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吗?

曹操将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不是为了控制汉献帝而是仿王莽夺权。

很多人都不明白曹操未来一定要夺得汉献帝的权力,为什么还要将女儿嫁给汉献帝,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是现代人没有理清当时的替换伦理造成的。因为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古代只要自己手中有兵,有权力,就可以称王称霸。

实际上那个时候并非如此。

袁术手中有权,有兵,他自己称帝,结果手下一大堆人反对,包括他一直扶持的孙策甚至直接与之决裂,最后天下声讨下,他放弃皇帝位投奔袁绍,路上病死。

在那个时代并非只要有权就可以,还需要在天下人的认可,天下人不认可也白搭。

在此之前替换成功的只有王莽一人,虽然后世将王莽视为乱臣,但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并非如此。

48岁的王莽将长女王嬿嫁给汉平帝刘衎为皇后,此时王莽已经控制大权,当时群臣奏言王莽功德像周公辅成王一样崇高,特赐号为安汉公。

当王莽将女儿嫁给皇帝之后,他为“宰衡”,加九锡。

曹操实际上就是仿照这样的路走下来的,公元213年,曹操受封为魏公,走出曹家代汉的第一步,加九锡,然后他就将自己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为嫔妃,受封贵人。

除了仿王莽这条路之后,曹操还有一个弱势那就是曹家的身份不高。曹操的祖父是宦官,曹操的父亲当过太尉,不过是花钱买的。这些使得曹操虽然有权,但并没有真正进入世家大族之眼。

比如司马懿、阮籍的父亲阮瑀等人一开始都不愿意帮着曹操干活,最后都是迫于压力才出的山。

曹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就可以实现快速身份转换。比如何进就一杀猪的,他妹妹成了皇后,自己就成了大将军,没有人不服他,曹操、袁绍等人都帮他做事。

这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至于汉献帝早就被架空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控制。

如果再给曹操十年,曹操一定会走上王莽之路,只是时间不够,所以当孙权向汉献帝进表,又向他进表时,他说这是孙权将自己放在火上烤,最后他感叹时间不多,说了句我做周文王,言下之意就是让曹丕代汉吧。

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真不是心潮来潮,好玩的,确是大有取而代之的权谋和气势。曹操好色也是其一特点,每攻伐成功,总要在敌首家中拿个艳女做为纪念战利品为乐,因此妻妾成群、儿女众多。

这不,一下塞给汉献帝三个女儿(含不含义女不知),就是让汉献帝从中挑选一个为皇后。还对汉献帝说:"朝庭上你是皇上,我是大相;可在辈份上,你是皇婿,我是国丈!"

汉献帝无奈,和心爱的皇后抱头痛哭,皇后说:"今生今世不能见陛下,望自珍重!"汉献帝说"但愿来世再相聚!

汉献帝无力回天,就随便摸号摸中曹皇后。

从此,汉献帝如芒在背,一言一行尽在曹操掌控中。

汉献帝曾经秘发血诏书,让马腾、刘备等待机除曹,但有小人告密,除了刘备做可预备军化名漏网外,其余悉数抓获被杀。

曹操发明了三女围汉保曹,曾经得意洋洋对荀彧说:"假使天下没有我,有多少人早就试图称王称帝了!"言下之意,曹操就是大汉王朝救世主。

荀彧既是曹操大谋士,又是大汉忠臣,也长叹一声:"曹公做国丈也做到了极致,三女共侍一君,三班倒,皇上不倒也要倒啊!

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吗?

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那么温暖又可爱!令我们这些没有小棉袄的人羡慕不已。可是曹操却把自己的三件小棉袄都送给了同一个男人,这是真爱吗?当年不是,这只是为了遮人耳目,女儿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为了成就大事的垫脚石而已。

自古以来的封建王朝,女人都是身份地位很低贱的存在,传宗接代的工具,男人的玩物。至于女儿,在他们眼里也只是私有财产,政治斗争的筹码。

自汉朝开始,为了安抚北方的匈奴,皇帝们不断地把公主送到火坑,女儿们是否幸福,在他们眼里根本不重要。刘邦当年为了逃命,不惜把亲生女儿踢下车。也就是这个鲁元公主,后来差点被刘邦送给大仇人冒顿单于,只不过由于吕后的反对,于是找了一个宗室之女封为公主代替了事。

到了后来的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历数西汉和亲的公主,总共有十二位,如果将王昭君算入的话,那就是十三位。

到了隋唐时期,这一手段更是屡试不爽。我们都知道,少数民族有个陋习,那就是父亲死了,儿子们是可以继承自己的小妈的,所以这些公主们的境遇其实还是很悲惨的。对这些苦难的女人们来说,从小接受的伦理观念,这样的陋习是他们无法接受的。隋朝的义成公主和唐代的咸安公主甚至嫁过四次,在他们内心里,不知道是如何的苦闷与彷徨。

这些女人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帝国的安危,这对一向自诩男权至上的男人们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耻辱,可是女人们的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所以说,类似曹操这种,女儿在他的眼里只是一件工具,女婿汉献帝也绝对不是他的真爱。那么,他把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单纯控制拉拢皇帝吗?当然不是。他是为了将来取而代之的。

首先,曹操当时是有个老师的,那就是王莽。王莽当年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平帝刘衎,成为了皇帝的老丈人,并逐渐取而代之。这位老前辈取得的辉煌战绩,一定令曹操心向往之。所以,他是极力的模仿王莽,以求有一天能够和这位老前辈一样,取代汉朝,再造乾坤。

其次,把女儿们嫁给汉献帝,也是为了监视这个不老实的女婿。虽然曹操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汉献帝,可是大家都知道,汉献帝并没有死心,他时刻想着翻盘。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之后,对其360度环绕监视,这样就玩不出什么花样了。至于后来女儿们和皇帝有了真感情,这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再次,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我们都知道,曹操祖上是宦官啊,这在当时是被很多人诟病的。曹操也知道这一点,这下做了皇帝的老丈人,地位一下子就水涨船高了。虽然是锦上添花,但是毕竟和皇帝成了亲戚,面子上还是很受看的。

最后,曹操或许还有个小心思,那就是万一女儿们给汉献帝生出了儿子,那就是太子。等将来自己的外孙做了皇帝,那也有一半老曹家的血统啊。而且小皇帝是自己的外孙,控制起来也方便,自己曹家的地位也就更加地巩固了。

最最后一点,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知道自己余生很难改天换地,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所以这时候,他要做的就是把根基扎牢,把曹家和皇帝紧紧地捆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稳稳地做自己的周公。

所以,曹操将这三件小棉袄送给汉献帝并不亏,他会谋得更大的政治利益。

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吗?

京剧里的曹操形象

曹操之所以接连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说到底是为他自己篡汉做准备。

他想“沾染”上汉朝皇帝身上的“神性”。

其实目前历史学界有一个共识:研究秦汉史时过于忽略了宗教因素,过分强调秦汉帝国的现实属性。

什么意思呢?

我们今天的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无神论者,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天灾”、“天人感应学说”都是古人的封建迷信。

但是在秦汉时期的民众,包括曹操都没有这样的觉悟。

尤其是东汉开国帝王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他当年在西汉太学主要学习的就是谶纬。

所谓的“谶纬”,大家可以理解为类似古希腊时期的先知预言。

“谶纬”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被士大夫视作是“无稽之谈”、“装神弄鬼”。

西汉能在太学里设立谶纬学科,这充分说明秦汉时,尤其是汉朝,那是在国家层面“装神弄鬼”。

事实上,曹操本人的迷信思想是非常浓的,曹操原本是想在自己活着时候就篡汉的;而且曹操是让以王粲为首的“建安七子”来为自己完成篡汉的程序上以及宣传上的准备工作。

这里我们可以看曹操从公元208年开始“废三公,称丞相”再到213年“加九锡,封魏公”最后是216年“封魏王,用天子舆服仪仗”。这一系列活动都说明曹操的篡汉活动紧锣密鼓。

许昌

然而公元217年一场席卷北中国的大规模瘟疫吓住了曹操,这场瘟疫,让主持篡汉程序工作的王粲等五人全部病死。

曹操魏王国的王都邺城更是死了差不多一半人。

这在曹操看来就是上天不允许他篡汉,给予他的警示;于是曹操才说出了“如果天命在我,我当周文王”的话。

总之,这说明了东汉末年,经过东汉王朝一百多年的不停宣传,就连曹操都非常迷信。

而东汉王朝宣传的最主要方向是什么?

皇帝是半神,是昊天上帝的儿子。

作为迷信的曹操,他之所以要把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向老百姓证明谯郡曹氏也具有“神性”,因为曹氏也具有“神性”,所以曹操篡汉称帝是合理的,这无非是一个半神取代另一个半神。

曹操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曹家不是具有神性,怎么可能把女儿嫁给半神?(天子)既然半神(天子)娶了曹家的女儿,这就说明曹家也是有“神性”的。

东汉文物

曹操嫁女儿给汉献帝是在公元213年,曹节被立为汉献帝皇后是215年;213年,曹操“加九锡,封魏公”,216年“封魏王,用天子舆服仪仗”。

说白了,这都是曹操篡汉的其中一个步骤。

他想把曹魏篡汉美化为家族内部事务,逻辑是:我可不是篡位,我只是代替我女婿当皇帝,有什么问题?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END

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吗?

曹操这种做法有其历史局限性。为什么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可能是为了控制汉献帝,权力不外流,曹操不想杀汉献帝,汉献帝和他的女儿生孩子继位就是曹操的外孙。或者也有其它原因。曹操当时怎么想的我们也只能是猜测。

古代一些做法让今人很难理解。刘邦儿子刘盈娶张嫣为皇后,张嫣是刘盈亲姐姐鲁元公主和宣平侯张敖的女儿。埃及艳后曾和亲弟弟结婚。都怕权力外移,要亲上加亲。就是距今不太远的清朝,本布泰孝庄皇太后和她姑姑哲哲、姐姐海兰珠三人都嫁给了皇太极。

曹操迎取汉献帝之后,汉献帝周围有些人也想除掉曹操。曹操把汉献帝的伏皇后及所生的两个幼子以及怀孕的董贵人都杀死了。曹操把三位女儿嫁给了汉献帝,不过曹操女儿汉献帝皇后曹节在曹丕“禅让”代汉自立索要玉玺时曾气愤痛骂曹丕没有好结果。

曹操把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三个女儿及母亲有什想法。古代这种家天下,权力争夺也牺牲了很多人个人幸福。生在帝王官宦之家有时也不一定幸福。像崇祯帝挥剑砍自己女儿时曾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

曹操是有文化的,毕竟没像“皇帝收割机”刘裕和“变色龙”朱温那样把前朝皇帝斩草除根,而是把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这样女儿们掌管后宫,包围了汉献帝,汉献帝和曹操关系密切了,几乎成为一体,其他文武大臣、地方实力派及平民百姓也无法离间挑剔汉献帝和曹操的关系了。

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吗?

控制汉献帝方法很多,随便派几个宫女太监,也能将汉献帝的生活起居全方位监控,衣带诏的事情再难发生,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犯不着将女儿嫁给汉献帝,而且还一连嫁过去三个。

曹操嫁女儿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名正言顺,成为皇室姻亲,才有进一步夺权的可能性,如果女儿能诞下一男半女(当然男孩最好,不是男孩估计也能整成男孩,毕竟孩子亲爹也不能二四十小时盯着产訫),汉献帝基本就可以寿终正寝了,小皇子加摄政太后,以及太后身后的太上皇,多么完美?

仔细推敲一下中国历史,会发现这样上位的权贵太多了,绝对是一条相对稳妥的思路。

就单说曹操之前,王莽不正是皇室姻亲,却另建新朝?唯一不同者,王莽的亲戚太后没有篡位的野心,纯粹是被侄子给洗涮了。

但曹操就不一样了,他本身早就已经大权在握,与倚仗太后做大的王莽不同,他权力在手,所差缺的只是一个名份。

曹操一生未逾过君臣名份,将这个机会留给儿子,这份魄力,老实说非常难得,中华上下五千年,能守得住这份寂寞的,唯有周公、曹操等少数几人。

细数曹操女儿入宫的经过,我们会发现,他也并非一开始就有嫁女的意思,大概汉献帝也不允许,汉帝的妻子是伏皇后,衣带诏事件出了后,参与其中的董承等人被杀,还包括董贵人腹中的胎儿。

伏皇后对此感到不安,暗中联络父亲伏完,想要有所动作,除掉曹操,伏完不敢,伏皇后也无所作为,但她的举动应该是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随后,曹操之女入宫,同一年,伏后被逼死,曹操之女则成了新的皇后,这也意味着其他大臣在宫中安插眼线的日子结束,皇后主内宫,而皇帝又主不了外朝,说穿了这两口子谁更贵重,服侍的宫女太监们都知道。

既然曹操已有一女为后,那为何又嫁过去两个女儿?

这可能是为了增加眼线效果,一个女儿可能管不过来,三个女儿就可能在后宫留下死角,绝对管理严实。

同时,这也是为了保证汉献帝留下后代,一个女儿你不喜欢,三个女儿,你不可能都不喜欢吧?即使都不喜欢,那你还有其他选择吗?

汉献帝也深知这一点,他严肃地克制了自己,真的一个儿女也没留给曹氏,这也算绝了曹操想以皇丈身份上位的念头。

比较有意思的是,曹皇后到后来可能也未必偏向曹家,曹丕上位时到宫中要玉玺,曹皇后非常生气,要了几次都不给,最后不得不给时,也是怒扔地上,骂他们不得好死。

这到底是史官美化的效果还是真的如此,留待后人评说吧!

不过,从曹皇后内心深处来说,做皇后,肯定比做长公主要尊贵得多,如果能够选择,她当然还是更愿意做皇后,而不是做一个倚仗父兄鼻息过活的出嫁公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