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3岁男童掉进下水井,为什么那么多人质疑爸爸做法?

西安3岁孩子掉下水道失联以后好多人都对孩子爸爸网暴,质疑其做法不妥。可是现在最难过的不应该就是父母?网络喷子为什么啥都不干连安慰也不会。而是雪上加霜,喷一个父亲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3岁男童掉进下水井,为什么很多人质疑爸爸的做法?

真正的原因可能会让这世界大部分人不满意,甚至说,不愿意承认。因为想要认清这一个答案,脑袋要转好多道弯,并不是一下就能想通的!

首先,我们来解释,为什么3岁小孩子掉下去,男孩的爸爸会遭网友质疑呢?

他到底做了什么?

他其实在孩子刚刚掉下去的时候,一下子冲过去也扑下去想要拉回小孩,在几次无果后只能等待救援。

他在救援人员来后,条理清晰地诉说了事情的过程,并且冷静,镇定,丝毫不像一个丢了孩子的父亲。

也是因为这几点,网友强烈谴责这位爸爸,觉得他简直枉为人父!

可是他错了吗?我想说错的不是这位父亲,也不是一个两个网友,而是占据我们意识几百年几千年的观念!

在我们的认知中,父母之爱是绝对无私的,父母应该事事以孩子为先,为孩子放弃一切的父母才是真的有爱父母。

这种观念,不仅道德绑架了爹妈,还让自己一再重复老人的路,又铺垫辛苦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也走上自己的路。这种观念,何其自私!

我要告诉你们的是,父母之爱根本就不是那么无私奉献的!尤其是父亲,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具象在他付出多少时间的陪伴。如果他付出的陪伴时间多了,他会觉得更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他陪孩子时间少,孩子在他心目中,其实就是不如别的事情更重要!

我们夸大父母之爱,因为只有承认这份爱,世上许多东西才可以如常运行下去。包括父母的一些看起来蛮不讲理的行为,比如让你结婚,让你生子,让你顺着他们的意思选择人生。

爱与爱是不同的,有的父母很爱孩子,也有的父母拿孩子当工具,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那样爱孩子。也不是所有的父母之爱,都是会为孩子抛弃自己的一切。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认父母爱孩子,只能说,大多数的父母之爱中掺杂了父母本人的期待,生儿育女,本就是父母在决定孩子的出路。选择生育这一刻起,孩子就没有了选择。亲子关系中,更多的是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些什么,有人是治愈,有人是补偿。

其实想要知道一个人小时候经历过什么,看他是如何对待自己孩子的就可以。

那么,我为什么会说,是因为很多人夸大了父母的爱,所以才会质疑掉入水井男童的父亲呢?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就应该是纯粹无私的,换言之,就应该为了孩子去死。孩子都掉进下水井里了,你一个做爹的怎么好意思犹豫?肯定是要奋不顾身下去救人才对啊!

许多人用这份“奋不顾身”感动着自己,在自己对孩子的表现上,甚至夸张到好吃的东西自己忍着不吃,全都留给孩子,这样才是所谓的爱孩子,才是为人父母的本分,不顾一切对孩子好,这种“亏欠”本身,已经在索要了。其实小事情都是可以伪装的,潜意识的举动,才暴露着人的本性。

男童的父亲不爱孩子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否则他也不会这么伤心欲绝。但他的爱,不足以满足大众对一个父亲应该做出的牺牲的想象,甚至会下意识为自己抱不平。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凭什么有人可以不为了孩子付出一切?

人性不只有美好,也会有比较、权衡和选择。男孩的父亲是一名父亲,但他更是一位成年人。是成年人,早就习惯了选择,他在发现自己救人无望后,没有用救子心切的着急忙慌去替代理智,成了一位父亲的原罪。因为父母之爱本应该无私付出,无路可退,越是激流越要勇进——可这亲子的观念,根本从底子里就是错了。

许多人自诩自己是孝子,或对孩子好,但你接近他们的家庭后会发现,事实永远没有表面看着那么光鲜。

我见过在外对妻子言听计从的,却每次喝酒以后就对爱人大打出手,我也见过被许多人称之为老实人的大哥,面对家人时总是大呼小叫,好像家人都是他仇家一般。

中国古人有一句老话: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亲子关系。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纯净最无私的感情,所以我们都理所当然认为父母必须为子女牺牲一切,事事以孩子为先,甚至为儿女放弃自己的健康、财产和生命,这才是一个合格父母的模范。

但是如此教条主义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忘记了父母本身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惧怕、担忧和恐惧。父母不够勇敢,怎么就成了被大众口诛笔伐的“人性沦丧”了?是我们对人性误解太大,不知它有正反两面,善恶本同体。

前不久过去的母亲节,网络上铺天盖地是一声“妈妈节日快乐”,但实际上,又有多少的妈妈们收到了这一句祝福呢?人们善于给自己塑造一个完美善良的形象,人设不只是明星在追寻的效果,普通人发一次微博,写一个朋友圈文案,甚至拍那许多自拍照发表,都是自我的投射,而当自我广而告之之时,必然是自我意识的体现。

所以,也能够理解为何网民会喷那孩童的爸爸。因为他们没有满足他们对父母的幻想,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父母是需要被感谢的,但是父母更是需要为孩子牺牲一切的。

网民所谓的忠孝悌义,是字面上的完完全全,工工整整。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一切都应该是完美的,稍有过失的人都应该被五花大绑起来,像这次3岁男童父亲那般,做错的人就更应该被大家痛谴成为众矢之的。

他们自诩为正义的化身,拿着血泪铸就的箭矢,一下一下射向那些远方的陌生人,直至对方倒下。这才是绝对的胜利,这是许多庸庸大众的胜利。因为自己也在维护着社会安宁,道德秩序,这参与感让自己变得了不起,仿佛他本身就是正义。

这也是为何许多人热衷网络讨论,去看绯闻和八卦的真实内因。

孩子的爸爸冷静,有错;孩子的爸爸没有随着孩子而去,有错;孩子的爸爸在出事后还这么有逻辑有条理一一讲明事情发生的过程,还有错!甚至在这一桩桩被网友总结打标为“错误”的行为背后,网友们虚构了一个“不顾家,不爱孩子,没有责任心”的无良爸爸的形象!

于是正义被高举旗帜,大众更喜闻乐见。

你说说,这都是些什么事啊?

西安3岁男童掉进下水井,为什么那么多人质疑爸爸做法?

未经他人之痛,说出口的话自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且不论那位父亲的行为是否妥当,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看客,保持最起码的善良是底线。那些通过面部表情进行各种分析的人,似乎忘记了,那位父亲失去的是自己的孩子,是骨肉血亲。

我都不愿意去看细节信息,因为觉得太难受了,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从眼前消失,那是种怎样的痛苦。但是被痛苦淹没,就此哭天抢地只会于事无补,冷静地分析事态,寻求救助,表述清晰才是对孩子有利的方式。

其实别人家的痛苦与否都与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并不能感同身受。但是不用言语去伤害本就伤痛的心,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件事,我认为大家的注意力完全可以转移到井盖风险长久未能解决上来。城市建设过程中,地下管网建设繁杂程度难以想象,掉进去之后的搜救成功概率可想而知。

那么大家行路的过程中,遇到井盖的概率之高,大家都是有所体悟的,小孩子很多时候还喜欢专门踩井盖玩耍。人的注意力总不会全部在线,那么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从技术方面进行改造提升,才是治本之道。

话说,我家小区入口处的井盖就让人感觉很不放心,存在于路中间,表面有破洞,一看质量就很堪忧,但是物业却始终无动于衷。我想是时候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呼吁一下业主朋友们建议物业整治这个问题了。

西安3岁男童掉进下水井,为什么那么多人质疑爸爸做法?

我们只能这样说,人多了什么样的鸟都有,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也就是说有很多的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人赞扬,有人赞许,也有人质疑,这都是很正常的。

西安3岁男童掉进下水井,为什么那么多人质疑爸爸做法?

因为大家都认为爸爸是孩子的监护人,没把孩子看护好,一个大男人连一个小孩也救不了,他们觉得这个爸爸不称职。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谁不爱自己的小孩呀,只是下水井囗太小了,这个爸爸钻不进去。他当时肯定也是被吓傻了,大脑一片空白了。他当时把手和头都探进了下水井,也看到了孩子在哭,但是井囗太小,根本够不着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被冲走。

现在的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如果是他们的小孩,也许他们当时也会这样,也会无能为力,只能看着自己儿子被冲走。

有的人会认为这个爸爸无能,为什么不拿个绳子把孩子拉上来,为什么不把衣服脱下来把孩子拽上来,可是掉下去的是一个三岁的孩子,还不懂得怎么配合爸爸,爸爸也不懂得怎么救孩子,就算有绳子,孩子爸爸也不是专业的消防员,也不知道怎么救呀。

事情已经发生了,孩子爸爸是最痛苦的人了,大家不要网暴这个爸爸了,我们应该多安慰他,不要让他再自责了。

西安3岁男童掉进下水井,为什么那么多人质疑爸爸做法?

质疑孩子爸爸的人都是比较心细的人。

他们认为作为大人就要有提前预判危险的责任,是自己的不小心给孩子带来不幸,虽然有关部门没有给下水道安置保护网是过失,但主要的责任还是爸爸。

我们走路的时候肯定要看清楚路才能走路,晚上走路就更要小心了,看到下水口我们就要绕过去,这是常识。更何况带着孩子,更要注意安全,保护好孩子和老婆。

就比如你带一个孩子经过一条水渠,你肯定要高度负责孩子安全,防护栏只是起到阻拦车辆的作用,但是孩子依然可以掉进去,所以你必须把孩子的手死死牵住,而不能怪罪护栏不够严密。[笑哭][笑哭][笑哭]

西安3岁男童掉进下水井,为什么那么多人质疑爸爸做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也是一个妈妈的失误,造成孩子去世了,妈妈快要崩溃了,而爸爸赶到医院,第一件事是抱住妈妈,说“你已经尽力了,我爱你”。

所有人都不想悲剧发生,更何况是自己的骨肉,能救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即使发生了,我们也应该理智,第一时间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我们要耐心等待。很多人质疑爸爸为什么不第一时间跳下去救,这也说明吃瓜群众只是考虑到要救小孩这一层上,却没考虑其他的层面。就算父亲跳下去了,小孩一定能救上来吗,还是两个都危险呢?所以看待一个事情是不能从你看到或是听到的一面来判断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