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为什么7月这么多雨?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

7月份,本来就是很多地方的雨季,下雨只不过是自然的调节。不过天气变化的确是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活动了,郑州多雨之前,还是当地高温的报道,据说把鸡蛋放在外面水泥地上都能煮熟,地面温度更是高到令人咂舌。

其实不只是郑州有这么明显的变化,全国多地的洪水如猛兽一样,这些地方的消息却如昙花一现,人们知道,人们看过,人们如今又全忘了。但是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来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记忆,因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出行了。

而我所在的城市杭州,比起往年也是非常的不太寻常。最简单的一点是温度,高达40度的天气,使你只是坐在室内什么都不干,也会出上一身汗!夏日多雷雨本身是正常的,只是最近打雷的感觉,却跟我这几十年听过的不太一样,雷声轰鸣一样,却又很闷,闪电在天空中刻画出奇形怪状的模样,让人心惊。

人在这样的天气时,总是会不自觉敬畏大自然,因为只有看到电闪雷鸣,才会觉得普通人的有限。

我不认为大自然会报复,它只是在调节。但如果人们一直任性下去,很可能会被调节成当初恐龙一样的境地,或许是环境不适宜生活,或许是某些恶劣气候突然到来。

人与自然是相依相存的关系,我们相信科技的力量,但也不能总去叫嚣人定胜天。如果你只把自己和自然放在对立面上,那么你肯定会想到报复之类的词语。可是大自然其实是不会报复人类的,因为人类诞生在这片土地,符合自然的需求,人类是在这块土地繁衍生息的,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大自然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试图让世界更美好,比如夏天那样闷热之后就会迎来秋天,冬天严寒过后就是春天。这4季变化,就是大自然的仁慈。

人类通过观察学习季节的规律,衍生出来二十四节气,并发挥其功效运用到农事劳动中,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写照。人不可以想着去战胜自己,而是要根据自然规律,去与它和谐共存,那么人能在自己的劳动下,收获最终的果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千古以来不变的事实。

河南郑州为什么7月这么多雨?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

郑州“七月多雨”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中原腹地,常年少雨多旱。历史上,郑州不怕多雨,就怕干旱。中央气象台讲得“七下八上”多雨,是郑州的实情。常常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常有暴风骤雨的时候。郑州西有嵩山,南有小泰山、梅山,山地丘陵不怕水淹;北有黄河,东部多盐碱地、黄沙岗,所以,郑州北部、东部最怕水淹,年年盼“黄河安澜”东部平安。

震惊全国的2021年“7-20”水淹郑州事件,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自然现象:天气预报有大暴雨,确实下得太猛太急,使得路成河可行船,波涛汹涌,涌入地铁站内、淹没地下隧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城市管理松懈,事前应对措施不力。出了问题反映太慢,市政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差,以致造成人亡车毁财产损失重大灾难。

所以,“天灾人祸”,让“7-20”成为郑州永远的“痛点”。这算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只能是城市发展太快,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太低,而造成的遗憾!

河南郑州为什么7月这么多雨?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

城市排涝工程不到位,高楼林立,地面硬化,雨水没有渗透的可能,降雨量远远大于排水量,造成内城市内涝,也与排水工程短期行为有关。过去夏季雨水比现在多,记得小孩时,下了几天雨,拿个玻璃瓶去小沟小河抓鱼,过去小沟小河多,排涝系统很原始,但也顶用。

河南郑州为什么7月这么多雨?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

没有人类前,地球下了百万年的雨。没有人类之前,地球从很热变成了极寒,没有人类前,氧气的密度就和现在不同,没有人类前,地球的物种大灭绝好多次。

大自然没有人类也会沧海变桑田。不要替大自然不平了。人类也不是万恶之源。

河南郑州为什么7月这么多雨?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

我们河南这里每年七月是汛期,基本上每到七月份都会至少下一场大雨,至于郑州为什么会下那么大的雨,我就不清楚了,可能是以前比较干旱吧,物极必反,所以会造成现在这种大雨倾盆的现象。

河南郑州为什么7月这么多雨?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

一哥“微故事”之——雨祸

杨七奶奶望着天,叹了口气,用拐杖头轻轻地点了点杨老七的光脑壳,咧开没了一颗牙齿的嘴,笑出一丝口水来。大半辈子了,她都是用这种方式跟她那个闷葫芦男人说话的,不过年轻时的武器更霸道些罢了。

杨老七照旧憨厚地笑着,听他女人说什么,杨七奶奶是他的主心骨,她在当年可是上过高中的高材生,早些年还当过几年女村长哩,大伙都叫她王银环的,嘿嘿,跟这样的女人过一辈子,就是木棍点几下头,那也是幸福的。

杨七奶奶点杨老七的头是有原因的,她的老寒腿有点隐隐作痛了,看来又要变天了,杨七奶奶刚才听到的天气预报也是这样说的。嘿,又要下雨了,杨七奶奶看了看窗户台上去年发大水时留下的痕迹,又叹了口气,才对男人说道:“给枝打个电话吧,这天气。”

杨枝是她儿子,一家人都在城里住,杨枝两口子也执意地要杨七奶奶和杨老七进城住的,可老两口子离不开这绥河湾,离不开这一村子的熟面孔,虽说现在都拆掉了老房子,集中安置在绥河边新建的绥河湾社区了,绥河也治理得干干净净的了,不像前些年污染得不像样子,大伙都说住进了水景房,那滋味美丽得流油,杨枝给爹娘买的是一楼,还带个小院子,坐站都方便些。

杨老七拿起电话来,问道:“给枝说啥?他不是昨天才回来吗?”

杨七奶奶没了笑意,冷冷地说:“让他回来接他爹娘到城里去。”

“嘿嘿,中,中,这又发哪门子神经哩,不是说好了不到城里去住吗?孙子、重孙子的,早该过去给他们照护一下了,也别让人家说咱懒,你说是不?枝他娘?”杨老七笑着拨通了杨枝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了滴滴的长音,并没有人回答。

“这孩子,又在开会哩,还是洗澡去了。”杨老七放下电话,用征求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女人,“要不,让枝明天回来,那不也中?”

“中你个头,走!”杨七奶奶下达了命令,杨老七相信他的女人,收拾去了。

绥河湾社区车站就在绥河岸边,清清的河水似乎有点混浊了,杨七奶奶叹了口气,给老邻居们打着招呼,有几个老人问:“七嫂,又进城躲雨去啊,今年是不是又要发水了啊?”去年这个时候,杨七奶奶也是提前躲到城里的,虽说回来时大水已经灌进了房间,可老两口人没事,要是当时在家的话,还不知道会是啥样子的。

杨七奶奶没有回答,而是看着那日益变窄的河道,和建在河道边漂亮的绥河湾社区,这里曾经是她当年领人养鱼的池塘,杨七奶奶似乎又闻到了那满塘的鱼腥。

车来了,杨七奶奶上了车,车窗外下起了雨,绥河的水更加浑浊了些,急急地流着,发出并不温柔的声音,漂亮的绥河湾社区也渐渐地消失在雨幕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