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何将卫青、霍去病编入《佞幸传》?你怎么看?
谢邀。
首先说一下,司马迁没有把卫青霍去病编入《佞幸传》。在《史记》中,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很明白是《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也就是说,《史记》中关于人物的记录有《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卫青与霍去病的事迹记录在《列传》的第五十一篇。所以这个提问是错误的。
看到有朋友说,这又是以黑卫青霍去病了。我觉得,这与其说是在黑卫与霍,不如说是在黑司马迁。虽然被邀回答是一种信任。但看到这样的问题,心里总会有些不舒服。不知这问题是从那儿来的?为了消除错误的观念,必须说上几句,向那些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的人说一句,你是错的。
《史记》中确实有《佞幸传》,它列在六十四篇。而佞幸传中也绝对没有卫青与霍去病的名字。佞幸二字,以现在的理解,就是通过阿谀奉承拍马屁而获得领导的好感。在今天,佞这个字是绝对的贬义词,它常常与“奸”字联在一起,成为“奸佞”一词。但在古代,佞字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焉?’”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口才不行,不善辩论。孔子说,要口才那么好干什么?如果逞口舌之利,就会让人讨厌。冉雍仁不仁,我不知道,但是,‘佞’就没有必要了。
在孔子的时代,在一般人看来,佞是优点,而孔子觉得,说话好听,能言善辩,不是好事。后来儒家受孔子的影响,把佞变成阿谀奉承的贬义词了。于是,佞臣就变成贬义词,到了后世,就变成奸臣了。但佞臣与奸臣还是有点差别的。被称为佞臣,他行为的结果是君主负责。而称为奸臣,他们做的坏事,就要自己负责,君主是被他们蒙骗了。这当然是君主集权加强之后,意识形态自觉的为君主服务的结果。
《史记佞幸传》中的人物,大都是没有什么大本事,靠拍皇帝的马屁获得富贵的人。司马迁在《佞幸传》一开头就用了民间谚语:“力田不如逢年,善士不如遇合”意思说,就算是努力种田,老天不收,也没有办法。会做官,能办事的,不如皇帝喜欢的。司马迁在这里,把汉兴以来这类人物都提了一下,主要写的人物是汉文帝时的邓通,以及汉武帝时的李延年。
邓通据说与文帝有同性恋关系,但史记中他最“光辉”的事迹是为汉文帝“吮痈”。汉文帝生了个“痈”,邓通便有嘴为他把里边的脓血吸出来。让文帝觉得邓通比自己儿子还亲。邓能也因此得罪了太子,埋下了后来倒霉的伏笔。所以,佞臣大都有点小人特质。
其次就是李延年。他的爱宠大概与艺术才能相关。总之,佞幸传中的人物,是不能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的。
在汉武帝时期,列入佞幸传的李延年与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曾经是汉武帝最喜欢的人,这或许就是这种错误言论出现的原因。但为皇帝个人提供声色之娱和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佞幸传》许多人的篇幅不及《卫将军骠骑列传》的五分之一,也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态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