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到了,“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

今年冬天一定会冷,而且是非常冷!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都写在农谚里了!

俗话说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意思是寒露如果是在初一左右,那么你可以直接穿一件单衣过冬,冬天势必不太会冷。

然而这一年的寒露却不是在初一,而是在十三,因此今年的冬天一定会很冷,而且是大范围的冷!

有人说,这些农谚能说明什么?有那么多道理可言吗?这或许是因为现代许多人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又加上很多人对农民的印象固化为什么都不懂和脏兮兮的农民工,因此才会对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么有智慧的言语如此忽视和小瞧。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但你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就是农业为重的,几千年一直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如果没有人种稻,哪有那么多有米可吃?

古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规律,你如果不信,那么吃亏的也就是你!

今年很多地方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这就是夏季气温明显热了。像我以前不习惯开空调的人,在今年都没忍住开了一夏天的空调。你想想室温40多度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一动不动干巴巴坐在那里,身体也会不自觉地淌汗啊!

高温天气是一个方面,干旱又是另一个方面,老家在种地的伯伯说,今年的收成都不怎么样。你说天气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大不大?所以,真的不要以为天气这种东西是高高在上的,我们老祖宗早就掌握了规律了!

之所以在现代极端气温越来越多,不是因为老祖宗没有弄清楚规律,而是很多行业变得越来越作,比如各种一次性塑料袋和饭盒的发明和使用,你或许觉得平时多用一个塑料袋,多吃一次外卖没什么,但实际上正是你以为的没什么,对影响你我的天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始作俑者还是在于人。

也许是因为人类科技的发展,所以人们自以为能够改造大自然,面对自然的一切都变得不屑了,认为可以用科技来改变世界,可以让世界真正为我所用。

我举个例子吧,我所在的城市杭州,今年夏季温度40多度,然后当地就开始决定人工降雨,没错,降雨之后是凉快了一点,但是空气中的热度依然在,只是在降雨的那一刹那凉快了,降完雨以后仍然是该热就热。

你说人工降雨不需要成本吗?可是实在是因为太热了,别说室外劳作的了,室内不开空调,那根本是身上都在滴汗的节奏啊!

于是今年我们也收到很多的倡议,比如要节约用电,在最热的夏季,短信直接来了一个提示,号召我们要少用电,你说这是怎样的心情?

更有甚者,一个朋友的办公楼,因为要响应限电的要求,干脆在上班期间直接不开空调,公司为了调节员工的情绪,只好给他们发了一些迷你电风扇这样的用品,或许能稍微好受些!

但是你要知道,有很多办公楼是封闭的,也就是说即便你在高层也是没法开窗户的,没有空调通风,又没法开窗户的情况下,你说说还有什么心思办公?那人真的都是闷透了啊!

所以我们真的不要忽视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别以为有空调天气再热都不怕。天气热到一定程度,空调也会罢工的!因为人们对空调设定的运行温度包括当初设计空调时,就压根没有考虑到未来会有如此极端酷热的天气!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侥幸,虽然夏季过去了,但是冬天还没有来啊!很多人在迎接今年的初雪,看到某些城市下了雪就觉得很高兴,似乎是已经不耐烦当初的高温了。

但我想要说,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如今你可能期待着降雪,等到冬季真的来临气温很低时,你也许会不希望再下雪!

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这样一句几千年前的话,已经预示了2022年的冬季温度,你说这不准确吗?那么咱们完全可以拭目以待。或许,你会知道尽管在有些条件变化之后,古人的总结还是很有道理的。

古人为什么那么聪明,我实在想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除了在观察自然和总结规律的前提下,我甚至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即古人是否是从另一文明维度过来,帮助我们的先祖掌握自然规律好好生存,然后他再离开这个世界的?

不然,为何那些古代的智慧,能够如此高度概括那么多的规律?

寒露到了,“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

今冬是冷还是暖?寒露天气有预示: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10月8日15点22分16秒将正式迎来寒露节气,它在每年的10月7日-9日之间交节。

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秋季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第一个带有“寒”字的节气,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是深秋的节令。

二十四节气的设定是遵循天文和地象的规律来设立的,天文是指天象的变化规律,地象顾名思义就是指大地上的特征和景象。在秋季的这个六个节气里,立秋是天文,处暑和白露是地象,秋分是天文,寒露和霜降是地象。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说,到了寒露节气,温度比白露节气的时候更低了,白天和晚上温差更大了,地面上的露水更多更凉了,快要凝结成霜了。

白露和寒露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白露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是仲秋时节,寒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是深秋的节令。

白露和寒露节气,前者诗意更浓,是深受古人文人喜欢的,而寒露承载更多的是农耕。因为,到了寒露就到了三秋大忙,不仅要收获上茬作物,还有忙着播种下茬作物。

白露是暑热到凉爽的过渡,寒露是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温度计,只能通过水的形态来判断温度变化。而秋季的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所谓的凝结,就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因此,白露节气就是提醒人们这个时候要开始留意露水了,等看到露水变成霜,就是温度降到0度以下了。而寒露正好是在白露和霜降中间,是露水将要凝结成霜了。

白露和寒露虽然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代表着变化。但是,寒露节气天气变化和降温更快,来一场冷空气,降温个十几度也是非常常见的。

寒露是冬天到来的前奏,古人也从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冬天冷不冷?有一句农谚是这样说的,“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怎么理解呢?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是来自于300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将太阳黄道等分成24等份,每份之间相隔15度。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国际通用的公历日期上几乎是固定的,最多相差3天。

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上就没那么固定了,有的时候在农历八月份交节,有的时候在农历九月份交节。例如,从1900年至今一共出现过7次“中秋节恰逢寒露节气”,也就是寒露在农历八月份交节。分别是1900年10月8日(农历闰八月十五)、1919年10月8日、1938年10月8日、1957年10月8日(农历闰八月十五)、1976年10月8日(农历闰八月十五)、1987年10月7日、1995年10月9日(农历闰八月十五)。

古人还用农历九月初一和寒露节气出现的前后关系判断当年冬天的寒冷情况的。

意思是说,寒露节气在农历九月初一之前交节的年份,当年通常会是个暖冬,冷空气来得相对往年来的晚,也相对少,不用特别的去准备棉衣。所以,有了“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的说法。类似的农谚还有,“初一寒露后,衣裳不晓顾”。相反,寒露在九月初一在之后的年份,当年大概率会是个冷冬。

今年寒露节气是九月十三,离初一挺远的,按农谚上来看今年可能会是个冷冬。

这些农谚是古人总结出来,多少都有一些道理在里面。但是,现在的气候条件多变,现代的预报手段都不能够完全准确预判,农谚的准确度就不用说了,简单作为参考就可以了。

今年夏天的天气比较异常,多地高温持续时间长,有人说“大热之年必有大冷”,今年冬天可能会冷的时间长一些。

其实,冬天异常寒冷和拉尼娜现象有一定关系。就比如,2021年就是双拉尼娜年,还有2008年冬天也是很冷,多地发生了雪灾,也是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导致的。

但是,拉尼娜现象并不是每年都有的,据统计,从1950年开始到目前一共只发生过16次。不过,今年并没有发布会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导致冬天会很冷的预告。所以,还是不用太过于担心的,可能今年就是冷空气来得早一些,持续时间长一些。

写到最后:

寒露节气到了,离冬天就不太远了,还是为冬天做好相应准备的。特别是种地的农民朋友,在冷空气来临之前最好给冬小麦喷施一遍防冻剂来增强小麦的抗冻能力。

建议,在冷空气来临之前喷施一遍磷酸二氢钾+胺鲜酯来增强小麦抗寒抗冻能力。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寒露到了,“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

今天是10月8日,农历的九月十三,是寒露节气的交节日,确切时间是在下午的3点22分16秒。

寒露是廿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再过半个月就到霜降了。山东省也是全国冬小麦种植大省,俗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时”。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农事谚语,它告诫人们,秋分时节是小麦播种的最佳时间,等到寒露到来时,播种时间就稍晚一些了;同样的地块就要加大基肥施用量,同吋种子的播种量也要适当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麦出土后,苗全苗旺,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寒露到来,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早晚穿长袖,中午或许就要换短袖。

今年的寒露节气,距离九月初一过去已经十二天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初一寒露前”。

“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是指每当寒露交节日出现在九月初一前的年份,这一年的冬天,就不会十分寒冷,按现在的话说就叫“暖冬”,穿单衣即可度过冬季。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并不是穿“单衣”就能挨过冬天,只是相对往年来说,今年冬季的气温要温暖一些罢了。

今年则恰恰相反,正是“初一寒露前,往往是寒年”。所以,今年的冬天,还是比较冷的,有可能出现极寒天气,大家要提早做好预防措施。

寒露到了,“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

今日寒露。俗话说“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而今年寒露不一般。今年寒露是农历九月十三到来,属于晚寒露,那么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呢?

寒露是我国24节气的第十七的节气,也是秋季第5个节气,是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度处时令交节的时刻,今年寒露到来的具体时间为10月18日13:22:16。

因寒生露凝,故而称之为“寒露”。在古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说明寒露节气气温下降,天已变凉。寒露节气也就是凉爽到寒冷天气的过渡节气,太阳运行到南半球,辐射到背板球的热量渐渐减少,天气才开始慢慢变冷。

寒露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所以符合公立制来计时。寒露一般是在每年的10月7~9日之间到来前后,相差不超过三天的时间。

寒露节气按照农历的时间来说是不固定的,因为农历与阳历每个月相差1天,这样一年就差上了12天。为了补充农历和阳历时间差,每隔4年闰一个农历月。所以使得寒露节气到来的时间可能在农历8月,也可能是在农历9月。

历史上从1900年开始,寒露节气与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巧逢过7次,而今年寒露节气到来却是农历的九月十三日,这前后相差近一个月的时间。所以寒露节气在农历置方面是时间是不固定的,前后差距也是比较大的。

俗话说“春要早打,秋要晚立”,这样说明了,农作物或者其他植物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天气暖和的时间较多,利于果实的成熟。对于寒露节气也是如此,寒露节气代表着寒冷空气到来的时间点,寒露节气来得越晚,对于农作物后期植物脂肪淀粉和糖分的积累有充足的时间,不至于因为霜冻而冻坏。

寒露是凉爽天气到寒冷天气的过渡节气,通过寒露节气来的时间早晚,能够预测到冬天的寒冷。

农村谚语“初一寒露后,单一能过冬”,说明了什么意思呢?

这里的“初一”指的是农历9月初一,而且仅仅指得如此,不包括其他月份的初一。

寒露到来的农历时间一般是在农历8月中下旬,或者是农历9月上中旬。农历9月初一在寒露节气之后,也就意味着寒露节气到来的时间在农历的8月里,这种现象属于早寒露。

我国的寒露分为早寒露和晚寒露,大部分地区是以寒露到来的月份来划分,农历八月到来的寒露称之为早寒露,农历九月到来的寒露称之为晚寒露。毕竟农历8月是仲秋季节,农历9月是晚秋季节。

如果说寒露在农历8月到来,这说明秋天来得非常早,冬天也来得非常早,但是北方的冷空气还没有到达,这样就会使得秋天非常的长。冷空气慢慢的到来,慢慢的控制着大气层,就会使得秋冬季节距离拉长,就淡化了天气的寒冷程度。

秋天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秋高气爽,晴天多雨天少。如果秋天时间长了,雨水比较少,空气湿度比较低,在冬天也很难形成有效的降雨,就出现了冬天暖阳高照,这样冬天就不是特别冷了。

如果说寒露来得比较晚,比如今年在农历的农历9月13日才到来。这样冷空气就会迅速而来,毕竟到了什么季节就会有什么季节的气候特征。所以今年寒露节气刚到,我国就迎来了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来袭,而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四川等地区,都迎来了小到中雪、霜冻天气,即便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及江南区域,气温也是一夜换季,很多人穿上了厚厚的衣服保暖。

根据专家预测,今年冬天是一个寒冬,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这也印证了,寒露在农历的9月到来,冬天就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的古人论断。所以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的文化,包括农村谚语、俗语,优良的要继承,至少能够起到提示意义。

农村谚语“寒露逢雨雪,暮秋挂冰帘”、“九月中旬雨不断,不到立冬雪临门”等,都说明了寒露节气下雨下雪,或者农历9月中旬雨水不断,都预示着冬天会提前到来,大雪封门,冰帘倒挂,也预示着冬天非常的寒冷。

综上所述,今年冬天大概率事件是冷冻,可以说是12年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

寒露到了,“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

感觉现在的天和谚语越来越不搭了!感觉昨天还是夏天我还穿了裙子,今天我一天换了三次衣服最后出去溜达一圈又发现自己还是换得不到位!

一般人都猜不出来我为啥换得不到位,哈哈。早上起床前一看,好家伙终于凉快了,穿上长裤和薄秋衣,吃完早饭出门在小区里转一圈回来冷得不得了,有换了一个厚的的裤子和厚点的卫衣。中午开始下起了小雨明显冻得不得了,又换了带毛毛的卫衣和卫裤。晚上出去买菜前,闺女说:老妈我刚出去转了一圈,外面像个大冰箱,你再换一下衣服吧!好吧,我又换上了夹棉的卫裤外面又套了一个马夹出门了。

对你没看错穿棉衣上街的人大把的,像我这种换了三次衣服上街还冻得像孙子恨不得把自己缩成团的人太不聪明了,我就该换个棉衣出门。

这一刻感觉很酸爽,昨天阳光明媚穿裙子,今天寒风瑟瑟穿棉衣,这是从夏天直接到了冬天,直接略过了秋天!

幸亏这几天放假在家,冷了能直接加衣服避免了感冒😢我的城市是这,你们那里呢,都出来说说吧!

今天晚上收拾衣柜感觉这样也不错,我把夏季衣服收起来冬天衣服拿出来,好省事,往年都是来来回回收那么几次的[耶]

寒露到了,“初一寒露后,单衣就过冬”,今年冬天是冷还是暖?

“初一寒露后,衣裳不晓顾”。今年寒露在九月初一后,冬天应该很寒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