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将士与谋士应该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什么愿意拼命?

著名的有刘邦与韩信,朱元璋与蓝玉。没有他们帮助。肯定是不能一统江山的。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恋富贵,看不清局面,不懂夹起尾巴做人。

韩信他整天拿着一把剑在大街上晃,情愿蹭饭,被人嫌弃为什么就是不能放下身段去干些老百姓的营生,道理很简单,他觉得自己是士,不应该做这些事情。

士的最大的本事就是将自己的本事卖给帝王以获得富贵。当他在项羽手下干活时发现不被重用就想跑,当他在刘邦手下干活时发现不被重用也想跑。

为什么跑?因为发现无法一展抱负,无法获得富贵自然就跑了。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没有理想,不是为了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们就是追求富贵,为帝王服务。

当韩信在刘邦这边要被砍头的时候,韩信对夏侯婴是这样说的: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句话那就是我有用。

什么叫有用?

这是一种功利,有用时自然是重视,比如打天下,没用时自然就弃之,比如坐天下,这些战将就无法发挥作用,反而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因素,自然就要弃之。

打天下时,韩信提什么要求,刘邦都答应,韩信说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说什么代理齐王,直接齐王。实际上刘邦当时也只是汉王。这样实际上有些平起平坐的意味在了。

坐天下时,刘邦先是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然后再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没有敏感度,被功利迷住了眼睛,看不清局面。

当时有人劝韩信来个三足鼎立,韩信说刘邦对我不错,不能这样干。当韩信被齐王改封为楚王时,他也没有感觉,甚至降为淮阴侯。

当樊哙,刘邦的妹夫向他行跪拜大礼,称其为王时,他居然说我怎么落到与樊哙这种屠狗之辈为伍。此时韩信的身份已经不是王,而只是一个侯,与樊哙同级。正常情况下樊哙如此行礼,韩信不该受这样的礼。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哪怕韩信到了这种地步,他也不懂得收敛自己。当刘邦问他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只能带十万,我是多多益善。

最后刘邦说你怎么被我抓了,韩信才醒过来说我只能将兵,你能将人。

蓝玉也差不多这个样子,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之吏没有及时开门,结果就纵兵攻之,破关而入。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

正常情况下,蓝玉此时应该警醒,应该收敛,结果蓝玉毫无反应,酒宴时口出傲语,包括争位序列等等,这些事情都让朱元璋很不开心。

蓝玉却不是这样想的,感觉受到不公,反而脾气越发大。

这样之后自然更让朱元璋感到不安,因为在朱元璋眼中你是功高,有才华,现在你不爽,谁知道你会干出什么事情来。为了避免不可测的事情发生,自然杀心就起来了。

像韩信和蓝玉两人如果在刘邦和朱元璋第一次对其警告时就能及时感觉收敛,或者干脆弃官做个闲散之民,跑到深山中隐居,真的不干涉朝廷之事,那命或许能保住。

问题是他们怎么可能放弃自己努力得到的富贵呢?

鱼都知道鱼饵是危险的,但是钓鱼的人总能钓到鱼。

天底下哪有不相通的道理。

古代的将士与谋士应该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什么愿意拼命?

共患难易,同享福难。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这是大多数人封建王朝开创君主的想法。之所以开国功臣起初愿意拼命,因为大多数人“战场刀口下渡日”生死存亡未定、能活多久都不清楚,何谈以后?朝不保夕的日子,消灭外部共同敌人是关键,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有想过将来最终夺取天下,后期有希望成为开国功臣;他们当中要么功勋卓著,要么和君主是利益同盟者、他们之间感情深、或是和君主有着联姻或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想当然认为自己会平安无事,但其实只要对皇权构成威胁,甚至是潜在风险,君主都会想方设法除掉威胁、通过一系列举措规避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古代的将士与谋士应该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什么愿意拼命?

古代将相,尤其是开国的将相当然也都知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但他们依然选择给主公卖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自知,不相信这种悲剧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在于以打天下的惯性思维揆度坐江山的形势,从而渐渐地与主公脱离了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以“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例,他在率兵平定赵国、燕国,并且自封为齐王之后,到达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当时天下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他的手中,天下形势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他如何选择。

正在此时,项羽的说客武涉以及韩信本人的谋士蒯彻都曾经提出让韩信三分天下的建议,希望他能够另起炉灶,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但是韩信全都拒绝了,他“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也就是说,韩信坚持追随刘邦、坚信刘邦不会亏待他的理由有二:

第一、他们二人同心同德,除了私交之外,还有共同的目标,是命运共同体。

第二、韩信从前、现在以及将来都给刘邦立下不世之功,刘邦不会亏待功臣。

但是韩信想错了,因为刘邦是“为大事者不顾家”的人,他危难之际可以不要自己的父亲、妻子以及孩子,当然也可以为了终极目标而舍弃臣僚。

另一方面,刘邦肩负的责任不单单是打天下,他还要坐江山。打天下的时候他需要铲除任何绊脚石,坐江山的时候他要除掉所有的、哪怕是潜在的威胁。

可惜韩信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最终选择谋反,因为在他的思维模式中,率兵作战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他也正是为战争而生。和平发展的时代不需要他,他也不喜欢和平发展的时代。

古代的将士与谋士应该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什么愿意拼命?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渴望自己的才华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施展,这也是每个有志男儿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需有一个能放得开手脚的舞台,韩信遇上了刘邦,刘邦为他提供了这样的舞台,所以韩信的军事才智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为刘邦打下江山建立了丰功伟绩。蓝玉和朱元璋也是如此,打江山需要良才名将,蓝玉的才华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蓝玉也不负厚望,为朱元璋打天下多次立下汗马功劳。

二、这些人当然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他们缺乏对政治权力斗争残酷性的认知,不懂得建功立业后如何全身而退,保护自己。有的还居功自傲,得意忘形,这完全是找死的节奏。

三、对自己认识不足,对皇上也认识不足,过于自信,不相信卸磨杀驴这样的事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秉性,想功成身退,结果也没能逃过一死的命运。

古代的将士与谋士应该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什么愿意拼命?

欲望使然,封妻荫子,古人之求也,这就象抽大烟,明知结果是死,但仍然抽是一样的道理。

古代的将士与谋士应该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为什么愿意拼命?

看了一些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觉得有一些道理。但我经过思考之后,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首先说,问题中的“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鄙人不敢苟同。也就是说,恰恰相反,知道的人不多。也拿汉高祖刘邦的政权集团来说,真正知道上述道理的人没几个。明显的是张良的行为了。天下打下来之后,张良激流勇退,回到自己当初的领地,安心的做起了“留侯”。而韩信,萧何等人,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他们心里想着的是,我们为这个政权跨马争杀,刀头舔血,付出太多了。我们要分享成功的果实。至于有人说他们都知道,那是现在的人们,看了从前的故事,又听了一些人的研究总结的果实之后,替那些古人知道的。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实际上,好多人对这个道理,是不知道的。

再有,假如有一些人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们还愿意拼命的原因,核心的内容,就是贪欲过大。容华富贵的生活,有几个人能抵抗得了呢!不是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格颜之语吗。就算你知道,谁又能逃脱此劫呢?

此问题的原因应该很多,是不是还有迫于无奈等因素?但核心因素我想就是上述两条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