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来一个全新的观点:文化发展需求

关于秦国为什么统一天下,从秦的变法到六世余烈,地利等方面分析,已经烂大街了,所以我不想重复这些观点,今天我想跳出秦国看秦国,站在整个天下的角度去讨论秦国为什么可以统一天下。

炎帝和黄帝是第一次融合,这一次融合形成华夏文化之根,这是第一次南北文化融合。

黄帝的子孙在中原统治天下,炎帝的势力在南方还是挺有影响力的。

接着大禹有了天下,然后商有了天下,再接下去周有了天下。

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是三种不同的文化,孔子曾经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葬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这就是文化的不同。从东到西,然后是中,这就是文化的融合。孔子一生传承周文化,他死前才感叹自己是商人,应该传承商文化才对。

文化是有生命周期的,任何一种文化如果长期由其一种发展,很容易走向极端或者死胡同,此时就需要用外来文化进行刺激,让其重生融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

魏、赵、齐、鲁、燕、韩都是周文化的延续,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没有资格统一天下。

真正有统一天下资格的就是秦与楚,秦在西陲,楚在南方,他们都有与蛮戎共同生存,而且一部时期被中原诸侯认为这两地就是蛮夷之地。

战国后期地盘和实力最强的也是秦和楚,不过楚在和秦的交手中失败,最终使得秦一统天下,成就第一个帝制王朝。

秦朝带来新文化与齐文化,楚文化进行融合合,然后就是东西两汉。

三国严格来说是两汉的延续,就是同种文化之争,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之后,进入南北朝时期,此时东晋偏安一地,中原唱主角的是游牧民族。

当这些文化经过几百年之后在隋唐形成了大融合,华夏又一次站到一个新高峰——大唐。

到了宋朝时,辽、金、蒙古又变得十分强大,然后,然后,就不说了,接下来的历史大家都清楚。

华夏文化就是在这样不断融合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每一次融合的代价都是很高的,当时的老百姓付出惨重的代价。

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感谢悟空邀请 秦国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不外乎四点

一、秦国历代国君都是以一统天下作为最终目标,而且一直为这一目标做战略规划,从未改变为,见《过秦论》秦“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襄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还荒之心”。足见其雄心壮志。而别的国家虽有称霸的想法,却一直没有长久的规划。

二、秦国君主能审时度势,看准时机。当苏秦以“连横”之策游说秦惠文王时,秦惠文王对形势就有清醒判断说道“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未采纳苏秦之策。虽然苏秦的计策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但秦惠文王能精准的计算到对秦国的利与弊,所以他拒绝了苏秦的计策

三、秦国重用商鞅,实行了商鞅变法,国富兵强,而且秦人鼓励战功,只要有战功就可以换来一切,在当时的社会对那些最底层的来说是这翻身的唯一机会,所以秦兵毫不怯战,勇猛过人,称之为虎狼之师!打起仗来常常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长平一战就活埋赵国军队40万!

四、这也是秦国的运气,其他六国国君一代比一代昏庸,毫无志向,更无远见,内政腐败,贤能不进,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屡屡遭秦国算计,外交处处被动。无不听信奸佞,迫害忠良。秦国一直走上坡路越来越强大,而六国则一直走下坡路,越来越弱,这也给秦国创造了机会。 以上四点足以说明秦国最后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秦国优越的地理条件、人才引进策略以及孝公以来几代国君的宵衣旰食的优良家风,使得秦国终于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1. 优越的地理条件

这点贾谊在《过秦论》已有充分阐述。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有功,平王便赐其岐、丰之地。秦地被山带河,地势险固,四面都有屏障和要塞。从穆公以来,常称雄于诸侯,就是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形势。

秦国将小邑并成大城市,在险阻要塞驻军防守,高筑营垒,封锁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即便六国联军压境,秦国敞开关门,让他们进去,他们还没开打便土崩瓦解。为啥?秦国地理易守难攻,谁不怕中埋伏啊?联军本是乌合之众,都是准备来分一杯羹的,可没想着先上去送命。

2. 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

秦穆公重用客卿百里奚使得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得大秦迅速崛起,秦惠王重用张仪破六国合纵,用司马错之计得巴蜀粮仓,秦昭王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逐步蚕食三晋之地,起用白起灭掉上百万诸侯军队,几乎相当于整个战国时期诸侯总损失兵力的一半。秦始皇起用李斯,最后一统天下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

百里奚、商鞅、张仪、司马错、范睢、白起以及李斯都是秦国引进的客卿,他们都是帮助大秦帝国建立的股肱之臣,没有他们,大秦至少不可能这么快就实现天下的大一统。

3. 优良家风

从秦孝公谋划恢复穆公霸业的那一刻起,秦国几代君王就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为此奋斗不已。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等几代人牢记孝公的教诲,不但取得了秦穆公朝思暮想的河西之地,更是兼并了西周、东周,消灭了各国诸侯,南取百越地区,统一天下。

4. 客观条件

自晋文公称霸中原以来,晋国就成为了阻止秦国东进的噩梦。三百年后的三晋分离使得秦国终于有机会将其各个击破,从而东进中原腹地。

反观其他诸侯,不是缺乏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是昙花一现的用人政策。魏国、楚国也曾变法,但终究打破不了君死法亡的魔咒,因为贵族的利益使得变法几乎不可能。而即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悍将,遇上目光短浅的赵王也是改变不了灭亡的宿命。

结语:秦国集所有的优势于一身,才能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您认为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原创】孔子的学说对想统一中国(原)的秦国来说不合适。不但不合适,还有反对的意义。孔子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愿人家统一你,你就不要去统一人家。凡事以礼待人,不要动武力。四海之内皆兄弟…

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秦国统一中国,有其有利的条件,其它六国不可比拟。

1.秦国所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秦国地处秦陇高原,西有秦岭,华山等山脉做天然屏障,北有祁连山固守,东有函谷关,崤山为地造雄关,渭水贯穿境内,八百里秦川,独享地利优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故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其它六国无法比拟的,六国与秦国的多次战争,始终没有撼动秦国的根基。

2.秦国广纳人才,富国强兵

秦国自秦文公起,相继出现秦穆公、秦桓公、秦哀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王嬴政等英明君主。可以说,秦国国君个个优秀,人人怀大志,都有一颗富国强兵的心,秦始皇更是奋六世余威,怀一统天下的雄心,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横扫天下,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成为千古风流人物。

秦国历来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秦国自知本国地处西部,远离中原,能统领国家武装力量、对敌战争并取得胜利的领军人物不多,具有雄才大略,治理国家、富国强兵的人才更是奇缺。因此,秦国就非常重视从别国引进人才,为本国发展奠定基础。例如,用五张羊皮自楚国赎回百里奚为左庶长,又聘请宋国贤士蹇叔为右庶长,二人位皆上卿,总领国政,使秦国逐步强盛。还聘请孟明视、西乙丙、白乞术做秦国大将,统领秦国军队,对外作战,屡建奇功。聘用卫国人商鞅做左庶长,主持国政,实行变法,改善了秦国广大人民的生活,打击了秦国贵族集团,使秦国大大强盛起来。张仪来自魏国,他主张连纵排横,粉碎六国联盟,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保证秦国立于不败之地。他玩弄外交权术,欺骗楚国,假割地,将楚怀王骗至秦国软禁起来,大将白起攻占楚国大片国土。范睢来自魏国,是个被毒打奄奄一息的优秀人才,在魏国得不到重用,逃到秦国,得到重用。任用白起为大将,封武安君,他率军扫平六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多万人,大大削弱了赵国战争力量。秦国还不拘一格用人才,例如,任用十二岁的神童甘罗做上卿,出使赵国,演绎了一出精彩外交好戏,为秦国人所称颂。秦王随即拜甘罗为上卿,嘉其少年英才,堪当大任。

3.秦国内部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内乱。秦国没有像齐国那样的内部纷争,没有窝里反,没有像齐国那样被燕国灭国又复起的大起大落,没有像晋国被瓜分为三国的内斗,没有像吴国越国互相残杀而灭亡的邻国之争,没有像楚国被吴国覆灭的历史。总之,秦国地处西 边,远离多事之秋的中原地区,从来是安然无恙。处于坐山观虎斗的有利地位。这些都是其它六国不能比拟的。奠定了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坚实基础。

4.切实可行的战略决策

一是富国强兵战略,民富才能国强,商鞅变法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军队非常强大,能征善战,使秦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远交近攻策略,联合东方大国齐国,使其成为自己的盟友,分化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同盟,专心攻打较近的韩国、魏国,大量攻占别国国土,扩大自己的版图。

三是采取谍战术,从内部瓦解敌国,例如,用30万斤黄金贿赂赵国上层官员,使赵国处于自己的监视之中,为最终消灭赵国增加了有利条件。再如,散布谣言,故意让纸上谈兵的赵括领兵打仗,结果,赵国上了当,撤掉老将廉颇,让赵括当了将军,上演了一场全军覆没、被坑杀40万降卒的残剧。

5.六国中为什么没有能够统一中国的国家?主要是六国都处于连年不断的战乱之中,国力不足以承担统一天下的重担。六国各自为政,互不服气,互不支援,一盘散沙,行不成一个拳头。再就是害怕秦国兼并,纷纷向秦国割地纳城,求得一时安宁,结果,地盘越来越少,国力越来越弱,只能被分化瓦解,走向灭亡。

六国之中也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的关键人物。

战国时期,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天下?

几代人的努力了。

缘自商秧变法,使秦逐步走向强大。

(也有一说秦始皇得到过外星人的帮助,不知是真是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