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宋之问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窃取,将作者(也就是他的外甥刘希夷)灭口,是真的吗?

这个记载出现在《太平广记》之中。原话如下:

唐刘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诗。词旨悲苦,不为时人所重。善弹琵琶,尝为白头翁詠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联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由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这个被害人刘希夷,他是宋之问的外甥。不过这里请注意一下记载的用词“或云”。

刘希夷是被奸人所害,此奸人是谁呢?没有定论。当时有人说这个人就是宋之问,这就是或云。或云表示不确定 ,只是一种坊间传说,直接将这个锅给宋之问似乎有些过了。

《太平广记》是宋人写的一本小说,小说不能当信史看,其次记载这件事的《大唐新语》虽然是唐代人的作品,但这依旧是一本小说。

刘希夷的死在正史《旧唐书》中的记载就是:为时所重,志行不修, 为奸人所杀。

没有提到是被宋之问所害,若真是宋之问所害,一定会记载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言出现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宋之问个人的问题。

宋之问的实力是没得说了。

说曰:“李峤、崔融、薛稷、 宋之问之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旧唐书》

而且很小就出名了。

宋之问的人品说实话的确令人有些不齿。他少年得志,当初与初唐四杰之杨炯齐名。

宋之问追随武则天,这个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被人诟病的。他追随武则天不像狄仁杰是一样是为了天下百姓。宋之问的追随只是为了讨好武则天,像一个谄臣一般的存在。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依附武则天晚年最信任的张易之、张昌宗。

武则天退位之后,武三思受到重用并且勾结韦后一起惑乱朝廷,此时唐中宗李显之婿王同皎暗中策划诛杀武三思,结果被宋之问告发,最终王同皎被杀。

后来他倾附安乐公主李裹儿,也就是韦后之女。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杀了韦后,宋之问作为张易之、武三思、安乐公主这一脉下来之党被赐死,结束了自己攀权附贵的一生。他是在被流往钦州时被赐死于徙所。

他的人品令当时的文人不耻,或许就是这个原因,让文人对宋之问进行了丑化,说他杀外甥抢诗更能突显他的人品之恶。

所以我认为大概率没有这样的事,仅是为了丑化他的形象而来。如同曹操一样,很多事情没有干过,在《三国演义》中也会搬出来说他干的,特别是曹操逃跑时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老百姓一般很少去翻史书,这种事情就会被传的有鼻有眼的。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世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分为对诗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两部分。而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的诗写的非常好,但他这个人非常的渣。

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宋之问为人寡廉鲜耻,毫无底线。

比如说武则天时期,他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而他"邀宠"的方式是给武则天献媚,写各种各样暧昧跪舔的诗,甚至主动要求给她做男宠。

再比如说,他结交武则天的媚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二位都是武则天的男宠,无论在当世还是后世都是万人唾弃的角色,但宋之问和他们关系甚好。

还有,他身上还背着人命官司,为了仕途权力出卖好友。他探知自己友人张伸之与王同皎等人谋划要诛杀宰相武三思,他就派人找武三思告密,结果张、王二人因此遇害,宋之问反倒因为告密擢任鸿胪主簿。

在历史上流传的宋之问的斑斑劣迹之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说他作为舅舅,居然为了一句好诗,杀死了自己的亲外甥。

他的这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也是唐代小有名气的诗人。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故事,在历史记载中,大体是这样的:

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个时候,外甥刘希夷的登门造访却让他的心绪再也难以平复。原来,刘希夷带来了一首诗想要同舅舅探讨,而这一首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吟》。

而这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后来名誉天下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大家都是诗人,而宋之问又是未来的诗坛领袖,是不是好货一目了然。

然后宋之问就非常喜欢这句诗,他就厚着脸皮想问外甥要这首诗的著作权,而且连给钱封官的许诺都下了,但一向清高,尤其看不起宋之问的刘希夷不为所动。

于是,宋之问就下了杀心,他吩咐自己的门客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

后来,他就把这首名诗据为己有了。从后世编撰的《全唐诗》来看,宋之问杀外甥夺诗这件事,看起来还煞有其事。

因为这首诗在《御定全唐诗》里有两个作者和标题,一个作者叫刘希夷,题为《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一个作者叫宋之问,题为《有所思》。后者只是将前者诗中"洛阳女儿好颜色""应怜半死白头翁""惟有黄昏鸟雀悲"三句换了五个字,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须怜半死白头翁""唯有黄昏鸟雀飞",其他诗句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寡廉鲜耻的宋之问杀人之后偷了这首诗,稍微修改了一点就变成了自己的诗。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这件事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第一,就是年龄的问题。

虽然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但宋之问的年龄按照某些史料记载比刘希夷还要小五岁。

按照史料中的说法,宋之问杀刘希夷的事件发生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这一年,宋之问才24岁,这个时候,他才做官没几年,还没有掌握多大的权力,也没有后来在武则天时代那么炙手可热。

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洛州参军,芝麻粒大小的官。

而如果做更为严谨的分析的话,宋之问的年龄比刘希夷小不止五岁。

宋之问曾经写过一首《秋莲赋》,在自序里,他这样说:"天授元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而天授元年是690年,根据《新唐书·宋之问传》的说法,这一年宋之问才20岁。也就是所宋之问应该出生于公元671年。他比刘希夷要小二十岁。

这样的年龄差异,宋之问怎么能在十岁的时候就下手杀死自己三十岁的外甥刘希夷呢?

第二,宋之问是否有必要偷刘希夷的诗。

虽然自古文人相轻,但多半也只有在诗坛地位低,写诗普通的诗人去羡慕嫉妒恨诗坛地位高,写诗写得好的诗人的道理。

宋之问和刘希夷谁的诗坛地位高,谁写的诗好呢?

古代的诗歌评论家早有公论。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

而明代的李攀龙《唐诗直解》里则说的更为直接:"《代悲白头翁》本非其佳处,而俗人专取之。五、六尤卑。"

宋之问贵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诗坛领袖,和沈佺期齐名,人称"沈宋",是开启一代诗风的大诗人。

从宋、刘二人现存诗歌的数量来看,两人的差距很大。《全唐诗》存刘希夷诗1卷23首,《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共30首。《全唐诗》存宋之问3卷187首,仅数量就远远超过刘希夷诗,且其中不乏上乘之作。

而且,按现存唐代史料的记载,在唐代当时,宋之问的诗名也远强于刘希夷。《旧唐书·文苑》云:"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而刘希夷则"体势与时不合""不为所重"。宋之问是少年才子,才华卓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兴完成一首四十二句,二百八十六字的长诗。而刘希夷一生蹉跎,一辈子都是布衣。

宋之问又有什么必要为了一句诗杀了刘希夷,还杀的尽人皆知呢?

最后,就是史料记载中的证据。

在距今记载宋之问杀人夺诗案时代最早的史料,刘肃《大唐新语》中的记载来看,当时的人对刘希夷的死因以及真凶是心存疑问的。刘肃是中唐人,他说刘希夷这首诗,"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也就是说,刘希夷可能的确是死于谋杀,但凶手未必是刘希夷。

而他后面提到的孙翌和《正声集》,是盛唐时期的一部诗选,也就是说,在盛唐的时候,人们就已经知道而且确认这首诗作者是刘希夷了,根本不存在宋之问改编这首诗,据为己用,蒙骗世人几百年的事情。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传言也好,事实也好。时代久远难细查,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二人之间存有关系,二是用此事影射某种事情。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代白头吟》唐•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原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宋之问,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诗人了。

宋之问,才华横溢,有“龙门赋诗夺袍”“上官婉儿评诗第一”等,关于他的诗文佳作的轶事。

但是宋之问在政治史上评价颇低,对于他的人品,更是有“求欢武则天”、“卖友求荣”、“因诗杀亲”等故事流传民间。

这里提到的: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就是指的“因诗杀亲”这个故事。

故事的始末缘由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作品。

史书对于刘希夷的记载不多,大抵上,我们知道他相貌英俊,少年得志,不到30岁便身故了。

根据《唐才子传》的记载,刘希夷的死正是因为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害死他的人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而关于这个故事呢,最早是出现在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有一天,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来拜访,并拿出自己的新作让舅舅看。

宋之问看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时,感到意境清新,且感情真挚,喜欢得不行。

于是,宋之问就问刘希夷:“这首诗,你给别人看过吗?”

刘希夷不知舅舅因何而有此问,便回答说:“没有呢。”

宋之问便试探性地说:“我非常喜欢这两句,想把它写进我的诗文里,不知外甥意下如何?”

刘希夷思虑片刻,觉得只是一句诗文而已,便答应了。

可是没过几天,刘希夷又反悔了,不同意宋之问用此诗句。

于是,宋之问就派自己的奴仆,用装上土的沙袋,将刘希夷闷死了。

此记载是否真实?

关于刘希夷与宋之问的“因诗杀亲”的故事,我个人倾向于是非真实的,是演绎杜撰的。

    • 文献出处,不够严谨

这个故事最早是唐人的一本小说《唐人新语》,记录如下:

  • “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善掐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

后在《刘宾客嘉话录》中,又有新的演绎,记录如下:

“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

《唐才子传》,是唐灭亡后的三百多年,元代辛文房所编撰的评传汇编集,也将这个故事编辑其中。

而正史的新旧唐书,和其他文献均没有此事的记载,故,可信度不高。

  • 宋之问诗文水平很高

《旧唐书》上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

宋之问和沈佺期都是律诗的奠基人,并且创造了七言律诗,可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

史书上关于宋之问有才学的记载确实非常明确的,一些广为熟知的记载,比如:

武则天晚年在龙门举行诗会,原本是东方虬荣获第一,但是武则天看了宋之问的诗之后,当机立断,把赐给东方虬的锦袍拿了回来,赐给了宋之问。

再比如:

唐中宗在家举行宴会,让内宰相,唐朝当时的第一才女上官婉儿当评委。

最后,冠军在沈佺期和宋之问之间展开,片刻思虑之后,上官婉儿选择了宋之问的诗作为第一名。

宋之问并非胸无点墨之人,他那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情真意切的千古名句,他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句诗,而杀害刘希夷(刘希夷到底是不是他的外甥,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也是存疑的)。

  • 宋之问人品太差

宋之问,文学才华确实堪称一绝,但是古人更看重气节、德行。

宋之问在武则天时期,一味谄媚奉承,写了很多吹捧的诗文。

武则天当时有两个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人为虎作伥,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情,但是宋之问为了自己的官运亨通,向哈巴狗一样巴结他们兄弟二人,极尽谄媚之能事。

同时,宋之问完全没有政治眼光,全凭一味地逢迎讨好,攀结权贵混迹于官场。

他开始献媚武则天,武则天死后,中宗继位,他受牵连被贬,中途因检举自己的好友张柬之而重新回到朝廷做官。

之后,宋之问又开始讨好武则天的女儿、唐中宗的妹妹太平公主,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拥立睿宗,睿宗厌恶宋之问为人,将其流放。

唐玄宗即位后,将所有扰乱李唐王朝的人,全部问责,而宋之问也被下令赐死。

宋之问的人品实在是太差了,所以,民间应该对他的种种丑事厌恶至极,同时又同情刘希夷英年早逝,于是就把这么刘希夷的死与宋之问挂钩了。

有人因一句诗而美名远扬,有人因一句诗而臭名昭著。

宋之问,因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而流传千古,也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遗臭万年(尽管我更倾向于是杜撰的)。

宋之问,这一辈子,因为诗而升官,因为诗而受辱,但总结宋之问的一生来说,除了诗,他一无是处,完全配得上“最声名狼藉的诗人”这个称号啊!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宋之问夺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并将作者杀害一事,是传言还是事实呢?

据说是事实。但那天我确实不在场,也没看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