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魏武卒没有发挥作用。

桂陵之战是孙膑的血耻之战,马陵之战是孙膑报仇之战。

孙膑和庞涓

先说一下这两个的恩怨,两个是同学,同在鬼谷门下,是很好的同学。庞涓早出山在魏国站稳脚根,孙膑后来来投奔。庞涓怕孙膑抢了自己的位置,于是设计陷害孙膑对魏国不利,最终孙膑受到膑刑,只得装疯保命。最后被齐使偷偷带回到齐国,因为田忌赛马一事而得到齐威王的重用,从此孙膑在齐国展露头角,孙膑的复仇计划得以展开。因为没有脚所以坐着推车。诸葛亮后来坐着小推车出来,其原型就是从孙膑这里来的。

桂陵之战的背景

赵国进入魏国的盟国卫国,当时魏国算是超级大国的存在。这种打脸的事情自然不干了,于是魏国直接进攻赵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在当时是大国的存在。都城一围就派使者向另两个大国齐国和楚国求救。

大国和大国之间也有小心思,比如齐国就在想我直接救了赵国,自己的实力损失了,魏国的实力也损失了,这样反而便宜了赵国。

这种买卖不能做。

于是齐国采用一个拖字,先让赵国扛一扛,跟魏国打一打消耗战,当然如果魏国真的干掉赵国,那就成天下唯尊了。这样齐国也不愿意。

基于这样的思路,齐国派出两路,一路孙膑和田忌,一路进攻魏国的襄陵。

桂陵之战

田忌的意思是直接增援邯郸,孙膑说不需要,我们直接杀魏的都城大梁去。所以一方面派人猛攻大梁的屏障平陵,另一方面派骑兵去大梁城郊,作出真的要进攻大梁。

魏王一看,来真的啊,于是就命令庞涓回防。

魏武卒是战国名将吴起帮忙训练的,这是魏国的核心战斗力,是一批职业军人。当时的情况是上午拿锄头,下午或许就上战场了。职业军人对战农人,你猜会怎么样?

魏武卒基本上没有败绩,但有一个弱点,这是一支重装步兵,不是骑兵。

如果庞涓带着魏武卒回来,在绝对的战斗力下,孙膑最好的计谋也赢不了。

于是孙膑设计让田忌派兵假败以骄庞涓之心。

庞涓中计,然后带着轻装回来,魏武卒跟不上。没了魏武卒的魏国能有多厉害?

当然也厉害,但高不了齐军多少。孙膑在桂陵以逸待劳,等于将战斗力拉平了,甚至高于魏军。

最后庞涓被俘。但因为魏国实力还在,魏齐讲和,庞涓回去了,估计当时孙膑抓狂的心都有。

后来的马陵之战,孙膑还是用这一招,结果庞涓还是中计,这一次庞涓就被孙膑弄死了,他不能再犯第二次错,让庞涓有活着回去的机会。

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齐魏桂陵之战 ,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战役,其规模并不大,但真可谓是名垂青史,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这个伟大的策略。从而使它迅速改变了战争形势,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瞬间逆转了,以弱胜强理所当然了。

魏国是当时七国的霸主,是七国最强大的诸候国。但是魏惠王上台后,贤人良将的流失,外交政策的失利以及连年持续的战争,国力在逐渐衰弱,但仍然不失为头号强国。

齐国相对于魏国还是欠弱小的,但他为什么以弱胜强取得胜利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齐威王奋力而为,任用邹忌为相治理朝政,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国力强盛是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基础。

公元前三五七年,田因齐见魏、吴、越皆称王,自恃国力富强,自立为齐威王。但齐威王自立后,不理朝政,终日酒乐为伴。韩、魏、鲁、赵相继发兵侵略齐国,齐屡屡败北,对于腐败的朝政,许多国内有志之士急切想改变这种局面。

邹忌以奏琴之理向齐威王纳谏,力劝齐威王要节制酒色,要调查实事,要分辨忠奸,要使人民修养生息,要学会打仗,振作精神,恢复齐桓公当政时的地位 ,建立历史功勋。齐威王采纳了这些建议,并拜邹忌为相国。

邹忌精心辅佐齐威王励精图治,首先打击贪官污吏,治理朝政,寻找贤臣良将,遍询地方官执政情况,对于玩忽职守,歪门邪道,颠倒黑白决不轻饶,并趁机选贤任能,选拔一批忠臣良将任为地方官,齐国很快强盛起来。

卓越军事家孙膑历尽艰辛,从魏国回到自己的祖国齐国,是这次战役取得胜利的转折点。

庞涓在魏国是全军总司令,掌握着全国的兵权。他知道自己的师兄孙膑有一本兵书《孙武兵法》,鬼谷子先生只传授了孙膑,当年他们同窗学习,拜师于鬼谷子先生的门下。为了得到这本奇书,他哄骗孙膑到魏国,并且设计圈套,陷害孙膑,致使孙膑受了膑刑,摘除了他的两个膝盖骨成了残疾。

孙膑知道庞涓的阴谋后,便装疯卖傻流浪街头,于是他的才华和悲惨遭遇传到齐国,齐国名士淳于髡知道后,借出访魏国的机会 ,以机智灵活的方法把孙膑接回齐国。

孙膑回到齐国这一年,恰好是魏国起兵伐赵,包围了赵都邯郸,向齐救兵,时势造英雄,孙膑通过这次战役展示了自已的军事天才。

田忌推荐孙膑,齐威王慧眼识才任用孙膑为军师。任用孙膑是这次取战役得胜利的关键。

孙膑回到齐国,安置在田忌将军家,田忌几次建议齐威王重用孙膑,都没有得到采纳,直到有一天,孙膑帮助田忌与威王赛马取胜后,齐威王才发现孙膑是一个杰出的人才。

公元前三五三年秋天,赛马大会正在隆重而热烈的进行。每年比赛分两轮进行,第一轮先选出比赛前六名选手,一、三、五是齐威王世子、二公子、三公子,二、四、六是田忌家将;第二轮比赛是一对一进行,都在齐威王与田忌之间展开,赌注为千金,田忌每年都将赌注奉献给齐威王。

然而,在这次对抗性比赛中,孙膑让田忌第六名先与威王世子比赛,第一局威王取胜;第二局孙膑让田忌第二名与威王二公子比赛,结果扳回一局;第三局孙膑让田忌第四名与威王三公子比赛,结果又一马当先,田忌二比一赢了威王。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统筹法的实践。在这场比赛中,孙膑在齐威王面前展示了超人的才华。

通过这次赛马大会,齐威王对孙膑甚是佩服,终于慧眼识才,拜孙膑为军师。

田忌、孙膑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共同战斗,是这次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公元三五四年,赵国向卫国进攻,迫使卫国屈服入朝,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现在朝赵,魏国勃然大怒,决定进攻赵国,很快包围了赵都邯郸。第二年,赵国为了打破包围,求救于齐。

齐威王便委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田忌想引兵救邯郸,孙膑却提出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田忌认为这是高识远见的超人方案,欣然采纳。这真是让人拍岸叫绝,英雄所见略同也。

田忌、孙膑率领齐军从临淄出发,放出谣言要攻占大梁,这样迫使庞涓回兵救大梁。田忌、孙膑指挥军队以逸待劳,魏军在返回大梁的路上,齐军在桂陵突然袭击魏军,魏军大败,损兵折将二万余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的胜利,引起了相国邹忌的嫉妒,他向齐威王进谗言,致便田忌、孙膑不仅没有得到嘉奖,反而罢免了他们的职务。齐国内哄给了魏国可乘之机,联合韩国在襄陵打败了齐宋卫联军,齐国不得不向魏求和。

桂陵之战,魏国并没有放弃围攻邯郸的军事行动,因为此战并没有动摇魏国的根基,魏国的势力还是雄厚的。田忌、孙膑领导的下一次,攻魏救韩才彻底打垮了魏国,魏国向齐国屈服,从此,齐国取代魏国而称雄了。

孙膑提出围魏救赵这个光辉的战例,在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出现许许多多这样类似的战役,这充分说明了孙膑战略实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愧为我国战争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截击战,魏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略上的失误,魏国迁都大梁侵略东方之意图明显,在尚未取信于诸侯的情况下对外用兵,从而成为众矢之的。加之魏国在战国初期是老牌强国,与敌军交战常常胜多败少,难免有些轻敌自傲,轻敌是战争失败之祸根。

(魏国迁都大梁示意图)

桂陵之战起因《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惠王欲图谋霸业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大梁地处中原核心地区,而且东边紧靠卫国和宋国,卫宋两国实力弱小都是可以打败的。魏国战略中心的转移,使得邻国忧心忡忡,赵国便和齐国结成联盟。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先下手为强发兵攻克卫国两地,魏惠王大怒,欲讨伐赵国。魏国大臣季梁就劝诫魏惠王,建立霸业需取信于诸侯,率兵灭诸侯之举会适得其反,自取衰落。魏惠王不纳谏,执意进攻赵国都城邯郸。

不仅如此,魏惠王为了壮大魏军之声势,拉拢宋国和韩国结成联盟,宋国与韩国他们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付魏国呢?

  • 宋国依旧采取它一贯的战略,扮演墙头草的角色。宋国虽然表面上迎合魏惠王之意,但却事先通敌,两面讨好。而且宋国出兵但不出力,宋军在与赵军交战之时假装卖力气。
  • 韩国大臣申不害献计于韩昭侯,采取表面迎合的战略。他认为韩国不遵从魏国,魏国必定讨伐韩国,韩国不如拿着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臣服于魏国,让魏国无后顾之忧伐赵,一旦魏国对天下用兵,便会招来各诸侯的强烈不满,这样对韩国有利而无害。

由此可见,宋、韩两国并非真心归顺于魏国,他们都有异心,但是魏惠王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听取贤臣之谏言执意伐赵。魏军兵分两路,一路直奔赵国都城邯郸,庞涓率领另外一路十万大军向东边进发,预防魏伐赵之时齐国救赵,而且这支军队随时可侧面增援进攻邯郸的部队。

(桂陵之战示意图)

桂陵之战魏军是如何失败的?
  • ① 孙膑之谋略
《孙膑兵法》:昔者,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竞。《资治通鉴》: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魏军围攻赵国邯郸,赵国拼死抵抗半年之久,邯郸被魏军包围,赵国无力抵抗,便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率兵增援,任命孙膑为军师。田忌欲率兵趁魏、赵两军交战之际与赵军前后夹击魏军,直取邯郸,孙膑反对与魏军直接交战,他反对的理由是:

排解纷争,不可帮拳,应采取“出其所不趋,攻其所必救”之战略,顾名思义就是进攻敌人来不及营救之地和打他所必救之地。加之赵国顽固抵抗半年之久才向齐国求援,赵军必定是出现军事危急无奈之下才向齐国求援,赵国使者来到齐国路途遥远,等齐军到达邯郸,恐怕邯郸已经沦陷,孙膑建议围攻魏都南边的襄陵。

  • ② 围魏救赵

田忌采取孙膑之计策,率领齐军向魏国襄陵进发,魏将庞涓听闻后非常气愤,立刻班师回朝。齐军来到魏国之后,孙膑便向田忌索要两支战斗力较差的军队,并任命两位不会打仗的文臣为帅,命其率兵进攻魏国襄陵,目的是打败仗,示齐军之所不能,让敌人轻敌,结果齐军与魏军一交战,齐军丢盔弃甲的逃跑。

《孙膑兵法》:“请遣轻骑,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纵之,示之寡。”

庞涓听闻魏军大胜,他认为齐军是一帮乌合之众,不过尔尔,很是得意,瞬间信心倍增。孙膑觉得火候还不够,于是派另外一支实力弱小的小分队袭击魏都大梁,目的要显示齐军人少而无士气。结果齐军战败而归,庞涓听闻后得意忘形,还嘲笑齐军一帮怂军还想攻占大梁。

  • ③ 齐军以弱胜强

孙膑觉得时机已成熟,率领齐军在桂陵利于攻击之地埋伏军队,等待魏军的到来,魏军在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中齐军的埋伏,魏军全军覆灭,庞涓被俘。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竹简

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
  1. 魏国没有取得诸侯之信任就想图霸,存在战略上的失误。魏惠王图霸缺少谋略。图霸都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霸主要取信于诸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之旗号称霸中原,当诸侯身陷危难之际,他始终伸出援手,所以得到众多诸侯的支持和信任,这就是齐桓公号召力强之原因。魏惠王没有取信于诸侯就对外用兵,而且还是去灭掉一个国家,使得诸侯对他颇为不满。
  2. 主帅轻敌乃兵家之大忌,楚庄王称霸时曾提醒他的战士,不要以一次小的胜利就自视过高而轻敌,轻敌是军中之大忌,失败之祸根。商纣王百战百姓,却在牧野之战大败于周军,从此丢了江山。魏军自信满满、大张旗鼓的班师回朝,在毫无防备之下中了敌军之埋伏。
  3. 战略上的失误,魏惠王迁都中原核心地区大梁,目的很明显就是侵略东方,对众诸侯造成威胁,成为众矢之,魏国在外交的失败,造成军事上的被动,失败是必然。

(孙膑剧照)

综上,桂陵之战规模不大,却赫赫有名,史称“围魏救赵”,孙膑用兵之计被后来的军事家借鉴使用,“围魏救赵”被后世之人列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第二计,仅次于“瞒天过海”。桂陵之战发生前,三晋的士兵从不畏惧齐军,齐军向来败多胜少,“桂陵之战”齐军以弱胜强,自此孙膑名声大涨。

魏军虽然惨遭伏击,仍然不愿放弃邯郸。但就在此时秦国大军攻占魏国旧都安邑和少梁,魏国腹背受敌,魏惠王无奈之下将邯郸的军队撤离。之后魏国跟秦国周旋了几年才达成以利益交换之协议,签订盟约,局势终获稳定,魏国从此以后国力衰弱,逐渐走下坡路,老牌强国之地位开始动摇。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史记》

《孙膑兵法》

《战国策》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

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战国初期,魏文侯对内礼贤下士,任用李悝变法,吴起带兵,使得魏国兵强马壮,财货充裕。对外联合三晋,一致对外,使得魏国得以西占秦国河西之地,差点灭亡秦国,南侵楚国,占领大梁,北占中山国,东逼齐国。一时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直到魏惠王即位初期。魏国仍然威风八面。

所以,在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决定出兵赵国,占领邯郸,彻底灭亡赵国。赵国迅速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国大军在军师孙膑,大将田忌的带领下,包围大梁城,引诱魏国迅速撤兵救援大梁,在中途中了齐军埋伏,损兵折将。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之际,齐国又故技重施,在马陵地区大败魏军。使得魏国迅速丧失霸主地位。那么,齐国为什么能够屡屡以弱胜强,大败魏军呢?接下来小甜甜为大家解说一下。

1、根本原因,是魏国自恃强大,多面出击。使得魏国得多面防守。

战国初期,魏国自恃强大,多面出击。

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击围繁、庞,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败秦于注。三十八年,伐秦,败我武下,得其将识。 七年,伐齐,至桑丘。十六年,伐楚,取鲁阳。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

根据上面的《史记.魏世家》记载,魏国基本上把除了燕国之外的战国其他强大的诸侯国得罪光了。特别是魏武侯,魏惠王,竟然摒弃魏文侯的联合三晋的政策,把拳头挥向自己的兄弟国家了。这使得周围所有国家,都成为魏国的敌人。魏国得处处防守。在西边,得防御秦国,在东边,得防御齐国,在南边,得防着楚国。这样,纵然魏国兵强马壮,也不能保证某一个地方有薄弱环节,从而被一举击破。也难以保证在某一个局部面临危机的时候,能够调集大军,迅速驰援。这次桂陵之战也不例外。魏国其他的地方的军队不能调动,只得来回折腾庞涓的大军,并且庞涓的大军还不能全数出动,还得留下一部分防备赵国的反扑。能够出动的军队其实不多。失败也就理所当然了。

桂陵马陵之战时,秦国都趁机攻击魏国,楚国也蠢蠢欲动。这使得魏国周边,狼烟遍地。魏国的地缘之差,战略之蠢,可见一斑。

2、魏国周边的国家,特别是齐秦两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了。

受到了魏文侯变法的刺激,齐秦两国也开始了变法。其中的国力相对较强的齐国,变法成效也较快,已经不是弱小的国家了。

齐威王时期,齐国已经完成由姜齐到田齐的转变。国家日益稳定。齐威王积极整肃吏治,发展齐国经济。任用孙膑,田忌等人统领军队。在这些人的统领下,齐军也不再是畏敌如虎的士兵了。而且,齐国不像魏国,防守方面压力山大,它只要稍微防守南边的楚越两国就行了。它可以集中兵力对付魏国。

更为重要的是,齐国还得到了一个军事天才——孙膑。这位孙膑,才能远远在庞涓之上。正是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使得魏国大败。

世间事,在人。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带领出色的将领和军队,大败一个狂妄自大,四面树敌的国家,不是什么难事。

图片来自网络,非常感谢图片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来讲齐国并非是以弱胜强,魏国树敌太多了。战国初期以魏齐两国为最强。齐国是老牌强国,魏国是新兴强国。在当时各国分为两派,一派以魏国为首,一派是以齐国为首。当时魏国是霸主,齐国要挑战。魏国在文武侯两代励精图治下,在交到魏惠王手上的是一个强大的魏国。魏惠王借祖父和父两代之力把魏国霸权推向顶峰。

梁君(魏惠王)伐 楚 ,胜 齐 ,制 赵 、 韩 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 孟津 。

公元前370年魏惠王继位后跟各国互有战争,有胜有负。秦国要收复失地,齐国要成为霸主。韩赵开始变强,三晋联盟分分合合。公元前359年秦国开始变法,整军备战准备收复河西之地。公元前358年齐威王继位,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逼迫魏国的一些附属国向齐国进贡。魏国迁都大梁,在河西筑长城防备秦国。魏国把注意力放在东方齐国。当时西边秦国虽然开始强大起来,但不足对魏国造成威胁。反而是更加强大的齐国威胁更大。

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

两大强国争霸,小国必然依附强国。鲁、宋、卫、韩朝见魏惠王。齐国立马跟赵燕会盟,并把宋也拉进来。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魏国派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并围邯郸城,赵国向齐国求救。当时齐国段干纶向齐王建议待魏国攻破了邯郸再援救,赵国知道我们来救援必然死战,这样魏赵两败俱伤。于是齐国派军围襄陵。楚国也是跟齐国一样的想法,以救赵的名义攻点魏不少城池,也没有全力救赵。秦国则跟赵国西线军联手攻打韩国。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魏国成功攻下邯郸,庞涓率军救援襄陵。齐国在桂陵埋伏一举击败魏军。西线的魏韩联军反攻秦军。魏国大梁守军切断齐宋卫联军的后勤。魏韩联军在襄陵大破齐、宋、卫联军,并把联军包围了。楚国一看不对劲停止进攻。齐威王请楚将景舍出面跟魏国讲和。魏国算是板回一局。同时跟赵、齐、楚、秦、卫、宋开战,还能反杀。邯郸还在魏国手上。魏国虽然伤了元气,齐国同样也是大伤元气,赵国亦大伤元气,楚秦并无什么伤。

公元前351年魏国把邯郸还给赵国,两家结盟。而秦国继续进攻河西之地。魏国跟齐楚讲和了,跟韩赵结盟了。这时把注意力放在西线。秦孝公的反应: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昧,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商鞅于是去见魏惠王。劝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周朝时王就是天子,先行王服就跟后世称帝差不多意思。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称王。春秋时楚国称王那是自娱自乐。魏惠王高兴的要死,马上按照天子礼仪制度准备。乘夏车, 称夏王, 朝天子,天下皆从。俨然以天子自居。齐楚两国皆怒,诸侯也是有不满的。我们才是公、侯、伯、子、男,你就王了。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这也是马陵之战诸侯围攻魏国的原因。

马陵之战后,魏惠王去徐州见齐威王,互尊为王。虽然都是王,但是魏惠王见齐威王。标志魏国霸主的落幕,齐国霸主升起。这下轮到楚王寝不寐,食不饱。楚国马上率军攻打齐国,,燕国趁势进攻齐国。齐国马上派人给赵送礼物请求援助,楚国得知马上退兵。如果换魏惠王就不会这样子做,以为光武力就能争霸天下。桂陵之战还有一个韩国盟友,马陵之战一个像样的盟友都没有。

从魏惠王跟齐威王论宝一事,就知道魏国注定失败,魏惠王曾跟齐威王一起打猎,其间魏问齐:齐国有宝物吗?齐王回道没有。魏讲:魏国虽然小(自潮)但还是有一寸大的夜明珠十枚,每枚能照十二辆车。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齐讲:我的宝物跟你的不同。我有檀子守南城,楚人不敢为寇。盼子守高城,赵不敢东渔于河。黔夫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钟首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我的宝物是能照亮千里,岂是照亮十二辆的夜明能相比。魏惠王跟齐威王论宝,岂不知孙膑、卫鞅就是无价之宝。秦孝公一共见了卫鞅四次,魏惠王却一次也不见。孙膑来到魏国,魏惠王要是真有识人之明就该重用。而不是听信庞涓而加刑于俊杰。有孙膑做榜样,谁还敢来魏国?是以害贤为名,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

齐魏“桂陵之战”,齐国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齐魏“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3年,时周显王十六年齐威王四年魏惠王十七年,当时魏国经魏文侯、魏武侯的李悝吴起变法后,已然变成战国初期第一强国,齐国当时还没强大起来,然齐国军队在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的带领下却打败了强魏,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战争的具体情况:

魏围住了赵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兵分两路,一路攻魏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赵国。孙膑认为魏主力攻赵,都城大梁一定空虚,应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战术,迫使魏国撤军。于是田忌佯攻魏平陵迷惑魏军,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设伏,一举擒获庞涓。

战略方案:魏军强大,如果正面和庞涓的魏军对抗,弱齐不一定是其对手,起不到救赵目的还可能损伤本国力量,不如造大攻魏的声势,以逸待劳,打个伏击战。战役要点:一、造大攻魏的声势,迫魏军回援,疲劳魏军;二、隐藏身份,佯攻平陵,让庞涓以为对手无能;三、故意交战示弱,引魏军进入包围圈。结果分析:齐军胜利原因为孙膑冷静分析了战场的形势,避实就虚,以小败引诱魏军,并对竞争对手庞涓深为了解;魏军失败原因为不知真正对手是孙膑,贸然追击,孤军深入,山势地形判断不明,陷入包围圈中。

避实就虚、迷惑敌人、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从而一举歼灭敌人。这一战法在后来红军四渡赤水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运动中迷惑敌人,迫使敌人不断改变战略,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创造战机歼灭敌人,最终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