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横渠四句讲清楚儒家一生之追求

这句话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所说,张载与欧阳修、范仲淹等北宋名臣是同一个时代的。

他出生于长安,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所以世人又称其为“横渠先生”。所以这四句话又称为横渠四句。他是“关学”的创始人,著名的理学学派。

他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为天地立心

宇宙的本体是气,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气聚成形可见,气散无形不可见。

人自然也是由气所聚,这就意味着人的“心”应该是天地心,而不是人形成之后的那一颗私心。

如果你立的是自己的私心,显然就不符合气化万物这种观念了。

为天地立心是告诉自己,让自己清楚从何而来。

为生民立命

气聚形成了一个你,你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就肯定要做事情。

吃喝玩乐,享尽人间富贵,显然不是追求的方向。

所以“为生民立命”就是告诉自己,我来到这个世界,我应该要干什么?

为了天下百姓,说白了就是为了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为往圣继绝学

身为儒家之门生,自然要光大儒家之学。你为生民立命,怎么立,怎么做呢?孔子等先圣已经做得很清楚,所以要发扬孔子之学说,让其有广大的影响力。

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所有儒家人的使命,一切的努力全都为了万世开太平,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而奋斗不息。

结语

为天地立心是让我们清楚从何而来,特别当有些人恋上权贵之物,名利虚幻之得时,想想气聚才成我们,气散亦不见,你还有私心吗?所以为天地立心就是一层保护膜,为生民立命就是一生奋斗的目标,为往圣继绝学是作为儒家弟子的天然责任,为万世开太平则是终极理想。

为天地立心护住本,为生民立命有了目标,为往圣继绝学有了重担,为万世开太平有了追求。

如何解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认为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因而人的心也就是“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发展人的思维能力,以理解自然界的事物和规律。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天地”有“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间社会,故“天地”一词的确切涵义要根据文本的上下语境加以研判。在“四为句”的语境中,“天地”应当指人间社会,而不是指自然界。有时张载把指称社会的“天地”也称作“天下”,故“为天地立心”也可以称作“为天下立心”。 其次,“为天地立心”的“心”有别于“天地之心”的“心”。“天地之心”一语见于《周易·复卦》。

张载是著名的易学家,他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这里的“天地”,是指自然界。显然,“天地之心”指天地创生万物的力量,其中似乎体现出天地的一种心意。但应注意,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力量。据此,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心”,一定是不同于“天地”生物之“心”的另一类“心”。对此,当时的二程兄弟看得很清楚,说张载《西铭》“立心,便达得天德”,认为《西铭》是要为社会确立精神价值。 其实,“为天地立心”的“心”,正是指人的精神价值,进而“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礼、乐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的《气质》、《义理》以及《正蒙》的《诚明》等篇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不少具体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就会脱离张载本人的言说脉络,流于臆解。归纳张载的看法,所谓“立心”就是“立天理”(仁孝之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乐于接受仁、孝、礼、乐等道德伦理价值。如此看来,“为天地立心”的意涵很清楚,其重点既不在自然观,也不在认识论,而在精神价值论。

第二句“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这里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也涉及不同的命运观问题。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生只能消极地听凭命运的摆布。史称,张载“喜论命”,他继承思孟学派的“天命”观和“正命”观,并作了新的发挥。张载区分了人的两种不同命运:一种是“求”而不能“得”的,也就是不可控的,主要指死生、富贵等;另一种则是“求”而能“得”的,也就是可控的,主要指道德、精神等。张载积极主张“顺受其正”,“修身”以“立命”。就是说,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到“命立”而“心诚”,确立有意义的人生。因此,“为生民立命”就是要教育民众,使他们自觉地对自己的命运方向做出选择,以确立生活的精神价值和意义。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也称“去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在张载的语境中具体指孔子和孟子。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也就是所谓“道统”。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或道统自孟子之后便“学绝道丧”,完全中断了,所以要努力加以恢复。张载继承“绝学”,著书立说,却并非照搬前圣,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至北宋时期,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为朝廷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张载不局限于当代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邃的视野关注“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和理学家的问题关切。赵宋统治者总结前朝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二程兄弟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总之,“四为句”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学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可以视作张载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概括,同时它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精神追求和社会担当的心声。

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 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如何解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话里有一些封建礼教带来的局限性,他不懂科学,只知道天圆地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话里直接透露出真理只掌握在读书人手中,而广大百姓只为生民,也就是无知的群体,需要他们读书人立心立命。

正是因为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把广大农民用封建礼教束缚在黄土地上,而知识分子又是四书五经里的君子,读了书便是高人一等成了封建阶级社会的贵族。何其可笑可悲,这就是封建礼教。

横渠先生必然是有着一颗公心,以天下为己任,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想着行圣人之道,青史留名。这只能说那个时空的大背景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儒家里的忠和公,我们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我们人生还要力所能及的为人民付出,能力有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必须要有一颗国家民族为公的赤子之心,没有国哪有家?

文天祥说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这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无数先烈慨然赴死,他们或许不懂儒学却懂得赤子之心以身报国!五千年华夏民族从来不缺仁人志士,张载这样四句话青史流芳的少之又少,但是也只是历史资料有局限性,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从来不缺少伟大!沧海桑田,我们这个民族近代以来历经苦难,正是无数先辈以伟大的爱国心抛头颅洒热血,自硝烟战火中一路披荆斩棘,用鲜血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繁荣富强!何其伟大!

为中华民族开万世太平!敬礼!

如何解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北宋大儒张横渠的名言,世人称之为“横渠四句”,这是我听过最见胸怀、最远大的抱负。

如何解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这四句话是出自宋朝张载。主要含意是是:为人类社会构建良好精神价值观,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后世太平开创基业。

如何解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这是古今中外的文化人的使命。其意思是,天文、地理等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它们都需要人去探索、总结、发现...

“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的担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