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明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会遭吕后报复,为何不立戚夫人为皇后?

这个道理很简单,刘邦好色,但知大局刘邦的性格

刘邦这个人缺点很多,好色,好酒,爱吹牛,用萧何当年在刘邦没有发迹时说过的一句话评价: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这样一个人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并不会有啥出息,刘邦估计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时来运转,天下大乱,刘邦的机会来了,短短几年就成了汉王,后击败项羽成了西汉第一任皇帝。

刘邦在小事是很糊涂,有时很小气,甚至还有流氓气息,但是在大事上刘邦没有一件事情是糊涂的。

比如萧何向刘邦举荐韩信,让韩信当大将军,刘邦同意,正有了韩信使得刘邦能一统天下。

再如刘邦手下的曹参,周勃,樊哙这些贩夫走卒,在刘邦的精心培养下都成了一代名将。

所以刘邦的识人、用人、看大势这些方面一直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

吕后和戚夫人当时处于什么情况呢?

刘邦对戚夫人动了真感情,他是真爱戚夫人。至于吕后刘邦爱吗?

我觉得刘邦应该是没有爱过的,吕后家境不错,但是大龄未婚配,这在古代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刘邦在吕后之前有一个情妇曹氏,而且还生一庶子刘肥,也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

虽然《史记》记载因为吕公会相面觉得刘邦能成大事,才将吕后配给刘邦,看上去说得通,但仔细想想似乎还是有很多东西隐藏了。

吕后为刘邦吃过很多苦,刘邦跑了,吕后坐过牢,当过项羽的俘虏,后来回来又被刘邦嫌弃年老。

戚夫人能歌又美貌,所以刘邦走到哪里都带走。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周围的人不再信任,韩信第一个被收拾,萧何被猜忌,连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时生的卢绾最后都被逼反。以前言听计从的张良说的话也不怎么管用了。

刘邦对这些旧人不信任,但必须找到一个绝对信任的人,这个人就是吕后。

有人说凭什么刘邦相信吕后,因为这两人是利益共同体,刘邦倒了,吕后一定倒霉。

后期刘邦征战带着戚夫人,吕后坐镇长安,当然借口是长子刘盈坐镇。

韩信就是吕后和萧何合谋不经过刘邦的同意杀之的。

相反戚夫人在治理天下这一方面是帮不上忙,镇不住群臣。

两个女人比较

吕后得到张良、萧何、樊哙等重臣的支持,支持戚夫人的重臣肯定有,但史记并没有记载,说明并不怎么多。坐天下关键要看支持度。

这一点吕后比戚夫人有优势。

吕后的孩子刘盈是正妻所生,为嫡长子,按规定就是嫡长子继位。

戚夫人在这方面没有优势。

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年龄太少,刘盈的年龄比较大,接近成年,这一点相比较又是吕后有优势。

戚夫人唯一的优势是刘邦的宠爱。

刘邦活着可以施加宠爱,死了怎么施加呢?

刘邦一死,戚夫人就没有任何优势。

结论

经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发现,吕后在坐镇天下这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戚夫人则没有优势。刘邦是大事不糊涂,小事稀里糊涂。刘氏天下与爱情怎么选?

刘邦选择了天下,而不是立戚夫人为皇后。

刘邦也知道戚夫人一定会受到清算,所以他最后派陈平去杀樊哙,派对吕后有恩的周昌去保护刘如意。刘邦能想到吕后报复,但绝想不到吕后会如此烈度的报复。若他真知道,或许会改变主意。但历史哪有假设。

刘邦明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会遭吕后报复,为何不立戚夫人为皇后?

答:戚夫人当然是很想做皇后的,但以她的根基和能力,无法达到那个高度。戚夫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改立太子,如果将太子立为刘如意,那么皇后的梦想就有可能实现。刘邦十分想将太子改为刘如意,为了保护戚夫人,在刘邦死前,他也提出过改立太子的要求,但最后不了了之。

戚夫人的种种不良企图,被吕后看在眼中,记恨在心中,刘邦很清楚如果他死后,戚夫人必定会遭受吕后疯狂的报复,那么为何刘邦不直接立戚夫人为皇后?

一、吕后是结发妻子,刘邦不忍心

刘邦在一穷二白之时,就娶了年轻貌美的吕雉,以当时吕家的条件,刘邦是占了天大的便宜。一日夫妻百日恩,结发之妻和之后的三妻四妾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吕雉也的确做到了相夫教子。

经常是刘邦在外忙碌,吕雉则家中种田除草,还养着两个孩子,也着实不容易。对此,刘邦难免会心中有愧,难道等其得到天下,做了皇帝,就一脚将吕雉踢走,于情于理刘邦都做不到如此绝情。

除此之外,在刘邦创业的道路上,吕雉跟着东奔西跑,刘邦多次死里逃生,而吕雉常常也是死里逃生、亡命天涯。在彭城之败后,刘邦险些逃了出去,而他的父母和妻子吕雉都被项羽抓住,成为了楚军的人质。

史料记载“乃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

吕雉在楚军中做了两年人质,具体我们不清楚这两年时间吕雉是如何度过的,但必定艰难无比,项羽这个人行军打仗经常不计后果,巨鹿之战中项羽就曾坑杀过二十万秦军战俘。而当时楚汉的战争正在关键时刻,吕雉自然会被拿来威胁刘邦,换言之,从嫁给刘邦,到被项羽俘虏,吕雉就没有过过什么好日子,跟着刘邦颠沛流离、凶险万分。

刘邦在战场之上,当然不敢说什么儿女情长,但他毕竟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对于吕雉他也是十分愧疚的,等到吕雉回到身边,刘邦也在设法回报吕雉。

戚夫人年轻貌美,而吕雉年老色衰,刘邦自然是更喜欢戚夫人,但在名分上、感情上,吕雉在其心中的分量更重。刘邦不遗余力地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而他从不敢生出什么废掉吕后的想法,对此他真的有些于心不忍。

吕雉从楚营回来后,也是性情大变,原来的淑娴家庭主妇,变成了果决狠毒的皇后,这跟她被俘的这段经历,应该也有很大关系。

二、对于江山社稷,戚夫人不值一提

刘邦之所能夺取天下,跟刘邦本身的能力密不可分,他知人善任,有高超的驭人之术,很多名臣宿将甘愿为其以死效力。刘邦能开创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绝非偶然。

刘邦确实很喜欢戚夫人,她不仅姿色出众,歌舞也是出类拔萃,但刘邦很清楚,戚夫人只是他后宫的一个妃嫔,仅此而已。或许刘邦真的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因为刘盈这个孩子的确不太像他,他的圆滑狡诈,一点也没有遗传到刘盈身上,反而刘如意的表现更像他。

对此,刘邦希望通过改立太子来保护戚夫人,但刘邦同样深入考虑过这件事的后果,如果刘如意成为太子,刘氏江山会成为什么样?这些事情刘邦必定要考虑清楚。

如果刘如意成为太子,母以子贵,戚夫人的地位将水涨船高,吕雉的地位将变得岌岌可危,到那时,角色或将调转,戚夫人将变成刀俎,而吕后将成为鱼肉。刘如意年纪尚小,那权力自然会落入戚夫人之手,难道刘邦真的允许这事情发生吗?

对比戚夫人和吕后,刘邦显然更信任吕后,把天下交给吕后,刘邦还是比较放心的,刘氏江山不会败在吕后手中,事实证明,刘邦果然没有选错。

三、大臣们以死相谏

即便刘邦是皇帝,他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凡是军国大事,也必须同朝臣们商议决定,如果刘邦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那这就不是刘邦的做派。

公元前195年,刘邦亲征英布叛军,事情结束,刘邦成功班师回朝,由于多年的征战、操劳,刘邦终于病倒了,在最后时刻,他再次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张良劝说,刘邦不听,叔孙通及时站了出来,诉说改立太子的利弊,以扶苏为例,说明了改立太子的危险弊端。

史料记载“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不仅如此,叔孙通还以死相谏,换言之,如果刘邦不收回成命,叔孙通将血溅当场。叔孙通为汉朝设置了制度和礼仪,可谓汉朝的栋梁之才,所以刘邦不得不考虑叔孙通的分量,而大多数朝臣都持反对态度,这也让刘邦不得不妥协。

刘邦难道会为了一个女人,得罪满朝文武?而且他已经病入膏肓,随时都会驾鹤西游,考虑到众卿的反对,考虑到刘氏的江山,刘邦不得不牺牲戚夫人。

即使刘邦预料到戚夫人的结局将十分凄惨,他也无能为力。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戚夫人自作自受,如果不是戚夫人经常给刘邦吹枕头风,要求其改立太子为刘如意,那么就不会惹怒吕后,如果吕后的地位依旧稳固,那么戚夫人母子或许能得以善终。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第十二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刘邦明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会遭吕后报复,为何不立戚夫人为皇后?

这个问题,仔细阅读司马迁的《史记》,便可以得到答案。总得来说:碍于形势所迫,刘邦不能立戚夫人为皇后,同时,他也决定牺牲戚夫人以换取政权的稳定。

戚夫人与吕后两方势力的对比

戚夫人的身世,《史记》中交代得很简单:“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仅此一句而已。后来又有相关史料指出,戚夫人一族是周王室姬姓的后裔。不过,这一点无关紧要。连刘邦都是平民出身,一个没落了几百年的姬姓家族,又何足道哉?

戚夫人是定陶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菏泽人。而刘邦发家于沛县,做汉王时又以蜀地作为根据地。他身边的功臣、名将,支持者和拥护者也大多出自这两个地区。可以说,戚夫人在整个汉朝核心集团中,属于局外人,跟他们没有半点亲密关系。

而吕后则完全不同,司马迁专门为她撰写了《吕太后本纪》,足以证明这个女人的功绩和地位,可以与皇帝相提并论。

《史记》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一个“佐”字,点出了吕后在刘邦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本上,跟随刘邦起家的一批功臣,对于吕后都是非常尊敬的。这也是因为吕后平日里的作为,都被看在眼里,从而逐步积累起了威望。因此,刘邦死后,吕后才能自然而然地掌控朝政。

不仅如此,吕后的家族势力也非常雄厚。“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不仅如此,吕氏家族的女人们,也纷纷与其他功臣们联姻。比如,吕后的妹妹吕嬃,嫁给了舞阳侯樊哙;她的长女鲁元公主嫁给了宣平侯张敖。

总而言之,两个女人的背景实力是天差地别的。而戚夫人仅有的优势,只不过是年轻和姿色。而对于刘邦来说,这些仅有的价值在他死后也就不存在了。

刘邦的“屈服”

刘邦不喜欢吕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身边有一个强势的女人,总是一件不开心的事。特别是这个女人,还时常威胁到他的地位。而作为皇帝,刘邦还有更深远的考虑。

他不希望死后朝政被吕氏家族把持。尤其是看到长子刘盈性格懦弱,他更加确定,刘盈无法像他一样独掌大权,甚至可能会变成一个傀儡,身边人说什么他就听什么。这样的未来,对于刘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历史证明,刘盈的确成为了吕后的“傀儡”,而吕氏家族也险些颠覆汉朝政权。如果没有几位老臣力挽狂澜,拥立汉文帝即位,那么汉朝很可能会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来看,刘邦打算废掉刘盈的决定,其实是有着长远而理性的思考的。但形势的发展,没有让他做成这件事。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刘邦换太子的决心很坚定,而且他似乎什么都不怕。

留侯张良劝谏,他不怕,最终逼得张良只能称病不干了;“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他不怕,只是假装答应,却仍然打算换太子;此时的吕后毫无办法,至于其他人,更是说不上什么话。

刘邦敢这么干,是因为有底气。他的地位是靠自己一步步打拼出来的,也是天命所归,无人可以撼动。而在晚年,他四处征战,消灭了许多强大的异性诸侯,也意味着他将军事权力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可以说,这时他的权力达到顶峰,不管是什么人,他都不放在眼里。

然而,他唯一怕的却是民心。具体来说,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士人对他的政权不支持。因为他最清楚,自己一路走来,靠的是以汉初三杰为代表的一批批人才的鼎立支持。有了这些,即使是强大的秦朝、不可一世的项羽,也得败在他手下。而一旦这些人不支持他,那么他的下场也会和曾经的敌人一样。

《史记》记载,太子刘盈找来了当时天下闻名的隐士“商山四皓”,作为自己的支持者。四皓对刘邦说了这样一番话:“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此话一出,刘邦立即打消了废掉太子的念头,向现实屈服了。

结语:刘邦选择牺牲戚夫人

有人说,刘邦可以不废掉太子,也不立戚夫人为皇后,但应该给予戚夫人更高的地位,或者在死后给戚夫人提供必要的保护。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且不说刘邦死后鞭长莫及,一切的保护都是空架子;对于刘邦本人来说,既然选择了吕后一方,那么便不可能再留戚夫人。两个对立者同时存在,势必会继续斗争,对于朝政大局是不利的。所以,刘邦对戚夫人的悲惨结局是默认的,也是不打算阻止的。

商山四皓走后,刘邦就告诉戚夫人,换掉太子是不可能的了,并且吕雉以后也必将报复你。戚夫人听完也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同时明白刘邦不会保护自己,只能无奈哭泣。

刘邦则让她起身跳舞,而自己在一旁用楚歌相和,此情此景,颇有当年霸王别姬的意味。

背后的意思已经很明显,戚夫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牺牲品。

刘邦明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会遭吕后报复,为何不立戚夫人为皇后?

立戚夫人为皇后?刘邦没疯,喜欢归喜欢,把天下交给戚夫人和刘如意,恐怕不是刘邦的希望,因为那样做的话,这母子二人怎么可能是陈平、周勃这些老臣的对手呢?刘邦曾经很任性的想立戚夫人为后,但是大臣们一致表示反对,因为立戚夫人就意味着剥夺吕氏的权力,人们通常只记住吕雉、吕嬃姐妹,却忘了受到吕氏恩泽的功臣勇将也不在少数。

首先是吕嬃的丈夫樊哙,这个刘邦的妯娌就不会答应刘邦的想法,樊哙多次救刘邦于危难,鸿门宴上如果没有樊哙的勇闯敌账,恐怕刘邦早就成了刀下之鬼。同样的兵进咸阳之后,刘邦安逸了,想做现成皇帝,他派人把守函谷关口,阻挡诸侯联军进军的步伐,结果函谷关口被英布轻易攻破,是樊哙及时劝阻刘邦还军霸上,避免进一步激怒项羽激化矛盾。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史记·吕太后本纪》

再说说吕雉的大哥更是曾经多次救刘邦于危难,刘邦被项羽击败丢盔卸甲,丢身边就没有几个人马,到了自己的大舅哥那里才收拢人马,缓回了元气,要知道当时的吕氏可不是依附于刘氏,他们和刘氏是合作关系,不是依赖关系。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

接下来说说吕雉,她不是宫斗高手,而是出色的政治家,诛杀异姓诸侯,吕雉和吕氏出了大力。你说韩信、彭越会乖乖就范,在没绝对实力为基础的情况下,他们才不会认输,毕竟他们都亲眼见证了刘邦的成功。

有人说刘邦最后放弃立戚夫人为后,那是因为张良替吕雉想出办法,请出了“商山四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后,才彻底打消了念头,可是那四个老头就真的能让刘邦改变主意吗?刘邦改变主意的原因不在于四位老者,而在于他发现自己如果一意孤行下去将众叛亲离,自己一手打造的汉初政治格局,将被彻底打破,立戚夫人为皇后,刘如意为太子,会导致吕氏和刘氏之间的盟约破裂,功臣勇将、宗室诸侯都将乘势而起,成为渔翁得利者,天下将再次陷入大乱。因此理智战胜了情感,刘邦彻底放弃了立戚夫人为后的念头。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邦明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会遭吕后报复,为何不立戚夫人为皇后?

刘邦不是没想过,也不是没争取过。无奈传统势力太强大,他只能知难而退。

刘邦明知道自己死后戚夫人会遭吕后报复,为何不立戚夫人为皇后?

关键是戚夫人也不是个善男信女呀;

戚夫人得势后,吕后估计也会被整的很惨。

网络配图

再说刘邦生前哪有那么容易把吕后换掉,吕后可是非常有政治能力和政治手腕的,关系盘根错节,势力遍及朝野。

不要说动吕后,就是想换太子都困难。

戚夫人应该明白自己的靠山是刘邦,却跟吕后交恶;这在政治斗争中很不明智;如果吕后死在了刘邦前面,还好;万一死在了刘邦后头,可咋办?!

这也没关系,在刘邦生前,钩织自己的关系网,结交权势人物,要自己变成关键人物,即使吕后想动自己,也要掂量掂量。

网络配图

再退一步,上面的假设不成立,刘邦死后,不要在跟吕后为敌了,要学会隐忍,夹起尾巴做人。政治斗争中活着最重要,嘚瑟的戚夫人最后还把自己儿子刘如意给坑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