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在小时候的时候看《三国》,希望长大了能像刘备;到了20岁发现更喜欢曹操,到儿孙满堂的时候会不会希望为人一生更像孙权?
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古人的俗语,却包含了许多人生之理。题主的意思在这里面也能得到解答。
小时候看三国,是读不出什么东西的,看到的只有英雄豪情,吞食天地。一个个的人都是一个个脸谱,白脸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其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让罗贯中洗的白白的刘备。
瞧瞧罗贯中的包装——刘备小时候就很特殊,连家里长的树都像天子的伞盖。他去街上卖个鞋子,都能认识两个一辈子的好兄弟。桃园结义、灭黄巾、鞭督邮、战吕布、衣带诏、破曹操,赤壁大战后,娶了如花似玉的弓腰姬,更加冠为帝,堪称人生赢家。
少年人喜欢刘备,因为他分明是个主角,讲义气,能打动人,心地善良,爱民如子。
结果等你越长大,生活经历越丰富后,会发现刘备恐怕才是最奸滑的那个——来历不明的宗亲身份、吃人肉还装逼、靠假哭假仁假义、能狠下心摔自己孩子、裹挟百姓当盾牌…
这样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单纯的爱上刘备了,也许你依然喜欢并认同这个人,但那些生活阅历与更多的思想会让你不断发现三国中的猫腻。
古人大部分的阅历其实不如现在的人,毕竟他们生活的圈子资讯不爆炸、生活节奏慢,恐怕一辈子的勾心斗角都没有现代社会里一个月的多。这样,实际你已经在古人尚且厚道懵懂的年纪,理解了那些“老”才能读懂的环节。
心理年龄稍微成熟,且喜欢三国这段演义以及东汉魏晋历史的人,都会不同程度的被曹操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一生既壮阔又风骚,又诗,有酒,有故事。
曹操才是三国中那个按到墨水里都染不黑的人,他比刘备纯粹的多,有文化的多,也干净的多。更符合一个荷尔蒙过去后,理性看待人生的人。
不知有人注意到没有,曹操的一些行为,比如得意洋洋的问城中可有妓女否,比如死了员工哇哇大哭,比如华容道死里逃生还要哈哈大笑说诸葛周瑜都是傻瓜。这些行为非常活灵活现,无限接近于现代人的一些喜怒哀乐。
至于孙权,我不认为这个人能够到老才品味,相反他比刘备更值得少年去看。只是三国里孙权的戏份实在是被埋没的太狠,没有高歌慷慨,没有绝路传奇,更没有美人如画,江东的风采都让孙坚、孙策、周公瑾给抢光了。
孙权这个人唯一值得阅读的时候,在于你把三国反复读完的之时,看淡了刘备的嘴脸,又腻了曹丞相的“幸甚至哉”,恐怕会把孙权拿出来细细的品尝一番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