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只提供用处,不索要好处
这就是张良的保命之法,此法就算公布了,也很难有人学会。
张良是韩相之后,贵族之后,曾经立志杀秦始皇复韩国。结果遇到刘邦之后渐渐放弃复国梦,助刘邦最终完成大业。刘邦的三不如中有张良、韩信、萧何。
三人只是张良没有受到折腾,韩信先被夺爵降等再软禁,最后被吕后和萧何杀掉。
萧何被刘邦下过大狱,最后得到释放。
当年分封时,萧何拿了很多土地和财富,韩信受封楚王。
刘邦说你自己挑看哪个地方喜欢,我就封给你,结果张良就要了个留侯之名。
韩信手握重兵,用兵如神,萧何认真管理,关中百姓十分拥戴。
唯有张良啥也没有。
刘邦到后期对这些人都不信任,连自己一起长大的卢绾都不相信了。所以手握重兵的韩信和威信很高的萧何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张良不但什么都不要,反而简出深居,沉迷修炼,似乎啥事都不干,啥利益都不沾。
这样张良对刘邦没有任何威胁。相反刘邦有时还需要张良出主意。
试想想看,一个对自己有好处,而且从不索要东西,没有任何威胁的人,谁会去想要处分他呢?
张良后来为了子孙后代,选择与吕后相谋,帮助吕后的儿子刘盈夺得了皇位。
此时张良并没有开始任何条件,相反《史记》记载: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这句话是吕后说的。当时张良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原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看看张良立下这么大功不管对刘邦还是吕后,但他从没有说过想要从他们手中拿到报酬,有也没关系,没有也没关系,无所谓。
正因为如此,吕后和刘邦才会如此看重与他,这也是张良一生无灾的根本原因。
所以张良是道家标准人物。
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
刘邦和吕后那可都是狠角色,杀起功臣来那叫一个不眨眼。
但他们杀的都是手握重兵或者独霸一方、有野心的诸侯势力。
作为谋士之臣,无论多么厉害,但必须有所依托才能够成就大事。
张良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功成名就之后,不再参与朝廷的事情。仅有的几次,也都是为了刘邦、吕后的利益筹谋划策。
张良的意图很明白,就是告诉刘邦、吕后,我就只有你们这一个主人,别无二心。
如此一来,张良对刘邦、吕后来说,不仅无害反而有益。这样的人,杀他干嘛呢?
当初,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到母国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珠宝二斗。而张良悉数转赠项伯,使他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这样,刘邦才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地区。
刘邦平定三秦后,项羽杀死了韩王成,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再次回到刘邦身边。
刘邦称帝后,功臣们为了争功吵得不可开交。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张良的功劳。”并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为封邑。
张良说:“开始臣起兵下邳,与皇上相会于留(今江苏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愿意封在留就心满意足啦,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高祖入都关中后,就托病不出。逐步由“帝者师”退居“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的残酷斗争中,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这是最聪明的“明哲保身”之道。
汉朝十年(前197年),汉朝廷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意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吕后求救张良。张良为之谋划,建议太子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成功化解了危机。
太子终于保住了位子,吕后也是对张良勋口敬重。
总之,张良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主要是不居功自傲,明哲保身,而且以超人的智慧为太子刘盈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自己买下了一份保险。
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
💐
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其实,刘邦并没有流传说的那样大杀功臣,当时汉朝建立之初,除了几位异性诸侯王因形势所逼才会不得已杀之,其他的一百多位列侯都活的好好地。
而萧何也没有被杀,一直做着大汉相国,最后老死,他的儿子后来还继承了爵位。至于起兵造反的陈豨就不用说了,而那个外戚和功臣于一身的樊哙,因为刘邦害怕他会威胁到刘如意,所以要被处理。但最后陈平保住了他,刘邦派陈平和周勃去处理樊哙,也是希望两人的关系留点余地。
刘邦对功臣并没有大肆杀戮,尤其那些丰沛老乡,基本都是世享皇恩,官爵沿袭。所以,刘邦貌似并没有他人说的那样“兔死狗烹”的残忍,
至于说张良为什么能黯然度过一生,个人觉得张良至少有四点原因保护了他,最后得以善终:
没有嫡系人马,不会威胁到刘邦要知道,张良是韩国两代相国之后,家里不但富裕而且还有自己的人马,在那时他甚至敢刺杀秦始皇。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又拉拢一批人马,而此时恰巧遇见了刘邦,张良的智慧太深奥,他跟别人讲道理,别人听不懂,但刘邦能听得懂。
所以,张良就相中了刘邦,“沛公殆天授”,张良也就此跟随刘邦,并将自己的人马献给了刘邦明。
当时的张良早已是闻名天下的刺杀秦始皇的主导者,他看似落魄带着人马到处流浪,其实以他的身份,随便投靠哪个诸侯国,都会留着相国的位子给他做。而以他的能力单独举事自立为王根本不在话下。
但他却宁远跟随那个还是籍籍无名,且根据地只有一个沛县,还因为雍齿造反而无家可归的刘邦。从里我们可以说,张良的眼光是非一般人可以比的。
在跟随刘邦打败关中剩的秦军,逼迫秦王子婴投降后,张良再也没有单独领兵过,而是选择作为刘邦的幕后军师出谋划策。“良多病,未尝特将冰,常为画策臣,时时从”,张良这样的行事,自然也就无法形成效忠自己的嫡系部队。
没有对刘邦造成现实的威胁,刘邦自然也不会处理他,而历史上的刘邦本来也就不是滥杀功臣之人。事实上,除了那些兵多将广,独立性太强,对刘邦会造成太大威胁的异性诸侯王外,刘邦和吕后没有杀害那些不具备独立基础的功臣。
对刘邦和吕后都有大功,他们对张良心怀感激张良在跟随刘邦的过程中,为其出谋划策,立下的可谓是通天的功劳,他总是在刘邦和吕后最危急的时候给出关键性的建议,彻底扭转了局面,可以说张良是刘邦和吕后以及整个大汉朝的救命恩人。
刘邦在通往胜利的路上,重要时刻都有张良在身边,比如西进收降南阳是张良的主意,入武关后击破关中驻守秦军也是他的主意,派兵镇守函谷关导致项羽气急败坏要攻打刘邦,也是张良借项伯的影响力才化解两人的矛盾,项羽分封天下把刘邦封在蜀地,更是张良托项伯求情,刘邦回来才被封得汉中。
楚汉之争进入胶着状态时,郦食提出分封六国的昏招,刘邦答应,印都刻好了,准备册立诸侯。刚好碰到张良回来,解释一通后,把刘邦吃到嘴巴的饭都吐了出来,大骂郦食,并立刻把印全部销毁。
而吕后方面,张良功劳最大的一次就是教吕后派系去请商山四皓帮忙稳固太子地位。原先吕后和太子的形势已经到生死存亡边缘,但幸亏有张良出计,最后保住了太子之位。太子之位保住了,吕后的地位自然也安慰了,而如果没有张良的帮忙,别说地位能不能保住,吕后能不能活命还是个问题。
张良对刘邦和吕后的恩情,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对张良下杀手的。不然刘邦也不会大方的直接封张良三万户,吕后怕张良修仙弄坏身体,还强劝他吃饭。
独有的保命技能,不管皇帝谁做,都需要他张良作为一个极具智慧的帝王之师,其谋略神乎其技,只要大汉朝还有隐患在,那么总会有需要他的一天,不管是刘邦还是以后的皇帝,他们自然需要这样个大才,不会放弃对国家有益无害的智囊。
而实际上大汗立国后一直存在各式各样的危机,无论是强大的匈奴,还是个诸侯王,这些都是王朝的不安因素,他们时刻威胁着太子的地位和国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连那些功臣也会被刘邦等人怀疑。
而张良不结党、不谋私,没有官职,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势力,平常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样的超级智囊对帝王对国家没有任何的威胁,更是对付不安定因素最好的利剑,皇帝们拥有张良等于拥有了一个王牌武器在手,还不用担心这个王牌武器会伤到自己。所以,有点脑子的都不会处理掉张良。
急流勇退,远离权力旋涡,不参与政治纷争张良的聪明在于,他不会喧宾夺主,懂得将功劳都归功在刘邦身上,在功成之后又急流勇退。刘备封他三万户,他只要一万,他不居功自傲,更是极早的离开权力中心,躲避那些政治纷争。
他为人处事成熟老道,在创业时无所不言,功成后立马藏锋守拙,这样的居功自伟却又不贪念权力的臣子,刘邦和吕后即便想要处理他,也耗费一番心思才能找出一个让他们自己都要满意的借口。
汉五年正月刘邦正式称帝,娄敬劝刘邦定都长安,刘邦允之,而后在迁都长安的过程中,张良就找借口称病不参与政事了,从此远离朝中权力纷争。在长安时,张良基本不任事,因为不属于丰沛功臣集团,所以他跟这些功臣平常没有什么交集。
对刘邦来说,这世界上谁都有被怀疑的可能,唯独张良没有任何威胁,不但如此,他还是一个随时都能用,在关键时刻可以作为“王炸”的底牌;对吕后来说,张良出计请出商山四皓稳住太子之位,从而也稳住了吕后的地位,吕后对他更是感激涕零。
因此,综合以上四点原因来说:张良不但是刘邦的老师、朋友、功臣,也是吕后和太子的恩人,更是大汉朝一张底牌。
但他没有野心、没有私心,功成前努力辅佐刘邦,功成后闲云野鹤不贪恋荣华富贵,这样的人刘邦和吕后不但不会有任何伤害他的想法,反而更希望他长命百岁,继续做着大汉朝的一个终极底牌。
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与其说是刘邦和吕后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不如说是张良用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韬略保全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佐臣,张良知道自己的角色,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一心忠君,不投机;他懂得进止,不贪功。
我们知道,大多数朋友经得起甘苦,却经不起日常。对刘邦而言,他在沛县和张良的相遇是一个天赐的良缘。一心为韩复仇的张良,因为要刺杀秦始皇而遐迩闻名。在与高人黄石公相遇并得到点播之后,张良韬略过人、智谋无双。下邳相遇,刘邦惊异张良的眼光,张良敬佩刘邦的胆略,两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此后,张良一心辅佐刘邦,取南阳、破峣关、入关中、赴鸿门、修栈道、渡陈仓、谋下邑;助力刘邦兵围垓下,定都关中;助力吕后保全太子之位。
从历史的记载看,张良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华彩和高潮,他用智慧站立在秦末汉初的舞台上。就连刘邦都感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远远比不上张良啊。
正当人生的高峰,张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西汉立国之后,刘邦论功行赏、分封功臣。刘邦个让张良选择齐地三万户食邑,这个封赏已经很重了。可是,让刘邦想不到的是,张良坚决不要。他认为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目的已经实现了,要其他的没用。在加上年老体弱,张良到了当初与刘邦初次相逢的沛县做了留侯。即使吕后相劝,张良去意已决。
此后,他远离朝廷,潜心修道。
实际上,张良的选择符合大道,他没有重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国破臣亡的老路子。
张良的善终,不是刘邦吕后给的,而是自己对命运准确把握的结果。
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将才与帝王一起建立了功业,却最后发现与君只能共苦难,却不能共享天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汉初三杰中,韩信功高震主,被吕后指使宫女乱竹插死,萧何辛劳为君,还要靠自污才得以保命。只有张良,得以安然避过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运。
为何独独张良能安然度过一生呢?
从客观上讲,张良与韩信相比,没有实际兵权,似乎对皇权的威胁没有后者大。与萧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逊一筹。
这些也可能是刘邦与吕后没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谓帝王无情,为皇权永固,他们是要不惜一切铲除可能的威胁的,虽然张良客观上仿佛威胁不大,但若不是张良处理得当,怕是也不能顺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们来看下张良的聪明之处。
一、 忠心可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张良的谋略过人,但是张良的忠心也是明摆着的,他虽然有盖世之才,但从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图。
他先是扶持故主韩王,此韩王并不成器,彼时天下纷争,稍有实力者皆可自立为王,像韩信,就挟实力邀封齐王,但张良并没有甩开韩王自立,足见他的忠心。
鉴于他的过往,和其他人的拥兵自立,刘邦对张良的忠心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说到这个话题,顺便提一下萧何。萧何也是刘邦忠心的后勤部长,且他为人清廉,官声很好。照理说并不是个贪心之辈,本来也不应该被刘邦猜忌。可就是萧何的官声,给刘邦造成了另一种求清誉的名利印象,使得萧何不得不自污名声以自保。
而张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刘邦大封功臣时,他没有选择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地小贫瘠的留县,这是他与刘邦相遇的地方。选这里,既体现了他不贪,又体现了他重视与君王微时的情义。
再者,张良后来提出游道四方,更是体现出了淡泊世间一切名利的姿态,无怪乎帝王对他放心了。
三、 张良助吕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儿子不能继承大统,曾向张良请教计谋,张良之后为吕后能够保住太子之后亲自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说情,刘邦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废太子执念。
从此,吕后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而张良自然成为吕后要感谢的大功臣。
张良这一着其实十分凶险,三国时陆逊也是神机妙算的人物,却因参与了东吴的继承人事宜被贬。可见,拥储之事吉凶难料。张良能成功保储,得益于他能精准分析形势,能在凶险中取得成功,足见张良的聪明之处。
古往今来,多少功臣良将死于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谋算过人之辈,张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确有过人之处,简直可与越国的范蠡比肩。"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刘邦作为汉朝江山的统治者,在开创大汉江山之初,身边左右的文臣武将那可谓人才济济,高手如林。而最具有代表性就是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其他的诸如陈平,樊哙,彭越,英布等等也都是汉朝建国初期的开国功臣。他们为汉朝江山社稷的建立,都曾经履历战功,创造过很多杰出的贡献,甚至出现好多功高盖主之将。
随着汉朝江山的逐步稳定,那些劳苦功高的功臣们逐渐和统治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有大臣甚至与皇帝刘邦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韩信一度被刘邦降职贬官,曾经被软禁起来。最后以密谋造反的罪名被吕雉联合萧何杀害在宫中。大将彭越后来被刘邦猜忌,也是安了个密谋造反的罪名而被诛杀。后来淮南王英布眼看形式对自己非常不利,最后被逼无奈起兵造反大汉刘邦。最终也没得到善终。
张良作为刘邦身边的大谋士,早在韩信被杀之初就已经在心里做好辞官隐退的准备。另外张良用明锐的观察力能够洞穿皇帝刘邦杀害功高盖主功臣的内心深处。因此在刘邦后来对众大臣封官许愿的时候,张良向刘邦提出只做留侯,云游四方,潜心研究佛学的想法。刘邦看出张良此时已经身无一点权利,不会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遂打消对张良的各种猜忌。
另外张良曾经在早期汉朝立太子的事情上帮助过吕雉。正是由于张良的出谋划策,才得以保住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也就有了后来的吕雉皇后,皇太后的位置。你说吕雉怎么能不感激张良呢。因此吕雉在刘邦面前必定替张良美言,化解刘邦对张良的猜忌。
综上所述,张良最终没有被刘邦产生猜忌,善始善终,功德圆满,安然的度过一生。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拥有高超的智慧,不留恋手中权利。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吕雉皇太后的帮助有关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