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秀才究竟凭什么能学医如笼里捉鸡?

“秀才学医,笼里捉鸡”,意思是秀才学中医学成功,就象笼子里捉鸡一般可靠,这种说法虽然不全对,不完全合乎事实,但确实历史上有许多秀才学成中医,乃至成高手大家。那么,秀才到底因为具备了哪样一些素质与能力,才能做到学成中医如笼里捉鸡一样可靠?

天下大道本一家

山、医、相、命、卜统称玄学五术。一个好医生自然会算命看相望气。

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望就是望人之气,比如此人过来脸色蜡黄,自然知是脾胃卑弱,若是孩子是消化不良,若是老人或许生机渐弱,面临生死大关了,不需要病人开口,已知病之七八。

闻是对望气的再一次确定,问、切更是反复确认。

所以老中医的功夫全在望上,不过现在中医将功夫全花在在切上,甚至完全依靠现代科技的化验,美其曰中西结合,在我看来有点本末了。

能望人气,自然能望天地之气,这样山术与医术就相通了,看面相知病因,这样医术与相术就相通了。诸如此类,一通而百通。

大道至简。

能考中秀才者自然是人中龙凤,有些人觉得秀才有什么了不起,实际上秀才已经是很厉害的存在了。不信您去查一查每一年秀才量。

阴阳五行这些秀才都应该会的,也是基本常识,因为孔子学易,作为儒家传人自然离不开易。

易与医同样是相通的。

比如朱熹,张载等儒学大家对易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宋代很有名气的邵康节,他交往的也都是一些儒家之人,像司马光等。

如果秀才真将儒学经典学通了,学医是很容易了。很多人觉得学医一定要传承,实则历史上名声很响,对中医影响很大的人往往都是中途出家的。

比如医圣张仲景他本来是一地方官员,见疾病流行,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自己家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从而决定学医,最后写成《伤寒杂病论》。

学医之人都知道朱丹溪,他走上医学之路也是很巧合,在他30多岁时,他妈妈得病了,医生没有办法。于是他自己开始看医书,学习抓药,5年将自己母亲的病治好了,然后走上学医之路,后来成了一代名医。

清朝的黄元御走上学医之路也是如此,他本来立志科考,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希望能像他先祖黄福一样。结果在他30多岁时,眼部有疾,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使得他左眼失明。

于是他愤而学医,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几年之后就成一代名医,被人称为黄药师,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还有华佗更是神奇,《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一句话华佗的本业是精通经学的大家,医生只是他的副业,强调一下是副业。

所以秀才学医,笼里捉鸡此言不虚。

“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秀才究竟凭什么能学医如笼里捉鸡?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

大意是:无缘仕途的秀才为了谋生可以学医,很快就能上手,成为大夫。正如古语言:先知儒理,方知医理。由儒入医,不无道理。

这里就蕴含着“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医的”道理。

古时候秀才科场不利,往往转而学医,很容易上手,因为中医与儒学、道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易。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这三派思想,都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中医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体字写就,要读懂中医典籍必须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否则很容易曲解。

“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秀才究竟凭什么能学医如笼里捉鸡?

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无非就是考不上和官场里被干掉的。这两种人基本上都有两个特点,其一,年龄偏大,那年头所谓“七十老翁犹童子”,一把年纪还在秀才科里混的有的是,范进中举并不是什么很独特的现象。这帮人,即便是看的书里面有医书,但是考试不考的话你会去好好看吗?从官场里被赶出来的更不用说了。当上官都一把年纪了。也就是说,这种人接触医学的时间都很短,年纪也不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手上还都是写字磨出的茧子,脉都是号不准的(姑且认为脉像这种玄学的东西存在)。第二,就是自学成才,这帮人要么是家里已经实在无力支持他去考科举,要么就是在官场里被赶的走投无路,实在无以为继才去做的大夫,所倚仗的也无非是认几个字,能看几本书,既没有人教,也缺乏实践,全靠拿病人练手才逐步积累的经验。能成为良医的基础就是书读的多些,总结经验的能力强一些而已。所以,中医这玩意,自古的地位不高,参与人员的素质不强,只能在经验主义的层面打圈圈也就不奇怪了。

“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秀才究竟凭什么能学医如笼里捉鸡?

如果整天读死书、死读书的秀才想学医也不一定学得好,极有可能会学成个庸医。要看人,有没有学医的兴趣、天份。

“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秀才究竟凭什么能学医如笼里捉鸡?

古时有些秀才屡试不中,没办法转而学医,结果就像笼子里捉鸡一样简单易上手,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中医也是一门学问。。

秀才们本来就是做学问的,四书五经熟读于心,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而这也是中医学的根本,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是相通的。

中医讲究天人相合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而这也需要学医的人有深刻的文化根底。

古时受教育的人本来就少,能成为秀才的人肯定博览群书,只要熟读医书,然后将学习的理论付诸实践,很快就能成为名医。

西医是脚疼医脚头疼医头,那里坏了不能修了就割掉,而中医认为生病是因为身体整体的不协调,造成了局部出现偏差,而中药就是纠偏的过程。

只要悟道了这个道理,大家就多少会减轻点焦虑。

“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秀才究竟凭什么能学医如笼里捉鸡?

意思是秀才识字,学医比不识字很易的太多太多。我村一位老中医学医很苦。他说最大的拦路虎是"字"!字典成了他学医的拐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