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是传统文化吗?

三寸金莲的由来

三寸金莲是与缠足有关,缠足据考证来自于北宋,北宋的苏轼在《菩萨蛮·咏足》就有对缠足的欣赏,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由此可见,当时是社会的上层已经有了对缠足(小脚)的欣赏之情,当然,这个也是北宋皇家开始推广导致的。

三寸金莲的情趣

北宋时候的皇室推广,不足以形成风潮,但是,到了南宋时期,形成了一股观赏三寸金莲的审美情趣,辛弃疾《菩萨蛮》有:“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看到了这样在风中妖娆的女子,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倩女幽魂》里面王祖贤的那种妖娆,是不是有点摄人神魄?

三寸金莲的价值

三寸金莲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至皇家豪门,下至黎民百姓,对于三寸金莲,都是趋之若鹜。再加上程朱理学的宣传,对于女子的脚是自己男人的私有物品,不能给别的男人看,所以,古代的女子一般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就算是出门,一般是裙装!所以,这个时候,三寸金莲被推崇至极,甚至可以决定女子的终身大事!

三寸金莲的文化陋习,不仅仅是清代统治者反对,连一些民间的有识之士也反对,袁枚在《牍外余言》中说:“女子足小有何佳处,而举世趋之若狂?”,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女教篇》中深刻抨击缠足陋俗。三寸金莲不是文化传统,是一个陋习,是应该废除的。民国时期,正式下令废除缠足,只是因为有些地区的接受程度,到了新中国以后,三寸金莲才逐渐消失了。你认为三寸金莲是好是坏?

“三寸金莲”是传统文化吗?

“三寸金莲”不是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以来的一种陋习。古代小女孩,一般从4、5岁开始,就要用布条裹脚,又叫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社会上把缠足叫三寸金莲,这是对妇女的摧残和歧视。直到民国时,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劝禁缠足文”。直到这时缠足之风才逐渐停止。

“三寸金莲”是传统文化吗?

试答如问如下:

曾经是。

裹脚的女人在世的不多了,看过裹脚的人越来越少了。

摧残女性的“三寸金莲”普遍“社会准则”,在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上存活了几千年。

我们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但也有着不止“三寸金莲”做法。

五四运动,打到孔家店,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些国学推广者,应该去其糟粕,绝对不应该搞“复活”。

让孔子思想站起来,不能够让“孔子”站起来。

小编简介: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高中,教了不到3年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中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三寸金莲”是传统文化吗?

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元代, 废除于民国时期。

到民国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洋人的女子是不裹脚的,而且鬼子们很是鄙视我们的裹脚传统,那时的政府才规定废除这坚持了1000年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革,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倾向于自然美。正如文中民国时期,随着外国思想的流入,很多的年轻女子因不愿忍受缠脚的痛苦而加入天足会,以抵制缠足。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时代最终无法承受住新文化的冲击,为中国妇女的缠足史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带血的句号。

“三寸金莲”是传统文化吗?

我个人看来,不属于传统文化,小脚文化的那段历史,感觉一直就藏在一个我们触手可及,但我一直却不愿意去打开的古董箱子里,不知道打开里头会发现什么触目惊心的怪力乱神,一个文化的形成肯定都是因为有一个大群体的群众对之拥戴和实行,才可能成为文化。我们现在对当其实人们对小脚金莲的迷恋着迷深恶痛绝无法理解,感觉那仅仅是一个男权主义社会的统治产物,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背后还有那么多的学问那么多的讲究那么多的千丝万缕又岂是现代人空想能想明白的呢。

“三寸金莲”是传统文化吗?

该问题要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毋庸讳言,在“传统文化热”中,也出现了一些借保护传统文化之名,行全盘肯定传统文化之实的“国粹派”。我们在肯定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时,不能不承认其中有许多封建、迷信和错误的内容。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不能把邪恶当崇高、把丑陋当美好。“三寸金莲”是历史上妇女受封建男权迫害的罪证,显然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因此,题中没有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把糟粕当成了精华。

解答

古代女子三寸金莲的小脚不是轻易让外人看见的,把三寸金莲看的比自己性命还重要,以三寸金莲为美。三寸金莲起源于五代十国,繁盛于元代,后来随着清王朝的瓦解,妇女得到解放,这种缠足才逐渐被取代,解除了妇女的痛苦,其实三寸金莲是妇女社会地位地下的表现,是痛苦而不是美。

三寸金莲的习俗起源

古代的起源三寸金莲,有很多传说,但是以南唐后主有宫女嫔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璎珞,中作品色瑞莲,令嫔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以后,此风从宫内传向宫外——有些人认为这就是女子缠足之始。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到了宋代,女子缠足就逐渐从宫廷推广到了民间,到了宋朝末年,社会上还兴起了一股“以大足为耻”的风气。到了明代,女子缠足的风气更盛,都认为这是时髦,坊曲中的妓女无不以小脚为媚男子之具。

  缠足的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袋,将妇女的足踝紧紧缚住,从而使肌骨变态,脚形纤小屈曲,以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在缠足时代,绝大多数妇女大约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直到老死之日。

  女子缠足以后,她的三寸金莲就变成了一个最隐私的部位,绝不可让陌生男子看见。除了丈夫以外的男子,如果不小心碰了女子身体的其他部位(包括胸部)还不大要紧,如果碰到小脚是万万不行的。中国古代有许多春宫画,身体的一切都可以裸露,但是从未见到女子裸露双足的,可见这个地方是最大的隐私。

缠足-三寸金莲的过程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装饰陋习。其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袋,将妇女的足踝紧紧缚住,从而使肌骨变态,脚形纤小屈曲,以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缠足一般从四五岁开始,历经三四年时间,到七八岁时才能初具模样。缠足前先以热水烫脚,趁着脚还温热,将脚除拇指外的四个脚趾强行向脚底弯曲,让脚趾紧贴脚底,并在脚下趾间涂上明矾,用以燥湿、杀虫、解毒。但仍然有许多女孩子的脚还是化脓流血,难以站立,只能长期爬行。经过如此较长时间的一番折腾,脚就会被缠得弓弯短小,使脚底凹陷,脚背隆起,整个脚的长度就会被极大的缩小了。可以想像得来,健全完美的脚被强行地扭曲成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俗称三寸金莲。那种疼痛必定是彻骨入髓、铭诸肺腑的。在古代缠足,绝大多数妇女大约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直到老死之日。

在对女性摧残得最严重、小脚崇拜最张狂的清代,李汝珍、俞正燮、康有为等人就对这一社会陋习进行了严厉批评。李汝珍在他的《镜花缘》一书中提出,“女子本是好好的”,而男子却偏偏使之“矫揉造作”,缠小脚使她们成了“异样”。他质问“何以两足残缺,步履艰难却又为美?”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了“请禁妇女裹脚折”,历数缠足恶习于国于民的危害,认为“最骇笑取辱者,莫如妇女裹足一事”,明确主张“严禁妇女裹足”。满清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孙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缠足。到了“五四”时期,缠足更成为各派革命运动和激进分子讨伐的对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曾撰文痛斥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自从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后,毛主席真正消灭了小脚,中国的妇女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今天的我们看来缠足,不是三寸金莲为美而侃侃而淡,其实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耻辱史!

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