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梁皇室本是同姓一家,为何萧衍还要改国号?

因为梁武帝萧衍是没有资格继续南齐的,虽然说萧衍出身于兰陵萧氏,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他们与南齐的关系是同属一脉,分属两枝。

萧道成建立的南齐自然由萧道成这一支脉继承,不可能让萧顺这一脉继承。梁武帝勉强算得上是南齐王族,但与嫡系王族差得很远,一开始也没有被封王,所以不管怎么选都不可能轮到萧衍。

萧衍是靠着这个萧姓起家,后来聚集到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与萧琛、任昉、王融并称“竟陵八友”。

后来萧昭业即位,西昌侯萧鸾辅政。萧鸾对萧衍很信任,开始重用萧衍。萧衍为此上了升迁通道,从宁朔将军到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入直殿省”。萧鸾废萧昭业自立为帝,萧衍终于成为显贵,受封建阳县男,食邑三百户。

后来萧衍出任雍州刺史,成了封疆大员,形成了自己的班底。萧鸾病逝其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倒行残暴引发众人惊恐。

南康王萧宝融举兵后称帝,封萧衍为尚书左仆射,加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假黄钺。萧衍带领部队攻陷建康,萧宝卷就在萧衍发兵进攻建康的动乱中,被将军王珍国所杀。

此时的萧衍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靠父辈,靠这个萧姓起家,此时他受封梁王,而萧宝融对他也无可奈何,无法节制。不久萧衍获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后部羽葆、鼓吹”的荣誉。

看过《三国志》的朋友对这个荣誉不陌生,这是曹操,董卓等人获得的特权,意味着整个朝廷由萧衍说了算。

萧衍的弟弟、荆州刺史萧憺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利用人们的迷信观念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其部下则联合萧宝融的中领军夏侯祥等人一起现实逼宫。

接着就是萧宝融禅让,萧衍假装自己无德不要,推让之后继位。继位不久萧宝融就非正常死亡了。

萧衍立国号为梁,这个梁就是从他梁王的梁来的。因为是禅让,自然要改国号,不然就要继承大位而不是禅让了。

萧衍活了八十多岁,不过最后饿死台城,死前想要喝前蜂蜜都做不到,享年86岁,这个岁数在皇帝中也算是高寿了。

梁武帝对佛教的推广的作用是很大的。

南朝齐、梁皇室本是同姓一家,为何萧衍还要改国号?

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其中齐和梁的君主都是萧氏家族建立的,他们都自称是萧何的子孙,这个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不失是抬高自己身份的措施。但是齐和梁的皇姓都是萧,他们二者也都是出自兰陵萧氏。

我们先来看看南朝时候齐和梁的世系——

可知在南齐时代梁武帝萧衍是旁支,还是个连爵位都没有的萧姓子弟罢了!萧衍和南齐皇室最近的祖辈就是淮阴令萧整,萧道成是萧整的四代孙,萧鸾和萧衍都是萧整的五代孙,如果再推的话最远的祖宗就是萧何了,萧衍是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第一功臣萧何,其后代中出了21位皇帝

算下来萧衍只不过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族子,篡位者萧鸾的族弟,由于血液的疏远,南齐的前期萧衍几乎就不是什么大官。

他先依附于齐武帝萧赜之子竟陵王萧子良,与沈约、谢朓、范云等人号称“竟陵八友”,不过做的官都不大。后来萧鸾势大,萧衍由于襄助萧鸾谋废萧昭业有功,萧鸾登基之后,没有忘记萧衍的谋划之功,把他提拔为中书侍郎,后来又升为黄门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萧鸾在位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这位可是南朝的小魔王,看谁不顺眼就能干死谁。他的暴虐引起很多大臣的不满和规劝,其中萧衍的哥哥萧懿就是其中一位,萧宝卷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萧懿的,于是冤杀了萧懿。

就这样萧衍起兵反抗萧宝卷,最后打下了建康城,废掉了萧宝卷改立其弟萧宝融为帝。由于萧衍拥戴萧宝融有功,封为梁王,升任为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一般这是权臣的典型官职,萧衍的参谋自然不想久居人下,个个都想做开国功臣,于是劝萧衍非掉齐帝自立,于是逼迫萧宝融禅让帝位,萧衍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梁”,萧本就是皇姓,那么为什么萧衍要改国号为“梁”呢?

第一、古人讲究名正言顺,萧衍得为废黜前朝找出正当理由,当年萧鸾篡位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朝野非议不绝,四海叛乱时常出现,逼得萧鸾屠戮高武子孙。萧衍认为自己是顺天应命,他废黜萧鸾子孙是位萧道成子孙报仇。所以为了正统就必须要改国号。

第二、萧衍将国号改为梁,其实就是根据自己在南朝齐时所获的封号为依据的。

第三、 萧衍登基时,国号未定,他所信任的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陶弘景遣弟子奉表,引诸谶记,皆成“梁”字,告知“梁”是运符,所以,萧衍最后下定决心改国号为“梁”。

欢迎关注【最爱肉丸子先生】,用轻松有趣的方法,为你解读有趣有料的历史!

南朝齐、梁皇室本是同姓一家,为何萧衍还要改国号?

谢谢邀请!南朝齐、梁皇室本是同姓一家,为何萧衍要改国号?南朝齐从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灭宋开始,到和帝萧宝融公元502年结束,总共经历了23年,7个皇帝,是一个寿命非常短王朝了。公元498年,东昏侯萧宝卷即位,就暴露出要灭亡的迹象了。萧宝卷是一个只知玩乐,不会治国的昏君,谁要是说他一句,马上就被杀头。朝中的文武大臣和贵族,感觉很不安全,纷纷起兵反对他。公元500年,雍州刺史萧衍、江夏王萧宝玄,联合起兵杀奔京城,杀掉了萧宝卷。公元501年,立萧宝融为帝,萧宝融就是齐和帝。萧宝融为了感谢萧衍,将萧衍封为梁王、相国,这样,萧衍便一步步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萧宝融就成了傀儡了。

萧衍是一个政治野心特别大的人,他觉得萧宝融非常软弱,利用手中的权利,完全可以推翻他。虽然萧道成自称是萧何的24世孙,萧衍自称是萧何的25世孙,可是族世系渐远,不是近支,所以在执政期间,打起了篡权的小算盘。首先以种种罪名杀死了湘东王萧宝晊弟兄三人,又杀死了邵陵王萧宝攸、晋西王萧宝嵩,然后赶走了萧氏的几个亲王,这样就为自己的篡权铲除了障碍。公元502年,萧衍指使沈约、夏侯祥、范云等人,强迫萧宝融把皇位让给他,萧宝融软弱无奈,只得把皇位让给萧衍,这样,萧衍就得到了皇帝的宝座,萧衍就是梁武帝。

皇家原本都是姓萧,萧衍为何要改国号呢?若不改国号,只能算延续的国君,改了国号,就是开国之君了,萧衍想做开国之君,不想延续萧道成开创的王朝。为何又要选择“梁”作为国号呢?因为萧衍本身是齐和帝萧宝融封的梁王,所以用“梁”做国号,本身姓萧,历史上叫萧梁王朝。

南朝齐、梁皇室本是同姓一家,为何萧衍还要改国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续命王朝,比如东汉和蜀汉继承西汉法统、东晋继承西晋法统、后燕继承前燕法统、西辽继承辽朝法统、南宋继承北宋法统。这些续命王朝都有两个明显共同点:一是续命王朝的创立者与前代王朝的创立者都有直系血缘关系;二是续命王朝在创立初期实力都比较弱,需要利用前朝的声望为自己招揽人心。

就拿刘秀、司马睿、赵构三人来说。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立国之初仅有河北一隅之地,且遍地都是西汉诸王后裔的割据势力,他必须要打汉王朝的旗号,否则他的政权就没有合法性;司马睿是司马懿曾孙,立国之初连自己嫡系军队都没有,全靠士族支持才继位。他如果不打晋朝旗号,根本没有鸟他;赵构是宋徽宗儿子、钦宗弟弟,子继父业,他也必须要打宋朝的旗号,否则一样没有继承合法性。

从以上对于续命王朝的论述可以看出,直系血缘关系和政治需要是续命王朝的创立者是否延续前朝国号的关键因素。如果这两条关键因素一样都不占,那么续命王朝也就没有必要打前朝的国号了。比如南北朝时期的萧齐和萧梁政权就是如此。

首先从实力来看,萧衍称帝前,他已经是大权在握的权臣,并不需要利用齐朝这个国号为自己招揽人心。他有能力改朝换代,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这一点是刘秀、司马睿和赵构等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其次从血缘上看,萧梁的创立者萧衍和萧齐的创立者萧道成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系。萧衍的父亲萧顺之是萧道成的族弟。按照亲戚关系排序,亲兄弟>堂兄弟>族兄弟,萧衍的父亲和萧道成平辈,虽说两人共有一个祖宗,但那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祖宗了。如果按照清朝对宗室成员的分级,萧衍他连宗室都算不上,最多就是系红带子的觉罗,也就是二等宗室身份。而且萧衍其实连清朝的觉罗都不如,他和他的父亲虽然一直在萧齐当官,但是并不享受皇族待遇。

这一点从萧衍的个人经历就可以看出,他走的并不是宗室成员篡位的套路,而是权臣上位模式。他官任大司马,享受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和剑履上殿的待遇,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昭一样,大权在握后再逼萧齐皇帝禅位。所以萧衍的继位,跟曹丕、司马昭和刘裕这种异姓大臣篡位没什么两样。

再往大了说,历朝历代,为什么皇帝更希望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兄弟?连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都会见外,信不过,更何况萧衍跟南齐皇帝的关系更远。因此他根本就没有必要打齐朝旗号。

当然了,大权在握和没有直系血缘关系,这还不是萧衍另起炉灶的关键原因。萧衍之所以要放弃齐朝的国号,主要还是因为政治上没有这个需求,他认为与其延续萧齐,不如改朝换代算了。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萧衍称帝前,南齐的名声太臭了,完全就是负资产,新政权继续称齐,对萧衍的统治很不利。具体有多臭,举两个例子:

第一、萧齐的控制力不稳,真正有效掌控的地区只有扬州、荆州北部、益州北部,除此之外的大片地区,例如交州、广州和荆州南部,这些大片土地,朝廷基本无力管辖,任由蛮人作乱、百姓涂炭。边陲之地的闽越、俚洞和牂柯实际上是萧衍建立梁朝后才彻底征服的。

第二、萧齐的威望不够响。除了控制力不够之外,萧齐与北魏的战争基本没赢过,把刘宋的很多资产都给败完了。老百姓和士族对萧齐政权都没有信心。萧衍也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这一点他太明白了。

另外还有一点,萧齐第五代皇帝萧鸾也是支庶入篡,他跟萧衍一样,也是皇族的小宗篡了大宗的皇位。他的篡位,严重影响了皇帝权力继承和皇族内部的和谐,此时萧衍一个出五服的偏支若再次入篡,那么未来萧氏内部的政治稳定性会大打折扣。同时也意味萧衍给自己找个一个大负担!萧齐那么多皇族该怎么安排?不是自找麻烦么?

备注:萧鸾是萧道成的侄子。齐武帝萧赜去世后,他是有儿子的。但是萧鸾却以小宗身份连续废杀了萧昭业和萧昭文两任齐帝,后来萧鸾又自立为帝。他因自己的即位合法性不足,便在称帝后,将萧道成和萧赜的三十多个子孙几乎全部诛戮殆尽。因此萧鸾的名声很差,士族也对支庶入篡很反感。

因此在这种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同时前朝的国号又是纯负资产的情况下,萧衍想到了另起炉灶。他声称齐朝被萧鸾篡夺,齐高帝和齐武帝的子孙也被萧鸾这个乱臣贼子所团灭了。齐朝已经是萧鸾的齐朝,自己不能再用此国号。于是便建立了梁朝。这种法统依据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统胤转移”。

其实在七十年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新朝的建立者与前朝的创始人并无直接关系,而且前朝名声太烂,负资产一大堆,新朝自然是不想沿用前朝国号,于是就另起炉灶,建立了新朝。

南朝齐、梁皇室本是同姓一家,为何萧衍还要改国号?

简直是胡说。,齐梁都姓萧不假,但二者没有任何关系,不是同宗,更非一家,所谓说他们是一家不过是他们不要脸,都认一个祖宗。都认萧何当祖宗。就和刘渊认刘禅当祖父一样,就是扯大旗做虎皮,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南齐开国皇帝是萧道成。篡位于宋。字绍伯,小名斗将,在位四年,登基的时候已经是五十三岁。自称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史称太祖高皇帝,死时56岁。太子萧赜继位,在位12年,史称世祖武皇帝,死时54岁。皇太孙萧照业继位,时年20岁,萧昭业在位两年被西昌侯萧鸾所杀,死时22岁。萧鸾立萧昭文为帝,三个月后又被杀,而后自立为帝,史称高宗明皇帝,在位5年,死时47岁,太子萧宝卷继位,时年16岁,在位四年。后雍州刺史萧衍造反,禁军起兵杀萧宝卷,在位四年,死时19岁。随后萧衍李立萧保宝融为帝,时年14岁,在位二年,后禅让萧衍。至此,南朝第二个朝代齐朝从公元479年萧道成立国,到公元502年亡国,历经7帝。23年,可以说,南朝四朝,齐国最差,最无能,完全是昏君时代。

篡夺南齐帝位的是萧衍。萧衍,字叔达,齐朝雍州刺史。出身门阀世家兰陵萧氏,自称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公元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自立为帝,史称梁太祖,改元天监,史称梁武帝。时年39岁。从二人瞎认祖宗来看,二人是一系一脉,萧道成是萧衍他爹,真不知道这些人是咋想的,不矛盾吗。简直无语了。萧衍为帝的时候,虽然出身门阀高门豪族。但注重寒门的人才,比如一代神将陈庆之就是寒门出身。但晚年的梁武帝昏聩不堪,就是因为萧衍好佛,醉心佛事已经到了痴迷不理朝政的地步。后来由于侯景造反,杀人建康,围困皇宫。公元549年五月,想喝蜂蜜水都没有的梁武帝驾崩。梁武帝萧衍,南朝开国之君,居然活活饿死,也是太过凄惨。在为位48年,死时86岁。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所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也是唯一一个即开国和亡国之君集于一身的皇帝。

两位开国皇帝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萧何的后代,既然是篡位登基,就必须另立国号,否则名不正言不顺。至于是谁的后代就是那么一说,信不信在你,反正我就信就行。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南朝齐、梁皇室本是同姓一家,为何萧衍还要改国号?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通过以下回答,你会层层发现,萧衍为什么另立国号。

一.从宗法上说,萧衍和南齐皇族血缘到底远不远?

看到好多人说萧衍和南齐皇族血缘疏远,所以改国号。那么这血缘究竟远不远呢?萧衍的南梁皇族和萧道成的南齐皇族,都出自大名鼎鼎的兰陵萧氏。萧道成篡宋后,建立南齐,兰陵萧氏成为皇族。南齐皇族和后来的南梁皇族,往上追溯,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人,就是晋代淮阴令萧整。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萧整的五世孙。南梁开国皇帝萧衍,是萧整的六世孙。也就是说,南梁萧衍是南齐萧道成的儿子辈,和南齐武帝萧赜和南齐明帝萧鸾是平辈。具体如下图所示。

首先明确一点,我国古人所谓的“五服至亲”指的并不是五代人,具体一服有多少代,有争议,有说一服是五代人,也有说五服泛指九代。所以,萧衍和萧道成的关系,虽然出了五代,但是尚属于“近服”,并不是说法理上就真的是很疏远的亲戚了。清代人王鸣盛就阐述过这一问题:

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然则梁武帝与齐服属尚近,以衍篡宝融,与以鸾篡昭文何异。既非更姓改物,何必易齐为梁。

如果我们对比东汉刘秀,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的七世孙。而西汉成帝同样是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的七世孙。也就是说,西汉末代皇族和刘秀之间的代数差距甚至超过了萧衍和萧道成。而刘秀依旧定国号为“汉”。另外,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只是晋王李克用的养子,和后唐开国之君李存勖只是义兄弟,但是他政变登基后仍旧沿用“唐”的国号。因此,并不是,关系远了,就一定会改国号。改不改国号,主要还是看前朝的国号有没有利用价值,能不能继续号召收买人心。

二.萧衍认为“南齐”在萧鸾篡位后就亡了,南齐国号是个负资产

萧衍起兵后,打的旗号是消灭齐明帝萧鸾及东昏侯萧宝卷。也就是说,萧衍认为,齐明帝萧鸾篡位后,南齐已经灭亡了。自己打倒的是个伪政权,自然自己也不会继承南齐这个国号。后来,萧衍一系列行动也验证了这一点。萧衍放出了被囚禁的“高武后人”后,对他们说,我是来救你们的。并且面对齐高帝后人,豫章王萧嶷之子萧子恪时,自述道“卿若能在建武、永元之世,拨乱反正,我虽起樊、邓,岂得不释戈推奉”。当然,这是一句场面话,萧衍是不可能再次拥立萧道成后人的,但是也代表着萧衍的部分真实想法。

后来,萧衍大杀南齐宗室,但这个宗室成员仅限于萧鸾后人。比如庐陵王萧宝源、邵陵王萧宝攸等几乎都是萧鸾之子,湘东王萧宝晊是萧鸾亲侄子,也没有放过。可见,萧衍对待萧道成的后人和萧鸾后人,是严格区别对待的。

另外,南齐政权早就大失人心了。自二代皇帝齐武帝萧赜起,南齐就外战屡屡失败,内政腐败不堪。人民贫苦,皇室却竞相奢华。萧鸾,如此残暴的皇帝,但是就因为改革了吏治,并且自身清廉朴素,就被冠以谥号“明”,可见南齐诸帝有多不堪。到了废帝东昏侯萧宝卷时期,南齐已经大失人心了。而萧衍,是以外藩入主中枢控制大权的,他身后站着的是雍州和荆州两大集团,而不是京师所在的扬州集团。因此,南齐对于萧衍来说是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

萧衍被南齐末帝封为梁王,自然建国后就以“梁”为国号。正如禅位诏书所言,“齐失徳,天命在梁”。

三.如果不改国号,会有多麻烦?

齐明帝萧鸾本是齐高帝萧道成的亲侄子,齐武帝萧赜的堂兄弟。掌握大权后,几乎杀尽了萧道成和萧赜的子孙,仅存的“高武后人”也被囚禁监视。萧鸾,以近支庶族的身份篡位,极大的动摇了南齐的合法性,使得“南齐”国号影响力大大降低。而萧鸾篡位时,为了增加合理性,他自诩齐高帝萧道成的第三子,将自己的法理父亲变成了齐高帝萧道成。但是人心尚且不服,南齐东昏侯时代(萧鸾之子),朝政腐败不堪,朝臣准备复制萧鸾篡位的方式,拥立萧鸾的亲侄子萧遥光篡位,但是同是宗室的禁卫军统帅萧坦之却不赞同,于是说出如下这句话:

明帝取天下,已非次第,天下人至今不服。今若复作此事,恐四海瓦解。我其不敢言。

萧鸾跟萧道成尚属近支,篡位都人心不服,萧衍一个出五代的远房亲戚,如果想要继承南齐,恐怕就要以齐高帝萧道成第七子的身份继位(按萧鸾的方式,排列下来,萧衍是第七子),按当时的形式,可能吗?萧衍没有必要如此折腾自己的世系。

如果一旦萧衍以萧道成儿子的身份继位,那么新问题又来了,是不是“齐高后人”也有继承皇位的能力?因此,萧衍更改国号,自建“梁”朝,是十分有必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