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怎么看待清朝最后几年的清末新政?

趣谈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历史新知识!

清末新政,简而言之一句话:清帝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被迫采取的一种自救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延续帝国的生存而不是为了打破现有格局。清末新政,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无论是在政治发展还是在军事发展上都存在投鼠忌器的行为。所以,清末新政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清政府现有问题。

清末新政是一场失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行动

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终止于1911年,历时十年。历史上,但凡是新政,基本上都会夭折,除了两次最为优秀的新政,它们分别为:张居正新政、商鞅新政。而这两次新政之所以能够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支持或者大臣强悍。

至于清末新政,不用多说都明白:失败了,失败的很彻底。公元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慈禧带着光绪皇帝跑路了,这对于满清来说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反正打也打不过,不是割地赔款就是溜号跑路,大臣已经见怪不怪了。可这一次不一样,因为这是满清帝国耻辱的顶点------《辛丑条约》正式签订。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咬碎了牙恶狠狠地说:满清就是废物,《辛丑条约》一签订,整个中华都是外国佬的了。这么些年来,老师的表情历历在目,只不过,老师终究是说错了一点:满清虽然懦弱,可终究是有点骨气的,不多,只有一点点。

光绪帝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朝廷的保守派一改往常思路,不再退缩、不再胆怯,终于拿出了八旗子弟应有的气魄来,决心干一把大的,这就是著名的清末新政来源。只不过,这骨气是有时效的,整整十年,历史再次向我们验证了:满清是多么的怂、多么的懦弱、多么的自私。

光绪二十七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认下,清末新政正式开启。具体过程如下:

经济上: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设立商部,这是自元朝以来帝国第一次重视商业的发展。制定章程如下:《试办银行章程》、《商会章程》、《矿务章程》、《钦定大清商法》、《铁路简明章程》。三年后,颁布《清理财政命定办法六项》,对于地方财政、库府商银进行明确的商定,并在1910年实行首次编制的全国预算。听不懂没关系,简单概括下:重视商业、扶持商业、鼓励商业、政府财政公开、地方财政预算,仅此而已。

教育上:光绪二十七年,将各省书院改成学堂,直隶各府改设中等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光绪皇帝召见袁世凯、张之洞,并听取他们的意见,暂停科举取士,兴办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为留学生提供了政府保证。简单概括下:废科举、兴办新式教育、选拔新式人才。

政治上:政治上太过于复杂,如果一一列举,恐怕明天都写不完。简单概括下:撤出没有必要的政府官员、裁去没有必要的杂役、停止花钱捐官、设立学部、裁除国子监。

没错,这就是事实

清末新政看起来很了不起,看起来很伟大,只不过执政者或者掌权者忘了一件事:慈禧和保守派永远是不可控因素。

当初,他们可以义愤填膺的要求变法,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因为八国联军抢了他们的宅子,欺辱他们的家室。可现在,他们也会义愤填膺的要求停止新政,因为,八国联军转一圈就走了,可是清末新政犹如一把刀子一样悬在自己的头顶上,时不时的就得割自己一下。

自古以来,变法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商鞅成功了,是因为秦孝公百分百服从,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张居正变法成功了,是因为皇帝太小,皇后又是自己的相好(坊间传言),自己又掌控着帝国的全部实力。那问题来了,光绪皇帝有什么?凭什么指望光绪皇帝变法成功呢?要钱?在慈禧太后那,要军?在慈禧太后那,要官员,倒是在朝廷之上一抓一大把,可人家只听慈禧太后的呀。

于是,当变法越来越深入,大清帝国越来越富有生机的时候,慈禧猛地发现再这样下去自己将会受到利益损失。在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面前,慈禧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己的利益。

公元1908年,光绪帝卒;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卒;公元1912年,大清亡!

请问大家怎么看待清朝最后几年的清末新政?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面对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慈禧只能在一群忠仆的守护下仓皇逃离住了几十年的紫禁城,并且一直跑到西安。后来侵略者在北京耍足了威风,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极其屈辱的《辛丑条约》,才心满意足的离开。而慈禧在颠沛流离之后,极其高调的回到了北京。

虽然慈禧在回京路上强撑着排场,但这一路的经历确实把她吓坏了。为了避免再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情,慈禧终于点头实行变法,并且在各方面的改革都很彻底。

政治上编练新军,经济上鼓励实业,教育上废除科举,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就是在官场上都有大动作,比如裁河东河道总督,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裁国子监,设立商部和外务部。可是这么多法令颁布下来,不仅没有挽救濒临灭亡的清政府,反而为辛亥革命创造了土壤,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首先是没有钱。无论想做什么事情,钱都要打头阵的。而这时的清政府,或者说整个大清王朝,最缺的就是钱了。康乾盛世的浮华中普通百姓也只能勉强温饱,并且由于乾隆好大喜功骄奢无度,清政府的财力只是勉强支撑。康雍乾之后并没有出现有为之君,再加上一系列赔款,清政府的财政早就是一片赤字。更不要说还要镇压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起义。

没有钱能做什么事情呢?什么也做不了,而变法还是一个烧钱的活。编练新军、兴办新式学堂、兴办实业,那一项都需要财力支撑。为了能把变法进行下去,清政府再一次把目光放在劳苦大众身上。

康熙爷早在百年前就信誓旦旦的宣布:我大清永不加赋。但是他想不到后世子孙如此能折腾,不仅把国库折腾空了,还想出一系列办法与自己的政策打擦边球,比如挖空心思想出各种附加税。成立警署有警捐,办学校有学捐,甚至还出现了棺材捐和粪土捐。

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堪忍受的民众对清政府以及新政更加抵触了。1910年江苏就有五十多所新式学堂被捣毁,山东莱阳更是发生了三四万人围攻县城之事,震惊全国。群众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平时默默无闻甚至逆来顺受,好像一点危害都没有。但是当他们奋起反抗的时候,任何一个庞大的帝国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清末新政没有群众基础,必然要走向失败。

其次,清末新政的领袖并不知道何为新政,也不知道实施新政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果。他们之所以要改革,是因为按照老路走必死无疑。为了能保住自己的权利地位,被迫实行新政。既然是要保住既得利益,新政的领导人也必须是自己人。因此当时组建的内阁,皇族占了一半。还有一部分是投机倒把分子。真正睁眼看世界又满腔热血的人,都被拒之门外。这样的内阁,只是效忠于腐朽势力的另一套班底。

内阁尚且如此,其它实施新政的官员更是这样。领导人都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底下办事的人只能有样学样。因此新政从上到下都是一笔糊涂账,比如花费巨大精力组建新军。清政府知道八旗子弟早就不顶用了,为了避免再一次被打的满世界跑,他们要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可就是这支被慈禧等人寄予厚望的军队,却成为清朝的掘墓人。武昌起义开始的时候这些人为什么要哗变呢?因为他们在成为清政府的新军之前就接受了新思想,也可以说清政府出钱出力兴建的新军,是革命党人在各省发展革命势力的温床。

晚清不缺变法,早在1861年有识之士就举起了洋务运动的大旗,可是这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却重皮毛而忽视实质。清政府的武器装备提高了,但战力依然那么弱,最终甲午战争戳破了这场自鸣得意的改革。戊戌变法是清末有识之士自发的革新运动,但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又没有识人之明,最终走向了灭亡。而清末新政呢?它只是清朝统治者在破产危机中的下意识抗争,没有远大的目标,没有自断一臂的魄力,就像一个要溺亡的人在垂死挣扎,看似态度坚决,实则盲目慌乱,毫无章法。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请问大家怎么看待清朝最后几年的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的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我们再来谈一谈清末新政的简介: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他无能的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的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去势力,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也就是光绪26年12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在当时,报刊,奏折中,通常称亲清朝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中央政府推行“新政”的有利机构。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请问大家怎么看待清朝最后几年的清末新政?

主流历史观认为,清末新政是清廷在辛丑和约后,因为反清情绪高涨及革命党开始做大,为了收揽人心而推行的敷衍政策。据说不少政令的结尾,居然有慈禧的批示“不用切实执行”!

也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真正能称上“改革事业”的没有几件。“新政”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改革,而是继续保持专制统治。虽然“新政”也做了一些事情(例如鼓励私人资本办工业、废除科举办学堂、提倡出国留学、改革军制建立新军等),但独裁专制、腐败卖国的清政府,正事也会做歪,好事也会办坏(如鼓励私人资本,只不过是按照商人投资数额的多少,给以不同的官衔,并没有什么保护私人资本的实际措施;组建新军、创办巡警,其真实目的是强化统治人民的机构,镇压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清末“新政”的破产,不是因为改革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而是因为改革太晚、太慢、太假了。

晚清改革,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因1900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乱后,慈禧太后因反省而展开的第三波的政治变革(中华民国称其为“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这是清朝末年的一场政治体制和经济改革运动,也是中国千年专制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1900年的庚子之乱和之后的《辛丑和约》对满清打击甚大。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主导下,清廷进行第三次变革。这次改革比1898年的戊戌变法更广、更深(真是无语了)。

改革初期只有三项举措得到贯彻:废除旧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以及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戊戌变法之后,许多致力于改革的人或被处决,或被迫逃亡国外,这时真正能留下来进行改革的人很少了(更加无语);而许多改革的执行者毫无诚意,甚至把改革当成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祸害——事实上,改革的目的是挽救满清政权和满族的政治地位。

改革的内容却使满汉矛盾更加扩大化了:废科举八股文使大量的士大夫阶层敌视政府;新式学校使年轻一代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留学生则组织或加入革命团体,他们认为要救中国必须打倒满清。知识分子对满清彻底离心离德了。

同时,改革涉及的现代化计划需要大量经费。由于清廷须向外国支付巨额赔款,加上生产力落后,20世纪初的自然灾害,根本没有充足的资金推行现代化计划。

改革也带来新问题。不少地方官借办新式企业的机会贪污;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权能变小;商部颁布铁路、矿务章程,将部分条约内容法律化,触动了各省地方乡绅权贵的利益;举全国之力办练新军,但建军思想还是封建那一套,造就了以袁世凯为主的新兴军阀。

南方新军的年轻军官,或留学日本,或毕业于各省武备学堂,多抱革命思想。新政的推行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关键时间点和事件:

1906年,五大臣考察欧美各国宪改回国,居然说立宪要“大权操诸朝廷”,“必从官制入手”——换言之,改革须待提升人民素养,并进一步将政治及军权收归中央。

清政府认为内忧外患都因为皇权不彰,因此需要削夺各省督抚(汉人为主)的军政大权,重新实行中央集权回归到康雍乾时期的水平。

1906年9月,在确定的新官制要员中,满人7人,汉人4人,蒙古人2人(武昌起义爆发后,又仓促改为满4人汉8人蒙1人),十一个部尚书中溥兴、寿耆、载振、溥良均为宗室。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赋予君主比日本天皇更多权力,并宣布以9年为期,预备立宪。

1909年秋,各省代表第二次组织 “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但清廷于1910年1月30日谕令不准,仍维持9年预备立宪。

此后第三次请愿“速开国会”,遭清廷严词拒绝,并命不得再行请愿。

第四次请愿的代表于1910年将请愿书呈资政院,各省督抚十余人纷纷致电清廷表示同意。清政府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改在1913年召开国会。在京请愿代表大喜,纷纷组织政党,以谋参政。

然而,1911年公布的第一届内阁中,竟然有半数为清宗室与满人,被立宪派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至此完全绝望,逐转而同情、倾向革命。

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请问大家怎么看待清朝最后几年的清末新政?

其实清末新政算是满清比较有诚意的一次改革,各个方面不一而足。看得出来,因为各种战争的失利,满清贵族已经意识到了必须改革了。已经走到死胡同的大清再不改就要玩完了。

所以1905年,在慈禧的主持下,清末最后一次新政拉开了帷幕。

废除科举,组建新式陆军,公费留洋乃至于组建内阁,满清的自救活动一下子铺开。各方面看上去,这都是当时最好的机会。

只是大清国运已经倒下,新政也只是最后的挽歌。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最后的悲鸣,大清亡了……

请问大家怎么看待清朝最后几年的清末新政?

英国人砍掉了查理一世的脑袋,后来国内资产阶级和王党妥协,“光荣革命”,才确认下君主立宪政体。

日本赶走大将军,天皇复位,明治维新,成了君主立宪政体。

清王朝呢!

爱新觉罗的统治坚如磐石,虽然有革命党,但不成气候。虽然有列强步步紧逼,割地赔款也就没事了。

庚子年,太后和皇上让八国联军撵得到处跑,跟乞丐一样。再加上天下舆论纷纷,这才想到要“新政”。

这一次的新政比康梁变法走的还远。很多文化、教育、经济新政都出来了。但是在最关键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却卡了壳。

汉族士绅想的是君主立宪。可什么都不懂的清皇室却不肯放权,扭扭捏捏的搞出个九年预备立宪,“皇族内阁”。这下,汉族官员的人心也丢尽了,清皇室成了孤家寡人。

清末新政的失败有几个原因:

1、没有领导人

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等满清贵胄观念跟不上,政治能力低幼,极力阻挠政治改革,新政根本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

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的威信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是汉族官员对朝廷还是有期待的,很多官员极力奔走斡旋,想通过君主立宪完成国家救赎。然而朝廷的所作所为就是在耍弄他们,失望之极的立宪派很快转变到了革命党一边;

3、清朝廷的控制力已经没有了。慈禧活着的时候,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还控制着权力。但庚子年的还有个“东南互保”,南方的督抚公然抗旨,说明清廷已经开始失去对实权派的控制。到了宣统年间,地方督抚、北洋军、汉族官绅很多已经不再听清廷的话了。可怜载沣还以为不用怕天下人造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