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国是个惨烈的时代,你怎么看?

一个时代是否惨烈,关键看老百姓的生活如何。

曹操写过一篇: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中就提到老百姓的生活: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话或许过于抽象,我给诸位看一组数据:

董卓死后,长安陷入一片混乱,《三国志》记载: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

数十万户,那是百万人口就二年时间相啖食略尽,我看到这里是手脚发麻,无法想象那个场景。

当汉献帝回到洛阳时,“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当官的都饿死了,那百姓会怎么样?不用想就知道了。

袁术刚占领南阳时,南阳户口数百万,这也是袁术称帝的根基,人口众多。结果几年之后,“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数百万户口空了。

这是什么概念?

黄巾之乱前的人口有估计有5千万,到西晋统一,这中间近百年时间过去了,人口只有1600万左右。两相对比可见三国之乱的惨烈。一百年时间人口都没有恢复元气。要知道清朝实行摊丁入亩之后,从公元1740年到公元1792年,1亿人口变成3亿,翻了三倍。

一旦时局稳定,老百姓的人口增长都很快的。晋朝一统一就迎来短暂的平稳,30年时间人口就变成3500万。

三国这几十年时间人口并没有恢复更能说明当时三国百姓的苦楚和惨烈。

(以上引用的数据来自网络,是否权威和准确没有考证过,希望大家甄别对待,不过不影响用来形容惨烈)

有人说三国是个惨烈的时代,你怎么看?

为何有人说三国是个惨烈的时代呢?不是有人说三国是个惨烈的年代,而是任何人都会认为三国是个惨烈的时代。这是因为,从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开始,直到公元280年三月晋国灭吴国,天下再次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时,在这九十年间几乎年年都会发生战争

。所以,整个三国史完全可以被称为是一部军事史。在如此频繁的战争年代中,在战场上的伤亡人数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在三国时期平民伤亡要远远超过军人伤亡的数量,至少平民伤亡也要超过军人伤亡的数量。在此文中,仅举几个例子,来作为依据。第一个例子,董卓为避开关东诸侯的兵锋,于公元191年二月挖掘诸帝陵,火烧洛阳,西逃长安(在此前的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已将汉献帝迁往长安)。董卓,还强迫洛阳和周边地区数百万平民迁往长安

。因为粮食的缺乏,从洛阳到长安的六、七百里路上,民众饿死、病死会有多少呢?第二个例子,公元195年二月凉州军阀李傕和郭汜在长安混战,造成了当时人囗较稠密的关中地区人口大量的锐减。第三个例子,曹操在公元193年秋,首次东征徐州的陶谦时,曹军滥杀男女数十万人。再有,因为战乱频发,使人口大减,再加上大量平民逃亡,造成了大量土地的荒废,从而使粮食产量断崖式的减产。包括曹操在内的多个军阀,都曾出现过军粮供应不足的情況。在军粮都时常岀现供应不足的情況下,平民百姓的粮食供应就更没有保障了。因为,这几个原因

三国时代的平民伤亡量,应是达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据有关研究,在东汉末期全国总人口约为五千多万到六千多万。可是,到了三国末期,全国总人口仅为七、八百万。也就是说,在九十年间,全国总人囗减少了八成左右。所以,仅从人口减少的程度来看,三国确实是个令人惨不忍睹的时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