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装直升机和战斗力有的有两个座舱?
原因很简单——一个人忙不过来,又要照顾飞行,又要照顾对地打击,这绝对不是人能做的好的事儿。
想想就能明白,对地攻击需要眼观八方搜索地面,还需要不间断的调换各种武器,而飞行则更关注空间移动,尤其在较低高度进行对地攻击时,更是得时刻注意飞机的飞行姿态,一个小差错,高速飞行的飞机会让你连1秒钟的懊悔时间都不会有。想必玩战机游戏打对地把自己摔死的童鞋不少吧?
早在1战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这种问题了,要么飞行员飞得手忙脚乱到处找武器,要么他对着某个目标打上瘾了,忽略了飞行控制,一不小心就出了事。有些飞行员打光了子弹,居然胆大到一只脚踩操纵杆,站在舱外给机枪换弹,别提摔死了多少。
有问题当然得解决呀?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再配个后座飞行员(或上座)武器操作手就行了,飞行员只需驾驶飞机管着前面,武器操作手负责“叭叭叭”的将对方打下来。
到二战时期,飞机的机械控制和空战操纵已经很完善了,按理说不再需要两个人添麻烦,但飞机加入了无线电配置,许多飞机也就多配了个无线电员,他负责进行无线电发报和电波导航测算,同时操纵后座机枪,防御咬尾的敌机。
某些特殊的机型还加入了三座配置,除了无线电员,后座机枪手另有专人担当。这种配置多体现在二战的鱼雷攻击机上,如美国海军的TBD“蹂躏者”,它的中座负责副驾驶和投弹,后座则负责机枪和无线电,中座投弹时还得从中座中离开,爬到下方专门的投弹窗进行轰炸准备,但如果是鱼雷攻击,则由前方视野更好的主驾驶进行投放。
苏联伊尔-2强击机的双座则是完全的自卫思想所致,早期的伊尔-2被贝利亚等瞎指挥,要求设计成单座,结果笨重如“飞行水泥”的伊尔-2单座型遭遇德军大量屠杀,德军战机甚至可以安安心心的跟在后面把它屁股打烂。
当苏联飞行员一致抗议要求需要双座配置后,引起了斯大林的关注,伊尔-2这才重新改成了双座机。重新加装的后座机枪显著提高了伊尔-2的生存力,甚至还制造了不少反杀战绩。
今天的战斗机也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双座时期,比如F-14雄猫战机,由于当年电子系统的落后和飞机操作的复杂,必须拥有一个后座负责脉冲多普勒雷达操作,同时它还兼做副驾驶与空战目视观测任务。实际上F-14前舱与后舱信息是同步的,设置后座纯粹就是因为飞行员工作量太大,不得不分担点东西出去。
此外,美国海军当年拥有双座的“习惯”,许多战争年代过来的高级官员固执的认为海上作战双座就是比单座好,因为人员很容易产生疲倦,还经常有飞行员产生空间错觉,将大海当蓝天,上下颠倒错乱,必须得有个伴儿看着。
但不管怎样,美国海军在F-14以后还是逐渐淘汰了大部分双座机,现有的F/A-18的基础型皆为单座,双座数量稀少,多作为配套教练机装备。而后来的F-35战机则干脆没有设计双座型,理由是“它是高性能数字化战机”,倒是主攻电子战的FA-18改型EA-18G“咆哮者”出于电子战需要成成为了双座机。
今天美国空军的F-15、F-16、F-22等战机都是如此,要么干脆没设计双座,要么仅将双座当做教练机使用。F-15E“攻击鹰”这种对地型号的战轰当然是双座,由于对地雷达扫描和攻击分配的特殊性,为了确保飞行员专心致志的飞行,人们必须将战轰做成双座。
甚至连A-10都曾经拥有双座机型A-10B,它在后座搭载了一位专职的武器操作官,以提供更沉着稳定的战斗火力计划,本来一切实验都很顺利,但美国国会拒绝了这项采购,他们的理由是“A-10已经足够简单,单个飞行员可以很好的操控火力”,而实际的原因只是因为美国当年长期没有打仗,A-10攻击机也沦落到即将下岗的境地,国会老爷们不愿意再为之掏钱了。
后来的事儿我们都知道,是海湾战争拯救了即将全部退役的A-10,但它的双座型却永远不会再有。战场上A-10驾驶员已经发现到单人操纵的不足,尤其在执行夜间任务时,又要照顾仪表数据,又要关注火控信息,飞机的高度还非常令人恐慌,根本没法专心的实施攻击,早期的A-10连“GCAS”(地面防撞告警系统)都没有。
所幸飞行员们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他们让A-10双机出动,然后一架打开导弹的红外导引头负责搜寻目标,另一架则根据侦查指示进行对地攻击。这种打法对美军启发甚大,直接催生出后来的数据链同步攻击系统。
今天的A-10经过多重升级,倒也成为解决双座问题的模范,它们加装了各种传感器告警和自动化修正程序,拥有完备的夜航定位和飞行辅助设备,甚至拥有低空安全与瞄准提升系统和夜视显像单元,理论上已经将单人操作能力提升到了极限。至于F-35那类攻击机,它们的软硬件只会比A-10更先进。
所以说,双座配置对战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具备攻击职能的战机,如果系统没先进到通过智能化解决一切,设立一个后座武器官绝对有必要。
武装直升机虽然与固定翼战机不同,但个中道理是一样的。以美军的“阿帕奇”直升机攻击为例,他们发动一次攻击,往往会提前安排队友前出充当光学侦察机和火控侦查机,攻击发动后,后座副驾会根据分配的任务,在航线内不断选择攻击目标,武直既在进行攻击,同时也在进行撤退,后座必须按照战术规定严格的释放热源弹和干扰箔,当攻击完成后,全队完成节点回合,再依据长机从导航系统发布的命令规划,进行下一次的航线突击。
如果没有后座,武直的突击行动将变得相当混乱,火力都会下降一半,因为通场速度相对缓慢,直升机对武器操作的要求非常高,它们做不到战机那样一击即走,武直多数时刻需要准确快速的消灭威胁或采取干扰措施,哪怕漏掉一个地面信号,可能都会遭遇到敌方的防空反制,这些都不能指望飞行员单独完成,他自己也得操作武器。
此外还有单兵防空导弹的攻击、高射炮的破片打击、地面轻武器的攒射、反直升机雷的轰炸等等,都会对直升机乘员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哪怕武直在关键部位安置了装甲板,也没办法保证人员就一定不会受伤,这些“飞行坦克”必须以足够的人手充当保险,否则真就被人一击必杀了。
所以,甭管是串联还是并联,武直一般都会采用1+1的人员配置,既能提升整机的火力能力和反应力,又能提供一个伤亡保险,何乐而不为?
为什么武装直升机和战斗力有的有两个座舱?
这个是叫串联式座舱布局,优点在于视野好迎风面较小
两个座舱主要是因为要容纳两名乘员,特别是武装直升机、攻击机这些以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机,本身经常需要低空、超低空突防,飞行员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在飞行上,很难再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因而需要一名武器操作员去侦察、操作武器和评估打击效果,两名乘员之间互相分担任务,从而提高攻击效率。
倒飞的歼-16,座舱中前后两名飞行员就座,这种是典型的串联式座舱
武装直升机和攻击机(包括部分双重任务多功能战斗机)座舱布局有并联式和串联式两种,并联式是两名飞行员并排坐在一个座舱里面,而串联式则是前后布置。这两种布置方式各有优缺点,综合来讲战斗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多采用串联式布置。
并联式座舱布局的战机较小,目前最新的则是苏-34鸭嘴兽
串联式布局第一大优点就迎风面增加幅度较小,在飞行阻力方面影响要比并联式小,这点对于空战机动性能有要求的多用途战斗轰炸机来说是个难以拒绝的诱惑。所以像欧洲狂风战斗轰炸机、歼轰-7飞豹、F-15E、苏-30和歼-16都选择并联式座舱布局,原因就在这里。
F-15E的正面,可以看出其串联式座舱布局增加的迎风面积影响非常之小
而对于一些空战性能要求不高的,专业对地攻击机型来说,则更青睐于选择并联式座舱布局。这主要是两名飞行员并排而座,相互间交流和协助更加方便。在人类沟通过程中,语言其实只是一个部分,肢体动作、表情神态等都是很重要方面,再加上可以帮忙控制一些次要开关动作等,通常认为战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并联式布局在飞行员协同处理能力方面要强45%。
苏-34鸭嘴兽座舱内部,这种布置在飞行员合作方面自然效率要高的多
而武装直升机选择这种布局,原因就在于另一个方面,串联式座舱布局前后两个飞行员之间可以高低落差布置,使得两名飞行员都可以获得较好的独立视野,这样在对地侦察时效果要好的多。
武直-10正面,两名飞行员位置高低落差较大,后座飞行员视野同样非常好,对于超低空飞行为主,飞行速度较低,主要攻击10公里视距内地面目标的武装直升机来说,飞行员视野非常重要。
比如当年前苏联/俄罗斯在进行新一代武装直升机研发过程中,分别搞了卡-50/52和米-28两种方案,其中卡-52是采用并联式座舱布局,而米-28是采用串联式座舱布局,双方在戈罗霍维茨靶场进行对比测试时,米-28发现全部35个地面目标,而卡-52只发现了其中的22个,尤其是4个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无一发现,正是这一决定性因素,俄罗斯陆军选择了米-28作为武装直升机。
米-28武装直升机硬指标不输给AH-64阿帕奇
卡-52武装直升机是唯一采用并联式座舱布局的武装直升机,不过这主要是卡-52采用共轴反桨旋翼布局折叠后占用空间很小,10吨级的重型武装直升机折叠后占用甲板面积居然比5吨级的AH-1Z眼镜蛇武装直升机都还小,因而对于海军来说诱惑很大。也正是共轴反桨设计占用太多高度,所以导致卡-52只能采用并联式座舱布局。
卡-52是专用武装直升机领域唯一一个采用并联式布局的独苗
为什么武装直升机和战斗力有的有两个座舱?
大家好,我是老霍,一个水平不高的军迷。
为什么有的武装直升机和战斗力,有两个座舱呢?
因为武器的操控太复杂了,如果全部由一个人来完成,压力太大,无法发挥武器的全部性能。
一般来说,武装直升机和双座战斗机是一前一后的座舱布局,当然,也有少数并列的。两个座舱,通常前面的是飞行员,主要负责飞行姿态的调整,后面的是武器操作员,负责操作武器系统。紧急情况下,两个座舱都可以临时接管对方的功能,以便在另一个人受伤或者操作失灵时,不至于束手无策。
以前,先进技术往往是先军用,再民用,军队要保持先进性。现在,因为技术更新太快,军队有点跟不上节奏了,因为一型武器装备的研发,不是什么技术好就用什么技术的,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什么好都想往上装,印度LCA光辉就是个例子,阿琼坦克也是一样,最后几十年,都没能拿出像样的东西来。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决武器操控太复杂,需要两个人的情况,但是,技术还不够成熟,应用风险太大。再者说,目前的主流双座飞机,基本都是20年前的东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