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何理解?

《道德经》

这是老子描绘圣人治下的老百姓的生存状态,而不是说引导老百姓变成这样。有些人会说你这句话好难懂,前后不矛盾吗?

这也是这句话被理解出歧义的关键处。

圣人之治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不是引导老百姓出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是圣人之治。

这就好比人是动物,而不能说动物是人。

这段话是第三章的一段话,这几句话并不是最核心的。真正核心的是前面的话: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圣人是不做尚贤,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这三件事,正因为不做这三件事,所以老百姓才会出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情况。

如果上面的“三不”做不到,那这种情况就肯定不会出现。老子在第三章中的表达核心观点就是不要用名利,财物,地位等去引诱和推动老百姓。

老百姓心平静了自然就会“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现象。

心,这里应该是五脏的代名词,按中医的说法五脏应该是满而不实,也就是虚。腹应该是六腑的代名词,六腑应该是实而不满

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老百姓身体很健康的样子。

志,不是为天地立心的圣人之志,因为圣人治下一片太平,不需要再立这个志了。只有没有达到圣人之治,才会出现这样的志。所以圣人治下,老百姓不会出现志,也不需要出现。

强其骨,不用解释,很清楚。

这种解释和我原来对这一章的解释都不同,这是我最新的解读,以前的解读如果你也有看到过的,还是以最新时间的为准。今天的时间: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何理解?

我们现在对心,腹,志,骨的解释同老子是不一样的。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何理解?

所以圣人的治理,在于淡化人的贪心,结实人的体魄,弱化人的妄想,强健人的筋骨。

按照《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这就是强心健体的好办法,做个真人,真正的人,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余都是0。健康是身心健康,而且心理健康第一。心理健康就是“恬淡虚无”,就是虚其心、弱其志。这样一来,就“真气从之”,身体就健康了,或者即使身体有病,也好得快,甚至是好事,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为什么?因为得病是一种提醒,一种教训,一种教育,一种修炼。不得病,就不懂得健康的可贵,不懂得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贵,不懂得“健康第一”。第一这个一,其实就是道,吾道一以贯之,就是健康。知道这一点,就要坚持,就要固守,那么“精神内守,病从来”?

心态好,身体就好,身体好心态好,就是一,就是道,就合乎人道。

人有人道,对自己讲人道,是第一人道,仁者自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第二人道,仁者爱人。自爱爱人,就是虚心弱志,就是贪嗔痴少一点,戒定慧多一点。对自己有自爱,对父母就有爱心,就孝顺。

孝子第一就是身体好、心情好,这样父母才放心。父母放心,就是最大的孝顺。反过来也一样,孝子最担心父母得病,最注重父母身心健康尤其注重父母心理健康。那么父母精神不愉快,心里有疙瘩,思想有错误,都是孝子最留心最担心的。

有人说,孝顺孝顺,顺比孝还重要,顺体现在“色难”,给父母好脸色,这个最难。说的都很对。

但有时候也有犯色的,不得不犯啊,性命攸关啊,有时候不给点颜色,父母亲不知道情况紧急啊。这时候脸色不好看,不大顺,正是大孝顺,所以又说“大孝不顺”。

不顺的典型人物就是“大舜”,大舜大顺,有时候表现为大不顺,命运多“舛”(舜),对父母亲并不是言听计从,并不是不批评。有时候也需要像大孝子大舜那样违抗父母之命,只不过也需要像大舜那样讲究方式,要把小家和天下大家联系起来想,总之目的是促进父母亲身心健康,促进父母做个好人,做个越来越好的人,这个最重要。如何促进?第一就是学习父母的优点啊。再坏的父母,也有优点啊。这个要抓紧学,这是大孝的第一步。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何理解?

虚其心,谦虚,虚无,空无一物,常常保持虚静,也指具体的静坐。实其腹呢,是养护元气,保养社会大众的元气,这也是大健康观念哪,这和《黄帝内经》上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个意思。那道教呢,还有专门的实其腹,意守丹田之类的。

探讨《道德经》,也要把道教联系起来,道教是在道家之后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它的创始人是东汉的张道陵,也就是张天师,他们尊奉老子为道教的鼻祖,太上老君哪,遵奉《道德经》为原典。他们有专门的内丹修炼,崇尚长生久世之道,在我们的印象中,道士,都是仙风道骨的。

弱其志。是老子给出的方法,一个是没有强求之志。一个是立志以后,怎样调整心态。

强其骨。没有了杂念或者很少,才能真正强其骨。增加你的底气,骨气,勇气。用现在的话说,拥有强大的政治定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道家的强其骨是有特指的,从生理上真能强壮骨骼,能够长存世间。

道家是实用文化,你所想的,必有相应的技术和方法。你像道教讲的金津玉液。就是唾液,它能强其骨。唾液好比甘露,你能咽下去,就像天降甘露,灌溉五脏六腑,能够增强骨的密度。强其骨。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何理解?

《道德经》在第十二章也说:“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二者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要去一个,取一个:去(虚)心,取(实)腹;去(弱)志,取(强)骨。

因为腹为目之本,你只有肚子吃饱了,才有那个闲心去观花赏月,游山玩水。就像人们常说“饱暖思淫欲”一般,肚子吃饱了才有心思想别的。所以“虚其心,实其腹”的目的,第二章我们就讲过了,要守本,而不要舍本逐末。要守住腹,而虚其心,虚其目,不要把重心放在谋虑智巧上,声色享受上,因为这样会损害自己的本根。

“弱其志,强其骨”也是一样的。什么叫志?我一定要如何如何,这叫志。所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强行者,有志也。”有志的人,往往强行,强行就容易蛮干,蛮干就容易失败而让自身受损。所以这个志,要弱,不要有那么强的执念,而身要坚,坚实、强健。拥有一个好身体才谈得上有志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所以我们要守住这个本根,而不要因为自己过强的志,损害到它。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有人说这是《道德经》在愚民,其实并不是。无知,并不是愚昧,而是一种在自然的、舒适的状态下呈现出来的忘我。上一章我们提到过庄子讲的鞋子与脚,鞋子舒服你会忘记自己的脚,腰带舒服你会忘记自己的腰,心里舒服你就会忘记是非。

是非忘记了,没有是非了,这不就是是非不分的无知吗?然而这种无知,其实只有在国家大治,人民生活极为和谐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大家都不用考虑别的了,不用勾心斗角算计来算计去,人民才会复归于淳朴、天真,才能得到这种高级的幸福。就像我们小时候都无知,然而小时候的快乐最快乐一样的。

无欲,也不是人为压制住、阉割掉欲望,而是“可欲”没有了,当下的欲望也都得到满足了,好像没什么再可追求的了。《道德经》说,“知足之足,恒足也”。这个时候,人们就会真正回归于生活,而不是再为了房子奔波,为了娶老婆发愁,为了子女忙碌,为了养老拼命。所以说,如果真的有国家可以让自己的国民实现“无知无欲”的状态,难道不是圣人之治吗?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如何理解?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善的称呼。善的本质是能量,在老子的时代没有能量这个概念,也没有科学的知识,老子对能量在宇宙运行的规律称之为善。并且尊为圣人。

圣人之治便是能量之治。虚其心,虚,空虚。能量的属性。能量纯洁到极点就是虚,纯粹的能量无影无踪,但是无处不在充满着宇宙的空间。比如,汽油的纯度如果能够达到完全的100%的纯度的时候,汽油就会消失,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不可能达到100%的纯度,据说硅是世界上纯度最高的物质也只能达到99.999999999999%,如果达到100%就回到能量的本质里去了。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指的就是能量回到本质就是真理的规则,静,真理的属性。比如,太阳能、水能、物理能、煤能、生物能等等,这些能量在物理上都是不同的,但是所有能量的本质但是一样的,煤烧出来的能量也汽油释放出来的能量水一样的,任何物质只要回到物质的本质“守静笃”,就是在真理的规则中融于一体,可以重新分配,自由组合生成另外一种能量在生态环境中继续循环。

圣人之治,就是能量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能量要回归到自己的本家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使自己纯洁单纯到虚的状态就是虚其心。

能量纯洁到“虚”的状态,“虚”到无影无踪,“虚”到不存在,但是,能量必须在规则中,不在 规则中能量就散了,比如,我们把手握起来的时候,手中的力量就出现了,当我们把手放开的时候能量就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能量这是存在于规则之中,也就是物理的公式,任何一条物理的公式都对应一种能量,充满在空间中的无线电、红外线、紫外线、长波、短波,等等。只要掌握其规则就可以使用其能量,因为能量已经“实其腹”。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用之不勤,勤,勤快,不勤,能量的物理惰性,能量最懒惰的属性就是能量最稳定的属性,水的沸点水100度,冰的溶点是0度,汽油的燃点是427慑氏度等等,所有的物质都有一个“度”,万物有”度“的”度“就是物质的惰性(不勤),用之不勤,就是要使用物质最不勤快的度,宇宙的能量是”绵绵若存”,绵,象丝一样绵绵不绝,若,好像。能量在宇宙的空间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因为平时能量很懒惰安安静静地隐藏在规则里充满了宇宙的空间。

弱其志,弱,使其软弱。志,意志。宇宙的根本是真理,真理的是宇宙的意志与根基,根基是不能显露也不能拿出来展示,真理是绝对的公平,万物是相对的规律,如果真理的意志被发现的时候就是万物毁灭的时候,比如,花如果看见根的时候就是花枯萎的时候,如果高楼大厦的地基被重新发现的时候那么大楼已经倒塌。以哲学的角度理解,“绝对”与“相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是绝对不可以见面的就好像白天与黑夜不可以见面一样,白天出现黑夜就必然隐藏。

所以,真理隐藏越深越好,“弱其志”就是把真理隐藏到万事万物的本质上永不见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比如大树的树根越是往泥土的深处扎根,才会枝繁叶茂生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根都暴露在泥土的表面上,风一吹树就倒了。

真理只有把自己隐藏在暗无天日的空虚之中,隐藏自己的真实的意图,用真理公平的属性托住宇宙,使宇宙运行在真理公平的规律中使万物有秩序,这就是真理“弱其志”的原因。

强其骨:强,使强大。真理自己隐藏自己,自己弱化自己,使自己“弱其志”。其目的就是为了使规律规则强化。宇宙规律就是宇宙的框架,万物在宇宙的框架中作相对的运动是因为有真理绝对的保证。

“虚其心,实其腹”指的是能量的作为。“弱其志,强其骨”指的是真理的作为。真理与善良的合作也就是能量与规律的合作,堪称天作之合。珠联璧合,完美无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