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更在乎母亲的感受,还是媳妇的感受?
肯定更在乎母亲的感受,再好的感情也比不过血浓于水的亲情,所以,做儿媳妇的永远都不要跟婆婆争谁在老公心里更重要。
男人们不是流传这样一句话吗“女人如衣服”,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男人其实觉得另一半是可以换的。
男人为了孝顺母亲是能做出让媳妇委屈的事情的,哪怕知道母亲不对也不敢反驳,甚至可能也不会去想着反驳母亲,因为他们觉得反对母亲的意愿就会令母亲不高兴,就是不孝顺。
而且男人会觉得自己的母亲把他养大很辛苦,总是会想着多去照顾母亲的感受,还会要求自己的媳妇一起去孝顺母亲,倘若媳妇不愿意就会一番说教自己的母亲养大他是多么多么的不容易,好像全世界就他母亲最不容易。
但男人往往会忽略媳妇也正在辛苦地养着他们自己的孩子,他们好像不觉得媳妇辛苦,反而会觉得带娃的媳妇是在享受陪孩子的乐趣。
说到这里,男人真的好双标。
男人听到亲戚说母亲的缺点或者不好时一般是不会说什么的,但是只要媳妇一说,那轻则辩解,重则吵架。
所以,女人多爱自己一点吧。
男人更在乎母亲的感受,还是媳妇的感受?
和婆婆一起住了十几年,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表面上,不深究,男人会在乎妻子。但实际上,骨子里,他更在乎母亲的感受。怎么说呢,血浓于水,男人再爱老婆,也抵不过母亲,毕竟血缘至亲。
男人和母亲,永远一家人,但属于两代人。所以,观念、习惯和妻子比较合拍,有时候会看不惯母亲,和妻子在一条战线上。但当妻子和母亲有矛盾时,他又肯定会站在母亲一边,为什么呢?因为儿子永远觉得母亲有养育之恩。另外,母亲是长辈,晚辈要让着。所以无论对错,都认为母亲不容易,媳妇应该宽容、忍耐。深层次讲,这还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媳妇与母亲相比,终是外人,怎么也比不过的。
因为自己是媳妇,所以站在媳妇的角度告诉姐妹们,永远不要硬碰硬,在丈夫面前和婆婆争高下,有理没理,你都争不过。婚姻里,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除非自己有强大的底气和说走就走的能力,再不然,你一人能对付他们两个,有打死都不怕的勇气。不然,为了娃,还是得忍,有时候真得委屈求全。想起来糟心,但这就是现实,真的不想忍受了,只有默默积累实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自己留够保障才可以。千万别认死理,讲对错,婚姻里同样讲强弱。
男人更在乎母亲的感受,还是媳妇的感受?
大部分男人偏向原生态家庭。但,归根结底,男人终归还是欺软怕硬的,如果女人城府有心机或者自私泼辣点,吃点亏就马上闹离婚鸡飞蛋打,普通男的肯定就偏向媳妇,连婆婆也认怂,因为好不容易能娶上媳妇。但是,大部分中国女人都是忍辱负重类型,没有被逼到绝路,都习惯了忍让牺牲,所以,男人跟婆婆都知道你是软柿子,知道你被欺负了也不敢怎样,所以,基本上都偏向母亲。
大多数人高看了男性的孝顺,其实仅仅只是因为他觉得依附联合原生家庭对他更加有利罢了,至于媳妇,拿个孝顺的幌子让你低头,大部分女人年轻脸皮薄,不被折腾个三五年,都不好意思维护自己的权益
男人更在乎母亲的感受,还是媳妇的感受?
我曾经以离婚为要挟,对老公试验了一番,结果是透心凉啊,沒奈何婆婆一分一亳,倒把自己的脸打了个啪啪作响。
我和老公是貌似别人眼中的模范夫妻,他还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牵扯到他的母亲,翻脸比翻书还快。
其实我老公是跟着他奶奶长大的,一直到他去外地上大学才离开。从道理上讲,应该是和我婆婆感情沒那么深的。可是我结婚后发生的所有一切都改变了我的看法。
婆婆和老公的奶奶不和,我们结婚后婆婆下了命令,谁也不允许登老太太的门。大伯哥小叔子不去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两个是跟着婆婆长大的。但我老公,从小奶奶带到19岁,听了婆婆的话,就真的沒再登过老人的门了,一直到老人去世。
当时我非常不理解,养育之恩就因为婆婆的一句话就可以忘在脑后了吗?我还为此指责过老公,良心是叫狗吃了吗?
后来,我有了孩子,在一次与婆婆的冲突中,老公的做法也让我彻底明白了他对我和婆婆的态度。
那是过春节回老家,婆婆和几个老太太在火炉边打扑克,让我和老公去贴春联,我只好把一岁多的儿子放在婆婆怀里,岀去帮老公扶梯子。
可是,春联还没贴完,我就听到儿子的哭声,慌里慌张的跑进去一看,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原来她光忙着打扑克不管孩子,孩子竟然伸手去拿火炉上的炉盖,右手烫伤了一大片。
我和老公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因为疼痛,一路上孩子哭得我的心都要碎了。
孩子烫伤好了以后,我看着他小手上的疤,忍不住抱怨了婆婆几句,让她带孩子一定要小心,平时也沒给管过孩子,只不过带一小会儿就让孩子烫伤了。
我婆婆是个厉害的主,哪能吃半点亏,立刻说道:"又不是我把他手放上去的,你自己的孩子调皮能怪谁?这以后他就长记性了。"
我气得和她争吵了起来,婆婆一拍大腿使出铁头功撞在我的肚子上,把我撞了个四脚朝天。这时,我老公也铁青着脸对我大喊让我闭嘴,小孩子磕磕碰碰是常事。
我看着怒目圆睁的老公,突然有个想法冒出来,这个整天说爱我重于一切的男人,到底会在乎我还是在乎自己的母亲,我要做个试验。
回到自己的家以后,我拿出户口本和身份证正式对老公提出离婚。老公慌了,好话说尽,泪流满面的哀求我不要离。
我说不离可以,但你必须回家让你娘给我道歉,我的孩子受了疼,她也撞了我,我要求她道歉一点也不过份。
老公沉吟良久说道:“俺娘一辈子没服过谁,沒怕过谁,让她给你个儿媳道歉,不比杀了她还难受,我不忍心说。"
这一句话我就心寒透顶了,儿子的疼痛他忍心,媳妇的委屈他忍心,但他母亲的面子比天还大。
于是我抱着孩子回了娘家,他天天上门去求我的父母,在那个年代,父母是决对不会接受我离婚的,况且又有孩子,半哄半命令的又让我跟他回去了。
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老公做到了顾家,无不良习惯,节俭上进。只要不牵扯到婆婆,对我是言听计从,千般呵护,万般宠爱,甚至我一脸色不对他都要哄着。
但只要和婆婆有关,他犹如奥特曼附体一般,马上变了模样,愚孝,无原则,无底线,还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时时挂在嘴上,而我婆婆这些年战斗力超强,即使你不去招惹她,她也时时跳出来刷刷存在感。我与她的争吵也时有发生,而老公始终站在她的一边,从沒改变过。
如果是通情达理的婆婆,我会以老公的孝顺为荣。可我婆婆是出了名的刺儿头,邻居亲朋无不躲着走,而他一切以婆婆的感受为最高处事标准,甚至婆婆碰瓷,他也护着,我一直怀疑如果我婆婆指使他去做坏事,他也会去做。
所以我不知道我是嫁对了还是嫁错了,他是所有人眼中的好丈夫,甚至一与他吵架我的姐姐们都会骂我“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扪心自问,也无法昧着良心说他对我不好。可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丝意难平,所以凭空添了无数烦恼。常常会考虑我的婚姻到底算不算幸福?
现在人到中年,好多事也看开了,终于明白女人去考虑这个问题真的是自找烦恼,因为大概率你会无比的失望,然后你就会可笑的觉得高估了自己在老公心中的地位,而生出嗔恨心,严重影响了在婚姻中的幸福感。
正确的方式是不要较真,轻劲,婚姻说白了就是睁只眼闭只眼的过日子,每个人的性格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重于一切。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经营好自己,有随时能走出去的底气,如果一个男人妈宝加愚孝,确实会让女人生无可恋,那么不如慧剑斩情丝,一别两宽。
男人更在乎母亲的感受,还是媳妇的感受?
男人更在乎母亲还是妻子?其实,答案在男人没结婚之前就已经揭晓了!母子依恋!这是心理学最重视的亲情关系。但是,很多母子关系都是平平淡淡的。没有确定的紧密的依恋关系。这谈不上对不对。好不好!只是一种心理现象。母子依恋关系紧密的男人。并不是,必是所谓的“妈宝男”!好多自力自强的男人,和母亲的关系也很亲密。反应在择偶中的表现,就是,母亲是第一位的。一位男士的择偶标准,最重要的就一条: “传统女性!要和我母亲相处好。”他的妻子也的确是他母亲喜欢的。几乎是“一见钟情💘”的婆媳关系,很和谐,很温暖!情同母女!有的男性,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和妈妈建立亲密依恋关系。就是一般般。他们找对象,就是自己说了算!自己喜欢就行了!不考虑母亲的感受。因为,他们通过爱情,和妻子产生了依恋关系了!一位男生要娶大学女同学。这女同学的条件简直是没法再差了!她二婚!还不孕不育!一个正常的妈妈不可能喜欢这样的儿媳妇呀……这位男生的做法是。来到妈妈家,(他不和妈妈一起住)告诉父母:“我通知一下你们。我要结婚了!”这种语气,就不是征求父母意见的方式。只是一种告知!言外之意就是: 你们没有管我私事的权利!我的事,我做主。妈妈准备了一万句话。(她知道未来儿媳妇的底细)愣没说出口。罢了!望着一身戎装的大儿子,她只得含泪接受了!儿子小时候不找她。大了也不听她的。这对于一位妈妈来说,是多么残酷的事呀!这位母亲伤心💔了很久。因为,儿子小时候,没在自己身边,一直在姥姥家。妈妈就是个符号。没有共同生活的经历。儿子不依恋她。他通过恋爱,开始依恋妻子。为了妻子,得罪母亲,他在所不惜!其实,这是两种极端的例子。大多数男人,都是在母亲与妻子之间摇摆不定。想两边兼顾,真正的婆媳矛盾大多来源于此!“依恋关系,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掌控武器!”一个心理学家说的。残酷吧!一句题外话: 起码在孩子三岁之前,妈妈最好能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不然,一群心理不安全的小怪物,就横空出世了……
男人更在乎母亲的感受,还是媳妇的感受?
我觉得我儿子更在乎我的感受。因为我儿媳妇生大宝坐月子的时候,我下班回家抱抱大宝,没几分钟我儿媳妇就叫我放下来,说是养成了抱的习惯以后辛苦的是她这个做妈妈的,我只好恋恋不舍的放下大宝。但是儿媳妇的亲妈抱大宝时,儿媳妇什么也不说。我心理不平衡,就跟儿子说了。儿子说他早看出来了媳妇的双标,并对媳妇说:你怎么对我爸妈,我就怎么对你爸妈。我一听,又赶紧叫儿子不能这样想,以后也不能这样说。做丈夫的一定要站在老婆的一边,因为老婆才是陪伴他一生的人。现在我不在儿子面前抱怨了,因为我希望儿子一家幸福快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