和蒙古骑兵们的骄纵之气。所以在打八里桥战役之前,僧格林沁在没有摸清英法联军战斗力的情况下,草率集结军队在野外和英法联军决战,导致惨败,使得英法联军可以长驱直入,导致北京沦陷。

于此相反的是西方列强,特别是西方强国英国、法国经历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几十年血与火的战争洗礼,战术思想远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先进,特别是战争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大规模传播和军事天才拿破仑开创的大兵团机动作战,步兵、炮兵和骑兵的攻防结合,炮兵的集中使用等新式战术在西方列强中全面推广,英国军队和法国军队有长足的进步。而且还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壕沟搭配炮射霰弹、空心方阵的战列步兵线等新战术。

而且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就曾经打败过沙俄强悍的哥萨克骑兵,对骑兵冲锋有着十足的作战经验。

英军将领格兰特和法军将领孟邦托都是战争经验丰富的优秀指挥官。

英军将领格兰特

法军将领孟邦托

第二、清军的武器装备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远逊于西方列强。

八里桥之战中,清军的主要装备还是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而热兵器除了一些少量进口的滑膛枪外,还在使用鸟枪,抬枪,抬炮、劈山炮等一些明末清初时代的落后火器,这些火器比西方列强落后了至少三百年。

西方列强持续几百年的殖民战争、扩张战争推动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西方列强先后进入工业国家,使得新式作战装备能够快速的装备军队。新式线膛步枪、新式后装火炮、新式舰艇、新型通讯工具开始逐步装备部队,野战医院等后勤保障逐渐建立,这些科学发明和技术运用大大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大英帝国黄金年代的象征——维多利亚女王及其家人

大英帝国的强盛国力

所以在在八里桥战役中,蒙古骑兵的密集冲锋根本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新式装备构成的强大火力网,即使有少部分骑兵依靠悍勇和精湛骑术冲入敌军阵地也因人数太少难以造成对英法联军的真正威胁。

总结

不仅仅在中国,西方近代军队在世界各个地方的征战中面对封建古典军队,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八里桥战役的胜利在西方列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地区规模性战役的胜利罢了。这也不过是再次印证了西方工业社会国家对于落后的封建农业社会国家具有碾压的绝对优势。

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清王朝的统治者彻底臣服于西方列强的强大武力,再也没有反抗的意识了,心甘情愿的与西洋侵略者合作,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持统治,签署各种卖国条约没有了任何心里负担。

于此同时的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开明绅士和知识分子已经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开始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思想,寻找能拯救祖国的方法。

为何两万清军骑兵会惨败在5000英法联军手里?

败于时代战术思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