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在二战中,德军的实力,很多人看到了,尤其是之前采取的闪电战,快速占领波兰,让大家看到了德军强大的战斗力和先进的作战理念。那个时候的德军,应该是势如破竹的,希特勒下令进攻苏联,要不是苏联顽强抵抗,德军就实现了战狼苏联的目的了。要是占领苏联以后,谁是德军的下一个目标呢?答案是英国。

一、看上了英国的资源和市场

英国是日不落帝国,很多人觉得英国在二战前依然是世界的领导国家。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强的影响力,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有人说,要是打击英国的话,之前的不列颠之战就进行过,最终失败了。

希特勒对英国的空战的确是失败了,但是,他当时的目的是想通过空战迫使英国投降,之后就进行和谈,目的不是英国,而是英国的殖民地。通过战争实现他的远景,但是,空战失败了。

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将苏联拿下。当时的英国和苏联是有意识形态的冲突,希特勒觉得,他让德军攻打苏联,英国不会干预,他们就可以实现拿下苏联的目标。拿下苏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苏联广阔的资源。

苏联不仅有资源,还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战略物资。这些可以支撑德军进一步中作战,无论是与英国作战还是与其他国家,都可以高枕无忧了。有人说,对付英国,只需要用大量的潜艇战就可以了。

狼群战术是可以,但是,有时候可能会出现误伤。一战中,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就误伤了美国商船,给了美国参战的借口。二战中,德军的这个策略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参战,再加上英国海军反潜实力的提升,这个还是行不通的。

德国想打败英国,还想避免一战中的两线作战,所以才会发动对苏联的进攻,让德国没有想到的是,英国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帮助了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比不上国家的生死存亡。

德国在进攻苏联的时候,遭遇了苏联的顽强抵抗。这也是德军没有想到的,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苏联的极寒天气,让德军遭受了重创。苏联的抵抗让德国的计划不得不推迟,还有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帮助,让德军头疼。

要是没有英国美国的帮助,德军说不定可以拿下苏联。拿下苏联以后,就会将军队整体转向英国,这样就可以进行他们的全球扩张计划了,不仅可以迫使英国投降,还可以让英国的殖民地对德国开放,这样,德国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作战能力。

拿下英国,对德军而言,是一个重大胜利。因为英国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有人说 ,在二战前,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提升了。的确是,但是,美国距离欧洲,太远了。英国和德国,只有一个海峡,打起来方便。

远交近攻也是一种策略。要是拿下苏联,跟美国示好,把主要精力放在英国身上,加上日本的航母作战系统,那么,他们就可以横行了。有人说,美国参战可能会改变战局。但是,日本先不动美国,帮助德国打败英国,那么,东南亚和南亚的英国殖民地,就是日本的了。

二、占领英国,可以有世界范围上的意义

英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是很厉害的。英国虽然整体实力下滑了,但是,英联邦的实力,大家都可以知道。哪怕是当下,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英联邦的实力。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不是白叫的。

德国要是占领了英国,英联邦成员国会不会跟着投降呢?不过,从丘吉尔的顽强抵抗言论看来,要是德国占领了苏联,他也是会誓死捍卫英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哪怕是抵抗不住,可以逃到英联邦成员国,依然会举起抗德的大旗。

但对德国而言,打败了英国,是有很强大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上可以获得大量资源,还有军事上可以看到很多情报和军事力量。007就是那个时候的情报人员,要是可以占领了,就知道了很多盟国的机密,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对付盟军了。

占领了英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将之前的世界领导国家打败了,德国就是世界新的领导国家了。这对德国而言,更加有意义。希特勒要建立的,是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个帝国,是全球性的。

他可能没有苹果公司想到的那种生态,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可以自己设计,但当时的他要建立新的帝国,其中一个障碍就是英国。打败英国是他的目的,更是建立大帝国重要的一步。

有人说,希特勒是疯狂的,他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就算是英国被打败了,但不意味着英联邦成员国都会投降。还有,英国女王可以移到任何英联邦成员国,这样继续抗击德国,直到英联邦所有成员国都被攻占了。这需要花费德军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可能会耗死德军的。

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德国已经占领了苏联,他们有充足的武器装备,有大量的资源,还有很多战略物资,这样就可以快速补充能量,让德国在军事上更强,打败英国,指日可待。

英国就算有英联邦成员国的支持,但他们的实力没有增加,只能在对战中消耗力量,最终一点点瓦解。最终的结果,是被德军打败。这样的计划,是完美的。但是,德国失算了。失算的一个原因是他以为意识形态的差异可以让英国和苏联老死不相往来。

由此可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是国与国之间对抗的根本,根本是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对我们封锁,不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制度,而是因为我们发展得太迅速了,影响到他们的国家利益了,就找借口对我们封锁。

德国对英国的觊觎,已经很久了。不知道为何在敦刻尔克的时候,不将英军消灭,而是要留下他们,养虎为患。最终的结果是用妇人之仁,成就了人家。自己作茧自缚了。德国失策的地方,还是蛮多的。

三、占领英国可以主导世界

要是德国真的占领了苏联,打败了英国。那么,德国将以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那个时候的德国,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距离希特勒建立的大帝国,越来越近了,他在国内的声望,将是无人替代的。

占领了英国就可以领到世界的发展,因为那个时候的美国,对于德国而言,将不在话下。大家想一下,英国加德国加西欧加苏联,这些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对于希特勒而言,这是一个庞大的帝国。

要是英联邦的成员国有加入的,那么,这个国家得有多强大,这个国家的实力得有多强。虽然这些地方能够抵抗者,但是,对于德国而言,这些国家的实力,加上他们拥有的资源和军事实力,领导世界,不成问题。

要是美国不同意,就可以和日本一起,进攻美国,让美国在德日联手下失败,说不定,真的实现了德日协商的那样:日本占据东方,德国占据西方。两个大的国家一起,联手改造世界。

这个美好的远景,值得期待。这也是希特勒梦寐以求的事,但是,现实狠狠打了希特勒的脸。让他知道,世界有诸多可能。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二战时期,德国确实令全球军迷刮目相看,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欧洲列强,包括来自北美非常强大国力远在德国之上的美国。

事实上,所谓的同盟国日本和意大利,从来就没有帮上德国什么忙,在莫斯科战役打得如火如荼之际,希特勒请求日本出兵夹击苏联时,但日本却始终无动于衷,将希特勒的请求当耳边风。

意大利,似乎更是德国的累赘,由于侵略希腊等国失败,希特勒不得不派兵进攻毫无战略价值的巴尔干半岛,拯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导致“巴巴罗萨计划”推迟了一个多月,将近百万大军毫无意义地干耗在了巴尔干半岛。

此外,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仆从国的军队,也没有什么像模像样的战斗力,德国国防军反而像救火队一般,经常要去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捞出来,反倒严重拖了德国军队的后腿,所以二战时的德国拥有的全都是猪一样的队友。希特勒攻击苏联目的,一是看中了乌克兰的天然粮仓,能够提供德国国内取之不尽的优质食物;二是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能支撑德国庞大战争机器的运转;三是看中了苏联的人力资源,以弥补德国国内劳动力的紧缺局面等。

一旦征服了苏联,就回顾头来全力以赴对付英国,所以英美两国政府对希特勒的企图是门清的,尽管和苏联有意识形态的冲突,但此时希特勒德国成了他们的共同敌人。

苏联斯大林政府绝对不能倒台,苏联绝对不能亡国,一旦苏联灭亡了,那么,德国就成将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将补齐德国最大的短板-海军,此时,即便英国皇家海军也难以阻挡德军在英吉利海峡的登陆,一旦征服英国,那么德国最大征服对象就剩下美国了。

于是,1941年6月27日,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不久,英国就组织了规模空前的PQ-17船队,顶着恶劣的天气从冰岛出航,运载了20万吨战争物资支援苏联,用来抵抗德军的入侵。

当德国彻底打败苏联以后,下一个目标是英国,然后接下来就是美国,符合希特勒分三步走,瓜分全球的战路目标,即建立包括中欧的大德意志帝国;击败法国和苏联,成为欧洲的统治者;在拥有整个欧洲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以后,迅速向海外扩张,打败美国以后,从而称霸全球。

但进攻苏联的失败,英美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让希特勒的理想打败苏联、征服英国、最终打败美国,称霸世界,沦为了空想。

毕竟德国的国力无法与美英苏等国相提并论,战争打到后面就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最终,德国失败了,希特勒蛇吞象的野心终归无法实现,征服世界的三部曲,终止在征服法国,只是完成了一部半而已。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当然……是日本。因为在称霸世界前,希特勒需要的是称霸欧亚。

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集中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100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向苏联发动了猛烈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影响,加上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盲目乐观,疏于防范,使得战争前期一线苏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到9月底莫斯科会战爆发前,苏联损失军队300多万,飞机大炮不计其数,国土沦陷超过150万平方公里,超过1/4的人口陷于敌手。

在着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苏联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斯大林发表演说誓与莫斯科共存亡,朱可夫从西伯利亚调集30万西伯利亚师万里回援。再加上英国的大力援助,苏军终于在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消灭德军50多万人,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德国不得不由闪电战转为消耗战,苏联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为反败为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最危险的时刻,如果没有苏联上下的同仇敌忾,失去莫斯科的苏联很可能彻底亡国,成为纳粹德国的刀下之鬼,而消灭苏联的纳粹德国必然更加膨胀,世界将陷入更大的黑暗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苏联没有挺过来,比如朱可夫没有那30万西伯利亚师,消灭苏联的德国下一个目标将是谁呢?

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无疑,毕竟打苏联就是为了抢时间,所以留了英国一命,如果能顺利消灭苏联,那么接下来德国一定会再度挥师向西,彻底占领英伦三岛,将丘吉尔赶下海喂鱼,并顺理成章地接收英国的全部殖民地,最后和美国决战于紫禁之巅,达到一统天下的“伟大”梦想。

听起来挺带劲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扯淡。

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希特勒征服天下的宏伟梦想,却始终习惯性忽视希特勒的短板,那就是海军很弱,而且不是一般的弱。

如果二战期间的德国能有英国海军的一半实力,那静夜史完全有能力确信丘吉尔会下海喂鱼,不列颠之战会成为英国的谢幕之战。

但德国没有,希特勒比80岁的男人还力不从心。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德国的国家特点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无论是第一帝国、第二帝国还是第三帝国,德国始终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陆权帝国,这和四面环海的海权强国英国有着本质不同。

自古以来,建设陆军的成本就远远高于海军,因为海军除了单兵装备,还需要庞大的战舰、军港等载体,这样的成本是陆军远远不能相比的。对于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元气大伤的德国而言,建设陆军要远比建设海军容易,所以希特勒在军备扩张时重点发展陆军,海军发展一直非常滞后。

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模式,德国只能将重点发展大陆扩张,重点进行闪电战。虽然消灭法国后获得了法国的海军力量,但很快被英国炸毁,德国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希望泡汤,而即便有了法国的海军,德国的实力仍然不可能强过美国支持的英国。

所以,消灭苏联后,德国必然也会继续将重点放在大陆之上。对于“速度就是胜利”的德国而言,建设一支强大海军时间上根本不允许。为了防止同盟国力量反扑,德国需要尽快占据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亚等亚欧大陆地区。

只有完全占据了亚欧大陆甚至非洲大陆,希特勒才能和面对英国一样,依靠坚固的海岸堡垒对孤悬海外的英美等同盟国进行封锁。

而日本之所以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因为日本在二战前已经完全占据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以及东南亚等广大地区。对于希特勒而言,日本虽然也是走的法西斯路线,但制度的雷同并不代表德国和日本能够“情比金坚”,就像同为资本主义的英德两国不共戴天一样,在各自的利益面前,什么狗屁情谊都可以靠边站。

而且一直以来,希特勒就看不上日本,二战前的希特勒有心培养委员长为德国遥相呼应的伙伴,可惜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实力太弱。而当德日两国不得不结盟时,希特勒为了照顾革命情谊,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法西斯理论,将日本人称作“特殊的日耳曼人”,遭到了世人的无情嘲讽。

而日本虽然和德国结盟,但在德国和苏联鏖战莫斯科,最需要日本从远东插一刀的关键时刻,日本却将炸弹扔到了美国的珍珠港。

这说明日本和德国本质上就是各怀鬼胎,静夜史认为二战期间德日两国结盟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证德国和日本两个法西斯国家不先打起来。

所以当苏联亡国,同盟国阵营半壁沦陷后,世界格局将彻底被改变,届时德日两国也就不需要各自敷衍了。而德国为了实现彻底占据亚欧大陆的目标,即便退回海岛的日本投靠美国也无所谓,大不了就是下一个英国。

而如果德国能稳固占据亚欧大陆甚至非洲大陆,不断排挤英法日等国的大陆势力,德国在理论上就有和美国长期对抗的资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二战时期的强国只有七个,除了日本和意大利这两个盟友外,希特勒当时要对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苏联、法国。

德国在入侵苏联之前,由于法国已经举旗投降了。所以希特勒下一个要消灭的国家,就只剩下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

而根据轴心国于1941年底,秘密签订的“瓜分世界计划”,希特勒在击败苏联后,北美大陆并不在他的攻击范围内。所以,希特勒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必然是英国。

有些人说希特勒击败苏联后,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中国。其实这属于无稽之谈。

因为,根据“轴心国划分世界计划”,中国在当时被划到了日本的攻击范围。

德国和日本对亚洲的具体瓜分细节如下。

珍珠港事变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于1941年底召开了一个瓜分世界的秘密会议,日本代表大岛浩在会议上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瓜分亚洲的草拟军事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日本建议德国把亚洲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由德国及日本统治,并且以东经70度线作两国的国界。(意大利被直接无视)

最初的时候,希特勒不同意这个建议,因为他认为这样会局限了德国的发展,另外日本曾多次违背德国的意愿,其中包括日本拒绝在德国入侵苏联之时配合德国在远东入侵苏联,以及拒绝德国进攻苏联时,配合德国截断美国经海路到苏联的补给线。

所以希特勒对这个计划不满意,他根据德国的利益,又重新修改了计划。

根据希特勒修改的计划,日本和德国在亚洲的分界线为伊朗东部边界、阿富汗北部边界、中国西部边界、唐努乌梁海西部边界以及叶尼塞河组成。整个中国被完全划到了日本的吞并范围内。

具体瓜分和修改的示意图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划界,是因为他不信任日本人,他认为打完了英美法苏之后,德国跟日本迟早有一战。所以他要尽可能的把边境往东挪,增加日本进攻德国的难度。

另外,也有人说希特勒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中东地区。这个说法希特勒考虑过,但是中东地区当时是英法殖民地,所以攻击中东其实就是攻击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因为土耳其位于一个枢纽地带,且土耳其在历史上一直都与俄罗斯人为敌。因此希特勒希望得到土耳其的支持,并与土耳其结盟。为了让土耳其心甘情愿的和自己合作,希特勒原则上同意土耳其在未来能拥有与德国平等的地位,并且土耳其还能获得高加索地区和中东的一些领土。

再说重点,也就是希特勒对欧洲的划分。

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欧洲是德国的根本。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圈订了一个“大德意志帝国”的领土方案。凡是不在这个领土范围的地区,全部都是德国的盟友或傀儡国。

由于当时整个欧洲都已经沦陷,要么被德国占领,要么本身就跟希特勒眉来眼去,是他的附庸国。当时唯一还在跟德国较量的,就只剩下一个英国。

所以这里可以肯定的说——希特勒打完苏联后,下一步必然是打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希特勒的设想,德国打败英国后,英国能得到“优待”。比如英国能保持领土完整,只需要扶持一个服从德国命令的傀儡政权即可。另外,英国的部分殖民地在名义上,仍归英国统治。

相比之下,在希特勒的设想中,法国就没这种“优待”了。法国不仅要割地,而且还要被边缘化,永远都没有崛起的希望。(事实上德国打败法国后,也确实是这么欺压法国的)

如果英国也被希特勒击败,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国了。

不过希特勒对攻打美国没有信心,因此在他的瓜分方案中,他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了一个瓜分的草案。比如北美大陆东部归德国,西部归日本,中部则建立一个缓冲区。但是具体怎么瓜分,希特勒没有详细的方案。

这其实就说明了,希特勒心里根本没指望德国能走到那一步——如果真的瓜分了苏联,再考虑英国问题。只有解决了英国,才能关心能不能打败美国。只有到了那时候,他才有必要去关心北美的界线应该如何细化。

但是,由于希特勒没有打败苏联。所以他的所有长期规划就全泡汤了。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笔者认为是英国!

战争狂人希特勒的战略思维真的是一般人难以捉摸透的。

西线作战结束后,纳粹德国基本上将整个中欧、西欧全部纳入囊中,特别是夺取了全欧大部分工业区,获得了空前庞大的战争潜力,虎视眈眈的看着海峡对岸那个掌控着全球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

但是志得意满的希特勒却没有要征服英国的心思,这主要源于他发自内心对英国和不列颠民族的一种敬意,他认为要想振兴西方世界,需要陆权大国——德国和海权大国——英国合作。

在战争发动之前,英国人借助希特勒这种心态想在欧洲搞平衡,当德国发动对波兰的战争后,英国人意识到了希特勒的真面目,不敢再随便言和。

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希特勒居然不忘初衷,在饮马英吉利海峡后重新向英国人伸出了求和的橄榄枝。 面对西欧陆沉、自身又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的严峻局面,英国国内出现了强烈的议和暗流,这些人多半被希特勒的赫赫武功吓破了胆,认为以目前英国的力量于德国人开战无非是自取灭亡,不如趁着希特勒开出的和谈价吗还不算太低,就坡下驴,与希特勒言和。

只有以丘吉尔为首的主战派认为目前英国尚有实力与德国一战,国际局势转换的因素还存在。首先是英国背后还有一个潜力强大的美国支持,美国要想不被这场世界大战淘汰,就必须加入欧陆战团,而英国则是美国人唯一可以借力的国家。再者,英国虽然军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还有一道让几千年来无数欧陆英雄竞折腰的英吉利海峡,完全可以成为英国人进可开关击敌、退可闭关自守的战略屏障。更重要的是,英国如果持续抵抗,就会增大原本就面和心不和的苏德同盟瓦解的因素。

相反,一旦英国向希特勒屈服,那么不仅仅是向德国屈服这么简单,而是向整个法西斯阵营屈服。届时,一心想要重温罗马帝国旧梦的意大利会在英国在巴尔干半岛和北非的势力范围下手切割,亚太的日本则会将马六甲海峡以东属于英国的殖民地收入囊中,完成大东亚共荣圈。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法西斯国家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几代英国人建立起来的日不落帝国零敲碎打的瓜分干净了。

于是,丘吉尔不顾国内多数政客的反对,坚决主张与希特勒血战到底!

对于丘吉尔这种顽固派,希特勒自然心凉了半截,本来是带着朋友之道与英国人谈合作,却没想到丘吉尔却理性到了神经敏感。思索再三,希特勒决定以战逼和! 在接下来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国战争机器终于暴露出来尺有所短的弱点,英国的国际形象得到空前提高。原本想要和德国一道瓜分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意大利、日本此时也开始犹豫不决,而苏联则趁着德国在西欧力扛英国的时候在东欧一步步拓展地盘。 这就让希特勒开始有点坐立不安,战略思维也开始出现混乱。

他本来是因为英国不好对付所以才联合苏联,现在却又因为英国的持续抵抗让苏联渔翁得利,甚至是意大利、日本这两个伙伴对自己也有点离心离德。于是,希特勒便自欺欺人的认为英国敢于抵抗完全是因为苏联的存在,干掉了苏联,英国也就大势己去了。

于是,希特勒想要来一次急如闪电的突袭先放倒东面的苏联,再回过头来收拾那个不识抬举的英国。正如前文说到的,希特勒想要统治欧洲,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就不能忽视掌控着全球大多数制海权的英国,无论是征服还是合作。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希特勒的目标是在欧洲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即以称霸全球,闪击波兰拉开了二战的序幕,在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侵苏溃败,最后饮恨自尽。有人提出,如果当年希特勒打败了苏联,他下一目标是谁?有人说是中东,也有人说是英国,其实这个问题早在9年前已经有了答案。

当年的希特勒,就像一盏聚光灯,走到哪都有人围着他转,然而他的时代很快就落幕了,结局不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只是强大赢弱小罢了。

1937年11月5日下午,希特勒在总理府召开最高级别秘密军事首脑会议,仅有7人参加,分别是海陆空的大佬,陆军总司令弗立契上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上将、军事部长勃洛姆堡元帅、外交部长牛赖特,外加希特勒本人和他的副官霍斯巴赫。

数十万人是个什么场景,这张图是个实景,1937年希特勒参加感恩节的现状。

会议上希特勒首次明确了称霸全球的大战略构想,并讲述了侵略扩张计划的细节,会议长达4小时,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处主任弗雷德里希·霍斯巴赫上校担任会议记录,5天后会议记录整理成备忘录锁进档案室,原稿销毁,二战结束后备忘录被盟军查获,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成为审判纳粹最重要的证据,史称“霍斯巴赫备忘录”,该文件能揭开假如希特勒打赢苏联后,下一日标的答案。

霍斯巴赫,希特勒对外侵略秘密军事会议的记录官,二战时升为上将,任中央集团军群第四集团军司令。

霍斯巴赫备忘录里记载,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肃清中欧,使纳粹德国获得必要的生存空间;第二步,打败法国、苏联,夺取欧洲霸权;第三步,打败英国、美国,称霸全球。在整个二战发展看来,纳粹德国执行的就是备忘录里希特勒的三步走计划,先是横扫中西欧,占领法国,在入侵苏联时折戟,纳粹德国死在了第二步。

1943年希特勒生日会上,众人们听着庄严的古典音乐演出,不远处的集中营,犹太人也庄严的面临死亡。

如果入侵苏联成功,下一个目标必将是英国,执行第三步计划,苏联都灭了,希特勒可不想后院起火,在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给于的判断是,一旦苏联被灭,英国会立马投降,俨然下一个对象,而且能迎刃而解。当天的秘密会议上,此计划讲出来,陆军总司令弗立契上将、军事部长勃洛姆堡元帅、外交部长牛赖特3人感到恐惧和不安,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很快3人被免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