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的桃花与山下有什么区别?
开得比较晚?
大林寺的桃花与山下有什么区别?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向来人迹罕到,作者偶游于此,竟有了新的发现和感受。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是非常细致的。但诗人所要说明的真是自然界的某种现象吗?如果允许大胆推测的话,这山下山上,正暗示着世间和出世间,否则为何特出“大林寺”桃花呢?所以,诗人的感慨,应该蕴含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白居易集》卷四十三有一篇《大林寺序》,应与这篇诗对读:“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大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竹,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这对了解白居易作诗时的心境是很有帮助的。
大林寺的桃花与山下有什么区别?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农历四月初九,诗人白居易偕友人游庐山。“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在大林寺,适逢满山“桃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山溪旁的春草破土而出,绿中带黄,一如“严寒乍去,春光初至”,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对此,他深感惊讶。因为,从季节上来看,当时的“时令已交孟夏”,在山下的平川地带早已是“百花凋零,绿肥红瘦”时节。惊讶之余,诗人挥毫写下了《游大林寺》一首。诗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大林寺桃花迟开一事十分惊讶。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为什么比山下平川地带开得晚?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山地气候”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而迅速下降的。一般说,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左右。大林寺海拔高度约1200多米,4—5月份山地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小一些,但一般也要比九江低5℃左右,加之庐山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降低了山上的气温,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其实,气温的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的地方也不例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的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的农作物;由此往上,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腰地带,气温下降,雨水减少,这里就只能种植喜凉作物,如青棵、小麦一类的作物了。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出几枝雪莲以外,别的植物就难以生存了。
由此可见,在山地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正因为这样,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反映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