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静王求亲林黛玉,且贾政同意,那林黛玉可以拒婚吗?为什么?

我先猜测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最具审美意味的两个女主角。她们代表了中国人审美趋向的两个方面,“环肥燕瘦”,林黛玉代表着寒素清高之美,而薛宝钗代表着现实充盈之美。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补充,互为依托的。春兰秋菊,各擅胜场。林黛玉当然是最美的形象。

按现代的观点,既然是最美的,自然会有人追求,一家女,百家求,也是正常的。但是,在《红楼梦》的故事里,林黛玉的美,是与主人公贾宝玉的互相影衬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如果去掉贾宝玉情感相投而体现出的品性高洁因素,林黛玉的美,也不是人人都欣赏的。比如书中的王夫人大概就不是很欣赏。

其二,古代的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是不可能直接与外界交往的。越是大家闺秀,越是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林黛玉当然也是这种情况。北静王恐怕未必知道有个林黛玉的存在。

这种说法,大概有许多人反对。他们认为,在上流社交圈子里,这些有名的美女是会被人提及的。比如,贾宝玉参加的一次宴会活动中,蒋玉涵无意中说起“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薛蟠立既提到了“袭人”是贾宝玉的宝贝。因此罚蒋玉涵的酒。《红楼梦》中也有薛蟠看到林黛玉之美而酥了的情节。这是爱美之心,人之常情。薛大傻子是拿不住林黛玉的,他对林黛玉的情感是是尊重的。这一点从他尊重柳湘莲的情感上,可以得出结论。另外,林黛玉与袭人的不同之处是,林黛玉是有体制内身份的大家闺秀。而袭人只是个奴才。奴才无论长的美不美,主人需要他献身的时候,他是不能拒绝的,这一点上,他们与娼妓是一样的。所以,社交场合拿他们开玩笑是无伤大雅的。但是,大空闺秀是绝不容亵渎的。所以,林黛玉的名字不可能在社交场合被提起。无人也未必知道有个林黛玉。北静玉无缘无故来提亲,是不可能的。

再说说提亲,在古代,提亲是与娶妻相关的。娶妻也叫结亲,成亲和纳妾是绝不相同的。娶妻为什么叫结亲,因为,结亲是两个家族的结合,结合之后,男女是具有同等地位的。所以,结亲之后,两家就成了亲戚。而纳妾,和买件东西是一样的。女方的家庭与男方不形成亲戚关系。

假如北静王真的死了老婆,他正房王妃的位置空缺,她会不会向林黛玉提亲呢?答案是绝不可能。刘心武评《红楼梦》的许多观点我并不认同,但他说的书中的忠顺王与北静王代表了两个政治集团的说法,我还是认同的。假如北静王与贾家是处于同一政治集团之中,而且,他与贾宝玉的私交很好的情况下,他自己死了老婆为什么要去抢朋友的。这个道理上说不通。如果说把林黛玉送与北静王做妾。这是贾家人绝对不敢做的。这样等于把林黛玉从大家闺秀的地位,直接给打入奴才的行列中。《红楼梦》中,贾家主子自己都说过,贾府只知道买人,从来不知道卖人。因为卖人代表家道的没落。他们他仆人都不屑去卖。难道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卖自己的外甥女吗?贾府是绝对做不出这样事情的。

或许有人会说,给王爷做妾,和一般的妾是不一样的。王爷怎么说也是皇族。进了王府与进了皇宫一样。这样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王爷虽是皇族,但他们与皇帝的距离恐怕还不如与公候之家的距离亲近。王爷与公候都是皇帝的臣子。只不过是王爷的位子稍高一些而己。王爷与公候一样,谁能尽心尽力为主子(也就是皇帝)办事,主子就对谁好,谁就有权力。这也就是贾母做为国公母人可以和王妃平起平坐的原因。

假如北静王真的向林黛玉求婚,那么贾家必然是会同意的。而且林黛玉无法拒绝,因为这样的情况在世俗人的眼中,百分百认为贾家做的对,做的大仁大义。有了做王妃的机会,没有让自己家的小姐去,而是让给了外甥女。嫁给北静王,应该比跟贾宝玉强多了吧?

但是,林黛玉不会嫁给北静王。因为她爱的是贾宝玉。假如真到了贾家为林黛玉嫁与北静王做准备的阶段。林黛玉既不会哭闹,也不会有意识的寻死。她会立既进入抑郁状态。进入这种状态之后三五天内,她就会魂归离恨天去。在离去之前,她会因思念贾宝玉把生命中还剩下的眼泪全部流完,完成她下界还泪的心愿。但这个情节不会出现。林黛玉不可能与北静王出现任何感情纠葛。假如贾府真的忽喇喇似大厦倾了,林黛玉同样会在灾难来临的大混乱到来之前泪尽而亡。因为这个生命本身就有“不足之症”本身就就是脆弱的。

林黛玉内心肯定是拒绝的,这毫无疑问,但现实中,她不可能有这种权利。《红楼梦》本身就有这样例子,贾迎春嫁给中山狼的时候,她自己难道是没有拒绝吗?但拒绝无效。最终被中山狼折磨而死。林黛玉是最美的形象,她可以被社会道德压迫而死,但她不会死于某个坏人之手。如果那样,就大大的减弱了《红楼梦》的悲剧意味。

如果北静王求亲林黛玉,且贾政同意,那林黛玉可以拒婚吗?为什么?

虽然说“儿女婚事,父母作主”,但并非当事人完全没有自主权。比如司棋和潘又安恋爱,搜出来的情书中就有一句:“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觉察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看来双方父母,或者至少是潘又安的父母,是同意他们的自由恋爱的,并且准备成全。当然,这只是下层奴仆。如果放到贵族公子小姐身上,自由恋爱是“一生的声名品行”都完了的丑闻和劣迹。

自主恋爱,是看中了谁想嫁,林黛玉的拒婚,是不想嫁。这二者又有区别。就像张爱玲在《怨女》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刘家这门亲事他们要是不答应怎么样?这不是闹的事。一定要嫁,与不肯又不同,给她嫂嫂讲出去,又不是好话。”父母去世,兄嫂作主。银娣虽然泼辣,兄嫂仍可以不跟她商量就拒绝提亲。但是要答应,总得征得银娣的同意。

在《红楼梦》中,也有拒婚的情况。鸳鸯拒婚就不用说了。再看这一例:赵姨娘内亲钱槐,看中了柳五儿,“柳家父母却也情愿,争奈五儿执意不从,虽未明言,却行止中已带出,他父母未敢应允。”

银娣是小商人女儿,柳五儿是厨役之女,都属于下层。那么,上层的小姐,面对不满意的婚事,又是怎样呢?

《醒世姻缘传》里记载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知州退休回家,儿媳去世,子妾犯罪坐牢,于是有很多人来给知州的儿子提亲。其中有位秦参政,听了人的撺掇,准备把女儿嫁给他。在秦参政和夫人、内弟商量,以及亲自去考察的过程中,秦小姐一直不言不语,直到婚事将成:

只得开口对夫人说道:“……躲了他走,还恐怕撞见,忍得把个女儿嫁了与他!你们再要提起,我把头发剪了去做姑子出了家!”夫人把女儿的话对秦参政说,方才割断了这根心肠。

参政比不上贾家国公之后,但也是官宦之家,秦小姐的状况可以挪到贾府来作参考。看来女子想嫁谁,是没有自主权的,像岫烟和薛蝌那样“大约二人心中也皆如意”的情况,只能算“意料之外奇缘”。但如果女子坚决反对嫁给谁,还是有发言权的。

如果北静王向黛玉求亲,黛玉势必坚决反对,可能像五儿一样“虽未明言,却行止中已带出”,也可能像秦小姐一样“再要提起,我把头发剪一做姑子出了家”,甚至像鸳鸯一样以死相抗。甚至黛玉也可能因此而死,无论如何不会嫁给别人。

我们再来猜测一下,其他女儿的婚姻是否有自主的成份?元春省亲时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但这是后来说的,当初进宫时未必知道。反而是探春抽中“得贵婿”的花签,众人都说:“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里的“王妃”显然是指元春,应是“皇妃”或“贵妃”之误。但从众人的口气中可以看出,除了元春之外的众人,都把进宫做妃子当作一样荣耀的事。那么元春在进宫之前,应该是同样的心理,至少不会坚决反对。 探春远嫁,在书中是悲剧。但她向来有出去“立一番事业”的壮志。并且嫁藩王是家门荣耀,有重振家风的希望,而留在乌烟瘴气的家里,只能是泥滩深陷。所以探春的远嫁虽然悲伤,也有自愿的成分。 湘去的悲剧在于丈夫早逝。这是个不确定因素。在议婚的时候只知道“才貌仙郎”。况且湘云在娘家过得“烦难”,对于摆脱那么委屈的环境,她不仅不会反对,反而是渴望的。

李纨嫁贾珠、凤姐嫁贾琏,都发生在作品开始之前。从后来的夫妻感情看,应该也不会是坚决反对的。宝钗嫁宝玉在八十回之后,到底如何,读者已经猜了几十年。虽然宝玉不通经济,但品貌放在那里,又在四大家族衰败之后,为挽救家族,宝钗哪怕违心也会同意,更何况她也不是不喜欢宝玉。 唯一可能不愿意的是迎春。婚后不久,她已经受到丈夫孙绍祖的欺凌虐待。

这些情况,婚前是不可能预料的。我们只知道贾政再三劝阻过,贾母也不支持,而且婚期很紧张,似乎有胁迫之意。迎春有没有看到这桩婚事中隐藏的危险?但是照她的性格,看出危险也不敢坚决反对、激烈抗争。可是我们不禁要想,如果她激烈地抗争了,宁死不嫁,宁愿出家也不嫁,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命运是由性格决定的。

如果北静王求亲林黛玉,且贾政同意,那林黛玉可以拒婚吗?为什么?

皇家的女子有几个不是和亲的呢?对于走下坡路的贾家来说,攀高枝又何尝不是维系家族地位的方法之一呢?至于黛玉怎么被北静王看到的,有可能是宝玉和北静王聊天时,宝玉身边的小斯说出来的。宝玉不是有去北静王府玩的记录吗。估计去王府去玩的次数不是一次呢

如果北静王求亲林黛玉,且贾政同意,那林黛玉可以拒婚吗?为什么?

小编真是无聊 世上哪来的那么多如果 如果有那么多的如果 那什么事情都不必去伪存真了 如果小编没有看红楼梦 您又打算假设性个什么问题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