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阳明心学中的心有两种:一种心如明镜的圣人心,一种是心如昏镜的凡人心。
我们的心都是心如昏镜的,昏暗不明的。昏暗不明的原因是我们都有私欲,私欲会遮盖我们的心。王阳明先生说过我们每一个人的胸中都住着一个圣人,也就是我们都拥有一颗圣人之心,心如明镜之心。
两颗心弄明白之后,接下来做的事情就很简单的,那就是将私欲控制住,这就需要日日精进。因为外界诱惑很大,你稍一放心,其心必染,其心必昏。
做法也很简单,从孟子的四心入手: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在孟子看来是天然的,天生的。王阳明承袭这种观点,他认为不是去克制私欲,而是去壮大四心,当四心壮大了,如同一颗大树一般,树下想再长树也不太现实,杂树更不可能成长,连杂草都会变的很少,因为空间没了。
上面的仅仅是理论上的,理念上的,落实上实践很简单:知行合一。
比如我刚才讲的这些东西,你都看到了,你都知道了,那这个是不是知。
不是,这只是知识,不是知。只有你将我上面所说的内容内化为行动,那才叫知行合一。
有些人知道要孝顺父母,站在台上说的很漂亮,但落到行动中却做不到。有些人在台面上高喊要廉洁,但落到行动中却不是如此。诸如此类的都不是知。
所以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个知是真知,也就是没有私欲的知,比如你知道走一些偏灰暗地带可以赚钱,而且你也去做了,这就不是知行合一,不是真知,因为你这个知行是为自己图利的。
知是心之觉,行是心之折射,我也曾经写过一个《知常容对阳明学说的解读》系统解读了阳明心学,当然也包括对“心”的解读。
最终没有任何私欲,其心如明境,此时世界怎么样,心即怎么,所以到了圣人之心时,心即世界,世界即心。大致就是这样,不知道是否帮到你。
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心学之“心”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语言,说的是人最本真的思想活动;哲学家叫他本我;心理学叫他意识;宗教管他叫灵魂;迷信叫他鬼魂。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格物致知”主要是格物,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
“知行合一”就是字面意思,通过格物明白了事物的规律和道理,要按照格物获得的道理采取行动,内心里的道理要和行动统一,不能偏离。
我读王阳明心学,理解他讲的道理是融合了儒道学说,借鉴了佛家经典,
王阳明先生说;“圣道其实非常简单易行,也极其精细微妙。孔子曾说;其如示诸掌乎。人的手掌,哪一天不曾看到呢?但是问他手掌上有多少文理的时候,他就不知道了。就如同我说的这良知二字,讲了就能够明白,谁不晓得呢?但是如果让他真正理解又有谁能够做到呢?”
有人便问;“良知恐怕是没有方向,没有形体的,因此最难琢磨。”
先生说;良知就如《易》理;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不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济,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良知怎么可能琢磨的到呢?只要把良知理解透了,就变成了圣人了。
什么是致良知呢,良知就呈现在人的意识里。王阳明认为,一个明知自己是小偷的人,在听到别人喊他“小偷”的时候,也会局促不安。这种局促不安心理的出现,在阳明看来,就是“良知”的呈现。
王阳明先生精通儒学;精通道家学说;精通周易;精通佛学。集各家思想精髓,独创了“心”学,自成一体。
王阳明心学,就是真实的本我;儒家的智慧,道家的清净心,格物的认知;佛家的不住心;周易的变化无穷。
集各家智慧于一体,用于生活实践中的一种体验。
图片来自网络
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心学之心我认为是人的灵魂,自古我国古哲学家都推崇善,老人宣扬的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王阳明的心学为良知,也是让人进退晓是非。人当有一个美的心灵,与人为善,时时修炼自己的灵魂,真正做到忘我的境界。心学是一门深渊的学问,要跟着时代的节奏而有新的认识,使之利于时代的前行。
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心即理,理就是道,有了这个宇宙本源、万物规律的“道”——“空”——“理”,儒家才真正进入哲学境界,获得了和佛家、道家等同的思想地位。程朱理学之前的儒家,其实是朴素的事功学,程朱理学之前的道家,是朴实的哲学,唯有到了朱熹之后,才成功地将三者结合,开创出新的儒家学派出来,就是“理学”。
理学又因为对“理”的认识分出主、客观流派。道家思想是朴素的唯物主义——“道”是天地之间客观存在的,所以二程一朱对“理”的来源是坦然的,和道家的“道”一样,是天然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
注意,即便是客观,依旧是唯心主义,因为他们虽然承认“理”的客观存在,但是“理”在万物(特别是人)上的作用是超出物质的,所以他们对道家唯物的继承仅仅是“道”这一个概念。表现到生活中自然就是各种精神泛化之后的行为准则——他们还是得为老祖宗为什么定下礼教这些繁琐规矩找个原因。可见主观唯心主义,虽然依旧是唯心主义,其实就是要完全的去“道”化。我也是讲“理”的,但是我的“理”来自于我的心,是依托于我自身而存在,并不存在客观的“天道”之类的概念——即使有,也是因为我的精神而存在的。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学心学事功学结合的产物。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学说,以侧重心学为主,“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一人一心,观己
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大脑思维而行之既为心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