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难道刘备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可以说是为关羽报仇,但是又不仅仅是为关羽报仇,关羽充其量是个导火索。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的最后一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排。直接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是刘玄德最后的豪赌。
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浩大的战争呢?这还得从关羽身上说起。
三足鼎立,关羽镇守荆州,一面联合吴国对抗曹魏,一面还需防备小动作不断的吴国。而他这个人呢,对抗曹非常的在行,做的很称职。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段文字可以说包含了不少信息。
这里的二十四年,指的是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发生了不少事;梳理归纳一下:
1.刘备打汉中,黄忠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南征而不得,刘备遂占据汉中。
2.刘备自立汉中王,命魏延镇守。
3.关羽被授予前将军,赋予假节钺的大权,并行北伐。
所以这个节奏我们很清楚,刘备自己在北伐的同时,另一边赋予关羽极高的全权,让关羽从荆州进行北伐。二路并举之下,曹军必定首尾难顾。而刘备方面,只要一路成功了,便也打开了局面。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刘备不愧是天下英雄,他的汉中攻略打的很顺利;关羽也无愧于大将之名,很迅速的斩将落城,可谓是旗开得胜。两路局面都非常的好。
然后就急转直下了,关羽毕竟兵不多,虽然威震华夏,但凡事有个限度,过于轻敌冒进的他位想后院起火,东吴突然插入的一腿,让关羽的大好局面在短短1个月内迅速崩盘,关羽也被擒杀。
这就为难死刘备了,他估计也没有预料到关羽的局面会是如此之差。在他的构想里,关羽最不济也能节节防御,与曹军棋逢对手拖延住战局。东吴的这一下实在太出乎意料了。
由此带来的政治问题比军事的失败还可怕。
关羽占据的荆州部分,其实是刘备东进政策的跳板,有了这块土地,不仅得到的是荆襄地区的物质和人口,同时也使封闭的益州能往东找到一个前进基地。它既能在未来时机成熟的时候用来攻打孙吴,也可以向北向曹魏谋取侵略;牵制曹操的同时,对孙权也是个提醒和压制,没有这个前提,仅凭曹操的威胁,无法形成战略态势平衡,继而无法达成孙刘结盟。
孙权在刘备的北伐进行的最猛烈的时候,像饿狼一样,一口把刘备从屁股上咬趴了,这对刘备而言会想到很多细思极恐的后果。归纳一下:
1.孙刘联盟已经瓦解
2.东吴开始转而向刘备势力谋求战争利益
3.刘备面临被曹孙二家夹击的可能性
这三点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关羽的败亡,刘备在政治上已经可以说被逼到了墙脚。他必须发动一场震慑东吴的战争,挽回因关羽败亡造成的被动局面。夺回自己的失地,狠狠的打击东吴的气焰,能灭亡东吴更好,灭亡不了,那就占据战略主动权,将东吴重新逼回谈判桌前。哪怕最坏的打算,打输了,那也要狠狠的撕下东吴一块肉,让它只剩下与蜀汉结盟这唯一的道路。
夷陵之战前,刘备称帝,他应该已经计划好了一切。古代的战争并非说发动就发动,显然夷陵之战这样的大战耗费了刘备很多精力。但他已经六十岁了,善于赌博的刘备并不在乎太多,他所能安排的一切“赢”、“平”、“输”的策略已经就位,只等一念发动,便是有去无回。
刘玄德虽然悲剧性的战败了,但他并非是完全的失败者,隔年白帝城托孤后,孙吴和蜀汉之间再也没有大的龌龊,相安无事的一路奉行联合抗曹的政策。
刘备不能不战,不得不战。战,既是给关云长报仇,也是为了对东吴的政治目的,天下大事无论胜负,都在他的吞吐之中。如果不是遇到陆逊,他可能将诞生又一段传奇。然而哪怕他败了,依然为儿子刘禅打出了几十年的稳固局面。
曹丞相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然而曹丞相以己度人,他嘴中两个“英雄”,都是乱世的枭雄而已。刘玄德非常人啊。
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难道刘备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夷陵之战的发动是以国家战略为根本原因,以孙权袭取荆州为导火索,以为关羽报仇为口号的军事行动。
纵观三国时期的战争,总有几个地方是各国之间相互争夺的热点,比如魏蜀之间的汉中、上庸,魏吴之间的合肥,以及吴蜀之间的荆州,究其根本原因是由国家战略规划而导致的,这些地方是国家最高战略里的必争之地,具有极高的战略重要性,因此在这些地方的战争争夺也是最为强烈的。
而蜀国的国家战略可以说就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向刘备提出的天下三分的策略。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荆州的战略地位也正如诸葛亮所言,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样的战略地位,蜀国是一定要争取的。在诸葛亮规划的战略宏图中,北向曹魏是可以形成两条战线同时进行的,一条是出益州,由汉中直抵关中,另外一条就是出荆州北向宛城、洛阳。如果想要达成这种双线北伐曹魏以夺取中原的伟大宏图,就必须要保有荆州之地,这也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根本原因。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三国志.赵云传》在刘备称帝后欲伐吴国时,是有反对的声音的,最主要的反对者是赵云而非诸葛亮,但作为刘备而言,四十多岁才算是有了自己的公司,如果将称霸之事一拖再拖,那自己都能预料到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备于汉中得以大胜曹操,这也是其亲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巅峰之作,加之刚刚称帝,信心和实力是可以与东吴较量一帆的,因此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在当时看来也是可行的。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三国志.先主传》关于孙权索要荆州之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刘备取得益州之时,孙权是按照先前约定索要了一次荆州,但诸葛亮以益州未稳,当取汉中后归还荆州为由拒绝了孙权;第二次便是刘备取得汉中之后,孙权再一次索要荆州,刘备单方面拒绝就显得不占理了。
而正逢关羽攻伐樊城之际,孙权是偷袭了荆州,这一点上孙权并不理亏,但关羽被杀便显得东吴有些过分,毕竟两国是盟友,关羽乃蜀汉第一武将,杀了关羽便成为其最不讲道义的地方。因此刘备借着“为关羽复仇”的口号更能显得其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在古代发动战争的旗号是很讲究的,汉初的七王之乱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就是为其叛乱找一个合理的外衣。刘备也一样,荆州本来就是孙权借的,人家拿回去了合情合理,只不过借的少,收的多,就当是利息了,而唯一不妥的地方就是杀了关羽,因此,关羽之死就成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借口,而这一切都是服务于其国家战略和个人的志向。
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难道刘备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举大军意在给关羽报仇吗?报仇雪恨是一方面,因为桃园已结义,关羽被东吴所杀,急眼出兵报仇情理之中。
众人规劝刘备不要出兵,诸葛亮也分析了此时出兵,不适宜,一是东吴已修好与曹操的关系,称臣与魏,二是此时东吴已做好备战。三如出兵,曹操也有乘虚而入。
那么此时想的不只是替关羽报仇,最主要的是失去荆州是大。众人劝说,人死不能复生他会明白。荆州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南大门被堵死,真是掐断他的后方脖子,现在在刘备脑子里定要夺回荆州,那怕输了,要赌一把。事实证明,这一回出兵夷陵,真输了,损兵搭命。
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难道刘备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刘备不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讨伐东吴,其实是赤壁之战的继续,是三方争夺荆州控制权的战争。
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难道刘备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夷陵之战刘备为关羽报仇是真心的。刘关张桃园结义是千古佳话,也是人间真情。电视剧里他们结义的那一幕,还有那插曲歌词实在动人。关羽跟随刘备,降汉不降曹,人在曹营心在汉,伴随保护着二家皇嫂,秉烛达旦,春心不萌,后来千里单骑,五关斩将,义薄云天,感动了历史,感动了后人。既是败走麦城在孙权那里,或者到了曹操那里低个头求个活命是没问题的。但他还是为刘备殉了节。刘备得知这一情况以后,五内俱焚,泣泪继血,决心为之报仇,情出真心。诸葛亮,赵云挽不住的狂阑,刘备何尝不知道东伐孙权绝非良策,风险极大。但报仇心切的他已顾不了那许多,决心伐吴。在取得节节胜利以后,孙权答应退还荆襄,送回孙夫人,倘若不是报仇心切,就该见好就收。但这样做,兄弟情谊就大打折扣了。他并没有答应,而且把矛头直指孙权。除书上说的大报仇以外,民间的传说还真不少,说刘备伐吴时,天上的鸟儿用箭穿,地下的草连根剜,大人杀了,小孩撇了。刘备已经失去了理智,虽然他败了,但结拜异姓兄弟情义,不,过之亲兄弟的情份已畄下了千古佳话,历史绝无第二例。
传说柴荣、赵匡胤、郑子明也称有桃园结义的情分,但赵匡胤篡了柴荣的江山,又借故杀了郑子明,畄下了历史诟病,千秋唾骂,敢和桃园兄弟比么?
世人从不怀疑刘备为关羽报仇的真心。
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难道刘备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目的单一就是为关羽报仇,没有其它考量。在东汉末年的政治乱局中,刘备难有立足之地。刘备荆州依刘表之时,恰逢曹百万大军南下围猎江东。"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出场后,制定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伟大胜,一举扭转了刘备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为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可问题来了,守荆州的关羽本应很好地执行这一方针,可他刚愎自用,拒绝和亲,视孙权为鼠辈,最终丢了荆州搭上性命,犯了方向性错误。刘备为践行"生死诺言",不听赵云、秦宓苦谏,连诸葛亮的面子都不给,可见他固执到什么地步。为"小义"舍"大义″,再一次破坏"孙刘联盟"。其结果,刘备惨败,病死在白帝城。不论战争谁胜谁负,结果都是一样,两国己成敌国。刘禅即位后,诸葛亮第一项外交政策,就是修复吴蜀关系共同对付曹魏。联系夷陵之战前前后后,不难看出,刘备此战的目的仅仅是为关羽报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