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脊梁?
孙传庭何许人也?他是明朝最后的脊梁!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外有女真人虎视眈眈;内有起义军大火燎原!如此内忧外患情况之下,孙传庭临危受命,扛起救国大任!
初战陕北便伏杀闯王高迎祥,一战扬名!此后转战关中,连败李自成、张献忠。那燎原的大火,几近被灭!
可是崇祯无能,多疑猜忌,将孙传庭打入大牢,白白葬送大好形势。待其再度出山,已经无力回天。
最终在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战死于潼关,马革裹尸而还。
半年后,明朝灭亡!
故《明史》有云:传庭死,而明亡矣!
孙传庭生来刚烈,一生仕途坎坷!几经沉浮,由文即武,终成大明柱国!
万历四十五年,26岁的孙传庭进士及第,成为了永城县令。在任期间,政绩斐然,不多久便被调入京城为官,一路高升。
万历四十七年成进士,授永城知县,以才调商丘。可当时阉党专政,孙传庭因为对魏忠贤的专政怀有不满,所以仅在京城呆了两年便选择弃官回乡。
直到崇祯皇帝八年,孙传庭才又被重新启用,做了当时顺天府府丞。
崇祯八年秋,始迁验封郎中,超迁顺天府丞。崇祯皇帝朱由检不比天启,其人多有抱负,立志复兴大明。继位了以后,孙传庭的仕途生涯才真正的走上了正轨。
前面说到过,当时的明朝内忧外患,特别是陕西民乱已成燎原之势,闯王高迎祥,乃是朝廷心腹大患,亟需解决。
然而当时陕西这里是饥荒的重灾区,到处都是盗贼流寇,朝廷势力及弱,这导致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趟这趟混水。
然而当这份重任降临到孙传庭身上的时候,孙传庭没有任何的犹豫和拒绝。这让崇祯皇帝十分的欣喜,甚至还亲自接见了孙传庭!
于是在崇祯十年,孙传庭临危受命,出任陕西巡抚,平定民乱!
崇祯没有看错人,孙传庭来到陕西仅仅数月,便建立奇功,大败起义军,擒获闯王高迎祥。要知道,当时高迎祥乃是起义军中的最强者!
当是时,贼乱关中,有名字者以十数,高迎祥最强,拓养坤党最众,所谓闯王、蝎子块者也。传庭设方略,亲击迎祥于盩厔之黑水峪,擒之,及其伪领哨黄龙、总管刘哲,献俘阙下。而后的一年里,孙传庭转战商洛,连战连捷,河南最大的起义军势力马进忠、马光玉等人,被其击溃;而新闯王李自成又被洪承畴打得仅剩十八骑,落荒而逃!
河南贼马进忠、马光玉驱宛、洛之众,箕张而西。传庭击之,贼还走。又设伏于潼关原,变蛟逐贼入伏。而闯王李自成者,为洪承畴所逐,尽亡其卒,以十八骑溃围遁。在孙传庭与洪承畴等人的努力之下,时至崇祯十一年回京勤王之前,陕西民乱,已几近平定。
但运气不好,这时候皇太极进逼,京城危急,孙传庭等人不得不回京勤王!
十月,京师戒严,召传庭及承畴入卫原本回京解围之后,只要孙传庭再度回师,李自成估计就没机会了。可是京城是潭浑水,崇祯又是一个毫无明见的短视之人,此时他见形势大好,便再无进取之心,转而偏向主和派。
结果孙传庭受到排挤,被诬下狱,其一手打造的剿匪大军被挥霍一空。
彼时,李自成趁着河南灾荒,东山再起,拥兵数十万。
而是时,闯王李自成者,已攻破河南矣,犯开封,执宗龙,杀唐王,兵散而贼益横。明军书败之后,崇祯不得不再度启用孙传庭。
但到了这个时候,农民起义已经到达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了,即使是孙传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起义军越来越多,大势不可阻挡。
当时的李自成根本不怕输,他身后是数以千万计的百姓;而孙传庭他输不起,他身后一无所有,其效忠的崇祯皇帝,除了一个劲催促他出兵,军饷、装备、药品、兵员什么都拿不出来。
最终,孙传庭率军与李自成决战于潼关,最终战败,孙传庭战死,以身报国,马革裹尸!
孙传庭死后不久,其夫人张氏率孙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杀,仅剩下八岁的幼子孙世宁被一老翁收养。
初,传庭之出师也,自分必死,顾语继妻张夫人曰:“尔若何?”夫人曰:“丈夫报国耳,毋忧我。”及西安破,张率二女三妾沉于井,挥其八岁儿世宁亟避贼去之。儿逾墙堕民舍中,一老翁收养之。此生,无愧于大明,无愧于“脊梁”之称号!
然而讽刺的是,崇祯当时却固执的认为他是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其还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及一百多年后,才被追谥“忠靖”!
这样的明朝,着实让人寒心!
为什么说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脊梁?
孙传庭是一个有能力而且有气节的军事将领,为了大明他不惜牺牲生命,堪称大明脊梁。脊梁断,大明亡。
先看孙传庭军事能力。孙传庭在明末算一流军事人才,很有谋略,他有两大经典战打得漂亮。一个是子午谷抓获闯王高迎祥,另一个是潼关围歼李自成。
子午谷就是三国时期,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那个子午谷。诸葛亮始终没用魏延这一策略。闯王高迎祥把这一策略用上了,他想攻取西安。孙传庭经过认真研究,断定高迎祥必走子午谷,于是在子午谷黑水峪埋伏重兵,黑水峪两山夹一沟,打伏击的绝佳地势,孙传庭利用地理优势,灭掉高迎祥部队,活捉高迎祥。
潼关一战也和子午谷一战差不多,孙传庭准确判断李自成必出潼关进入中原,于是在潼关南原设下埋伏。南原北面是河,南面是山,东面是潼关,也是打伏击的好地方,孙传庭再次利用地理优势干掉李自成的部队。李自成带十八骑残兵败将逃到商洛山。
孙传庭是进士出身,从来没带兵打过仗,一上手就展示出他极强的军事才能,可见他是一位军事天才。
再看看孙传庭的气节。天启年间,孙传庭在北京任职,因不满魏忠贤阉党专权,弃官回乡。
潼关南原之战,官军打败李自成后,农民起义进入低潮。崇祯把孙传庭的部队拨给洪承畴,让洪承畴去解锦州之围。孙传庭建议说,这样起义军会死灰复燃,崇祯不听。后来,李自成果然死灰复燃,这时崇祯派他督师保定、河南、山东。当时崇祯信任杨嗣昌,事事都听杨嗣昌的,孙传庭与杨嗣昌意见不合,孙传庭上疏崇祯皇帝,杨嗣昌百般阻挠,上疏不成,他称病推脱,被崇祯投进监狱。后来,崇祯实在找不到武将和李自成交战,不得已把孙传庭从监狱里给提拉出来,让他对付李自成。孙传庭不计前嫌,全心全意剿灭农民军。
孙传庭上任,崇祯已经没兵给他,到达陕西,他自己招兵买马,组织练兵。练兵需要时间,需要军饷,他向崇祯汇报了情况。崇祯担心他在陕西割据,一再催促他出关与李自成决战。孙传庭知道自己部队的战斗力还没形成,出关作战必败,但是他还是执行了崇祯的命令,最后兵败战死。展示了他对大明的忠诚。
为什么说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脊梁?
1627年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此时的明朝国势羸弱,积重难返,加之长年天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更有关外满清铁骑蠢蠢欲动,内忧外患,雪上加霜。孙传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扛起挽救大明的重任,他有杰出的军事才干,无比忠诚,又一身正气,在危难中被任命为陕西巡抚,一举剿灭高迎祥和其他一些起义军,并俘获了高迎祥,自此起义军大大受挫,一时再也无力与朝廷作对。
可惜,孙传庭的战功引来了奸臣的嫉妒,崇祯生性又多疑,于是被调离了陕西,甚至不再负责剿灭起义军的工作。由于没了孙传庭这一最大对手,起义军再次发展壮大,朝廷只得再次起用孙传庭。
此一时彼一时,加之准备不足,孙传庭审时度势决定采取保守战略,然而崇祯听信谗言,逼其出击,导致战败,孙传庭战死沙场。
更可悲的是,崇祯认为其是诈死,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忠臣如此冤死,岂不让人心寒,还有谁真心愿为朝廷一战,可悲可叹,可怜可恨。
,
为什么说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脊梁?
《明史》曰:“传庭死,而明亡矣”,虽有稍有夸大孙传庭在明末的地位,但也从侧面说明孙传庭作为一代名将的死亡,代表明朝最后复兴希望的破灭。脊梁断了,肉将焉附?
孙传庭,字伯雅,代州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末儒将,除最后一战,几无败绩。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先任兵部侍郎,坐镇陕西。后擢升兵部尚书,率兵镇压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当时瘟疫流行,士兵减员严重,而且粮草不足,弹药缺少,无法与农民起义军一战。但在崇祯的百般催战下,率兵出陕,与以逸待劳、实力差距巨大的起义军一战。无奈战死,马革裹尸,时年51岁。明朝最后的遮羞布丧失,崇祯再无兵可用,不久北京城破,崇祯自缢而死,明朝灭亡。
孙传庭并非草莽出身,如果不是农民起义,时局动乱,也许他会成为一个称职的文官。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孙传庭中进士,任永城知县。后调京为吏部验封主事,升至稽勋郎中,本仕途一片坦荡,但因不满魏忠贤转正,愤然弃官还乡。
1629年(崇祯二年)李自成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次年三月,已任京官的孙传庭弃笔从戎请缨出任陕西巡抚,负责剿灭农民军。孙传庭在榆林建军,广招豪杰,号为秦军。孙传庭料之高迎祥军队动向,在子午谷的黑水峪设伏,请君入瓮。叛军果然中计,激战四天后,高迎祥败俘,送往北京处死。其外甥李自成逃过一劫,接过高迎祥衣钵,继任闯王。
崇祯十年(1637年)初,孙传庭率部与各路明军势如破竹以优势兵力接连打击了起义军圣世王、瓜背王、一翅飞、镇天王等部,歼敌无数。次年,孙传庭将路过的过天星、混天星的起义军围歼,斩杀二千余人, 又采用分兵堵截、机动设伏的战术再败起义军,打退了驰援陕西起义军的马进忠、马光玉之部。李自成再次出现,冤家路窄,孙传庭和洪承畴在潼关南原重兵埋伏闯王李自成部,使得李自成军几乎全军覆没,仅以18骑兵突围而走。 至此,陕西境内的叛军初定,形势大好。但祸不单行,清军此时攻入长城,逼近京都,崇祯帝急调洪承畴与孙传庭回京,李自成逃过一劫。
因同洪承畴同为主战派,与以杨嗣昌为首的主和派在对清军和战意见不一,被杨嗣昌以托疾弹劾,贬为庶民,入狱三年。
李自成并未因苦主孙传庭入狱而放假,三年的时间,李自成羽翼渐丰。而熊文灿、杨嗣昌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连遭败绩,李自成转战河南,拥兵数十万,并再次包围了开封。在证明杨嗣昌无用,起义军做大的形势下,生性多疑的崇祯帝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再度起用孙传庭为兵部右侍郎,率禁卫军驰援开封。接下来的情节就是神剧《大明劫》的场景了。
李自成听闻援军将至,而开封城城防坚固,果断率军撤退,并顺手杀掉陕西总督汪乔年。孙传庭逐奉命赴陕西代行其职。到任伊始,奉旨扣押了原抚剿总兵贺人龙,将其正法。同时,枕戈待旦,整肃军务。
崇祯十五年(1642年)五月,李自成三围开封,崇祯帝连催孙传庭火速出关支援,孙传庭以新兵与战斗力上书无果后,起兵驰援,于九月底进抵潼关。李自成与孙传庭的陕西军交战与南阳,并在郏县大败之。孙传庭率残部逃至巩县,进入陕西。
孙传庭败回陕西后,意图死守潼关,恢复元气,以扼京城之上游要地。因明军因在郏县之战中损失惨重,补充了许多新兵。所以孙传庭制定了不宜速战,开垦屯田,修缮兵器,储存粮食的战略方针。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明廷授孙传庭为兵部尚书,并加督七省军务,令其迅速兵出潼关。但此时,天下形势大变,李自成已相继歼灭了明军数支主力,兵强马壮。孙传庭的军队已成为明朝最后可战之军。敌强我弱,无疑以卵击石,因而顿足叹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度对狱吏乎!”
即便如此,皇命不可违,大义当就之。八月十日,孙传庭率军出潼关,先在汝州、灵宝、唐县(今河南泌阳)、郏县连胜起义军,但襄城一战惨败,再次逃回陕西。起义军乘胜攻破潼关。孙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策马大呼,迎敌而上,战死阵中。
孙传庭死后,再无人能抵抗住李自成军队。次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定都长安,年号永昌;同年三月十八,攻克北京,崇祯自缢而死,明王朝被推翻。
更可悲的是,由于孙传庭的尸体一直未找到,以至后来崇祯帝对其是否就义产生了怀疑,始终未追封加谥于他,反倒清朝予以谥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