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哪位?
悲催是没有标准的,不同的标准看上去会有不同的结果,接下去知常容列一下不同条件下的悲催皇帝。
一、在位时间完颜承麟是金国一员猛将,深受金哀宗完颜守绪为器重。在蒙古大军和宋朝大军的联手攻击下金国亡国已经进入倒计时。
完颜守绪当了差不多十年皇帝,他在位期间金国已经有垮台的迹象,虽然不断进行变革,但没有用。
最后完颜守绪退守蔡州,已经无路可退。
他觉得自己不能当亡国之君,就想将皇位让给完颜承麟。完颜承麟一开始不答应,完颜守绪就苦苦哀求。唉这年头还有苦苦哀求别人当皇帝的事情。
完颜承麟见皇帝如此态度,于是答应了。当完颜承麟在举行皇帝位的仪式时,宋军已经攻入城中。大家都去外面抵抗了。让位之后,完颜守绪自杀。完颜承麟率军出战,死于乱军之中。
这个皇帝就当到头了。有史学家说他真正在位的时间不到一个时辰,从完成大典之后起算。
二、绿帽子皇帝这一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不过周天子习惯性上也可以称他为皇帝。
周惠王之子姬郑在年老时娶隗后为妻。老夫少妇性格上差异比较大,再加上隗后出身于赤狄,风格比较豪放,这样差距就更大了。姬郑觉得这个少年皇后不容易应付就让自己的异母兄弟更年轻的太叔带去陪他。本来是陪隗后散心,但隗后正值青春,两人一碰就出火花了,勾搭在一起了。
姬郑这被戴上绿帽子。任何男人都不愿意自己戴这玩意。姬郑发火了,就将隗后废了。太叔带后来逃到赤狄说隗后被废,赤狄国君一听女儿受到如此待遇,马上和太叔一起带兵攻打周王室。
姬郑这个戴了绿帽子的天子只得逃出周都,最后太叔带和隗后又在一起了,而且太叔自立为天子,隗后又当上皇后。
不过他们的好日子没有过多久,晋文公带着姬郑杀回来,这对男女就被处死了。
姬郑继续当自己的天子,死后由儿子姬壬臣继位。
三、被下属殴打元善见胸怀大志,当时的人说他有北魏孝文帝的风范。可惜时运不济,当时大权在高欢家族那里。
高欢想立清河王元亶也就是元善见的父亲为帝,结果他父亲一上来就不给高欢面子,接着被废了。
高欢就立元善见为皇帝。元善见改变思路主动提出要立高欢的女儿为皇后以拉拢高欢,总体上相安无事。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续控制朝廷,他比高欢更狂。有一次高欢说敬元善见酒。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元善见不喝而且还抱怨了几句。
结果高澄不开心就让监视元善见举动的崔季舒去打了元善见三拳。
打完有事吗?
没有任何事,第二天元善见说我冲动了,高澄说我也冲动了,然后事就结束了。
后来高澄被刺杀,他的弟弟高洋继续掌权,高洋逼元善见让位建立北齐。最终禅让之后的元善见中毒而亡。
四、皇帝造反听过大臣造反,因为大臣造反要夺皇位,但是皇帝造反又是为什么?
当时真有皇帝造反。
这件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曹髦带着一帮人去杀司马昭,结果被成济刺死。
罪名中有这么一句话:
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三国志魏书少帝纪》
这里是说曹髦想选择造反杀掉太后,最终失败。最后说幸好司马昭发现处理的早,破了这个阴谋。
黑的可以说成白的。
造反的皇帝怎么处理?
太后说根据霍光废刘贺的做法,将其废为庶人,以平民的礼仪下葬。
这就是一个皇帝的下场。
刘贺也好不了哪里去,在位二十多天,犯了一千多条罪过,就算天天犯也犯不了这么多。但最终就是以这么多罪过被废的。
结语:类似这样的皇帝在历史上还有很多,我只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来表述。皇帝并非都高高在上的,有些皇帝活得还不如普通人。
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哪位?
最悲催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明朝崇祯这样的亡国之君。
实际上还有一个皇帝比崇祯还悲催。
如果以斗地主比喻的话。
崇祯是没王有2有小顺,牌虽然不好,百孔千疮,但好好打未尝没有机会赢。
这个皇帝惨了,他不仅没王没2,没三带没连对,还34568910断7断J。
这咋整,怎么折腾都是必败之局,拿到这样的牌只能靠队友,不幸的是他手滑抢到了地主。这就悲剧了,他不是亡国之君,却比亡国之君还要悲催N倍。
他就像是一只小白兔,被身边的猛虎恶狼无情欺压;
他就像是一个小女生,被周围的地痞流氓肆意凌辱。
他就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也就是《画江湖之不良人》系列中男主角李星云历史原型琼王李祥的父亲。
《画江湖之不良人》李星云
一、悲催王爷。唐昭宗李晔,本名李杰、后改名李敏,最后又改为李晔,是唐懿宗李漼第七子。
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出生,咸通十三年(872年)四月,封为寿王。
唐朝的寿王有毒,这个王号并不好,第一个寿王就是杨贵妃第一任丈夫李瑁,老婆都让老爹给整没了,唐玄宗给这个宝贝儿子的父爱绿如草原。
现在他也被封为寿王,这命也不好。
李晔长得一表人才,神气雄俊,毕竟是皇子皇孙不是。
难得的是,小小年纪的李晔非常懂事,喜欢读书,尤重儒术,一看就是一个三好学生,颇有贤王的模样。
但是他倒霉,他出生这会,大唐王朝日薄西山,有一搭没一搭。
当时翰林学士的刘允章形容大唐王朝,有九破:
终年聚兵,一破也;
蛮夷炽兴,二破也;
权豪奢僭,三破也;
大将不朝,四破也;
广造佛寺,五破也;
赂贿公行,六破也;
长吏残暴,七破也;
赋役不等,八破也;
食禄人多,输税人少,九破也。
有八苦:
官吏苛刻,一苦也;
私债征夺,二苦也;
赋税繁多,三苦也;
所由乞敛,四苦也;
替逃人差科,五苦也;
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六苦也;
冻无衣,饥无食,七苦也;
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八苦也。
有五去:
势力侵夺,一去也;
奸吏隐欺,二去也;
破丁作兵,三去也;
降人为客,四去也;
避役出家,五去也。
简单来说,大唐内忧外患,弊病丛生,病入膏肓,亡国迹象十分明显。
咸通十四年(873年),唐懿宗病逝,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李儇在太监田令孜拥戴下继位,是为唐僖宗。
当时唐僖宗才11岁,也就比李晔大5岁,显然,这就是一个傀儡皇帝。
这很正常,这时的大唐早已经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太监废立皇帝是常有的事。
朝廷内部贪官污吏横行,权宦当权,太监干政,政局日益混乱;朝廷之外藩镇林立,皇命时灵时不灵,外则外患严重,统治危机极其严重。
偏偏唐僖宗不思进取,安心享乐,飞鹰走马、斗鸡赌鹅,围棋赌博,所有能玩的他倍精通。游玩的营生他几乎无不精妙。
非但不思治国,还可着劲的折腾。
这样一来,一场惊天骇俗的农民起义即将爆发。
黄巢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起义爆发;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起兵响应王仙芝起义,这就是著名的黄巢起义。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
黄巢什么人,他可比王仙芝厉害多了。
他写过两首诗,一首是: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另一首是: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两首诗就一个意思,我要当皇帝!
黄巢这杀才算是实现自己的诺言来了。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攻陷长安,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当上了皇帝。
此时的唐僖宗只能逃往四川避难。
可惜,最终黄巢功败垂成,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率领的起义被唐朝扑灭。
要命的是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农民流动作战。
黄巢起义军作战范围横跨大江南北,历经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十一个省市。
这么大的活动范围,别说是造反了,哪怕是游行示威,这家伙也太吓人了。
于是,黄巢起义从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唐朝造成三位一体的致命打击,极大的颠覆了唐朝的统治秩序。
黄巢起义虽然被扑灭了,但是大唐王朝被搅了个一塌糊涂。
大唐王朝本就十分厉害的藩镇割据更加厉害了。
当时天下藩镇,李克用割据太原、上党;朱温割据汴州、滑州;秦宗权据许州、蔡州;时溥割据徐州、泗州;朱瑄割据郓齐曹濮四州;王敬武割据淄、青二州,高骈据淮南八州;李昌符割据凤翔;王重荣割据蒲陕;诸葛爽割据河阳、洛阳;孟方立割据邢、洺;秦彦割据宣、歙;陈敬瑄割据四川;钱镠割据浙东……
这样的割据势力还有很多,反正谁手上有支军队,就能割据,成为藩镇。
这些藩镇他们都是各擅兵赋,争相吞噬。
今天联合这个灭那个,明天联合那个吞这个。
唐僖宗根本管不了,他能管的只有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数十州而已,准确来说还不是他管,而是太监管。
总之,天下彻底进入藩镇大混战时代。
光启元年(885年),宦官田令孜伙同朱玫、李昌符向王重荣开战,王重荣求救于太原李克用,王李二人联手大败朱玫和李昌符,进逼长安。
唐朝中央军神策军溃散,田令孜无奈再次带领唐僖宗于这年十二月逃亡到凤翔(今陕西宝鸡)。
一番折腾下来,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终于又一次回到长安。
但他的身体已经垮了。
这年三月初六,唐僖宗驾崩。
三月初八,李晔在宦官杨复恭拥立下,正式即位,是为唐昭宗。
但自从他当上皇帝那一刻起,就是他悲催人生的开始!
可怜的唐昭宗剧照
二、悲催皇帝。前面食堂之所以啰嗦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唐昭宗开局环境有多差,他拿的是手什么样的破牌。
如果他像他哥哥唐僖宗一样,没心没肺,今日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呗,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可偏偏唐昭宗不是这样的人。
他不甘心当傀儡皇帝,他也不甘心高祖、太宗打下来的大唐江山就这样没了。
他想力挽狂澜,再造乾坤。
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还需要顽强的意志,出色的才华,更需要一点运气。
可他比崇祯还惨,以上的充要条件,他一个没有。
于是,一个悲催皇帝就此诞生。
当然,此时唐昭宗并没有预料到自己的命运,他开始积极自救。
要想自救怎么办?
攘外必先安内,他想重整旗鼓,必须得有权,要有权首先得弄死宦官杨复恭。
杨复恭扶立唐昭宗就是想让唐昭宗当傀儡,唐昭宗不想当傀儡,两人的矛盾不可调和。
于是,他继位后,表面上一再对杨复恭表示尊敬,同时却尽量回避与杨复恭等人的接触,政事都和宰相们商议;暗地里,他经常与大臣们谈论限制宦官,提高君权的事情。
搁崇祯,一张小纸条就能弄死魏忠贤。
唐昭宗不行,唐朝宦官尾大不掉,掌握兵权的。
正因为杨复恭有兵权,气焰极其嚣张。
唐昭宗的舅舅王瓌想出任节度使,杨复恭直接派自己的亲信把王瓌一家及仆人全部淹死,杀国舅爷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
王瓌一死,唐昭宗终于对杨复恭动了杀心。
但是唐昭宗直接和杨复恭斗,就是死路一条。
唐昭宗想招了,杨复恭有个干儿子叫杨守立,本名叫胡弘立,官为天威军使,勇武过人,官兵都很怕他,唐昭宗用了招离间计,让他们反目为仇。
最后一顿操作下来,唐昭宗顺利除掉了杨复恭,杨复恭一死,杨守立没有了利用价值,也被弄死。
经过一系列斗争,唐昭宗初步掌握了权力,狠狠打击了多年以来宦官骄横跋扈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中央军权。
唐朝有三大绝症,第一是宦官专权,第二就是藩镇割据,第三是党争。
唐昭宗暂时搞定了太监,接下来就该搞定藩镇了。
要搞定藩镇割据,得有兵啊。
唐朝的中央进军,已经被王重荣、李克用给彻底摧毁了。
因此,唐昭宗即位后不久,他咬咬牙,跺跺脚,招兵买马,扩充禁军,组建了一支兵力10万人的中央军,
“欲以武功胜天下。”
在禁军初建后,唐昭宗便开始了对藩镇的斗争。
文德元年(88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昭宗任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率兵出征,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东川节度使顾彦朗助讨,同时新设永平军,以王建为节度使,充行营诸军都指挥使。
二十五日,下诏剥夺陈敬瑄官爵,伐西川之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与此同时,唐昭宗又另派降将朱温以及李匡威和赫连铎等人组建联军,讨伐盘踞河东的李克用。
《画江湖之不良人》李克用
他来了个东西两面开刀,老实说,唐昭宗心有点急,但他也没办法,李克用和陈敬瑄都不老实,他不动手,那两人也动手。
战争开始,西线战事比较顺利,但是主帅韦昭度统军无能,征战过程中,被外号贼王八的永平军节度王建偷天换日,独揽军权。
而东线更惨,唐军先胜后败,战事打得非常艰难,僵持不下。
为了确保东线战役的胜利,大顺二年(891年)唐昭宗下令停止西线战役,调遣西征军援救东线。
但羽翼已丰的王建抗命不遵,西征军主帅韦昭度怕被王建杀死,自行回中央复命。
王建随后派兵驻守边关,切断了四川与唐朝的联系,自此,四川成为王建的地盘。
唐昭宗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承认王建割据四川的事实,实际上王建另起炉灶,建立一个政权,这个政权就是十国第一国——前蜀。
是的,你没看错,中国历史已经进入十国阶段,大顺二年(891年)就是十国开始的年份。
唐昭宗一看西线的中央军是回不来了,不用指望了,接下来只能硬着头皮把东线战役打下去。
可最后他苦心经营的中央军被李克用打得大败,李克用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然而这一战最大的赢家是朱温,朱温是李克用的死对头,就是他撺掇唐昭宗攻打李克用。
但在此次战役中,朱温的嫡系部队并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害,充当炮灰的基本上都是唐昭宗刚组建的中央禁军。
好家伙,唐昭宗好不容易才建立的中央禁军,西边被王建吞了,东边被李克用给打没了。
唐昭宗输得连内裤都没了。
要命的是东线战役结束后,朱温渔翁得利,逐渐成为天下第一强藩!
更惨的在后面,东西两线失败后,唐昭宗威望扫地,各藩镇都不拿他当回事,他逐渐沦落为藩镇们随意侮辱的对象。
三、悲催下狱。当时离唐昭宗最近的大藩镇是凤翔、陇右节度使,陇西郡王李茂贞(李茂贞弄死了前任李昌符)。
李茂贞这家伙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藩镇,野心勃勃,是个想当皇帝的主。
景福二年(893年)七月,李茂贞给唐昭宗写了封信,信中他直言不讳的说道:
“陛下贵为万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尊极九州,不能戮复恭之一竖。”;
“军情易变,戎马难羁,唯虑甸服生灵,因兹受祸。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
乘舆播越啥意思?指的就是天子流亡在外。
打人不打脸,李茂贞直接藐视唐昭宗道:你以为你是谁?你这个皇帝连自己的舅舅都保不住,军情危险,你要敢胡来,你知道流亡在外的滋味吗?
《画江湖之不良人》李茂贞
身为皇帝,被一个臣子这样藐视和痛骂,这要不反击,还当个毛线皇帝。
唐昭宗勃然大怒,马上起兵准备去打李茂贞。
宰相杜让能却劝唐昭宗忍了,他说:
“陛下初登大宝,国难未平,李茂贞近在国门,不宜与他构怨,万一不克,后悔难追。”
这就是唐朝皇帝的现状,都被人欺负成这样了,还得忍气吞声。
要命的是,杜让能的意见还是正确的。
唐昭宗年轻气盛,不能忍,大骂杜让能道:
“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这正志士愤痛的时候,朕不能坐视陵夷,卿但为朕调兵输饷,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与卿无干。”
好吧,那就开打吧。
唐昭宗又组建了一支三万多人由市井少年构成的新军,而李茂贞纠集盟友王行瑜,组建一支六万边兵精锐。
无论数量还是战斗力,李茂贞都占据绝对的优势。
这仗不用打都知道唐昭宗输定了。
果然,唐昭宗真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战争在九月爆发,在九月结束,中央禁军不战自溃,望风而逃。
李茂贞乘胜进军京西的三桥(今陕西西安西郊),京师大震,士民逃散。
李茂贞又联合王行瑜、韩建,三镇进京兵谏,清洗朝廷,掌握中央大权,杜让能、韦昭度、李豁三大宰相、还有一些忠于唐昭宗的大臣全部被杀。
新上位的宰相崔昭纬就是李茂贞的狗腿子。
一个皇帝惨到这份上也是没谁了。
李王韩三镇一不做二不休,竟然想废掉唐昭宗,拥立吉王李保为帝,立一个完全听命于己的新皇帝。
说实话,李茂贞想废帝,唐昭宗根本拦不住。
一旦被废,唐昭宗就死定了。
就在唐昭宗命悬一线之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起兵南下,李茂贞等三帅不得不暂时中止废立计划,李茂贞、王行瑜各留兵二千人宿卫京师。三帅皆回镇备战。
乾宁三年(896)六月,李克用与朱温为争夺河北而在魏博地区发生激战,无暇西顾,李茂贞再度进京。
这一次,唐昭宗只能跑路,想跑到太原,寻求李克用的庇佑。
呃,之前唐昭宗还跟李克用打生打死,现在却要依靠李克用救命了。
但是,就是这样,唐昭宗也不能如愿。
唐昭宗走到半路就被韩建给抓了。
七月十七日,唐昭宗被韩建押到了华州,直接被韩建这个华州刺史给关进了小黑屋,一关就是将近三年。
期间唐朝十一个王爷被李茂贞、韩建所杀。
乾宁五年(898年),李克用和朱温的战争出现了结果,朱温大败李克用,占据了东都洛阳,局势登时发生了重大变化。
李克用为抵抗朱温,和李茂贞、韩建建立暂时的联盟。
他们三人一合计,宁可让唐昭宗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到朱温手里。
这年八月,唐昭宗终于被放了出来回到长安。
然而等待他的是更大的羞辱。
唐昭宗一回长安,以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垂死挣扎,发起反击。
结果他们成功了。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唐昭宗被废,被太监们关近了小黑屋。
刘季述为了防止唐昭宗逃跑,又熔铁浇在锁上,每日的饭食则从墙跟挖的小洞里送进去,唐昭宗每天吃都吃不饱,这些太监比韩建都更狠。
一个皇帝,被藩镇关完小黑屋,又被太监关,中国历史上就唐昭宗这么一人。
这个时候刘季述害怕李克用、李茂贞和韩建等人会兴师问罪,于是他们把唐昭宗送给了朱温。
朱温很不客气的笑纳此礼,反手就把这些太监杀了个干净。
光化四年(901年),朱温拥立唐昭宗复位。
唐昭宗加封朱温为梁王。
搞笑的是,李茂贞听说昭宗复位,特意从凤翔赶到长安,厚颜无耻的请求加封岐王。
唐昭宗都恨不得掐死这王八蛋。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朱温是个大忠臣,竟然让唐昭宗结束了牢狱之灾,还让他复位了。
然而,比起杨复恭、李茂贞、刘季述,朱温才是唐昭宗最凶狠的敌人。
四、悲催遇害看到了没,其他的藩镇就不说了,只说说唐昭宗和李克用、李茂贞、朱温复杂的关系,这关系挺乱,食堂简单捋捋:
首先,唐昭宗最早被朱温当枪使,去打李克用,和李克用结仇,结果被李克用打脸;
其次,李茂贞可着劲的欺负唐昭宗,唐昭宗又要借助李克用抵抗李茂贞,最后唐昭宗被李茂贞关了三年小黑屋。
第三,李茂贞和李克用结盟后,朱温又救了唐昭宗一把,唐昭宗又要借助李茂贞抵抗朱温。
就是这么搞,唐昭宗就是被这帮藩镇轮流欺辱,他一点辙也没有。
《画江湖之不良人》朱温
可是,朱温太厉害了,李茂贞没打过朱温。
最后长安没守住,唐昭宗只好逃到李茂贞大本营凤翔。
朱温紧追不舍,围着凤翔府一顿猛攻,一围就是一年多。
李茂贞被朱温打得弹尽粮绝,凤翔城里每天饿死和冻死的就有一千人。
要不是有其他藩镇的牵制,他就活生生被朱温给打死了。
唐昭宗也不好过,他身边的宫女太监每天都要饿死三四个人。
唐昭宗没办法,只好在宫中弄个小磨,每天磨豆麦喝粥,
唐昭宗根本就填不饱肚子,喝得他一点力气也没有。
就是这么惨。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贞实在没法再守下去了,他把唐昭宗送给了朱温,兜兜转转,唐昭宗又回长安了。
但是,从此,他落入朱温之手,唐昭宗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部被杀,换成朱温的人。
天祐元年(904年年)正月,朱温迁都到洛阳,唐昭宗离开长安,又到了洛阳。
然而,朱温真心觉得唐昭宗没有了利用价值,也不想留他了。
八月十一日,朱温派蒋玄晖和史太带领一百多人深夜来到宫殿,直接准备弄死唐昭宗。
当时,唐昭宗还没睡,朱温的人一来,他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只穿着单衣,绕着柱子逃跑。
可是,唐昭宗已经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了。
当时没有一个士兵前来救驾,只有他的妃子李渐荣舍身救主,当场被杀。
李渐荣一死,就该轮到唐昭宗了。
没有一尺白绫,也没有一杯毒酒。
当天晚上,唐昭宗直接被乱刃砍死,年仅37岁。
唐昭宗一死,唐朝也快完蛋了。
但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唐昭宗并没有成为亡国之君,大唐还活着!
朱温弑君之后,立唐昭宗第九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
天祐二年(905年)二月初九日,朱温派蒋玄晖邀请唐昭宗九个儿子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祎、景王李秘、祁王李琪、雅王李禛、琼王李祥,在九曲池喝酒。九位王爷喝醉后,蒋玄晖把他们全部勒死,抛尸到九曲池中。
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哀帝禅位给了朱温,盛极一时的唐王朝正式灭亡,后梁建立,五代正式开始。
天祐五年(908年)二月二十一日,朱温派人赶到曹州毒死唐哀帝。
唐昭宗全家被朱温杀了个干干净净,唐昭宗虽死,却将悲催的命运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画江湖之不良人》唐昭宗
结语、纵观唐昭宗这一生,先后被太监、藩镇轮流欺负,多次被藩镇打败,被藩镇玩弄于鼓掌之间,两次被禁锢,期间饭都吃不饱,就没过几天好日子,最终全家伴随唐朝一起被打入地狱。
实际上,唐昭宗悲催的命运,本文所描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真要去翻书,你会发现他更悲催。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在。
唐昭宗不是英雄,只能接受自己悲催的命运。
最悲催的皇帝非唐昭宗莫属。
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哪位?
史上的末代皇帝大多倒霉,但是如果说到最倒霉,我以为非汉献帝刘协莫数。
因为汉献帝在娘胎里,他的母亲就被迫服用墮胎药,全靠刘协命大才被生了下来;结果,他刚出生,母亲就被人毒死,还未满月就失去了母亲;他聪明伶俐,八岁登极为帝,就落在董卓手里,随后就落在乱军手里,最后落在曹操手里,做了一辈子傀儡。值得可惜的是,刘协虽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他聪明过人,也不甘心做傀儡,多次谋划反抗,虽然都以失败靠终,但是他的计划都比较周密,并不像曹魏末帝那么蛮干。他的悲剧完全是命运所致,因为此时大汉早已名存实亡,他又生长深宫,未知军政,从小就寄人篱下,没有一个股肱之臣,最终做了一辈子傀儡,算是倒霉到家了。
刘协,字伯和,是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为王美人,据《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等相关史料记载: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靠贿赂宦官被选入宫并当了皇后,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何皇后果然妒性大发,怕王美人有了儿子会威胁到她的地位,就使人用毒药毒死了王美人。这时的刘协还未满月,灵帝怕将刘协留在后宫再遭到暗害,于是将他交给董太后抚养。
公元189年4月,灵帝驾崩,刘协的同父异母兄弟刘辩得以登上皇位,史称少帝。随后大将军何进在与太监的斗争中失败,董卓进京,京城一片大乱。刘辩、刘协差点没死在乱军之中,面对残暴的董卓,少帝刘辩吓得语无伦次,刘协却是非常镇定,几句话就说清楚了变乱的前因后果,引起了大家的震惊。后来,董卓扶持八岁的刘协登上了帝位。
董卓掌权以后,倒行逆施,诸侯组成联军,与董卓混战不已。董早火烧洛阳,挟持刘协出逃长安。到达长安后,刘协在董卓专权的的日子里战战兢兢地生活了两年,这期间他目睹了董卓的种种暴行。直到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原本汉献帝刘协可以开始过上好日子了,却不料好景不长,随着李、郭之乱,他又落到了李傕、郭汜的手中。
刘协朝不保夕,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但是在困境之中,刘协并未像桓帝、灵帝那样昏庸享乐,不问朝政,虽然没有机会重整河山,但他不甘心成为傀儡,在一些事情还是表现出他的聪明和睿智。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长安出现饥荒,一斛谷居然卖到50万钱,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汉献帝刘协下令开仓赈济,并委任侍御史侯汶负责处理。但灾情却没有丝毫的改善,刘协怀疑侯汶贪污,竟然亲自于御前量试做糜,并证实发放中确有克扣现象,于是下诏杖责侯汶五十,重新派人进行赈灾工作,终于缓解了灾情,同时也给朝中大臣们留下深刻印象。而此时,刘协年仅14岁,所谓的刘童也不过如此吧?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为了达到“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目的,曹操连哄带骗把刘协及一班朝中大臣转移到许昌,至此,汉献帝正式迁都于许昌。虽然在曹操的严密掌控之下,刘协少年睿智的名声,也逐渐为当时众人所公认。比如,公元196年,孙策在给袁术的信中就提到刘协“明智聪敏,有夙成之德”。
面对曹操的跋扈,刘协并未一味逆来顺受。曾当面对曹操说:“你若要辅助我,就要宽厚一些;否则,你就开恩把我抛开罢。”说得曹操大惊失色,从此不再朝见献帝,说明即使面对曹操这样的奸雄,刘协的仪态、气度和言论并不落下风。公元199年,刘协任命自己的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秘密写下衣带诏,要董承联络终于汉室的大臣、诸侯,共同铲除曹操。虽然这次抗争以失败告终,但是也说明刘协既有抱负,也有策略。
公元214年,刘协又想通过伏皇后的父伏完诛杀曹操,结果再次失败。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接着,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诏书,同尚书令华歆一起带兵包围皇宫搜捕皇后。伏皇后藏到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拖出。伏皇后披头散发赤脚走出,向献帝哭诉求救,刘协无奈地说:“朕也不知自己的生命何时终了呢!”回过头来对郗虑说:“郗公!天下有这道理吗?”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随后,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儿 为皇后,从此,刘协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没了。
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刘协仍然没有死心。他最后一次抗争是改年号,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刘协下令将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延康元年。在古代改年号是大事情,可见刘协以为曹操一死,大汉仍有复兴的希望,可是曹丕又怎能放过他?这一年九月,华歆、贾诩、王朗、李伏等众多曹魏的亲信大臣,在曹丕的授意下,直闯汉献帝的寝宫,威逼刘协逊位。刘协担心了几十年的情况终于出现了,刘协不禁失声大哭,黯然退入后殿,闭门不出。
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居住在山阳城(今焦作)。他倍感世态炎凉,人生如梦,超凡脱俗,大彻大悟,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虽当过窝囊皇帝,却变为称职“郎中”,身融入田园山水,心远离深宫重楼,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献帝病故,终年54岁。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终其一生,汉献帝刘协始终是个悲剧人物,虽少年睿智,但一生被人操控,满怀雄心壮志却无法施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历史留给他的实在是个烂摊子,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
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哪位?
有:被臣子欺负死的皇帝。司马睿,字景文,司马懿的曾孙,是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能当上皇帝,主要在于王导、王敦等人的包装和谋划。...,。王敦没有逼司马睿让位,而是给自己加封为万户侯,实际上控制了东晋朝廷。司马睿变成了一个徒有虚名的皇帝,司马睿渐渐抑郁成病,卧床不起,最后在忧愤中病逝。有:蹲过猪圈的皇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七任皇帝宋明帝刘彧在即位之前,曾经被关在猪圈里,吃过猪食,任人羞辱和大骂。从囚禁到自由,从猪王到皇帝,从地上到天上,刘彧终于从猪圈里艰难地爬出来,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一国之主。有:词帝李煜。被俘以后,身为阶下囚的李煜,天天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面对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缅怀故国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创作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想到这首诗竟成了他获罪的证据,公元978年七月七日,李煜被宋太宗赐毒药而死,时年42岁,赠太师,封吴王,葬于洛阳北邙山。有:赵佶,是宋神宗第11子,赵佶即位为宋徽宗。在位后期,金兵攻打汴京,不久城破,赵佶和儿子赵桓等被俘获,等金兵在汴京劫掠一番后,赵佶和赵桓以及王公大臣贵族嫔妃等3千多人,被金兵押往北而去。同行的,还有赵佶苦心收集的大量古藉珍珠等等,也不知道这个亡国之君看了心痛不心痛!公元1135年春,这个风流大半辈子,到老来却受尽惩罚的宋徽宗赵佶,终于熬不到被接回南宋的那一天,客死他乡。公元1142年夏,赵佶的棺材终于被运到临安安葬。以下吟诵赵佶二首诗《眼儿媚》词: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皇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这首词作于词人被俘北上之后,抒发亡国之慨。)其二:《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词: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1127年,金兵南下,俘虏了宋徽宗赵佶与其子钦宗赵桓,这首词作于词人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词人以花喻人,借杏花横遭摧残的命运写自己的悲惨生活,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思。)
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哪位?
史上最悲催的皇帝,当属明末亡国之君崇祯了。
崇祯本名朱由检,是一位勤奋,简朴,不好色的皇帝。本该大明江山应该在他手里中兴,怎奈命太苦了。在位17年,连年灾害不断,逼得百姓造反,北方后金步步紧逼,时刻进犯中原。
国内官僚士绅贪污腐化,百姓饥苦,安鸿遍野,两极分化,另这位精明的皇帝也无计可施,真是内忧外患。
崇祯八年,元宵节这天。李自成和张献忠俩人伙同民军,打进凤阳,挖掘皇陵,盗取国宝。北京的崇祯得知这一消息,大哭一场,率领他的文武大臣打算出去走走,散散心,临走还忘了到皇城后山捡点煤球,用来取暖。
崇祯坐在一棵树下休息,树上栖息一群乌鸦,呱呱乱叫。群臣感觉不祥,提议要将这棵树伐倒。崇祯说,留着吧,等城破的时候,我在这上吊。
这说明他已预感到,国破家亡已是迟早的事了。
公元1628年,崇祯继位。当年陕西大旱,颗粒不收。第二年北方寸草不生。五年饥荒,第六年水灾贫繁。第七年闹蝗虫。第八年又是旱灾,而且是全国同时受灾。第九年水灾又来了。
十年河南水灾。十一,十二,十三年连续蝗灾。十四年温疫,而且一直蔓延到北京城,导至北京近40%人口死亡,直到第十五年才消停。第十六年又爆发肺鼠疫。可算是没一天好日子过。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帅军攻陷北京。崇祯跑到煤山那棵树下上吊。临死的时候吟了一首张先的《醉垂鞭》。
双碟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绳索套刚好。说完俩腿一蹬,去见阎王了。
欢迎评论,谢谢。
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哪位?
我觉得,中国历史上最悲催的皇帝是陈后主,南朝陈国的未帝。他登基后,在全国搜罗上千美女充于后宫,与之日夜宴饮行乐。隋朝开皇九年,大将军韩擒虎率军攻入建业城。荒乱之际,他与张.孔二妃逃出居处景阳宫,直奔一口枯井而来。三人一起避于井中。隋军入宫搜索不见后主和贵妃,后来发现了这口枯井。就对着井口喊道:"你们赶快出来吧,再不出来就往下投石头了!"陈后主一听,赶紧说:"千万别投石,我们这就出去!"这样,隋军士兵往下顺一根绳子,三个人揪着绳子爬了上来,乘乖当了俘虏(你说悲催不悲催)?从此,还留下一个落井下石的成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